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血府逐瘀汤临床运用与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府逐瘀汤为王清任《医林改错》诸活血化瘀方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方剂,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证",并列举了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自汗等十九种血瘀病证。由此可见,血府逐瘀汤所治诸证以胸部病变和瘀血所致的情志改变为主,且以血瘀气滞之实证为宜。随着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对其实质研究的不断深入,血府逐瘀汤的治疗范围亦逐渐扩大。现将其临床运用与研究概括综述如下。关于血府的认识王氏认为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肋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为血府"。王氏又说:"膈膜以上,满腔皆血,  相似文献   

2.
<正>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是王清任诸方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张,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症"。王氏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把血府血瘀的病症归纳为头痛、胸痛、胸不任物、急躁、多梦、呃逆、心悸等十九种,这些病症虽各不相同,但病理机制却都是瘀血为病,胸中血府血瘀所致,符合"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历经180余年的验证,为临床广泛应用。王氏曾在方叙中提到,只是将平素所治气虚、  相似文献   

3.
杨波 《北京中医药》2007,26(5):307-307
"血府"之说见于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书中称"血府即人胸下隔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剂,从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日血府."据此设立血府逐瘀汤,用于治疗血府血瘀诸病.  相似文献   

4.
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性不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症.王氏指出:"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临床上多数顽固性不寐患者长期服用安眠镇静药物,效果往往渐次递减.笔者遵王氏之意,对顽固性不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效果显著,现举验案2则如下.  相似文献   

5.
杨波 《北京中医》2007,26(5):307-307
“血府”之说见于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书中称“血府即人胸下隔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剂,从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日血府。”据此设立血府逐瘀汤,用于治疗血府血瘀诸病。血府逐瘀胶囊则由血府逐瘀汤化裁而来,现将笔者临床运用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四大创见1.按部位创主方,分治全身各处瘀血王氏据观察所得的脏腑结构把人体分为三大部分:在外为头面、四肢、周身血管;在内分膈膜上、下两段。从而创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证,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证,立膈下逐瘀汤治膈下肚腹血瘀证。由于膈下部位所包含的脏腑较多,范围较  相似文献   

7.
谈血府逐瘀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是清代医家王清任先生在继承历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所创立的名方之一。此方主治血瘀气滞诸证,疗效卓著,至今仍被广泛运用。本文试通过该方所涉及的“血府”、逐瘀及其配伍特点等问题加以探讨。“血府”辨识何谓血府?《素问·脉要精微论》曰: “脉者,血之府也”。府者,聚之义,即言全身的血液都聚存于经脉之中。从广义理解,这里的府,应当包括全身的经脉气血。可是,《医林改错》所言之血府是指什么呢?原书曰:“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又说:“膈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曰血  相似文献   

8.
林洁 《世界中医药》2011,6(5):410-410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医林改错》中载:“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证”。本方从桃红四物汤化裁而来,不仅可行血分之瘀滞,又可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使“血府”之瘀逐去而气机畅通,从而诸证悉除,故名血府逐瘀汤。  相似文献   

9.
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性失眠长治市人民医院(046000)程英锐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症。王氏指出:“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临床上多数顽固性失眠患者长期服用安眠镇静药物,效果往往渐次递减。...  相似文献   

10.
陈发青 《中医研究》2004,17(4):51-52
血府逐瘀汤方出王清任<医林改错>,药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牛膝、桔梗组成,原治"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证.笔者于临床以此辨治某些疑难杂症,疗效满意,兹举要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4.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5.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7.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18.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9.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20.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