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岐伯归来——论腧穴"敏化状态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RX  Kang MF  Chen MR 《中国针灸》2011,31(2):134-138
从<内经>对腧穴的原始定义与定位方法及热敏灸临床证据入手,论述腧穴"敏化状态说".腧穴具有状态之别,即"静息"与"敏化"两种功能状态,敏化态腧穴是疾痛在体表的反应部位,也是治疗疾病的最佳针灸部位,即腧穴是与疾病过程相关的体表特定的敏感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较佳功能.因敏化态腧穴具有动态变异性,临床上只能应用<内经>中粗定位与细定位(探感定位)的二步定位法才能准确定位,而不能仅仅依靠骨度分寸定位或体表标志定位的一步到位法.腧穴的本质属性具有功能状态之别,而不仅仅是固定部位之别.  相似文献   

2.
"腧穴敏化"是基于《黄帝内经》腧穴本质认识的学术新观点。腧穴是敏化态的、动态的、与疾病状态密切相关的体表功能位点,而不是一个固定的、静止的、形态学位点。腧穴具有"静息"与"敏化"两种状态之别。腧穴敏化论是源于《内经》、基于临床、继承创新、提高疗效、升华理念、回到临床的理论创新成果。本文回顾了腧穴敏化论诞生走过的历程,以期对遵循中医自身规律的临床研究及理论创新研究提供思路,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3.
腧穴敏化是指腧穴从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时表现出新的状态和性质。敏化腧穴的分布形式多样,且具有经穴-脏腑-疾病相关性,明确敏化腧穴的分布规律能为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选穴等临床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有关穴位敏化现象的分布规律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仍存在缺乏统一判定方法和标准等问题。本研究从敏化腧穴分布与脏腑、经络、阿是穴等相关性入手,概括总结了当前敏化腧穴分布规律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穴位敏化是腧穴由"静息态"向"激活态"转化的生理病理过程,是特定腧穴对机体脏腑功能的实时、动态反映。穴位敏化研究是继经络研究之后针灸领域的又一原创性重大科学命题,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对穴位临床应用的横向推广和穴位本态研究的纵深推进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穴位敏化的多样性、普遍性、规律性、功能性、特异性、动态性及其敏化的中枢机制和外周机制入手,论述了目前关于穴位敏化特性与敏化机制的研究情况,以期丰富和完善穴位本态的具体内涵,同时为腧穴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穴位敏化是指腧穴由"沉寂态"向"激活态"的转化过程,是对机体功能状态的实时反应,具有动态性、多样性、普遍性、特异性及功能性等特征;穴位敏化有其自身的物质结构基础及敏化机制,穴位敏化的研究是对腧穴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有利于腧穴本态的认识;同时,穴位敏化还能指导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支点。本研究将从这几方面对穴位敏化加以浅析,以期为腧穴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查阅"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关于腧穴病理反应研究的文献,显示研究者在此期间发现腧穴的电阻、伏安特性、红外辐射的变化均可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内部的病理信息;腧穴面积的大小和功能的强弱随机体的不同状态而变化,疾病状态下腧穴由沉寂状态转为敏化状态,腧穴的敏化具有一定的组织形态学特征;而腧穴病理反应研究在仪器选择和数据测量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机体在病理状态下时,腧穴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会增强,此时腧穴的反应性较高,呈现一种相对敏感的状态,即为"敏态"腧穴,敏态腧穴所具有的这种高反应性即为敏化性,主要表现为腧穴的痛敏化、热敏化、电敏化和光敏化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初步总结和探讨腧穴的敏化性,认为敏化状态下的腧穴具有传递物质能量以及信息调控等重要作用,故具有生物学特性。深入全面地认识腧穴的敏化性,对掌握腧穴现代研究、丰富腧穴理论、指导临床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阿是穴是局部反应点,临床表现为或痛或快然或有特殊感应之处,并不仅仅局限于痛感。腧穴是动态的,生理状态下腧穴处于"静息态",病理状态下腧穴处于"激活态",这是腧穴特异性的功能属性,即穴位敏化。敏化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多种,如热敏、压敏、痛敏、电敏、光敏、温敏等。笔者认为,阿是穴属于穴位敏化现象当中的一种形式,敏化腧穴的定位方法是阿是之法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腧穴敏化的成像研究相对不足,尤其在组织微循环层次上难以深入。光声成像具备高对比度、高探测深度、对组织功能特性敏感等特点,是微循环成像领域的主流技术与前沿热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光声成像,并从结构及功能方面综述了微循环的光声成像研究进展。光声成像能够对兴趣组织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微循环结构进行3D、高空间分辨率成像及量化评价,同时能够对目标血管的总血红蛋白浓度及其氧合水平、血流速、氧代谢水平、微血管舒缩运动、血流动力学等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当前腧穴微循环敏化的成像研究进展,展望了光声成像在腧穴微循环敏化成像研究中的应用。光声成像与腧穴敏化成像研究的实际需要相符合,在敏化态腧穴局部微循环与腧穴的中枢敏化成像上具有应用潜力,有望进一步明确敏化态腧穴微循环的特征性改变,丰富腧穴中枢敏化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0.
腧穴热敏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陈日新  康明非 《中医杂志》2006,47(12):905-906
探讨临床腧穴热敏化现象,阐述腧穴热敏化的特征及其与l临床疗效的关系,提出了腧穴敏化的概念。认为人体腧穴存在静息态与敏化态两种状态,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腧穴可能发生敏化,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小刺激大反应”;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热”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灸热刺激,疗效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艾灸热敏化腧穴极易激发感传,表明灸法仍然是气至而有效。  相似文献   

11.
浅析腧穴特异性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腧穴的特异性是指腧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其周围的非腧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通过对近5年来国内杂志所刊载的有关腧穴特异性的文章进行分析,对腧穴特异性的研究思路进行分析总结,发现腧穴特异性的研究从最开始的单纯研究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逐渐发展到研究穴位的功能和针刺产生的效应。指出从研究针刺效应入手可能是找到针灸如何起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检索MEDLINE数据库(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并补充检索重要文献,纳入符合标准的境外腧穴文献29篇.结果表明境外学者发布了人体腧穴定位国际标准并提出动物腧穴模型定位系统;发现新的腧穴结构,腧穴微循环丰富的特性,腧穴温度、电阻、压力痛阈能特异性反应疾病状态,电针腧穴能引起特异性脑干反应;初步证实针刺相关方法刺激腧穴治疗恶心呕吐的效应;阐释针刺腧穴局部镇痛机制;提示腧穴的低电阻特性和治疗疾病的效应特异性待下一步研究,还提示境内研究要关注症状治疗、准确应用逻辑推理、加强二次文献研究并重视国际交流合作.说明境外腧穴研究在定位、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治疗效应及机制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并从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给境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浅论腧穴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静霞  刘阳阳  赵雪  李中正  郭义 《河北中医》2011,33(7):1039-1041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布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反应点和传导点。人体腧穴存在"静息"与"敏化"2种状态,静息态即生理状态下的腧穴状态[1]。病理状态下,脏腑相关腧穴可发生敏化,腧穴敏化的形式主要有功能改变和形态改变。功能改变如腧穴痛敏化、热敏化、电敏化、  相似文献   

14.
姜劲峰  余芝  徐斌  王玲玲 《中医杂志》2012,53(20):1714-1716
腧穴以敏化态反映机体的病理变化.腧穴敏化反映机体功能变化具有普遍性、特异性和动态性,腧穴敏化动态过程包涵病理的信息量变内容.探讨腧穴敏化态的科学内涵对于腧穴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热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刺激,且疗效优于静息态腧穴,热敏化腧穴的敏化程度高低不同。强壮穴位的持续性艾热刺激、督灸、浮针疗法、刺络放血及微针刀疗法可提高处于疾病状态下热敏化程度低的腧穴的敏化程度,高效激发热敏灸。  相似文献   

16.
对近10年的腧穴红外温度特性研究情况做一概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SciVerse ScienceDirect及Springer等数据库,以"红外热像""腧穴"等为检索词,检索时间从2006年1月1至2016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68篇,对其中与腧穴红外温度相关的169篇进行精读。从生理状态下,病理状态下以及针刺、艾灸、推拿、埋线、拔罐等疗法刺激后3个方面对腧穴红外温度特性研究概况进行总结。发现目前在生理状态下的腧穴红外温度相关研究开展得不多,所揭示的腧穴红外温度特性还不足以系统地总结腧穴的生理物理特性。病理状态下腧穴红外温度特性的研究,能客观地反映疾病的效应和规律。刺激后的腧穴红外温度特性研究显示观察不同疗法及其不同参数引起的机体某一特定部位红外热像温度的改变,可以推测干预疗法可能的机制及其最优参数或方案,利于定量化诊治的形成和发展。笔者认为腧穴红外温度特性研究对探索腧穴的生理物理特性、疾病效应和规律、定量化诊治等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腧穴小议     
目的:理解腧穴的蕴义,提出几点对腧穴的认识,为临床医师准确取穴以及为研究学者科学设计实验提供依据。方法:参阅与腧穴相关历史资料和当代文献,结合中医学理论思想,回顾经典著作。结果:在腧穴的本质概念、腧穴与经络的关系以及现代对腧穴敏化研究方面得出对输穴的三点认识。结论:腧穴的本质概念为"神气之所游行出入,非皮肉筋骨",腧穴是经络形成的基础,并不隶属于经络,其存在"寂静"到"激活"的敏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穴位敏化与得气是近年来针灸领域备受关注的两个核心科学命题。本研究从概念、表现形式、组织细胞结构改变、影响因素、调控机制、临床效应等方面对比发现,两者虽有诸多相似之处,如物质结构基础、组织细胞化学变化等,但穴位敏化并不等同于得气。穴位敏化是机体病理状态下体表特定腧穴形态与功能的实时、动态变化,属穴位本态范畴,而得气是针刺腧穴治疗疾病时医患双方对经气的主观或客观感应,属针刺效应范畴,应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腧穴的概念。方法从腧穴的起源谈起,详述了针灸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腧穴分别表现为以痛为腧、以络为腧、以应为腧等不同的形态及功能态。结果腧穴是不同疾病及疾病不同阶段反应于体表的不同形态及功能态的反应部位。结论腧穴是与疾病相关的分布于体表、个体化的、动态的、敏化的部位。痛点、痛面、痛线、病络及有特殊感应的部位皆属于腧穴范畴。  相似文献   

20.
从热敏灸技术对施灸穴位的要求、探查及刺激手段与腧穴敏化类型的严格匹配等角度探讨热敏灸技术对针灸临床的启示。热敏灸技术注重穴位状态的选择、用艾灸法准确定位热敏化腧穴,根据机体的需求,用艾热刺激热敏化腧穴,故而疗效显著。由以上的探讨可知动态地把握腧穴的状态,按机体的客观需求施治,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