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并总结脑卒中后抑郁针刺临床选穴规律和特点。方法全面检索并梳理1996年-2016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符合针刺或以针刺为主要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文献,分析其选穴规律。结果共检索到文献334篇,最终纳入分析文献58篇,高频腧穴为百会穴、内关穴、神门穴、四神聪、印堂穴、神庭穴、水沟穴等;所选经脉以督脉和膀胱经为主,选穴部位集中在头颈部。结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选穴具有局部选穴、辨证选穴、循经选穴规律,运用治神、调神法指导脑卒中后抑郁的针刺治疗具有重要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穴配合三阳经腧穴针刺法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穴配合三阳经腧穴针刺法)、对照组(传统针刺法),各30例。治疗前后采用脑卒中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3%,疗效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穴配合三阳经腧穴针刺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巨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醒脑开窍组穴基础上采用巨刺治疗,对照组在醒脑开窍组穴基础上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用修改的Ashworth量表(MAS)、痉挛评定量表(CSI)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为67.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AS、CSI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刺治疗痉挛性斜颈(ST)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自建库至2023年5月关于针刺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相关文献,建立Excel处方数据库,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6)分析选穴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篇文献,包含96条腧穴处方、122个腧穴,腧穴总使用频次为880次,其中风池使用频次最高,归经前3位为督脉、胆经和膀胱经,阳经腧穴使用较多,腧穴多分布于颈项部及头面四肢部,特定穴以交会穴与五输穴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印堂-百会、水沟-百会等15个穴对,聚类分析将常用腧穴分为3类。结论:针刺治疗痉挛性斜颈以通督调神、舒筋缓急和通阳益气为主要治疗原则,首选督脉、胆经腧穴,重用阳经腧穴,局部与远端取穴并用,注重交会穴、五输穴的使用,综合辨治、灵活配伍,以利于规范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麦粒灸任督脉腧穴配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平分为A、B、C、D组,A组健侧针刺,B组健侧针刺加麦粒灸任督二脉,C组患侧针刺,D组患侧针刺加麦粒灸任督二脉,比较各组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四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B组最为明显(P〈0.01)。结论:麦粒灸配合巨刺法治疗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与传统腧穴结合良姿位摆放治疗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7例予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和良姿位摆放;对照组17例予针刺传统腧穴治疗和良姿位摆放。两组疗程均为30次。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对痉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及ADL的评定,结果显示在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ADL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痉挛的评定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针刺近端拈抗肌群穴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文献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取穴选用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1957~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43篇,分析现代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选穴规律。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现代针灸文献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选取腧穴主要为合谷、内关、三阴交、外关、肩髃、曲池、手三里、阳陵泉、尺泽和足三里,选取腧穴所属经脉主要为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选取腧穴所在部位主要是上肢部和下肢部,选取腧穴特定穴类别主要是五输穴、交会穴和八脉交会穴。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取穴规律具有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和重视特定穴取穴为主的特点。结论:临床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应在中医阴阳平衡理论、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选取以肢体痉挛性瘫痪所在部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为主的腧穴进行配伍,坚持辨证论治选穴配方,重视特定穴,从而发挥所选腧穴协同增效的作用,增强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建库至2021年3月18日收录在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有关艾灸改善脑卒中偏瘫的文献进行分析,探究艾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选穴规律,发现选用合谷、曲池、足三里、手三里等腧穴进行温针灸、温灸器灸、温和灸,对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疗效明显,体现了上下配穴、本经配穴、近部选穴、远部选穴等选穴原则,同时温热的艾灸起到了疏通脏腑经络、改善气血运行的作用。希望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的这一选穴规律,能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提供艾灸治疗参考依据,以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李芳玲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794-796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和康复锻炼,治疗组采用针刺拮抗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与传统腧穴结合良姿位摆放治疗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予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和良姿位摆放;对照组41例予针刺传统腧穴和良姿位摆放。2组疗程均为30次。结果:2组治疗前后对痉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Brunnstrom分期及ADL进行评定,结果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的下肢痉挛,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回顾和总结近年来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下卒中后脑功能恢复及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相关研究及文献,探讨电针刺激手阳明经穴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的选穴规律,以期为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提供选穴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英文数据库中自建库以来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临床研究的文献,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分析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的选穴规律。结果在纳入的62篇文献中,共使用腧穴34个,其中最常用的腧穴包括足三里、天枢、上巨虚等;选穴分布于11条经脉,腧穴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147次),占总频次的52.13%;涉及特定穴10种,最常用的2类特定穴是下合穴和募穴。结论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临床选穴以循经取穴为主,腧穴类型以下合穴、募穴等特定穴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解痉平衡针刺法结合养阴通痹解痉汤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解痉平衡针刺法结合养阴通痹解痉汤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观察组肌张力总有效率为86.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痉平衡针刺法结合养阴通痹解痉汤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疗效、肌张力水平,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广西中医药》2015,(4):12-14
<正>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病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具有显著疗效,本文将2010年以来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体针1.1针刺夹脊穴王琳晶等[1]随机抽取6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分成两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针刺、巨刺法针刺夹脊穴及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巨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从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已公开发表的巨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数据并建立处方数据库;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进行腧穴频次分析,使用Apriori算法进行腧穴关联规则分析,使用SPSS26.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8篇文献,共涉及针刺处方170条,腧穴116个,总应用频次1034次。巨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类型中以卒中后偏瘫为主,占比90.82%;腧穴应用频次最高的是合谷穴;常选用的经脉为手足阳明经;部位以四肢部频次最高;特定穴应用以合穴、交会穴为主;腧穴关联度最高的组合为曲池-合谷;聚类分析将高频腧穴聚为5个有效类别。结论:巨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注重辩症与辨证相结合,选穴规律体现出“治痿独取阳明”“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思想,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6.
通过搜集近10年单纯性针刺治疗女性不孕症的相关文献,分析单纯性针刺治疗不孕症的特点、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发现就选穴而言,单纯性针刺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以常规腧穴(中极、关元、子宫、足三里、三阴交)为主,常规腧穴配合辨证选穴或分期选穴等选穴方法的针刺研究次之,不同选穴均可提高不孕症治疗有效率,但其疗效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就整体而言,单纯性针刺治疗不孕症的临床观察仍相对较少,且存在研究水平较低、无统一选穴标准及临床观察指标、缺乏不孕症的情志调节等问题,应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结合三阴经推拿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结合三阴经推拿疗法,对照组采用针刺传统腧穴组,两组分别于入组当天、治疗4 W末、随访6个月末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及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分及修订的Barthel指数评分,在治疗4 W末及随访6个月末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结合三阴经推拿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针刺治疗痤疮的现代文献进行统计,总结针刺选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4—2017年针刺治疗痤疮的临床文献,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98篇文献,得到针刺主穴处方98个,涉及腧穴54个,共用腧穴频数为680次。使用高频腧穴为合谷、曲池、大椎、足三里、肺俞等。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颈项部及四肢肘膝以下,占78.97%。使用经络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特定穴使用以五腧穴、原穴、背俞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痤疮的主穴选穴是有规律的,总结其规律能为临床治疗痤疮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脑卒中的取穴规律:以近部取穴为原则,选取的均为头、面、颈项部腧穴;以近部取穴为原则,选取的穴位以四肢腧穴为主,特别是患侧肢体的腧穴。在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时,最常用五个穴位分别为:廉泉、风池、翳风、金津、玉液,且头颈面部的取穴频次为79. 30%;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时,最常用的五个穴位分别是:曲池、足三里、合谷、肩髃、百会,且四肢的选穴频次最多,频率达75. 46%。但是针刺所取穴位由于个体差异很难统一。脑卒中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感觉障碍,医者无法通过询问患者判断自己选取的穴位是否准确,缺少患者的感觉作为佐证,脑卒中后偏瘫容易引起肌肉萎缩,这对于腧穴的定位以及针刺的深度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医者只能以自己的临床经验作为取穴依据,而最终的康复效果也与取穴是否精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介绍近年来国内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的研究情况。分别从常用腧穴、针刺操作方法、配合疗法、组方选穴特点等方面对针灸治疗本病的方法进行归类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常用腧穴为丘墟、照海和阳陵泉;针刺手法常用透刺法;综合疗法常配合康复训练。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评定尚缺乏统一公认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