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腔内射频消融术(RFA)联合超声引导下泡沫硬化剂注射(UGFS)治疗非血栓性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患肢152条)经RFA联合UGFS或RFA联合点式剥脱治疗的非血栓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RFA联合UGFS组的患者61例(68条患肢),RFA联合点式剥脱组的患者74例(84条患肢)。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溃疡愈合情况、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溃疡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VC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方式对溃疡愈合的疗效相当,但RFA联合UGFS具有手术创伤更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大隐静脉射频消融术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70例(93条患肢)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行大隐静脉射频消融术和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的患者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43条患肢,观察组50条患肢)。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时间、恢复时间、切口数量、术后VAS疼痛评分等手术相关情况,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CEAP分级、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和满意度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所需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恢复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切口数量较少,术后VAS疼痛评分较低;2组患者CEAP分级构成在术后均比术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总评分及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方法的整体评价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隐静脉射频消融术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疗效相当,但射频消融术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且美观等优势,同时可减轻患者痛苦,显著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68例患者的97条大隐静脉病变血管,应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治疗。结果本组68例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治疗手术,均治愈出院,无1例死亡或有严重并发症,住院时间3~15d,平均(5.5±2.6)d,无伤口感染,术后57条患肢(58.76%)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2~4d后消失。78条患肢(80.41%)有局部感觉异常,82条患肢(84.53%)沿大隐静脉或分支走向可触及硬结感,经随诊复查,2~8w症状逐渐消退。1条患肢(1.03%)出现皮肤损伤。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治疗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操作成功率和近中期效果确切,可作为大隐静脉曲张的首选治疗方法,治疗同时注意预防局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次高位大隐静脉结扎联合自制套管针电凝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优越性。方法将单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81例分成改良组(28例)和传统组(53例),分别接受传统手术即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和次高位大隐静脉结扎联合自制简易套管针电凝术,观察疗效。结果改良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数量、切口总长度均小于传统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CIVIQ)高于传统组,<0.05。结论次高位大隐静脉结扎联合自制简易套管针电凝术即剥除了大隐静脉主干,同时彻底治疗了属支静脉,简便易操作,创伤小恢复快,更加美观,体现了外科的微创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大隐静脉曲张的传统剥脱术和激光治疗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双侧)3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例,一组行大隐静脉传统剥脱手术,另一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激光腔内闭合术。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激光治疗组的术中术后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较传统静脉剥脱组显著减少(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激光腔内闭合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下肢静脉性溃疡周围相关静脉及其下方静脉团的分布特点,探讨微创手术处理下肢性溃疡周围相关静脉对溃疡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12月铜陵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7例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合并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微创手术组(28例)和保守治疗组(29例)。分别统计2组患者溃疡周围相关静脉的数量及下方静脉团的存在情况,比较微创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效果。结果溃疡周围相关静脉数量及溃疡下方静脉团的存在情况与溃疡直径呈明显正相关。当溃疡直径小于2 cm时,2组患者溃疡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当溃疡直径大于等于2 cm时,微创手术组患者溃疡创面的愈合时间短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合并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处理大隐静脉主干的同时微创处理下肢静脉性溃疡周围相关静脉能加速溃疡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联合股浅静脉带戒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DVV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蚌埠医学院附属阜阳医院收治的457例下肢DVV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36例)和对照组(221例)。观察组患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联合股浅静脉带戒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患者术后2周、2年的静脉管径值、平均血流速度及Valsalva试验下血液反流持续时间,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VVI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静脉管径值和反流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2年观察组患者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而静脉管径值和反流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复发率为6. 36%,低于对照组的15. 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单因素分析,复发与患者年龄、术前CEAP分级、穿戴TED弹力袜时间、阿司匹林肠溶片依从性、GSV属支残留和股浅静脉带戒术有关(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OR=5. 953)和GSV属支残留(OR=12. 167)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而股浅静脉带戒术是术后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OR=0. 728,P 0. 05)。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联合股浅静脉带戒术治疗下肢DVVI的疗效显著,在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方面更具优势,复发率更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采取高位结扎与点式剥脱术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21 年5 月至 2022 年 10 月期间收治的 94 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47),对照组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传统剥脱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治疗.经治疗 3 d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s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应用静脉曲张临床严重程度评分表(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评估患者病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评分与VC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6、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PTT、PT、TT均长于对照组.结论: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的基础上联合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减轻应激反应与术后疼痛,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腔镜在深筋膜下交通支离断术联合曲张静脉激光灼闭术治疗C6级下肢静脉溃疡的早、中期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2月入住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的活动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150例,将住院号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50例。试验组行SEPS+EVLT治疗,对照A组行SEPS治疗,对照B组行EVLT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肢体皮肤溃疡愈合率、愈合时间、术后疼痛感、麻木感、皮肤瘀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溃疡复发率。术后随访时间3~36个月。结果 试验组患者溃疡愈合率在术后1个月高于对照A组和B组(62.60% vs 59.30% vs 5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均高于对照A组和B组(3个月:90.50% vs 52.40% vs 49.70%;6个月:100.00% vs 68.20% vs 5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A和B组的溃疡愈合率在术后各个时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愈合时间为试验组平均(27.20±3.10)d,对照A组平均(42.40±5.30) d,对照B组平均(50.30±4.10)d,试验组短于对照组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4.20% vs 3.20% vs 3.5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4个月试验组皮肤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A组和B组(1.12%vs6.89%vs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死亡病例,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腔镜深筋膜下交通支离断联合静脉激光灼闭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早期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且能够较好地预防溃疡中期复发,值得临床应用,但仍需要大规模随机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其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下肢主要静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35侧成人(男性21侧,女性14侧)下肢新鲜标本经乳胶灌注后,对浅、深静脉的长度、外径、穿通支及瓣膜进行解剖观察。大隐静脉长度为70.57±0.94cm(变动范围52~80cm)。共属支以3~5文为多数.穿通支可分为三类:直穿支、穿肌支和混合支。瓣膜数为6~9个(8.21±0.56)。管径在内踝尖处均值为2.31±0.25mm。小隐静脉以单支注入腘静脉占42.86+9.35%。长度平均为41.17±1.81cm。管径在A线处为2.22±0.17mm;在D线处为2.37±0.39mm。瓣膜数为2~10个(6.75±0.44)。大、小隐静脉瓣膜位于不同部位山现率亦不同。结果提示为临床手术剥脱法治疗静脉曲张、血管外科修补和移植提供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激光腔内治疗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5例患者(45条患肢)行大隐静脉及浅表曲张静脉腔内激光治疗,随访3-6个月,观察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彩超显示大隐静脉均闭合,未探及明显血流;未见严重并发症及静脉曲张复发。结论激光腔内治疗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安全性高,创伤小,恢复快,短期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2.
邓德武  范忠棋 《医学信息》2019,(20):105-107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腔内半导体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腔内半导体激光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下肢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酸胀、疼痛、水肿、色素沉着、皮炎、溃疡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85.14±8.32)min vs(62.62±8.3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腔内半导体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症状体征,不增加术后疼痛程度,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小腿溃疡是下肢静脉曲张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等待溃疡愈合后,手术治疗曲张静脉,但因溃疡难愈,很难获得手术机会.本院于1993~1999年对下肢静脉曲张并发小腿溃疡11例,采取大隐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剥除所有曲张的大、小隐静脉及其属支,溃疡口用综合治疗方法,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例病人中,男7例,女4例,年龄40~65岁,下肢静脉曲张病程5年~20年、小腿溃疡半年~8年,溃疡最小1cm,最大10cm.继发溃疡感染8例、并发溃疡出血1例. 2 治疗方法及结果 11例病人均于本院手术治疗.8例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包括其5个属支)后将曲张的大隐、小隐静脉及其属支全部剥脱.3例行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小隐静脉及其属支彻底剥脱.术前抗生素及甲硝唑.术后溃疡温生理盐水泡浸冲洗,神灯照射、日常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静滴,口服肠溶阿斯匹林.9例20天内溃疡愈合,1例因溃疡较深,30天未愈,行皮瓣转移术,1例行植皮术,术后愈合良好. 3 讨论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肢体浅静脉血液滞流,浅静脉逐渐延长、迂曲、局部隆起形成[1].多发生于持久而从事站立工作或体力劳动者,溃疡是其常见并发症,好发于足靴区并以内上小腿内侧多见.手术是处理下肢静脉曲张的根本方法.现大多于溃疡期间施大隐静脉切除剥离术,手术关键在于高位结扎大隐静脉及其主干(注意双大隐静脉的变异情况),而彻底剥除所有曲张的大、小隐静脉及其属支,是避免手术复发的重要措施之一[2].下支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是:(1)未高位结扎大隐静脉及其属支;(2)双大隐静脉变异甚为常见,约占36.3%[3].溃疡口处理宜应用综合治疗方法:(1)积极应用生理盐水冲洗,保持溃疡面清洁;(2)神灯照射溃疡口起消炎、干燥、杀菌的作用,亦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瘀肿消退,溃疡口愈合;(3)抗凝药物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运;(4)对反复不愈者或过大溃疡面,可采取植皮或皮瓣转移手术,下肢静脉曲张并发小腿溃疡,而治疗手术器械及麻醉要求简单,手术方法容易掌握,溃疡口综合治疗亦容易开展,医疗费用不高,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EVLT)对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于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125例(141条肢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结果全部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症状缓解率100%。术后皮下淤血或血肿18肢(12.8%),皮肤条状烧伤1肢(0.7%),隐神经损伤6肢(4.3%)。随访6~18个月无复发。结论该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确切、创伤小、易于操作,适合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下肢静脉疾病是常见的多发病 ,而下肢静脉曲张属于下肢静脉疾病主要疾病之一。小隐静脉和大隐静脉是下肢两条重要浅静脉 ,下肢静脉曲张一般先出现在大、小隐静脉主干。正常解剖结构中小隐静脉主干应在国窝处穿深筋膜注入深静脉 (月国静脉 )。但我们在医学系学生局部解剖学课尸体解剖中 ,发现一例小隐静脉在注入月国静脉后 ,主干继续在大腿内侧延伸至卵圆孔下方最后注入大隐静脉的走行变异。为积累解剖形态变异资料 ,以便为临床提供参考 ,现报导如下 :中年男尸 ,左侧 ,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外侧 ,行外踝后方、小腿后面、经窝时在腓肠肌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评价静脉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于实验犬右后肢隐静脉行腔内激光照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42例(共55条患肢)行高位大隐静脉结扎结合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结果:实验犬术后1周、12周取右后肢隐静脉段病理检查显示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壁细胞变性,最终血管腔内纤维组织增生、管腔闭塞.本组患者平均随访15个月均无复发,42例病人疗效满意.结论: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便和疗效良好等优点,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术中可能造成股静脉损伤的解剖学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 5 2条患肢和 40条下肢标本的隐静脉裂孔及大隐静脉根部的局部解剖结构进行观察与测量。结果 :隐静脉裂孔形态以卵圆形和盾形者为主 ,其纵径 (40 .0± 12 .0 )mm ,横径 (2 8.0± 9.0 )mm ,大隐静脉根部属支以 3或 4支为多见。结论 :根据隐静脉裂孔特点及属支解剖情况 ,作者认为 :①切口要足够大 ;②正确识别解剖层次 ;③掌握正确的高位结扎部位。是防止术中股静脉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20岁。因右小腿蚓状突起3年,以右大隐静脉曲张入院。查体右下肢粗状足宽大肥厚,(穿43码鞋)足趾粗大,尤以大(足母)趾更甚。皮肤无色素沉着,足背部血管曲张,小腿内侧数条静脉迂曲怒张,双下肢皮温无明显差异。经右大路趾静脉造影,报告深静脉瓣膜功能良好。实验室检查:H6130g/1.WBC8.50×10~9/1,N0.70,L0.30,PC210×10~9/l。尿常规正常,肝功能正常,A39g/l,G28g/l,择期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分段剥脱。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 发现其双侧小隐静脉走行、汇入部位变异。尸体标本来源于长治医学院解剖实验室, 身高约154 cm。标本下肢长(足底外缘至髂前上棘)68.1 cm, 全腿长(外踝上缘至髂前上棘)53.4 cm, 大腿长(膝关节外下缘至髂前下棘)29.2 cm, 小腿长(外踝上缘至腓骨头外侧)26.1 cm。解剖下肢过程中, 发现右侧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外侧, 起始处压扁直径为4.92 mm(游标卡尺测量, 精确度0.01 mm);该静脉自起始点斜向腓肠肌内侧缘走行21.65 cm处有一分支汇入, 此处其压扁直径为6.34 mm。该分支斜向内上走行4.35 cm后汇入大隐静脉, 该分支汇入大隐静脉前压扁直径为2.90 mm(图1A)。右小隐静脉主干沿小腿中线上行8.97 cm后进入腘窝, 此处压扁直径为3.58 mm, 继续上行, 距起点31.23 cm处有一压扁直径为3.54 mm的属支汇入主干;主干与腘静脉之间有一压扁直径5.48 mm的吻合支, 长15.30 mm, 与吻合支汇合处右小隐静脉主干压扁直径4.64 mm(图1B)。正常小隐静脉应沿腘窝汇入腘静脉进而汇入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3种不同路径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及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7月—2017年9月收治的63例IVCS合并急性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30例,年龄28~70岁。按照置管入路不同将63例患者分为A、B、C组,每组21例。其中A组经小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B组经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C组经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3组患者溶栓治疗后造影发现左髂静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即予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对比3组患者成功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溶栓时间、溶栓效果评分、患肢健肢周径差,根据溶栓效果评分计算深静脉再通率,根据患肢健肢周径差计算患肢消肿率。结果 A、B、C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0.5%(19/21)、100.0%(21/21)、100.0%(21/21),成功置管时间分别为(33.04±8.96)min、(43.15±12.97)min、(5.68±1.25)min,并发症生发生率分别为13.3%(3/19)、3.3%(1/21)、3.3%(1/21)。3组间比较,C组成功置管时间少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生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溶栓后评分均明显低于溶栓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溶栓术后患肢肿胀均明显消退,溶栓后第7天患肢健肢周径差均较溶栓前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间比较,溶栓时间、溶栓前后的评分、深静脉再通率、溶栓前后患肢健肢大腿周径差、患肢消肿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3例患者中59例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2.7个月。随访期间定期检查,患者均未出现异常情况以及复发。末次随访时,静脉造影或彩超检查提示患肢深静脉病变段均无堵塞,血流畅通;37例盆腔侧支循环中,6例盆腔侧支血管明显减少、31例完全消失,髂静脉均通畅。结论 3种不同入路置管溶栓治疗IVCS合并急性DVT具有相同的治疗效果,经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在置管时间上有明显优势,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式,降低并发症,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