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损伤控制理论一体化抢救措施在严重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的7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诊疗情况,按照不同抢救措施分为研究组(n=38)和对照组(n=38),对照组采用常规专科救治,研究组采用损伤控制理论一体化抢救措施。对比两组救治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有效救治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确诊时间、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简明损伤定级法-损伤严重程度评分(AIS-ISS)和Glasgow昏迷评分(GCS);对比两组的预后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的急诊室停留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有效救治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确诊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58±1.21) min、(9.20±2.18) min、(5.79±1.30) min、(15.86±2.17) min、(28.62±6.27) min、(28.09±5.23) min、(22.95±3.01) 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2.96±2.37) min、(17.38±3.50) min、(13.73±2.06) min、(51.6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合并腹部创伤采用损伤控制性外科(DCS)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为对此类患者的救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医院收治的7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可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技术治疗,35例研究组给予损伤控制性外科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效果,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14%、51.43%;研究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1.43%、14.29%,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术后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APACHEⅡ(总)、APS评分均显著下降,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YS、C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S技术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腹部创伤抢救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相对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创伤团队救治模式和会诊模式用于腹部创伤患者急诊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以160例腹部创伤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研究组(80例),对照组实施会诊模式,研究组实施创伤团队救治模式。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急诊、转运和院内诊治阶段治疗指标。结果研究组明确主要诊断耗时和急诊室抢救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水平(P0.05),而研究组患者主要诊断准确率、急诊抢救成功率和急诊抢救过程死亡率与对照组水平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转运成功率、转运及院内救治过程死亡率和创伤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且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创伤团队救治模式可增强腹部创伤患者急诊诊治的时效性,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本院影响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滞留时间的相关原因,为严重创伤患者分流与救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可能影响滞留时间因素为自变量,滞留时间为因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相关可能因素对滞留时间的影响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入院方式、就诊时间段、病情涉及多个科室和是否急诊手术,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患者在受伤原因,性别、医疗费用支持状况、受教育程度、户籍、入院病房类型、是否转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严重创伤患者年龄65岁、高峰时间就诊、自行入院、病情涉及多个科室、不是急诊手术会使急诊滞留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本院严重创伤患者滞留时间主要因素有年龄、入院方式、就诊时间段、病情涉及多个科室和是否急诊手术,这些因素值得重视并进一步研究制定专门的解决方法,最大限度地缩短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救绿色通道对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的效果。方法对2012-10-2013-10间30例严重创伤的急救患者(观察组)实施通过急救绿色通道快速救治,并与2008-01-2009-01间实施传统救治方式的30例严重创伤的急救患者(对照组)对比分析救治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室逗留时间、特殊检查时间、急诊至手术室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急救绿色通道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救治,可缩短救治时间及提高救治成功率,应不断完善和提高急救绿色通道建设。急诊绿色通道的建立和完善,缩短了患者的救治时间,显著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救治成功率,保证了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采取不同方法处理的90例多发伤患者的治疗结果,探讨早期全面治疗(ETC)与损伤控制治疗(DCS)的合理性.方法 选取2001年6月至2007年6月病情严重程度接近的多发伤患者90例,其中采取DCS方法治疗的患者45例(DCS组),以ETC方法治疗的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ETC组),入选条件为ISS评分25以上、病情严重度评分为创伤极端严重.结果 DCS组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恢复时间较ETC组短,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DCS组比ETC组并发症及病死率低,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在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方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DCS方法治疗严重多发伤患者,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在选择DCS方法时,除根据多发伤患者生理指标外,还要结合创伤机制、创伤复杂性等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损伤控制理念治疗急诊多发伤伴骨折的临床作用及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4例急诊创伤后多发伤并伴有多处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按照数字表法将84例患者平分为两组,其中A组行损伤控制理念治疗,B组行常规方法治疗,观察记录并比较A组与B组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恢复所需时间,从急诊入院至行确定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死亡患者比例,总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恢复所需时间、整体住院时间以及治疗过程中总出血量显著多于A组患者,但B组患者从急诊入院至行确定手术治疗时间显著少于A组患者(P0.05);B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显著高于A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损伤控制理念处理急诊多发伤伴骨折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损害控制策略在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外科救治中的疗效,分析救治方案,总结救治经验,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期间入院进行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救治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对患者进行分类评估,术前ISS评分35分的分为常规治疗组(ETC组)54例和损害控制策略组(DCS组)46例,复苏期间检测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患者一般资料、手术后临床数据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复苏期间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S组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病死率(13.0%)均显著小于ETC组(29.6%),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损害控制策略对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进行救治能够有效地降低病死率,在提高抢救成功率方面具有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采取不同方法处理的90例多发伤患者的治疗结果,探讨早期全面治疗(ETC)与损伤控制治疗(DCS)的合理性.方法 选取2001年6月至2007年6月病情严重程度接近的多发伤患者90例,其中采取DCS方法治疗的患者45例(DCS组),以ETC方法治疗的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ETC组),入选条件为ISS评分25以上、病情严重度评分为创伤极端严重.结果 DCS组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恢复时间较ETC组短,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DCS组比ETC组并发症及病死率低,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在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方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DCS方法治疗严重多发伤患者,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在选择DCS方法时,除根据多发伤患者生理指标外,还要结合创伤机制、创伤复杂性等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手术在急诊严重腹部创伤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62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常规确定性手术患者31例为对照组,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患者31例为观察组。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PT值以及体温情况;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及PT、APTT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8.71%高于观察组16.13%,对照组休克4例,DIC、MODS、病死患者均2例,观察组仅2例休克患者,无DIC、MODS、病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救治严重腹部创伤安全性较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严重腹部创伤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创伤分级诊断用于创伤性骨折患者急诊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急诊收治的148例创伤性骨折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4例)和研究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方式,研究组采取创伤分级诊断急救方式。统计两组患者急诊抢救阶段和院内延续治疗阶段治疗指标情况差异。结果研究组急诊明确诊断率、急诊抢救成功率和转运至院内科室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研究组急诊抢救过程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院内延续治疗阶段死亡率、创伤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家属急救诊疗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伤分级诊断通过评定创伤性骨折患者创伤严重程度而及时采取不同的急诊救治策略,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救模式下创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多发伤的效果。方法对6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行一体化急救模式及创伤控制性手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存活患者51例,病死患者9例。就诊时间≤1h的患者病死率(8.1%)低于就诊时间1h的患者(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者ISS评分相比病死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模式并行早期创伤控制性手术,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具有较好的救治效果,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发伤伴骨盆骨折急诊介入手术治疗的预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多发伤伴骨盆骨折患者102例临床相关资料,均给予急诊介入动脉栓塞手术治疗,设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多发伤伴骨盆骨折患者100例临床资料,均采用急诊常规外科处理,设为对照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的心率、收缩压、尿量、输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急诊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的临床指标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新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IS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等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心率、住院时间及输血量均明显少于或低于对照组,收缩压及尿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病死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观察组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死亡组的年龄、到院时间合并伤3个以上、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NISS、APACHE评分均高于生存组,GCS评分低于生存组,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抢救措施及其效果观察。方法对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采用损伤控制复苏救治的76例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采用传统正压液体复苏救治的60例患者进行比较,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抢救效果及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体温恢复的时间。结果经过急诊抢救,损伤控制复苏组总有效率为88.16%。其中死亡12例,死亡率为15.79%,传统正压液体复苏组的总有效率71.67%,死亡19例死亡率31.6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控制复苏组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均少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的急诊抢救,在入院时给予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估,并及时给予损伤控制复苏救治,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代谢异常及凝血功能,且体温恢复快。  相似文献   

15.
多发伤在ICU的加强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伤在ICU的加强治疗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急诊ICU(200040)李谋秋杨涵铭楼浩明本院对多发伤伤员的收治有两种方式:(1)某一部位创伤严重有急诊手术指征,由该创伤部位的相应科室手术,术后转入ICU;(2)直接由急诊室收入急诊ICU或中心ICU。...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创伤抢救小组为主导的一体化救治模式对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采用以创伤抢救小组为主导的一体化救治模式救治的多发伤患者89例,与传统救治模式救治的多发伤患者95例进行比较,观察本院以创伤抢救小组为主导的一体化救治模式和传统的救治模式对多发伤患者在入院到确诊时间间隔,休克持续时间,首次抢救成功率,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结果以创伤抢救小组为主导的一体化救治模式能显著缩短患者从入院到确诊的时间间隔、休克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增加首次抢救成功率,明显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从而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结论以创伤抢救小组为主导的一体化救治模式充分利用了“伤后黄金1小时”,使整个多发伤的救治过程无缝连接,明显提高了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是多发伤救治的的成功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创伤中心建设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5年10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资料。以创伤中心建设后(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救治的102例患者为研究组,创伤中心建设前(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救治的126例患者为对照组,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早期治疗腹部损伤合并多发伤的疗效,探讨早期损伤控制的合理方法。方法: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88例,其中采取DCS方法治疗40例(DCS组),以ETC方法治疗48例(ETC组)。结果:DCS组的乳酸清除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较ETC组短(P〈0.05),体温恢复时间、ICU住院天数差异显著(P〈0.01),DCS组比ETC组并发症及病死率低(P〈0.05),两组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DCS方法治疗以腹部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有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分析对严重多发伤连枷胸患者实施急诊肋骨内固定术的优势和局限性。方法收集我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严重多发伤合并连枷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有急诊剖胸探查手术指征,将患者分为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手术组患者在实施剖胸探查术同时行肋骨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损伤严重度(ISS)评分、入院24小时输血量、呼吸机治疗时间、ICU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等。结果共4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有急诊开胸探查手术指征的患者11例,与非手术组比较,手术组患者ISS评分、24小时输血量明显高于非手术组,而呼吸机治疗时间及ICU监护时间小于非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合并连枷胸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实施急诊肋骨内固定术,可以减少患者呼吸机治疗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在治疗过程中可酌情实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诊救治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的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急诊科以腹部创伤为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80例患者治疗的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统计患者治疗效果和临床疗效。结果诊断性腹腔穿刺、胸腔穿刺的阳性率分别为93.8%、91.7%,P0.05;B超、CT诊断腹部损伤的阳性率分别为83.3%、91.3%,P0.05。患者平均有效救治时间为(49.6±15.2)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7.6±5.2)d。80例患者救治成功率为86.3%(69/80),好转率为12.5%(10/80),死亡率1.3%(1/80)。本组患者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3.8%(3/80),肺部感染6.3%(5/80),肝内血肿3.8%(3/80),胃肠道粘连3.8%(3/80)。结论急诊救治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在院外急救时需及时处理致命创伤,院内急救时尽快确定合理的救治步骤,最大程度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