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在起源于左冠状窦的右冠状动脉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1例患者起源于左冠状窦的右冠状动脉存在狭窄或闭塞病变,均采用右侧桡动脉穿刺,选择JL 3.5或JL 4.0指引导管行右冠状动脉PCI,根据病变情况必要时应用双导丝技术或5进6子母导管技术增加指引导管同轴性和支撑力。慢性闭塞病变常规应用微导管增加指引导丝支撑力,以便于更换导丝。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近期随访结果。结果 11例患者中,3例为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8例为严重狭窄病变,同时合并左冠状动脉病变。所有患者均使用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经桡动脉成功完成右冠状动脉PCI,7例应用JL 3.5指引导管,4例应用JL 4.0指引导管。2例在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基础上应用5进6子母导管,其中包括1例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4例应用双导丝技术增加支撑力。3例慢性闭塞病变在微导管支持下均成功行PCI,其中1例先应用双导丝技术、后5进6子母导管增强支撑力。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共置入支架19枚,每例右冠状动脉置入支架1~3(1.7±0.7)枚,置入支架长度为18~99(44.1±23.8)mm。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冠状动脉穿孔、栓塞或夹层等并发症,手术成功率100%。住院期间无心脏压塞及支架血栓等并发症。术后临床随访6~12个月,无死亡及心肌梗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病变,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可以选择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行PCI,支撑力不够时,可辅以其他增加支撑力的技术,如微导管技术、双导丝技术、子母导管技术等完成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DROIT指引导管在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就诊于江门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需行PCI的分叉病变患者共120例,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ADROIT指引导管组)60例和对照组(普通指引导管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简称"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成功率以及术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等。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49.2±19.5)min比(63.4±21.5)min,P0.001],而曝光时间(双支架)高于对照组[(37.0±11.6)min比(29.3±5.9)min,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夹层,手术成功率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支架技术JWT患者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及对比剂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DROIT指引导管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PCI中较普通指引导管手术时间更少,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中期效果与普通指引导管差异不大,能完成大部分分叉病变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7岁,以发作性胸闷5d,加重7h入院。既往健康。查体:BP 120/80mmHg,双肺呼吸音正常,HR 75次/min,心律齐,无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心电图正常,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钙化,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舒张功能减低。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期前收缩,未见ST-T缺血改变。胸片及血生化检查正常。入院诊断:冠心病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主干正常,前降支近段有钙化,第一对角支中段可见40%狭窄,回旋支近段有钙化,中段有40%狭窄。常规行右冠状动脉(RCA)造影时,先后选用JR4.0和ALⅠ导管造影均未成功。行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右冠状动脉(冠脉)起源异常的患者中,分析Ikari left指引导管寻找异常右冠开口的优势。方法:回顾2010-07-2014-07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的60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右冠起源异常的患者,均在Ikari left指引导管的指引下成功寻找到右冠开口,其中30例为经皮冠脉介入(PCI)术治疗右冠病变,另外30例为右冠冠脉造影术。结果:4年内共计820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有80例合并右冠起源异常,发生率9.76%,其中30例在Ikari left指引导管的指引下完成起源异常的右冠狭窄病变PCI术,发生率为3.66%;另外30例患者右冠为非犯罪血管,2例起源于左冠窦,1例起源于主动脉前壁,均在该指引导管下成功找到右冠开口。其余20例患者均为单支冠脉,右冠为回旋支中段或远段发出的分支,均在左冠造影的同时诊断。观察以上患者12个月,均无再发心绞痛,无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再次入院行冠脉血管化治疗等主要心血管事件出现。结论:Ikari left指引导管的独特设计结构在寻找起源异常的右冠开口时有着明显的优势,同时能安全有效地运用在这些右冠病变的PCI术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右冠状动脉(fight coronary artery,RCA)起源异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2年10月武汉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行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RCA起源异常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计6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6例合并存在RCA起源异常,其中5例罪犯血管为RCA,发生率0.96%。5例患者中男3例,女2例.中位年龄57(32~75)岁;其中RCA起源于左冠状窦3例,起源于嵴上1例,起源于主动脉前壁1例;单支血管病变4例,两支血管病变1例;4例植入药物洗脱支架1枚,1例植入药物洗脱支架2枚;5例PCI治疗围术期无夹层、血栓、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死亡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4.6(6-24)个月,无心绞痛、死亡、再次冠状动脉事件入院、再次血管化等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PCI治疗为RCA起源异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先天性起源异常的右冠状动脉(冠脉)闭塞病变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右冠脉起源异常伴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经过,并总结近20年来报道的30余例右冠脉起源异常病例,通过对发病率、起源部位、指引导管选择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异常右冠脉起源于左冠脉窦的报道较多,应用的指引导管类型以Amplatz、Judkins多见,但病例报道较少。结论:仍需更多的手术经验积累以及对磁共振成像、多排CT等诊断工具的科学应用。  相似文献   

8.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71岁,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有吸烟史40余年,平均每日20支,否认饮酒史.于2个月前无诱因下出现轻微咳嗽,无咳痰,未进行治疗,近10 d劳累后出现左侧胸痛,深呼吸时疼痛加重,无前胸及后背部放射痛,伴活动后憋喘,心慌,无发热、畏寒、夜间盗汗,无咳血,无头痛、头晕,无胸闷,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于县级人民医院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治疗一周未见缓解(具体药物不详),因效果欠佳到我院门诊就诊.门诊以“肺气肿、肺大泡”收入呼吸内科.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中使用5F指引导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02例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按指引导管大小随机分为A组(6F指引导管,n=54)和B组(5F指引导管,n=48),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穿刺部位相关并发症及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的穿刺部位并发症高于B组(P〈0.01),手术成功率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5F指引导管在冠心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中减少穿刺部位相关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时关键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分别选取滨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次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的患者102例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按常规操作,研究组按对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关键技术的精细管理后操作。观察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99.0%vs.92.2%)、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94.1%vs.83.3%)、手术操作时间[(45.7±21.2)min vs.(57.6±18.5)min]、放射线曝光时间[(22.6±11.3)min vs.(27.4±12.1)min)]、对比剂用量[(140.4±35.7)mL vs.(176.8±24.7)mL]、术后住院时间[(3.2±1.7)d vs.(6.1±1.6)d]、周围血管并发症(4.9%vs.16.7%),桡动脉痉挛(2.9%vs.10.8%)、改股动脉途径(2.9%vs.14.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经桡动脉穿刺途径PCI治疗关键技术的精细管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正[1993年,Kiemeni j等1]报道了首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进步以及器械的不断更新,TRI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冠心病介入治疗,并以其损伤小、局部并发症少及不必强制卧床等优点而倍受患者和介入医师青睐。在许多心脏介入中心,包括中国、日本以及欧洲的一些中心,经桡动脉入径已经成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首选入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患者的临床特点、解剖分布规律及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的导管选择及技术要点。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4年5月厦门市心脏中心发现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患者共36例,其中19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36例患者均经桡动脉途径,分析其异常起源情况、术中造影导管选择及技术要点;列举19例行PCI患者的右冠状动脉解剖特点、造影及指引导管选择和术中对比剂用量。结果除1例因头臂干过于迂曲外,其余35例(97.2%,35/36)患者均成功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9例(52.8%,19/36)行PCI术,除1例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经历二次手术外,余均首次手术成功。35例患者中高位升主动脉偏右侧起源2例[5.7%(2/35,A型],高位升主动脉偏左侧起源3例[8.6%(3/35),B型],左主干至左窦中线间起源14例[40.0%(14/35),C型],左冠状窦中线向右冠状窦移行区域起源16例[45.7%(16/35),D型],其中90%(27/30)C及D型患者使用Tiger造影导管。19例行PCI的患者中A型2例(10.5%,2/19)、B型3例(15.7%,3/19)、C型7例(36.8%,7/19)、D型7例(36.8%,7/19)。A型2例患者使用IL 3.5及MPD指引导管,B型3例使用EBU 3.5及EBU 3.0导管,C型7例及D型7例中分别有6例使用IL 3.5指引导管完成PCI。结论熟悉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的解剖分布规律和相对应的造影及指引导管,有助于提高经桡动脉途径处理该类病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博术(IABP)在重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重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依据IABP应用情况将这些患者分为应用组(n=36)和未应用组(n=36)两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和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用组患者的心率显著低于未应用组(P0.05),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显著高于未应用组(P均0.05),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6%(2/36)、2.8%(1/36),均显著低于未应用组44.4%(16/36)、27.8%(10/36)(P均0.05)。结论 IABP在重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JL指引导管用于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硬病变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硬病变的介入治疗(PC I)方法,对比分析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采用JR、JL和AL指引导管介入治疗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硬病变的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7月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行PC I者305例,分别采用桡动脉JR,AL/JL导管法和股动脉JR/AL导管法PC I。观察指引导管置入成功率,钢丝通过率,球囊扩张成功率和支架置入成功率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上述3种方法的指引导管放置成功率均很高,但钢丝通过率、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成功率,桡动脉JL/AL导管法(99%,98%,98%)显著高于桡动脉JR(75%,63%,63%)和股动脉JR/AL导管法(83%,77%,77%,P<0.0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硬病变介入治疗JL/AL指引导管法优于桡动脉和股动脉JR指引导管法,并发症发生率没有增加。  相似文献   

15.
周蕾  王菲  李涛  张汉平  马凌  张卫泽  刘燕 《心脏杂志》2015,27(2):145-147,168
目的:了解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血肌酐正常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肾功能状态,探讨轻度肾功能异常与AC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成功接受PCI且血肌酐在正常范围内的ACS患者,根据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评估肾功能后分组,评价不同肾功能分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探讨发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轻、中度肾功能异常组全因死亡率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总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ACS患者行PCI后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轻度肾功能异常与冠脉介入治疗后的不良事件有关,但不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经尺动脉径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尺动脉径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360例患者中26例经尺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61±10.4)岁,行经尺动脉径路行PCI治疗。另外,选择26例经桡动脉造影的患者设为经桡动脉组。所有患者均行Allen′s试验检查,记录动脉穿刺时间,冠状动脉造影时间,计算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4,P>0.05)。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3.6)minvs.(20.0±4.2)min,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患者尺动脉均穿刺成功,应用6F指引导管对15条血管的17处病变行PCI治疗,均获得成功,共植入支架17枚。1例有穿刺部位淤血,无严重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经尺动脉径路行PCI治疗是一种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尺动脉径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 360例患者中26例经尺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61±10.4)岁,行经尺动脉径路行PCI治疗.另外,选择26例经桡动脉造影的患者设为经桡动脉组.所有患者均行Allen's试验检查,记录动脉穿刺时间,冠状动脉造影时间,计算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54,P>0.05).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3.6)min vs.(20.0±4.2)min,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患者尺动脉均穿刺成功,应用6F指引导管对15条血管的17处病变行PCI治疗,均获得成功,共植入支架17枚.1例有穿刺部位淤血,无严重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经尺动脉径路行PCI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途径,是股动脉、桡动脉介入途径的补充,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包括的范围较广但临床少见。笔者报告2例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的2例患者,并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9.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因"劳力性胸痛10年,加重3个月"住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10年前始出现活动性胸痛,位于胸骨中后方、呈压榨样、渐加重,于2010年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示:左主干(LM)正常,左前降支(LAD)近段闭塞,第一对角支(D1)开口80%狭窄,左回旋支(LCX)中段99%狭窄,右冠状动脉(RCA)近段70%狭窄、中段90%狭窄。患者因此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普拉格雷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7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ACS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均进行PCI,对照组患者于PCI术前3 d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术后继续口服氯吡格雷维持治疗1年;观察组患者于PCI术前3 d口服阿司匹林和普拉格雷,术后继续口服普拉格雷维持治疗1年。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12 h血小板反应指数(PRI)、TIMI血流3级率和术后12 h PRI50%者所占比例;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随访1年,记录其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和联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PRI、TIMI血流3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 h PRI低于对照组,术后12 h PRI50%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12 h TIMI血流3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发生风险比较、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发生风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发生风险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普拉格雷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ACS患者术后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