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SCT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手术证实的38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术前多层螺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工作站行MPR、MIP图像重建,分析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8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CT诊断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灶被手术病理证实正确诊断的有32例,另外6例被病理证实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灶,其中3例CT误诊为肾癌,后期的3例被正确诊断。总诊断准确率达92.1%(35/38)。32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平扫呈等、低、高低混杂密度的,其中31例显示有脂肪密度,多期增强扫描该31例皮质期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但低于肾皮髓质强化,脂肪、坏死囊变、出血区无强化,分泌期肿块持续强化;1例整个病灶显示为高密度出血灶,多期增强扫描无明显异常强化;6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多期增强扫描显示皮质期明显强化,分泌期强化减弱。MIP显示其中31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肿内迂曲、增粗的血管,其中1例无明显增粗迂曲血管影;6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内显示细小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及多期增强扫描能对术前正确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重要价值,但对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尚需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甚至需要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增强扫描中的影像特征,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6例PRCC在常规双期MSCT增强扫描中的影像学特征,测量PRCC病灶及正常肾皮质在平扫、增强各期的CT值。t检验比较平扫、增强各期中肿瘤实性部分和正常肾皮质的CT值及其强化程度的比值。结果 CT平扫PRCC密度稍高于肾实质,但CT值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增强扫描,肿块强化程度显著低于正常肾皮质(P0.001),且呈持续性轻度强化特征;病灶及正常肾皮质在动、静脉期的强化程度分别与平扫期的CT值比较,其强化比值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 PRCC双期增强扫描强化值均显著低于肾皮质的强化且呈持续性轻度强化的模式有一定的特殊性,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鉴别诊断乏脂肪肾错构瘤和小肾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肾脏小肿瘤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小肾癌患者42例,乏脂肪肾错构瘤23例,分析各患者螺旋CT扫描表现,测量肿瘤感兴趣点(ROI) CT值,评价肿瘤平扫密度、强化程度等.结果 小肾癌平扫期ROI CT值为(33.24±10.24) Hu,明显高于乏脂肪肾错构瘤的(9.87±2.87)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肾癌和乏脂肪肾错构瘤皮质期、实质期ROI CT值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肾瘤和乏脂肪肾错构瘤CT影像表现在是否存在钙化、强化是否均匀、肿瘤边缘是否整齐光滑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存在假包膜、肿瘤的强化形式在小肾瘤和乏脂肪肾错构瘤CT影像表现比较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期ROI CT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970,P<0.05,当以平扫期ROI CT值≤16.19Hu诊断乏脂肪肾错构瘤时,诊断的灵敏度为90.50%,特异度为100.00%.结论 螺旋CT在鉴别诊断乏脂肪肾错构瘤和小肾癌有重要价值,肿瘤的平扫密度、强化形式等是鉴别诊断中有价值的CT表现特点,测量平扫期ROI CT值对鉴别诊断有比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认识,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报告9例经本院收治的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9例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术前超声检查均提示低回声占位,占位可见血流信号。CT检查8例平扫期未见脂肪样低密度。肿瘤动脉期呈现明显强化,CT值最高可达100Hu,实质期肿瘤持续均匀强化。术前诊断为肾脏恶性肿瘤。另1例患者平扫可见局部点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点状低密度灶无强化。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并检索Pubmed和CBM数据库,对该疾病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1例因患者原因施行根治性肾切除术,余8例患者接受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其中6例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2例行开放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9~3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少见,对病灶CT的细微分析能够给诊断带来帮助,对于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特别是体积较小的肿瘤应该力争行保留肾单位的手术,以减少盲目肾切除造成的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52岁,因"体检发现右肾窦肿瘤1年"入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3.82mmol/L。CT:平扫见右肾窦不规则等低混杂密度肿块(图1A),边界清,大小约5.8cm×3.7cm×7.5cm,CT值约23~48 HU;增强扫描皮质期病灶不均匀强化(图1B),排泄期病灶强化程度增高、范围扩大(图1C),考虑乏脂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能。于1周后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右肾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少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认识,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1例少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结果少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见于年轻女性,超声显示肿瘤为低回声或等回声,彩色多普勒可见肿瘤内有血流信号。CT检查21例平扫期未见脂肪样低密度。其平扫CT值36~59 Hu。增强后CT值63~89 Hu。结论少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病灶CT的细微分析能够给诊断带来帮助。应谨慎处理肾脏高密度病变以避免不必要的肾脏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肾癌亚型的影像学特征,评估螺旋CT扫描在其诊断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肾细胞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肾透明细胞癌3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6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简称Xp11.2易位型肾癌)19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比较平扫、增强动脉期的强化幅度及特征。结果肾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及Xp11.2易位型肾癌的平均CT值增强量(即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最大横截面平均CT值-平扫相肿瘤最大横截面平均CT值)分别为(59.87±29.21)HU、(28.88±23.29)HU及(37.22±35.96)HU,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透明细胞癌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后两者,而乳头状肾细胞癌与Xp11.2易位型肾癌强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肾癌亚型所表现出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肿瘤的初步诊断和术前预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40例术前诊断为肾癌的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肾脏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减少过度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术前影像学诊断为肾癌的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评价CT平扫及增强后三期扫描中肿瘤的大小、位置、强化模式、强化程度、是否伴有钙化等。结果肿瘤最大径1.6~7.9(3.48±1.68)cm;38例表现为实性占位,2例表现为囊实性占位(BosniakⅣ型);1例肿瘤伴有钙化;就强化程度而言,13例表现为轻度强化,18例表现为中度强化,9例表现为明显强化;就强化模式而言,28例表现为延迟强化,12例表现为非延迟强化;10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30例表现为均匀强化。结论 CT强化程度,强化模式及特殊征象在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CT诊断肾门区局灶型Castleman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肾门区局灶型Castleman病(LCD)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门区LCD的CT和临床表现资料。结果病理分型为透明血管型4例,浆细胞型1例,肿块包膜完整。CT平扫表现为病灶边缘清晰锐利,略呈肾形、"双凸透镜"形或尖端朝向腹正中线的圆锥形软组织块影,均为单发,内见散在小斑点状钙化灶,1例病灶内还可见较宽的裂隙样低密度区。增强扫描透明血管型LCD除其中的1例裂隙样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外,余病灶实质部分均明显均匀强化,且有延迟强化的特点,浆细胞型LCD表现为轻中度强化。结论 CT对诊断肾门区LCD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螺旋CT扫描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和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和肾透明细胞癌的24例患者的螺旋CT资料。其中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和肾透明细胞癌各12例。结果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组和肾透明细胞癌组的平均CT值增强量(即增强扫描动脉相肿瘤最大横截面平均CT值-平扫相上肿瘤最大横截面平均CT值)分别为(31.75±14.73)Hu和(88.30±31.91)Hu,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性肾癌的CT增强幅度明显小于肾透明细胞癌(P〈0.01)。结论观察病灶的CT值,可以帮助医师初步确定术前肿瘤的病理亚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肾孟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患者,其中移行细胞癌16例,鳞状上皮癌4例,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由两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共同阅片,将扫描图像进行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和分泌期及延迟期多期分析,与病理对照.结果:肾孟内肿决型15例,浸润肾实质型4例,肾孟壁增厚型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18例肿瘤轻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和分泌期11例病灶强化程度几乎没有改变,与相邻肾实质相比肿瘤呈低密度,15例延迟增强扫描见肾孟内充盈缺损.其中2例出现尿漏.1例肾孟内见型略高密度影,术前诊断凝血块,术后病理为乳头状移行细胞癌.结论:多屡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可提高肾孟癌的诊断正确率,平扫有利于和结石的鉴别,多平面重建更清晰显示病变位置及形态,增强扫描更有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正>病人,男,50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病人无明显临床症状,二便正常,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血生化示尿酸598μmol/L。腹部CT平扫显示双肾形态规则,无异常增大萎缩,双肾多发囊肿,左肾中极背侧可见一包块,约2 cm×2 cm大小,增强扫描肿瘤均匀强化;另中极腹侧见一略高密度团块,增强扫描时略强化,较肾脏皮质强化程度低。考虑诊断:左肾较大包块考虑肾透明细胞癌,较小团块考虑良性病变(图1)。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和嫌色细胞癌(CCRC)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肾嗜酸细胞腺瘤和12例嫌色细胞癌的患者资料,术前全部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并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3例(33.3%)RO病灶可见钙化,而1例(8.3%)CCRC病灶可见钙化,它们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55.6%)RO病灶、1例(8.3%)CCRC病灶见星状或条索状纤维瘢痕;6例(66.7%)RO病灶、2例(16.7%)CCRC病灶出现辐轮状强化;6例(66.7%)RO病灶、2例(16.7%)CCRC病灶出现节段性强化反转,它们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3例(33.3%)RO病灶、9例(75.0%)CCRC病灶显示均匀性强化;7例(77.8%)RO病灶、2例(16.7%)CCRC病灶显示明显强化,它们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RO病灶CT值高于CCRC病灶,CT动态增强各期相,RO病灶CT值也高于CCRC病灶。结论星状或条索状的纤维瘢痕、辐轮状强化、节段性强化反转、明显性强化更多出现在RO患者中,而均匀性强化更多出现在CCRC患者中,术前多层螺旋CT有助于鉴别RO和CCRC。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临床、影像、病理特点三方面比较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Xp11.2易位性肾癌)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差异性。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肾癌患者411例,经病理证实Xp11.2易位性肾癌有12例,肾透明细胞癌有302例,就两组肾癌在临床、影像、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Xp11.2易位性肾癌45岁以下(83.3%)常见,发病年龄略低[Xp11.2易位性肾癌患者平均年龄(33.1±18.4)岁,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平均年龄(63.1±11.2)岁],女性高发(66.7%),肉眼血尿首诊占58.3%,查体首诊占16.7%。肾透明细胞癌男性高发(66.6%),查体首诊占55.9%,肉眼血尿首诊占19.5%。CT:Xp11.2易位性肾癌平扫密度稍增高,易出现点状钙化和不均质改变。增强扫描肿瘤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CT值分别为(83.4±40.1)HU、(95.8±39.1)HU和(80.4±30.1)HU。肾透明细胞癌平扫等密度或混杂密度,极少出现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CT值分别为(133.4±37.1)HU、(102.8±19.1)HU和(87.4±29.1)HU。MRI扫描:Xp11.2易位性肾癌T1WI病灶等信号,T2WI低信号,肾透明细胞癌T1WI病灶等或高信号,T2WI为不均匀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均呈渐进式延迟强化。病理特点:Xp11.2易位性肾癌全部表达TFE3核蛋白,FISH检测可确诊,肾透明细胞癌不表达TFE3,FISH阴性。两组肾癌患者术后随访12~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9.7±10.6)个月。Xp11.2易位性肾癌术后发生转移者4例(33.3%),肾透明细胞癌患者23例(7.6%)。结论:Xp11.2易位性肾癌多见于伴有肉眼血尿的年轻女性,增强CT表现为少进-慢出式强化,肾透明细胞癌中老年男性高发,多为查体发现,增强CT表现为快进-快出式强化,MRI对两组肾癌的鉴别意义不大,最终诊断依据FISH检测。  相似文献   

15.
肾癌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谐波超声造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肾癌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谐波超声造影的强化形式和时间一强度曲线参数特征. 方法 前瞻性分析.肾癌47例(47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0例(11个)的谐波超声造影表现及时间强度曲线参数,比较2组强化形式及强化参数差异. 结果 ①27例(57.4%)肾癌高回声,39例(83.0%)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周边环绕血流或周边向内穿入血流与环绕血流混合;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高回声6例(54.5%),3例(27.3%)显示周边环绕血流或周边向内穿入血流与环绕血流混合.②39例(83.0%)肾癌谐波超声造影为高或等增强;血管半滑肌脂肪瘤9例(81.8%))为低增强,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肾癌峰值强化时间(PT)、廓清时间(WT)、强化程度(△A,峰值强化与基础回声强度之差)、相对强化倍数(△AT/R,肿瘤强化程度与肾皮质强化程度之比)、时间一强度曲线的斜率(k)、相对血流最(△A·k,强化程度与斜率的乘积)分别为(22.65±8.78)s,(206.16±65.94)s,(14.94±6.14)dB,(1.28±0.64)dB,0.29±0.14,4.36±2.62;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分别为(35.87±16.16)s,(150.03±61.08)s,(8.94±7.87)dB,(0.61±0.37)dB,0.17±0.07,2.06±1.02.2组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谐波超声造影对肾癌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鉴别有临床应用价值,前者以高或等增强为主,后者以低增强为主;时间一强度曲线参数也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使用低浓度对比剂(270mgI/ml)、低辐射剂量(管电压100kV)增强CT扫描在婴幼儿腹部CT检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因腹部实体肿瘤或外伤需接受CT增强检查的婴幼儿90例,将其分为3组:A组为平扫与实质期管电压120kV、对比剂碘克沙醇(320mgI/ml);B组为平扫与实质期管电压100kV、对比剂碘克沙醇(320mgI/ml);C组为平扫与实质期管电压100kV、对比剂碘克沙醇(270mgI/ml)。采用4分制主观评价实质期图像质量。测量实质期的皮下脂肪标准差(SD),以及肝实质、脾实质、肾皮质、肾静脉和腹主动脉SNR和CNR,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对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实质期肝实质、脾实质、肾皮质、肾静脉和腹主动脉的SNR、CNR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CTDI_(vol)、DLP、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组CTDI_(vol)(P=0.001、0.002)、DLP(P=0.013、0.004)、ED(P=0.003、0.001)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组CTDI_(vol)、DLP、E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低浓度对比剂(270mgI/ml)联合100kV管电压进行CT增强扫描,可保证婴幼儿腹部图像的CNR,并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通过观察1例肾EAML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表现与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有关文献,讨论其组织学特征及临床生物学行为。结果:CT平扫呈略高密度实性肿块,边界清楚,病灶内无明显脂肪密度;增强扫描密度相对均匀,实质期强化程度最高,排泄期密度下降较少。镜检示肿瘤细胞弥漫分布,瘤体主要成分为上皮样细胞,细胞异型性明显,大小形状不等,核大且染色明显加深,偶有多核巨细胞,核分裂像明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瘤细胞HMB45+,SMA+,CK-。结论:病史、体检结合影像学检查能够给我们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组织病理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该疾病的确诊,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预后较差的患者应按照肾细胞癌标准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8.
<正>患者,女,60岁,因体检发现左肾门肿瘤1个月于2012年6月入院。外院CT平扫加强化扫描提示左肾实质萎缩变薄,左侧肾门可见较大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40HU,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呈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时期强化程度稍减低。左肾动脉、静脉受压移位。双侧肾上腺大小形态未见异常。考虑为左侧肾门区富血供肿物伴左肾萎缩(图1)。既往高血压病史6年,血压最高达190/100mmHg(1mmHg=0.133kPa)。口服酒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肾脏CT扫描在判断分肾功能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进行肾脏CT检查患者147例,男66例,女81例.年龄17 ~ 87岁,平均53岁.其中梗阻性肾积水73例,肾肿瘤74例.排除74个有肿瘤的肾脏,共220个肾脏.于CT检查后10d内进行肾动态显像(SPECT)检查测量GFR,根据GFR将患肾分为3组:肾功能正常组113个(GFR>34 ml/min)、肾功能轻度减退组66个(GFR 20~ 34 ml/min)和肾功能重度减退组41个(GFR<20 ml/min).采用单因素方差及线性回归分析肾脏CT扫描结果与分肾功能之间的关系. 结果 肾功能正常组、轻度减退组和重度减退组CT检查测量的肾皮质厚度分别为(0.62±0.11)cm、(0.45±0.10)cm及(0.26±0.07) c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皮质厚度与GFR高度正相关(r =0.806,P<0.05).CT增强扫描检查肾功能正常组、轻度减退组和重度减退组的皮质期CT值分别为(162.1±25.3) HU、(121.60±21.0)HU及(63.5±20.0) HU,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期增强程度与GFR高度正相关(r=0.851,P<0.05),肾实质期和排泄期增强程度与GFR中度正相关(r=0.467和r=0.451,P<0.05). 结论 CT扫描显示的肾皮质厚度及皮质期增强程度对判断分肾功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50岁.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10 d于2009年6月17日入院.入院前无发热、腰痛和肉眼血尿.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年.查体双肾区叩击痛,右侧精索静脉曲张.B超检查示右肾上极直径5.2 cm低回声肿物,向肾外突出,回声不均匀,考虑右肾癌.CT检查示右肾上极背侧实质内可见5.1 cm×4.7 cm× 4.5 cm类圆形肿块,边缘清楚,密度不均匀,大部分为低密度区.增强后可见环状及分隔样强化,平扫及增强皮质期、实质期、分泌期CT值分别为35、82、103、100 H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