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髎、水沟穴主治机理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玫  曹大明 《中国针灸》2006,26(7):487-488
目的:对素髎、水沟穴的主治机理进行新的阐释。方法:以中医的藏象学说为中心,结合西医解剖学对素髎、水沟穴的主治机理进行分析。结果:不仅提出五官与五脏之间有相互对应(外形的“复制”)的关系,而且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素髎、水沟穴以及周围(鼻尖、鼻中沟)某些奇穴具有相同主治作用的理由。结论:该思路对发现新的针灸治疗点及确定针刺的角度、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上星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在颅上直鼻央,入发隙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历代医家记载了大量关于上星主治功用的文献资料,应用广泛,条理较为清晰。现代研究发现上星穴主治头面部等经脉所过疾病,特别是治疗鼻病的特效穴。为了进一步分析上星穴的穴性特点,笔者从穴名、定位及临床疾病应用等进行综述,以便于临床灵活应用,充分发挥上星穴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太冲穴主治黄疸、少腹肿痛、头痛等病症。在现今临床中,太冲穴用于偏头痛的治疗,疗效可靠,但目前对该穴治疗偏头痛的机理尚不明确。通过检索文献、综合分析,认为太冲穴主治偏头痛的机理包含:经脉交会,主治所及;四根三结,上病下取;从肝论治,顺降经气;调达木气,冲和气血;暗和全息,清利头目。该法取穴方便,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对于针灸治疗偏头痛具有指导意义,应进一步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4.
水沟,又名人中、鬼客厅、鬼宫、鬼市.因其穴在鼻下人中沟中,故名水沟.此名出于《针灸甲乙经》:“水沟,在鼻柱下人中,督脉手足阳明之会.“道家认为,闭口藏舌舌抵上颚,运送口中津液下行,滋润喉咙,通渗脏腑,为口水吞咽向上翻转之路,故名水沟.又因中医理论认为,天食人以五气,天气通于鼻;地食人以五味,地气通于口,该穴位于鼻之下口之上,故又名人中.人中穴的主治病症从古以来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水沟穴古代文献的整理,总结出水沟穴的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四版)收录的1000部书籍为检索范围,对水沟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配伍主治病证、刺灸方法、刺激量等文献进行系统、规范整理,建立数据库。结果总结出关于水沟穴主治应用条文425条,涉及171部古籍,水沟穴配伍的使用频次为240次,与水沟穴配伍的腧穴共计109个。结论配伍前10位的穴位为合谷、百会、足三里、上星、承浆、气海、颊车、风府、中脘、委中。常用的针刺深度为刺四分,常用的灸量为灸三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水沟穴古代文献的整理,总结出水沟穴的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4版)收录的1000部书籍为检索范围,对水沟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配伍主治病证、刺灸方法、刺激量等进行系统、规范整理,建立数据库。结果总结出关于水沟穴主治应用条文425条,涉及171部古籍,水沟穴配伍的使用频次为240次,与水沟穴配伍的腧穴共计109个。结论配伍前10位的穴位为合谷、百会、足三里、上星、承浆、气海、颊车、风府、中脘、委中。常用的针刺深度为刺4分,常用的灸量为灸3壮。  相似文献   

7.
五输穴中的经穴主治喘咳寒热病症在临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不同经络的经穴主治的喘咳寒热亦有不同病因病机。通过分析喘咳寒热的具体病因病机、经穴主治作用的记载与临床具体应用实例,探析各经经穴主治喘咳寒热的机理以及辨证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8.
光明穴为足少阳胆经络穴,沟通联系表里两经,对肝胆经的病变起着重要的治疗作用。从命名、定位、主治病证、主治机理、现代研究及应用展望等几个方面对光明穴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9.
合谷穴治头面病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谷穴是治疗头面病的要穴。《四总穴歌》云:“面口合谷收”,对其作用主治做了高度概括。笔者认为,合谷穴治头面病是以前头、目、鼻、口、齿、咽喉、面颊病为主,同时亦应辨证取穴,不可一概而论。本文仅从合谷穴治头面病的文献记载、主治机理、临床应用三方面略作讨论,供同道参考。1 文献记载合谷穴治头面病,查阅古今医籍论述甚多。最早见于《甲乙经》:“鼻鼽衄,目遗目,目痛瞑,头痛,龋齿,合谷主之”《铜人》云:“合谷治目视不明,头痛,齿龈痛,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类经图翼》云:“偏正头痛,面肿,目翳,小儿乳娥”。《玉…  相似文献   

10.
人迎穴镇痛功能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顾月华 《中国针灸》1996,16(3):40-42
本文参照古今文献及个人的临床休会,对人迎穴的定位、主治与应用、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人迎穴主治范围广泛、镇痛效果明显与其所处特殊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7):192-194
《针灸甲乙经·妇人杂病》记载商丘穴治疗不孕症,之后历代典籍多有转载,然而该穴治疗不孕症的机理并未得到进一步的阐释,以致该穴在针灸治疗不孕症的应用中并未普及。笔者尝试对商丘穴治疗不孕症的机理进行剖析并推广其临床应用,从该经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标本根结、上病下取;暗含全息,调和阴阳等方面阐述商丘穴治疗不孕症的理论基础,并认为该法取穴精简,可复制性强,对于临床治疗不孕症治疗思路的开拓具有指导意义,应进一步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2.
Wen BL  Zhou H  Liu BY  Sun GJ  Liu WH  Peng J  Hu JQ  He LY  Fang YG  Zi MJ 《中国针灸》2010,30(8):647-652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被广泛推广应用,但其治疗效果的临床评价尚缺乏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防治咳喘病常用腧穴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位置、主治、作用机理进行总结归纳。“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研究应深入常用单穴主治作用与机理的研究,探索分析穴方配伍的内在规律,比较筛选有效的穴位处方,为制定“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实践操作指南,开展多中心的RCT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俞穴是针灸治疗的基础;是针灸的刺激点;是疾病的反应点;亦是经络形成的主要依据。人们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对俞穴的认识不断提高,新的俞穴也不断地被发现。俞穴主治机理是什么?究竟哪些部位的俞穴治哪些病最好?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阐明经络的实质和指导针灸临床实践是有重要意义的。笔者从神经解剖角度将上肢穴位的主治机理作一探讨,供同志们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14.
变应性疾病从病因论,均与风、热有关;从病机论,多为气血同病;从脏腑论,与阳明胃肠郁热关系密切,"风""热""气""血"与"阳明"是变应性疾病病因病机的共性要素。通过查阅古籍文献和现代研究,梳理曲池穴主治作用及其对变应性疾病的特殊治疗效果,认为曲池散风、清热、凉血、调理胃肠的主治特点与变应性疾病共性病因病机具有契合性,曲池是治疗变应性疾病的重要腧穴。  相似文献   

15.
蠡沟穴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彩娇 《国医论坛》2006,21(3):19-20
蠡沟穴,又名交仪穴,归属足厥阴肝经,为肝经之络穴,出自《灵枢·经脉》:"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现试从命名、定位、主治病证、主治机理浅析、应用展望等几个方面对蠡沟穴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6.
水沟穴急救的中医理论依据和西医作用基础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救刺水沟"的中医理论依据和西医作用基础。方法:通过分析水沟穴的穴名、定位以及其与周围经脉的关系归纳"急救刺水沟"的中医理论依据;通过局部解剖所见的形态学基础和针刺水沟的量-效关系分析水沟穴在治疗脑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作用基础。结果:水沟穴所处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神经、血管、经络的关系是其发挥"急救刺水沟"功能的基础。结论:水沟穴所处的重要位置是其发挥"急救要穴"功能的基础,但是合理的刺激方法、刺激时间和刺激强度与腧穴之间的合理搭配应用也是水沟穴发挥最大量-效关系必不可少的辅助因素,有必要深入研究并制定科学规范的"急救刺水沟"的适应症和手法量-效学标准。  相似文献   

17.
人中,又名人中沟、水沟、鬼宫、鬼市、鬼客厅。古人依本穴的部位、形态命名为“水沟”。陈修园曰:“人之鼻下口上水沟穴,一名人中,取居身乎天地中之义也。天气通于鼻、地气通于口,天食人以五气,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口受之,穴居其中,故名之人中。”人中穴,部位在人中沟中,近鼻  相似文献   

18.
水沟为急救主穴,然临床因证施于杂病,亦每取捷效。兹举验案数则,谈淡水沟主治功能及临床应用。【解郁启闭失音发声】杜××,女,41岁。1983年10月24日诊。反复发作失音已十五  相似文献   

19.
夹脊穴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名为夹脊穴的4穴及与之相混淆的肘椎穴进行了辨析,阐述了各穴的出处、定位、主治的区别,提出针灸工具书、教科书等应规范腧穴的名称及定位,以免在交流时造成概念及应用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整理《腧穴主治·国家标准GB/T30233-2013》中主治神志病的腧穴,总结和分析腧穴主治疾病的个数、归经及所属部位,为腧穴配伍和临床针灸处方的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人工检索《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主治神志病的腧穴,对其进行个数的统计、归经和部位的分析。结果:《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主治神志病的腧穴共计80个;其中神门穴主治疾病最多,其次为百会;从腧穴所属经脉上看,依次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等;其中督脉的腧穴个数最多,为17个,占总数的21.25%;从同功穴所分布部位上看,依次为头面部、上肢部、下肢部、背腰部和胸腹部,其中同功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部,占总数的30.00%。结论:神志病"同功穴"多集中于头面部,多为循行于督脉的腧穴,且遵循了辨证选穴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