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及磁共振检查对胫骨螺旋骨折伴后踝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准确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胫骨下段1/3螺旋骨折患者共61例,入院后先行X线检查,共发现12例患者伴有后踝骨折,对未发现后踝骨折剩余患者,在创伤后7天内行多层螺旋CT及磁共振检查。观察并评估多层螺旋CT、磁共振两种检查方法对此类复合骨折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结果对X线检查未显示后踝骨折者的49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检查,检查出后踝骨折者39例,多层螺旋CT检查的敏感度、准确率均小于磁共振检查(P0.05);通过多层螺旋CT及磁共振检查所示,49例后踝隐匿性骨折患者中,共有38例骨折累及骨皮质,占77.55%,其中多层螺旋CT检出38例,磁共振检出25例,骨折累及骨皮质方面,检查敏感性、准确率明显高于磁共振检查(P0.05)。结论对于骨皮质骨折,磁共振检查诊断率低于多层螺旋CT检查,创伤后病人如果临床症状明显,但行X线检查未能确定诊断者,应及时选用磁共振或者CT检查,对于本研究的复合性骨折,应将多层螺旋CT加重建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MSCT与MRI在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笔者自2012-07—2015-12对102例临床拟诊胫骨平台骨折而DR检查阴性的患者行MSCT与MR检查。MSCT与MRI对骨折的显示能力采用二项分布检验;并观察比较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部位、关节面塌陷程度、错位程度及其周围软性结构改变等情况。结果确诊60例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CT检出53例,MRI检出60例,CT与MRI诊断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准确度分别为93%、100%,MRI诊断准确度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7,P0.05);CT和MRI在显示骨折部分、关节面塌陷及错位程度与MR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显示半月板、韧带及关节腔积液等软性结构MR明显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P0.05)。结论 CT及MRI可以有助于诊断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以MRI诊断的准确度更高,MRI可以显示更多周围软组织损伤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膝关节疑似隐匿性骨折的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螺旋CT和MRI检查。结果 86例受检患者最终共计81例患者查出阳性。93侧受检关节共计86侧关节经关节镜等检查查出膝关节隐匿性骨折。MRI对关节腔积液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螺旋CT,而螺旋CT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MRI,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MRI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均高于螺旋CT。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敏感度95.35%(82/86),而螺旋CT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敏感度80.23%(69/86),两者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和MRI在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中各有其优劣,但MRI对隐匿性膝关节骨折的诊断效能较高,同时能够发现膝关节骨折中的韧带损伤、关节腔积液和半月板损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联合MRI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疑似胫骨平台骨折1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CT、MRI检查,以病理学诊断为对照。结果病理学结果显示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156例,在诊断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效能分析中,CT联合MRI检查明显高于CT、MRI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联合MRI检查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显示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CT、MRI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CT和MRI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具有较高的诊断鉴别价值,且CT联合MRI联合检查可显著提高其诊断鉴别价值,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MRI在胫腓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7年7月至12月收治的39例胫腓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隐匿性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30例,女9例;平均年龄39.9岁;左侧15例,右侧24例.39例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和MRI检查,根据结果做出诊断并分别统计上述方法对后踝隐匿性骨折的显示情况. 结果 本组胫腓骨螺旋骨折同时合并后踝骨折30例,胫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7例,腓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2例.患者后踝均为斜形裂纹骨折,其中长斜形骨折30例,短斜形骨折9例;后踝骨折轻度分离7例.X线片、CT、MRI对后踝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3%、94.9%、100%,假阴性率分别是89.7%、5.1%、0,假阳性率均为0. 结论 CT、MRI可以提高胫腓骨螺旋骨折患者合并后踝隐匿性骨折的诊断率.MRI是显示后踝隐匿性骨折最敏感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肘关节隐匿性骨折的X线特点,减少漏诊率。方法连续追踪记录153例因肘外伤首次X线平片未发现骨折患儿的X线和/或CT资料并分析其复查前后肘关节的骨质变化。按随访结果分为无骨折组和隐匿性骨折组;按有无脂肪垫翘起分为脂肪垫征阳性组和阴性组,分析并比较各组隐匿性骨折的发生率及隐匿性骨折的X线征象。结果 153例患儿中获得随访并有明确诊断115例。115例中脂肪垫征阴性42例且均无骨折;脂肪垫征阳性73例,其中29例有隐匿性骨折(39.72%),44例无骨折。脂肪垫征阳性组隐匿性骨折发生率高于阴性组(χ2=22.31,P0.05)。29例共30个部位隐匿性骨折中:肱骨髁骨折20例(66.67%),桡骨头7例(23.33%),尺骨鹰嘴骨折3例(10%)。隐匿性骨折组脂肪垫征阳性100%、骨皮质丘状突起72.41%、骨小梁紊乱/中断58.62%、皮质凹陷征象17.24%、肱骨前线阳性51.72%,发生率显著高于无骨折组(P0.05)。骨皮质丘状突起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敏感度(72.41%)、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和阴性预测值(91.49%)最高。结论儿童肘关节隐匿性骨折发生率较高,最好发部位为肱骨髁,隐匿性骨折的X线表现具有较强的特征性,仔细分析X线片各种征象有助于提高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CT检查技术对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诊断的应用价值. 方法 X线平片诊断可疑或阴性而临床体格检查怀疑胫骨平台骨折的30例患者均行膝关节CT扫描检查.对全部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与X线平片相对照. 结果 可疑骨折的30例患者行CT扫描,25例可见不同类型的胫骨平台骨折,对临床体检可疑而X线平片未能确诊骨折患者的检出率为83.3%. 结论 CT检查对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具有较高特异性和准确性,当临床怀疑骨折而X线平片无法确诊者应进行CT扫描检查.  相似文献   

8.
隐戒性腕舟状骨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隐匿性腕舟状骨骨折的早期诊断与处理。方法 :回顾近 10年治疗腕舟状骨骨折 3 4例中 ,有 8例隐匿性骨折。其中男 7例 ,女 1例 ,年龄 19~ 3 1岁 ,平均 2 3岁。着重观察X线片、舟状骨移动试验在诊断中作用。结果 :隐匿性腕舟状骨骨折主要表现为鼻烟盒局限性压痛 ,舟状骨移动试验阳性 ,初次X线检查阴性。制动 2~ 3周后 ,X线和舟状骨移动试验诊断价值有所提高。 4~ 6周 ,X线确诊率为 10 0 %。结论 :一旦怀疑隐匿性腕舟状骨骨折 ,即使X线检查阴性 ,也必须行腕部石膏固定 6周 ,并定期复查。CT、MRI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隐匿性腕舟状骨骨折的早期诊断与处理.方法:回顾近10年治疗腕舟状骨骨折34例中,有8例隐匿性骨折.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19~31岁,平均23岁.着重观察X线片、舟状骨移动试验在诊断中作用.结果:隐匿性腕舟状骨骨折主要表现为鼻烟盒局限性压痛,舟状骨移动试验阳性,初次X线检查阴性.制动2~3周后,X线和舟状骨移动试验诊断价值有所提高.4~6周,X线确诊率为100%.结论:一旦怀疑隐匿性腕舟状骨骨折,即使X线检查阴性,也必须行腕部石膏固定6周,并定期复查.CT、MRI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适合膝关节外伤后胫骨近端隐匿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方法连续选入本院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膝关节外伤疑似胫骨近端骨折患者69例纳入本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31例;年龄16~62岁,平均年龄(39.2±8.8)岁。中位数39岁。均接受MRI,MDCT和DR 3种检查方式,通过对比各种检查方式的检验效能以及MRI和MDCT之间一致性。结果经检查,所有患者DR片上未见异常;有46例患者经MDCT检查后可以诊断为胫骨近端隐匿性骨折,MDCT检查诊断的灵敏度为14.3%、特异度为100%,诊断一致性检验Kappa=0.099;49例患者经MRI检查后可以诊断为胫骨近端隐匿性骨折,MRI诊断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诊断一致性检验Kappa=1.000。两种诊断方式一致性检验Kappa=1.000。结论对于膝关节外伤后胫骨近端隐匿性骨折,DR片不能做出诊断,MRI检查和MDCT比较差异不大,但考虑到经济性和节约时间,MDCT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均给予X线片、螺旋CT、MRI检查。比较三种技术分型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准确率和分型符合率。结果 MRI与螺旋CT诊断胫骨平台准确率与分型符合率均明显高于X线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螺旋CT诊断胫骨平台准确率与分型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片在胫骨平台分型诊断中应用效果欠佳,需结合螺旋CT与MRI进一步检查,提高分型符合率,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CT后处理技术和磁共振检查对隐匿性踝关节骨折的诊断作用及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X线片检查为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为隐匿性踝关节骨折患者共80例,对其分别行CT后处理技术和磁共振检查。根据手术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比较磁共振检查和CT后处理技术对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结果磁共振检查,T1WI序列对踝关节骨折的显示呈非均匀片状(略)低信号,T2WI序列对骨折显示呈(略)高信号,而STIR序列对骨折呈显著高信号,但其边缘清晰度较差,T1WI、T2WI、STIR序列均无显著的线样高、低信号。CT影像可显示患肢踝关节区的骨质呈连续性中断表现,或者可观察到骨折线、骨折缺损和移位骨折可完全吻合。CT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踝关节骨折的敏感度、准确度均低于磁共振检查(χ2=6.3491,5.8527),而特异度略低于磁共振检查(χ2=2.11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检查和CT后处理技术均是诊断隐匿性踝关节骨折的有效方法,当患者无法接受磁共振检查时,CT后处理技术可作为首选诊断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及MRI检查在椎体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67例椎体隐匿性骨折的CT及MRI表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7例中共73个椎体骨折。CT诊断51个椎体骨折,表现为椎体骨皮质断裂、皱褶,椎体缘小骨折片,骨小梁断裂;22个椎体未见异常。MRI显示73个椎体内均见异常信号,表现为片状或水平线条状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椎体形态未见异常。结论 CT及MRI检查是诊断椎体隐匿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但阳性率CT(69.8%)低于MRI(100%),当CT检查未见异常时,应进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4.
王正林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145-146
目的:探讨隐匿性骨折CT诊断的优势。方法:对63例隐匿性骨折CT、X线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CT诊断出X线所不能显示的隐匿性骨折。结论:CT是诊断隐匿性骨折的理想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及CT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来本院治疗的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患者80例进行研究。入院后依次进行CT和MRI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用于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分析两种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经MRI诊断出膝关节隐匿性骨折80例,关节腔积液74例,骨髓水肿31例,关节面软骨破损及水肿26例,半月板软骨损伤28例,韧带损伤22例;而CT诊断出膝关节隐匿性骨折43例,关节腔积液33例,未检测出半月板软骨损伤、关节面软骨损伤及水肿及韧带损伤。MRI用于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的检出率为100%,而CT的检出率为53.75%,两种检查手段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MRI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进行诊断,其检出率高于CT检查,可以降低漏诊与误诊的风险,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评价1.5T超导MRI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应用1.5T超导MRI(核磁共振)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4年5月~2004年12月本院急诊科收治238例膝关节外伤患者并设为A组,均采用X线及1.5T超导MRI检查,比较骨折检出例数,隐匿性骨折患病率及占膝关节骨折比例.同时与以往7年膝关节外伤l 020例为B组、比较经普通MRI诊断隐匿性骨折例数及检出率.[结果]A组经X线诊断骨折56例78部位,经1.5T超导MRI诊断骨折102例134部位,其中隐匿性骨折46例56部位,隐匿性骨折患病率为28/238(9.4%)(7.56%),占膝关节骨折的28/102(27.5%),是显性骨折的50%.B组经普通低场MRI诊断隐匿性骨折例数及检出率分别为12例和(1.2%),两组性别比率及年龄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分辨率高的1.5T超导MRI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膝关节损伤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对于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CT或MR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本院120例具有外伤史的疑似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病例,均分别接受CT、MRI检查,计算并对比CT、MRI的诊断效能指标。结果本组120例疑似骨折患者,经最终确诊为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者112例,8例未骨折;经CT诊断确诊为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者90例,未骨折者30例;经MRI诊断为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者110例,未骨折者10例。MRI诊断的灵敏性、准确性、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诊断,且P0.05。结论与CT相比MRI在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更高,可作为此类患者诊断中的优选方法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骨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X线片漏诊,而经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并MPR及3D图像确诊患者的资料.结果 46例隐匿性骨关节骨折经X线检查未发现明确骨折,后经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细微骨折的骨折线方向、骨碎块大小、移位程度及关节受累情况.结论 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对骨关节隐匿性骨折做出准确诊断,并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2006~2009年经临床追踪或手术病理证实30例患者,30例行X线检查,8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扫描,并分析纤维骨皮质缺损的X线、CT、MRI特点。结果 30例共计35个病灶,其中23个位于股骨下干骺,8个位于胫骨上端,4个位于腓骨上端。单骨单发25例,单骨双发1例,双骨双发4例。结论 X线、CT及MRI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能进行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前充分影像学评估的重要性及解剖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7例,男48例,女19例;年龄16~69岁,平均45.4岁。开放性骨折10例,闭合性骨折57例。术前均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检查、螺旋CT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MRI检查,根据影像学资料对患膝骨、软骨及软组织损伤进行评估。采用解剖钢板或结合关节镜进行治疗。结果:X线片、CT、MRI在明确诊断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在分型诊断中,CT、MRI明显优于X线片;经MRI检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软骨损伤,常多种表现并存;CT、MRI检查发现伴随的软组织损伤分别为17例、59例;参考CT、MRI扫描后手术方式发生改变21例(31.3%)。术后随访9~31个月,平均18.2个月,骨折均获临床愈合;Rasmussen影像学及临床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6.7%(58例)、94.0%(63例),Resnick-Niwayama分级评价呈现骨性关节炎的患者21例(31.3%)。未出现切口不愈合或感染,无膝内、外翻畸形,无钢板、螺钉断裂。结论:结合X线片、CT、MRI能获得对手术方案制定及手术效果预测的重要图像信息;解剖钢板或结合关节镜治疗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安全可靠、损伤小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