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郑跃  李世大  刘丽  李杨 《光明中医》2016,(23):3417-3418
目的探讨中医"三联疗法"(中药内服、中药灌肠、微波理疗)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1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给予中医"三联疗法"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治疗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与体征总积分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与体征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三联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内服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给予验方通管汤内服和中药灌肠治疗,对照组单予中药通管汤内服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盆腔积液量、盆腔包块缩小程度。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5%,对照组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盆腔积液量及盆腔包块缩小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内服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有利于盆腔炎性积液吸收及盆腔炎性包块消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清热祛湿化瘀汤联合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50例)、中药组(50例)以及针药组(100例),中药组给予中药汤剂口服,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针药组针药并行,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并进行实验室阴道或宫颈黏液分泌物检查。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0%,针刺组为64%,针药组为91%;针药组效果明显优于两个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后均明显改善,针药组作用更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有改善,针药组效果最显著(P0.05)。结论:自拟中药清热祛湿化瘀汤联合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波理疗配合中药内服加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抗生素联合抗炎治疗,观察组采用微波理疗配合中药内服加灌肠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疗效的总有效率、局部体征积分疗效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波理疗配合中药内服加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联合中药外敷在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盐酸莫西沙星片治疗,观察组予以中药灌肠联合中药外敷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应用中药灌肠联合中药外敷的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34例和中药组34例,比较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及症状体征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结果针药组疗效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中医证候评分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症状体征、中医证候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大于中药组。结论针药并用能更好地改善慢性盆腔炎的症状体征和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7.
王小平 《陕西中医》2013,(10):1332-1333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配合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配合中药自拟方灌肠治疗;对照组口服妇科千金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7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配合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收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联合保留灌肠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内服自拟"盆炎康"及中药保留灌肠;对照组35例,给予西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57%,对照组总有效率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体征积分变化:治疗组积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变化比较:治疗组CRP数值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内服结合保留灌肠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口服配合温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CPC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气滞血瘀型CPID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口服妇可靖胶囊,治疗组在其基础上配合温针灸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综合积分、症状总积分、体征总积分以及附件包块变化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在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口服配合温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针药联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针药联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针刺百会、风池、颈3-5夹脊穴,以及穴位注射加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与症状积分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药联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清风降逆汤治疗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40例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随机分为西药组、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组,每组35例。西药组口服西药治疗,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中药组口服清风降逆汤治疗,针药组采用针刺联合口服清风降逆汤治疗。观察4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胃镜检查积分及血清SOD、MDA、GAS和血浆MOT水平,并比较4组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 4组治疗后、治疗后12周症状体征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针刺组治疗后及治疗后12周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与西药组、针刺组治疗后和治疗后12周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治疗后胃镜检查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针药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治疗后血清SOD均较治疗前升高,MDA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后血清SOD、MDA水平及治疗前后差值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治疗后血清GAS、血浆MO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针药组和针刺组治疗后血清GAS、血浆MOT水平及治疗前后差值与中药组、西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0.0%,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复发率为11.1%,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清风降逆汤治疗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型的观察与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5月诊断为慢性盆腔炎患者110例以数字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奥硝唑注射液0.5g,头孢曲松钠1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7d为一个疗程,采取常规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内服,中药灌肠,中药包外敷和采取优质护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2.72%)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中医症状、体征积分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无任何明显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明显,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优质护理治疗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型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常规护理,疗效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盆腔炎汤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湿热瘀结兼肾虚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临床符合湿热瘀结兼肾虚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照就诊顺序编号,将奇数组和偶数组分别归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坤复康胶囊联合康妇消炎栓治疗,观察组予以盆腔炎汤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共治疗20d后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症候积分情况、复发率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沉(ESR)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73.33%,复发率分别为3.33%、23.33%,两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候积分、血清hs-CRP和ESR水平均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腔炎汤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湿热瘀结兼肾虚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血清hs-CRP和ESR水平,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联合塌渍、灌肠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40),观察组采用中药内服+塌渍+灌肠综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抗炎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各项局部体征改善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内服联合塌渍、灌肠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林丽君  丁志鸿 《光明中医》2023,(15):3020-3023
目的 观察中医针药并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湿热瘀阻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口服、外敷及针刺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变情况,治疗后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均降低,观察组下降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在抗生素基础上加用针刺及中药口服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疗效更好,复发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河北中医》2012,34(7)
目的 观察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微波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微波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中医证候评分、体征评分变化,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体征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明显(P<0.05).结论 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微波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雷火灸温针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2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30例用常规的温针循经取穴针刺治疗;治疗组132例用雷火灸配合中药灌肠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93.9%、74.6%(P0.05),两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69.7%、46.9%(P0.01),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VAS积分均明显降低(均P0.01),治疗组VAS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雷火灸温针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盆腔炎治疗仪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盆腔炎治疗仪和中药灌肠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积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疗效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疗效积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中联合盆腔炎治疗仪和中药灌肠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董微  张博 《北京中医》2011,(6):453-454
目的观察口服中药加益气活血软坚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9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随机量表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以口服中药汤剂加中药灌肠治疗,对照组以口服中药汤剂加甲硝唑葡萄糖注射灌肠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疗效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2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中药加益气活血软坚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良好的疗效,并能显著改善伴随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气滞血瘀型项痹病患者给予彝药项痹汤内服联合针刺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气滞血瘀型项痹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根痛平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彝药项痹汤内服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治疗前后VAS评分、症状和体征评分情况。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83%,优于对照组的82.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0天、14天的VAS评分、症状及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彝药项痹汤内服联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项痹病患者可明显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