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CFNB)和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TKA)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及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评估的随访结果。方法选取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TKA的患者60例,数字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n=30)。分别给予PCIA和CFNB作为术后镇痛方式。两组患者均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方式。在围手术期,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法观察患者的疼痛评分。记录吗啡累计用量,观察患肢肌力,初次下地时间及镇痛相关并发症等指标。在术后1年随访时,根据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在术后6、12、24、36、48h静息状态下,CFNB组的疼痛评分(VAS评分)均比PCIA组明显低(P〈0.05)。术后24h,48h进行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时累计吗啡用量均比PCIA组明显低(P〈0.05)。嗜睡、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也低于PCIA组。术后1年,两组在膝关节功能评价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FNB在TKA术中的初期镇痛效果优于PCIA。与PCIA相比,CFNB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较少,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患者的满意程度更高。为TKA术后镇痛策略中一种安全、实用和有效的方法。术后1年,两组患者在功能评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2.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60%的病人有剧烈的疼痛,30%的病人有中度疼痛,老年人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更高[1].膝关节受骶丛神经支配,股神经和闭孔神经支配膝关节的前方,坐骨神经支配膝关节的后方.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可为全膝关节置换术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2-4].研究表明,与采用不带刺激的导管相比,踝关节置换术采用带刺激导管腘侧坐骨神经连续阻滞自控镇痛效果好,可缩短放置导管时间,减少局麻药和阿片类药物用量[5].另有研究表明,膝关节置换术病人采用带刺激导管和不带刺激导管连续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效果、局麻药和阿片类药物用量无差异[6].本研究拟评价不同导管连续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3.
背景: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重度疼痛的发生率高,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和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是TKA后常用的镇痛方法。目的:比较CFNB与经静脉PCA在TKA围手术期镇痛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全身麻醉下行单膝TKA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接受CFNB(A组),静脉PCA(B组)和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静脉PCA(C组)作为术后镇痛方式。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和活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动态VAS评分与静态VAS评分差值(Δ_(动态VAS-静态VAS)),关节活动度(ROM)及术后吗啡的使用量。同时记录镇痛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各观察时间点内,A组及C组患者动静态VAS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A组与C组术后VAS评分无差异。A组术后第3天,Δ_(动态VAS-静态VAS)最低。术后第6天,三组Δ_(动态VAS-静态VAS)无差异。C组吗啡使用量及PC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B组。术后第6天,三组膝ROM无统计学差异(A组114°,B组111°,C组114°)。A组有2例出现镇痛失败,1例出现术后导管脱落,行静脉PCA补救镇痛。B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42%,显著高于A组(8%)及C组(25%)。结论:TKA术后,CFNB镇痛可获得有效的静息镇痛及运动镇痛,有助于关节功能恢复,副作用小,但存在镇痛失败的可能。单次股神经阻滞联联合静脉PCA可减少镇痛不全,PCA用药次数和用量,降低单纯使用静脉PCA镇痛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经济成本。方法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80例,年龄40~7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140例。PCIA组行常规PCIA,CFNB组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CFNB。计算患者满意度评分,总镇痛医疗成本,术后总直接医疗成本及相应的成本-效果比值(CER)。结果最终PCIA组123例,CFNB组127例纳入研究。与PCIA组比较,CFNB组人均满意度评分明显提高,人均总镇痛医疗成本明显增加,术后人均总直接医疗成本明显降低,总镇痛CER明显增加,总直接CER明显降低(P0.05)。结论与PCIA比较,CFNB具有更好的成本-效果,兼具临床实用性和卫生经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术后不同镇痛方式的对比研究,探讨简单、规范、有效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案。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共248人,随机分为阻滞组(124人)及静脉组(124人)。阻滞组在术前进行股神经穿刺并留置导管,术后48 h内持续镇痛、后期(至术后7天)负荷剂量镇痛;静脉组留置静脉自控镇痛泵至术后48 h,后期采取肌肉注射药物镇痛。观察指标包括:术后6、12、24、48 h以及3~7 d的膝关节疼痛程度(静息、活动);术后3~7 d患侧膝关节活动度;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12、24、48 h,阻滞组的疼痛程度平均小于静脉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 d的静息痛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阻滞组的活动痛疼痛程度平均小于静脉组,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阻滞组术后3~7 d膝关节的活动度明显大于静脉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静脉组出现副反应的比率明显大于阻滞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围手术期多模式联合镇痛已经成为共识;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围手术期临床效果明显,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利于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6):1441-1448
[目的]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和自控静脉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BIOSIS,Ovid databases,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方法收集自收录至2013年02月01日的相关参考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统计软件采用RevMan5.0。[结果]共纳入23个随机对照试验,入选文献为10篇英文,13篇中文。Meta分析结果显示,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的视觉模拟评分优于自控静脉镇痛组,术后24 h静息时视觉模拟评分(WMD=-1.38,95%CI:-2.66-2.14,P<0.000 01),术后48 h活动时视觉模拟评分(WMD=-1.27,95%CI:-1.70-2.14,P<0.000 01),术后48 h活动时视觉模拟评分(WMD=-1.27,95%CI:-1.70-0.85,P<0.00001)。然而,数据分析结果还表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RR=0.35,95%CI:0.09-0.85,P<0.00001)。然而,数据分析结果还表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RR=0.35,95%CI:0.090.64,P=0.000 2)和头晕嗜睡发生率(RR=0.22,95%CI:0.120.64,P=0.000 2)和头晕嗜睡发生率(RR=0.22,95%CI:0.120.42,P<0.000 01)比自控静脉镇痛组高。但是,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和自控静脉镇痛组的低血压发生率(RR=1.06,95%CI:0.540.42,P<0.000 01)比自控静脉镇痛组高。但是,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和自控静脉镇痛组的低血压发生率(RR=1.06,95%CI:0.542.07,P=0.87)、需要追加镇痛药例数(RR=0.56,95%CI:0.222.07,P=0.87)、需要追加镇痛药例数(RR=0.56,95%CI:0.221.48,P=0.24)和对镇痛效果满意例数(RR=1.92,95%CI:0.961.48,P=0.24)和对镇痛效果满意例数(RR=1.92,95%CI:0.963.84,P=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比自控静脉镇痛的镇痛效果好,但是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的副作用相对更多,由于患者对两者镇痛效果满意度及需要追加镇痛药物无明显差异,建议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使用自控静脉镇痛,同时进一步探讨疼痛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患者自控与恒速输注2种给药方案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股神经阻滞镇痛的效果。方法 2010年3月~11月选择60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椎管内麻醉前在超声及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置入连续股神经阻滞导管,将阻滞效果完全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恒速输注组(CI组)和患者自控镇痛组(PCA组)。CI组经导管持续输注0.2%罗哌卡因5 ml/h,PCA组输注0.2%罗哌卡因背景量5 ml/h,单次注射5 ml/次,锁定时间60 min。记录2组患者静息痛及运动状态下疼痛评分、满意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例在首次给药后30 min内没有达到完全阻滞而被排除。术后1~3 d静息及主动锻炼时疼痛评分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3 d被动锻炼时疼痛评分PCA组(4.7±1.3,4.5±1.0,4.5±1.0)显著低于CI组(6.5±1.6,6.1±1.6,5.9±1.6)(P〈0.05)。患者满意度PCA组显著高于CI组[8(6~10)vs.7(4~9)](Z=16.957,P=0.031)。2组患者均无耳鸣、口周麻木、眩晕等局麻药中毒症状同,均无因下肢无力而跌倒,无导管脱出。结论与恒速输注相比,患者自控股神经阻滞能够提高术后康复运动时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block,CFNB)镇痛与静脉镇痛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的快速康复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TKA患者60例,年龄45。78岁,ASA分级I、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患者自控神经阻滞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nerve block analgesia,PCNA)组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组。两组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顿膜外腔联合麻醉。观察患者术后静息和运动时VAS评分、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mlled analgesia,PCA)泵按压次数及补救性镇痛药应用次数,观察术后患肢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术后血糖变化、术后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副作用及满意度。结果术后6、12、24、48h静息状态下,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与PCIA组比较,PCNA组术后24、48h被动运动时VAS评分降低[(3.6±0.5)分比(4.7±0.6)分、(3.4±0.5)分比(4.5±0.4)分](P〈O.05),PCA泵按压次数及肌内注射哌替啶次数减少(P〈0.05)。与PCIA组比较,PCNA组术后24、48h患肢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增大(P〈0.05),术后各时点血糖水平降低(P〈O.05),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及嗜睡、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减少(P〈O.05);PCNA组术后满意度评分高于PCIA组[(9.6±1.4)分比(7.9±1.2)分](P〈O.05o结论与静脉镇痛比较,CFNB用于TKA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并发症及副作用少、住院时间缩短、术后恢复快、总体满意度高,符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口服镇痛药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其对膝关节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多模式镇痛组(M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I组),每组30例。M组术前2d口服塞来昔布200mg/次、每天2次,羟考酮10mg/次、每天2次、持续2d,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并加服对乙酰氨基酚100mg/次、每天3次,羟考酮20mg/次、每天2次、持续3d;I组仅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患者术后6、12、24、48h的静息状态、主动/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VAS评分、主动/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患侧膝关节活动度、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出院时患侧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当VAS≥5分时,静脉注射地佐辛5mg,并予以记录。结果术后6、12、24、48h静息状态及主动/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M组VAS评分明显低于I组(P0.05);术后24、48、72h主动/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M组患侧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I组(P0.05);M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5±0.8)d]明显短于I组[(3.3±0.7)d](P0.05);M组住院时间[(9.1±2.3)d]明显短于I组[(10.8±2.0)d](P0.05);出院时M组患侧膝关节活动度[(95.6±17.2)°]明显大于I组[(82.5±15.2)°](P0.05);M组恶心呕吐1例(3.3%)及尿潴留2例(6.7%)明显低于I组恶心呕吐9例(30.0%)及尿潴留8例(26.7%)(P0.05);M组追加地佐辛1例(3.3%)明显低于I组12例(40.0%)(P0.05)。结论与静脉自控镇痛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口服镇痛药的多模式镇痛方案能有效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连续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ACB)和连续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FNB)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对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单侧TKA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连续ACB组(A组)和连续FNB组(F组).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两组在麻醉诱导前分别行超声引导下ACB和FNB,并放置神经周围导管.术毕经神经周围导管予0.2%罗哌卡因实施患者自控周围神经阻滞镇痛.记录术后4、8、12、24、48 h静息和运动(膝关节被动屈曲45°)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NRS)、患肢股四头肌肌力Lovett评分和患肢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记录:术后1、2、3、14 d膝关节最大主动/被动活动度,术后14 d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膝关节主动屈膝90°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结果 两组术后静息和运动NRS评分、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 h内患肢股四头肌肌力Lovett评分明显高于F组(P<0.05)、息肢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明显低于F组(P<0.05).A组术后1、2、3d膝关节最大主动活动度明显大于F组(P<0.05),但膝关节最大被动活动度、术后14 d膝关节最大主动活动度、术后14 d膝关节HSS评分以及术后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90°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ACB和连续FNB可为TKA患者提供等同的术后镇痛效果,而且对早期功能康复具有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应和对康复功能的影响,寻求最佳的镇痛方案.[方法]选择ASA I~II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CFNB)组和硬膜外镇痛(CEA)组.术后留置导管连接0.2%罗哌卡因+1ug/ml舒芬太尼止痛泵维持镇痛.记录术后6 h、12 h、24 h、48 h静息状态和术后24 h、48 h持续被动运动训练时VAS疼痛评分;观测术后12 h、24 h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记录术后6 h储血罐内的引流量及术前、术后24 h、48 h血红蛋白浓度及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各时点两组患者静息VAS无统计学差异,CFNB组术后24 h、48 h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VAS疼痛评分(3.86±0.93和3.93±0.78),均明显低于CEA组患者(P<0.01);与CEA组比较,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术后引流量和各时点血红蛋白浓度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副作用的发生率相似.[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在持续被动运动时镇痛效应优于硬膜外镇痛,安全性高,操作简便,是TKA术后又一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超前镇痛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疼痛程度和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60例择期全凭静脉麻醉下行首次TKA的患者,年龄≥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前镇痛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超前镇痛组于手术前施行CFNB,对照组于手术后施行CFNB.收集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监测术中循环功能变化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记录术中麻醉用药、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和麻醉时间等.应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双盲法测定患者术前1d及术后1、3、5、7d的认知功能,以术后评分和术前1d评分比较下降大于1个标准差即判断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于上述各时间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患者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程度. 结果 超前镇痛组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为(1.7±0.4)mg,低于对照组的(1.9±0.3) mg(P<0.05);超前镇痛组术后1d和3d运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静息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前镇痛组术后3 d POCD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7%比26.7%)(P<0.05). 结论 CFNB超前镇痛可促进老年患者TKA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恢复,这可能与超前镇痛降低了TKA术后功能锻炼时的疼痛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FNB)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 检索PubMed、OVID、EMBASE、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4年11月.收集在TKA术后使用FNB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或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采用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法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 结果 共纳入14项研究,包括1 157例患者,其中FNB组616例,PCIA组380例,PCEA组161例.与PCIA组比较,FNB有效减少了患者术后24 h[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17.9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7.38~-8.49]及48 h(WMD=-25.70,95%CI:-41.67~-9.74)的吗啡累计消耗量,降低患者术后24 h活动时VAS(WMD=-1.99,95%CI:-3.14~-0.85)(P<0.05);且FNB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比值比(odds ratio,OR)(0.31,95%CI:0.22~0.44)、尿潴留(OR=0.24,95%CI:0.13~0.43,P<0.05)及头晕的发生率(OR=0.27,95%CI:0.14~0.52)都较低(P<0.05). 结论 比较PCIA及PCEA,FNB可能是TKA患者术后镇痛的一种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PCIA组患者术后持续静脉输注芬太尼镇痛,PCNA组行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两组均持续镇痛2d.记录静息、持续被动运动(功能锻炼)时的VAS评分、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肌力分级、镇静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PCNA组患者术后8、12、24、48 h静息时和术后48 h功能锻炼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PCIA组(P<0.05或P<0.01).PCNA组患者术后24、48 h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大于PCIA组(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TKA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对肌力影响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TKA术后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CFNB)与静脉药物镇痛(IDA)对膝关节松解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2008年6月~2011年6月,对29例股骨远端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直患者采用抽签法进行了随机分组,CFNB组15例,IDA组1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静息状态和被动功能锻炼阶段的VAS评分、补充镇痛药物应用总频次,采用Judet疗效评定法评估松解术后膝关节功能.[结果]CFNB组静息状态及被动功能锻炼阶段VAS评分及补充镇痛药物应用总频次均明显低于IDA组(P<0.05),主动功能锻炼阶段的膝关节屈曲起始角度、术后12 d屈膝角度平均值分别超过IDA组10.2°及18.1°,术后3个月及6个月屈膝角度平均值分别超过IDA组9.3°及8.7°.CFNB组优秀率80% (12/15),较IDA组优秀率64% (9/14)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能明显减轻术后疼痛、减少补充镇痛药物用量,有利于膝关节松解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股神经阻滞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早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骨科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单侧TKA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镇痛组(C组)和股神经阻滞泵镇痛组(F组),观察术后疼痛程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情况及术后再住院率。结果 2组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2组患者术毕及术后第1、2、3天静息疼痛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组被动屈膝在各个时间点上疼痛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HS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较C组在术后1个月HSS评分明显增高,比较差异显著(P0.05);F组与C组术后3、6个月HSS评分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再住院率比较,F组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 TKA后采用股神经阻滞泵镇痛,镇痛效果良好,促进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缩短康复期,减轻后期功能训练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68-1971
[目的]评价不同镇痛模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全膝关节置换手术40例,随机分为两种股神经阻滞方法进行术后镇痛,即连续股神经阻滞(连续组)(20例)和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单次组)(20例)。连续组术前0.5%罗哌卡因30 ml行股神经阻滞并置管,术后0.2%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自控镇痛;单次组术前行0.5%罗哌卡因30 ml单次股神经阻滞,术后0.2μg/kg舒芬太尼自控镇痛。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术后4、8、12、24、36及48 h术后静息、主动功能锻炼(AFE)及持续被动功能锻炼(CPM)状态下疼痛VAS评分情况,记录恶心、呕吐、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镇痛泵按压次数及追加哌替啶次数。[结果]术后4、8、12、24h静息VAS评分连续组和单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48 h静息VAS评分连续组显著低于单次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的AFE和CPM状态下VAS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6、48 h,连续组显著低于单次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 h按压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而术后24、48、36 h连续组按压次数明显低于单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追加哌替啶例数连续组明显高于单次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优于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且前者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股神经阻滞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月进行的114例择期THA术的患者分为两组:全麻组61例,全麻+神经阻滞组(联合组) 53例。比较两组术中资料与术后早期镇痛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麻醉平稳,无严重不良反应和术中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清醒时间、手术时间、丙泊酚及瑞芬太尼总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0 min、120 min和24 h,联合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全麻组(P0.05);术后60 min、120 min、24 h、48 h及72 h,联合组镇痛泵按压次数显著低于全麻组(P0.05)。[结论]术中全麻辅以股神经阻滞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程度并显著降低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连续腰丛神经阻滞或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50例择期腰麻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随机均分为连续腰丛神经阻滞组(CLPB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组(CFNB组).术后镇痛负荷剂量0.2%罗哌卡因0.4ml/kg,背景剂量0.2%罗哌卡因5 ml/h,冲击剂量2 ml/15 min,保留镇痛48 h.记录术后6、12、24、48 h时静息状态VAS评分,术后24、48 h膝关节功能锻炼时VAS评分和肌力评分.结果 CLPB组术后各时点静息状态和功能锻炼VAS评分均明显低于CFNB组(P<0.05),肌力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镇痛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对于全膝关节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优于连续股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局部浸润麻醉在膝关节置换术后中的镇痛效果,同时观察该镇痛方式对患者血清皮质醇(Cor和P物质(SP)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于医院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7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9例。对照组于超声引导下实施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观察组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局部浸润麻醉镇痛。评价两组病人术后不同状态、不同时点时疼痛程度,记录两组镇痛期间额外使用镇痛药物次数及不良反应,评价两组镇痛满意度。检测两组麻醉前后血清Cor、SP及炎症因子(IL-6、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静息、运动状态下不同时点(12、24、48、72小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额外使用镇痛药物次数平均为(0.54±0.21)次明显少于对照组(1.79±0.75)次,t=10.023,P=0.000;观察组镇痛满意度为97.44%(38/39)明显高于对照组84.62%(33/39),χ~2=3.924,P=0.048。两组患者麻醉后血清Cor、SP、IL-6、hs-crp水平明显高于麻醉前,而对照组升高较观察组显著,P0.05。两组镇痛期间未出现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局部浸润麻醉应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显著,且可减少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