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个病例,其中1例手术治疗后清醒,2例保守治疗后病情恶化自动出院。结果术后CTA检查提示动脉瘤夹闭满意,载瘤动脉通畅。结论颅脑损伤后出现与外伤不符合的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建议尽早行头颅CTA等检查以明确是否合并颅内动脉瘤,并注意动脉瘤破裂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告1例创伤性基底动脉动脉瘤,总结治疗经验和教训。方法对1例创伤性基底动脉动脉瘤的诊治进行报告,并结合文献对创伤性动脉瘤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创伤性颅内动脉瘤是颅脑损伤的少见并发症,破裂出血可导致灾难性后果。结论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缺乏特有的临床症状,可疑病例可行3D-CTA和DSA检查确诊,开颅手术和血管内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CT三维血管造影诊断出血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及手术指导意义。方法 对6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急诊行螺旋CT扫描,然后行脑血管三维成像。结果 发现颅内动脉瘤24例。有1例阴性经全脑血管造影(DSA)发现存在动脉瘤。诊断均以手术证实。结论 CTA对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微创、快速、准确的诊断技术,对于急诊或危重病人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道1例罕见的胃十二指肠动脉瘤自发性破裂出血,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全腹CTA(256层iCT)及剖腹探查。结果 经全腹CTA、术中探查确诊为胃十二指肠动脉瘤破裂出血。结论 胃十二指肠动脉瘤自发性破裂出血死亡率极高,一经确诊应迅速得到确切治疗,手术止血效果好,并可清除腹腔积血以助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血管内栓塞术后结合开颅减压术的方法治疗Hunt-Hess分级III-IV级合并颅内血肿的脑动脉瘤破裂病人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4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共12例。符合以下条件: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颅内血肿形成;②Hunt-Hess分级在III-IV级;③头颅CT扫描显示脑中线移位>0.5 cm但<1.0 cm;④经过脑血管造影发现颅内动脉瘤并成功栓塞,然后转手术室再行减压手术。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12例患者术后3个月~1年得以随访,按GO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5分7例,4分2例,3分2例,2分1例。结论〓合理应用神经放射介入技术和外科手术,对合并血肿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是另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2例动脉瘤患者实行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其中单纯微弹簧圈栓塞80例,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结果 92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完全栓塞67例,大部分栓塞17例,部分栓塞8例,术后死亡2例,皆为术前Hunt-Hess分级Ⅳ级,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大量额叶脑内血肿。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高血压及Hunt-Hess分级是影响动脉瘤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可有效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菊华 《护理学杂志》2013,28(18):43-44
目的 总结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介入治疗的观察和护理方法.方法 对36例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早期行介入治疗,入院予以急救与监护,积极术前准备,术后加强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结果 术毕即刻造影显示32例动脉瘤完全填塞,4例动脉瘤大部填塞.出院GOS评分恢复良好20例,轻度残疾8例,重度残疾5例,死亡3例.结论 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实施高效优质的护理,能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脑内血肿的在基层医院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9例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脑内血肿的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9例患者急诊绿色通道下CTA检查,诊断明确后急诊手术行动脉瘤夹闭术及血肿清除术,术后ICU及神经外科全程参与下监护治疗。结果9例患者均急诊行手术血肿清除并同期成功动脉瘤夹闭术,无手术死亡。术后GOS5分4例,4分1例,3分2例。2分1例,自动出院1例。结论在CTA结果指导下,早期积极清除脑内血肿的同时夹闭动脉瘤可以改善该类患者的预后,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手术策略并分析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49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9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49±11)岁;35例动脉瘤破裂,14例未破裂;治疗策略有一期手术(一侧入路夹闭所有动脉瘤),二期治疗(分期处理所有动脉瘤)和部分治疗(只处理责任动脉瘤).随访中复查脑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预后.结果 一期手术32例(65.3%),二期治疗9例(18.4%),部分治疗8例(16.3%).47例随访4 ~ 49个月,平均(22 ±7)个月.术后CTA或DSA均未见动脉瘤复发.根据GOS评分,患者预后良好(4~5分)41例(83.7%),残疾(2~3分)6例(12.2%),死亡(1分)2例(4.1%).结论 在具有娴熟手术技术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患者,根据动脉瘤和患者的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手术策略,能提高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治疗急诊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mm)中的操作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急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7例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患者资料,分析治疗方法、疗效、并发症、预后及6~12个月随访结果,评价支架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操作技巧。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5例,次全栓塞1例,单纯植入支架1例;未发生破裂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术后3个月改良式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显示,6例恢复正常,1例恢复良好。6~12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急诊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8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用显微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近3年来显微外科手术夹闭的8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预后。结果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69例,轻残10例,重残2例,死亡5例(5.8%)。结论 颅内动脉瘤一旦诊断明确,应积极手术以防再次出血。正确预防和处理动脉瘤术中破裂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多发动脉瘤应争取1次手术治疗。动脉瘤术后长期血管造影随访,可早期发现新生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12.
对8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锁孔入路(74例经翼点锁孔入路,11例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结果85例患者显微镜下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眉弓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出现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患者住院8~37d,术后1~3个月复诊。恢复良好82例(96.5%),轻度残疾3例(3.5%)。提出术前避免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诱因和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是重点,术后注重病情监护、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加强功能锻炼、做好出院指导,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对8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锁孔入路(74例经翼点锁孔入路,11例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结果 85例患者显微镜下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眉弓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出现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患者住院8~37 d,术后1~3个月复诊,恢复良好82例(96.5%),轻度残疾3例(3.5%).提出术前避免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诱因和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是重点,术后注重病情监护、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加强功能锻炼、做好出院指导,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病因之一,具有发病突然和死亡率高的特点,近年来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已成为有效的治疗手段[1]。2010-01—2013-01,我科对应用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此类患者22例实施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中男8例,女性14例,年龄36~65岁,平均48.2岁,临床主要表现:突发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外伤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本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14例外伤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即GCS评分、瞳孔、血压、血氧饱和度、血常规、凝血功能常规、影像学资料、治疗方式和预后。结果外伤性基底节区出血占同期颅脑外伤的2.8%。所有病例均无低血压、贫血、缺氧和凝血功能异常,仅1例有高血压,余无高血压。常并发各种颅内外损伤,其中71%(10/14)并发弥漫性轴索损伤。基底节区的血肿均行保守治疗,3例因其它损伤接受手术治疗。11例恢复良好,2例轻度残疾,1例植物状态。结论外伤性基底节区出血发病率低,常并发其它颅内外损伤(尤其是弥漫性轴索损伤),经过保守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26个颅内复杂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复杂动脉瘤均使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其中巨大动脉瘤3例,位置深在、难于暴露且周围有重要神经、血管的动脉瘤5例,一次开颅同时处理多个病变的多发动脉瘤8例.根据动脉瘤的所在部位和动脉瘤体积采取相应的外科手术入路,主要有翼点入路、扩大的额颞入路、眶-颧-颞-翼点入路和枕下极外侧入路.对多发动脉瘤的处理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末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直接夹闭14个,孤立1个,包裹1个. 结果 依据GOS判断:良好11例,中残1例,重残1例.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效果显著,术中需采取充分的显露、血管临时阻断、脑保护技术、瘤颈缩窄、瘤体成形等综合措施,方能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经验 ,探讨显微手术技巧。方法 :总结显微外科手术夹闭 2 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在气管插管全麻及控制性降压下手术 ,手术采用改良Yasargil入路 ,显微镜下直视操作 ,解剖动脉瘤颈 ,稳妥的夹闭动脉瘤蒂 ,必要时实行瘤体切除及瘤颈加固。结果 :2 1例全部行动脉瘤夹闭术。 2例因瘤体巨大在行瘤颈夹闭后行瘤体切除术。术中动脉瘤破裂 3例 ,死亡 1例。治愈率 95 .2 % ,死亡率 4.7%。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对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成功率至关重要。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是手术失败和致死的重要原因。术中采用有效的控制性降压和临时阻断是处理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重要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D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术(3D-CTA)在破裂脑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7年6月采用介入手术治疗的4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接受了3D-CTA检查、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并对47例患者的介入栓塞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评价。结果:4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经DSA检查共发现51处动脉瘤,其中破裂出血47个,4个未破裂;3D-CTA检查共计发现动脉瘤48个,其中对大脑中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脉络膜前动脉瘤、A1~A3段动脉瘤、椎动脉动脉瘤的检出率与DSA检查结果的符合率均达到100%;漏诊前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床突段动脉瘤各1个,与DSA检查结果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74%、93.33%、66.67%;3D-CTA诊断动脉瘤的结果与DSA的结果整体符合率为94.12%;47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术后进行动脉瘤栓塞效果评价,其中达到0级标准43个、达到1级标准8个;出现脑梗死2例,术中破裂出血2例;术后28 d及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mRS分级情况良好,术后28 d及术后3个月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72.34%、85.11%。结论:3D-CTA在破裂脑动脉瘤诊断中与DSA具有极高的符合率,因其具有检测时间短、无创等优势,在临床指导动脉瘤诊断及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并发颅内血肿的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并发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术前急诊行脑血管3D-CTA检查,在24小时内行显微外科动脉瘤夹闭手术。结果 20例患者共发现20个破裂动脉瘤,3个未破裂动脉瘤,破裂动脉瘤中前交通动脉瘤6个,颈内后交通动脉瘤8个,大脑中动脉瘤6个,未破裂动脉瘤中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个,脉络膜前动脉瘤1个,前交通动脉瘤1个,直接夹闭破裂动脉瘤和2个未破裂动脉瘤。术后GOS分级5分8例,4分2例,3分3例,2分4例,1分3例。结论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并发颅内血肿病情发展迅速,3D-CTA应作为该类患者术前首选检查手段,超早期显微手术清除血肿夹闭动脉瘤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2007-01—2012-07,我科应用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2~68岁,平均52岁。主要表现: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及呕吐。入院时头颅CT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DSA明确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破裂动脉瘤的部位分别为:后交通动脉10例,前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