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目的:探究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8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检查后再行3D-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动脉瘤检出率,评价瘤颈及瘤颈与载瘤动脉间的关系显示情况,比较对比剂用量。结果:经2D-DSA和3D-DSA检查,检出动脉瘤分别为76例(88枚)和82例(98枚),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9.80%和100%;2D-DSA与3D-DSA对动脉瘤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36,P<0.05);3D-DSA对动脉瘤瘤颈和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率均显著高于2D-DSA,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566,x^2=72.554;P<0.05);2D-DSA检查患者平均对比剂用量显著高于3D-DSA检查,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78,P<0.05)。结论:3D-DSA可提高动脉瘤检出率,清晰显示瘤颈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并可减少检查中对比剂的使用量,提高患者在检查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及三维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3D-DSA)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于2012年1—6月在该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3D-CTA技术对于2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检查,采用3D-CTA技术对于5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检查,对两种诊断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3D-CTA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的灵敏度为97.2%,诊断符合率为98.1%;3D-DSA对动脉瘤患者诊断的灵敏度为97.7%,诊断符合率为98.4%,两种方法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的林敏度及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虽然临床上对于颅内肿瘤患者进行诊断的金标准仍然是3D-DSA,但是3D-CTA也是一种简单快速的诊断方法,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LAN)患者预后关键,但临床检查及诊断方法较多,当前尚未明确各方法在LAN中诊断价值。本研究探讨LAN患者实施三维CT血管造影术(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河南省儿童医院2015-10-01-2018-10-01收治的80例LA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检验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实施3D-DSA检查,对照组实施3D-CTA检查,以全脑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对两组检出情况、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进行评估。结果以全脑血管造影为金标准,研究组阳性检出率及阴性检出率分别为62.50%和37.50%,对照组分别为52.50%和47.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18 4,P=0.365 6。瘤体检出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检出准确率为92.50%,与对照组的9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 2,P=0.809 4;灵敏度为92.00%,与对照组的90.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3 2,P=0.817 6;特异性为93.33%,与对照组的89.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2 1,P=0.956 3;阳性预测值为92.00%,与对照组的90.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0 8,P=0.470 7;阴性预测值为93.33%,与对照组的89.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5 1,P=0.325 9。结论 LAN患者实施3D-CTA和3D-DSA技术诊断均有显著价值,临床可根据患者病情、治疗需求及实际需求选择合适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使用PHILIPS Allura Xper FD20血管造影机对疑有颅内血管病变的25例患者进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检查,通过遮盖表面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三维重建方法进行颅内血管重建。结果通过3D-DSA检查24例患者确诊为颅内动脉瘤(26个动脉瘤),1例确认为后交通动脉起始端壶腹样膨大。在3D-DSA检查中25例患者病变血管的位置清晰可见,24例患者26个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尺寸、与相邻血管间的关系均可清晰显示或测量。结论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造影中可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广喜 《中国保健》2006,14(18):10-11
目的研究旋转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Advantx LCV+高档数字血管造影系统,对45例疑有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做旋转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于常规DSA检查比较.结果旋转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45例病人常规DSA发现42例,3例只有通过旋转DSA才能发现.40例动脉瘤解剖结构显示不清的加摄旋转DSA后动脉瘤瘤颈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显示清晰.结论旋转DSA可更好地显示动脉瘤瘤颈及周围血管解剖结构,对临床诊断治疗颅内动脉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三维动态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的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三维动态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 三维动态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准确显示全部40个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4个,前交通动脉瘤4个,大脑前动脉瘤7个,大脑中动脉瘤6个,大脑后动脉瘤7个,后交通动脉瘤5个,椎-基底动脉瘤5个,胼周动脉瘤2个,其中最大瘤体直径为33 mm,最小瘤体直径为2 mm.图像中瘤体、瘤颈和载瘤动脉三维空间关系的显示均清晰、确切.结论 三维动态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是一项无创、安全、简便和可靠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数字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提高临床诊疗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7月于高唐县人民医院实施检查的30例脑动脉瘤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患者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及3D-DSA检查。回顾性分析3D-DSA在对脑动脉瘤显示、动脉瘤大小、形状、瘤颈、周围血管等情况的显示程度,及时发现其他脑动脉病变,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比分析3D-DSA技术在脑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3D-DSA检查脑动脉瘤对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脉络膜前动脉部位的总诊断率为96.67%,高于DSA检查方式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DSA检查脑动脉瘤在动脉瘤显示、动脉瘤形态、动脉瘤瘤颈、动脉瘤同毗邻血管关系方面的成像质量评分高于DSA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动脉瘤的临床诊疗过程中,3D-DSA在诊断脑动脉瘤方面比DSA更准确,能够为临床医师进一步明确病情,开展系统化治疗提供确切依据。3D-DSA技术的应用是DSA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杨卫国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9):4079-4080,408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头颈部MSCTA检查、DSA检查诊断结果及手术发现,评价MSCTA诊断动脉瘤的准确性。[结果]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发现67个动脉瘤,87.93%(51/58例)为单发动脉瘤,12.07%(7/58例)为多发性动脉瘤。MSCTA检查与手术结果符合率为96.88%(31/32例),与DSA检查结果符合率为98.27%(57/58例)。以手术及DSA检查为金标准,MSCT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96.97%,检查的准确性为97.01%。Kappa检验P﹥0.05,说明MSCTA检查方法与DSA/手术检查法的检验效能一致。[结论]MSCTA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指导动脉瘤的治疗,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及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毛崇梅  衣玲  李胜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9):1433-1436
目的探讨CTA、MRA、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差异,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选择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29例,行脑血管造影术(DSA)及三维重建(3D-DSA)。之前全部病例行3D-CTA、21例病例行MRA检查并行三维重建,以3D-DSA及脑外科术中检查为标准,比较3D-DSA与3D-CTA、MRA之间显示动脉瘤立体形态、载瘤动脉与毗邻血管的关系、瘤颈及其与载瘤血管关系及穿支情况等方面信息的区别。结果 SAH患者资料共29例,其中28例共患有动脉瘤38个,阴性1个。CTA和DSA/3D-DSA各检出27例37个动脉瘤,二者检出动脉瘤的数目及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A检查18例动脉瘤,漏诊3例。结论 CTA/3D-CTA和DSA/3D-DSA二者检出动脉瘤的数目及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MR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SA/3D-DSA在与载瘤动脉关系、动脉瘤上有无穿支方面优于CTA/3D-CTA及MRA。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64-SCTA)对颅内动脉瘤(C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CA患者的64-SCTA和DSA检查的影像资料进行对照分析。评价64-SCTA诊断优势,评价指标包括动脉瘤位置、形态的显示,以及对附壁血栓、钙化、动脉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的显示。结果34例患者,检出动脉瘤36个。其中囊性动脉瘤34个,梭形动脉瘤2个,对于cA的位置及形态64-SCTA与DSA诊断符合率达100%。64-SCTA可显示CA附壁血栓及钙化,对CA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显示良好。DSA对CA附壁血栓、钙化及CA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显示均不满意。结论64-SCTA可明确诊断CA,对CA的位置、形态、附壁血栓、钙化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显示清晰,可作为CA诊断及术前评估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D重建后最佳角度回传在DSA颅内动脉瘤瘤颈显示中的价值。方法:应用INNOVA3100大型数字化血管机,对34例(男20,女14)患者进行DSA采集并3D血管重建,3D重建后最佳角度回传再行DSA采集。结果:常规DSA采集满意8例,不满意18例,无效8例,即有效8例,无效26例。使用旋转DSA采集3D重建后最佳角度回传再行DSA采集,满意31例,无效3例(由于动脉瘤过大,3D重建后无法显示瘤颈)。结论:3D重建后最佳角度回传再行DSA采集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颈,较常规DSA采集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步进跟踪下肢血管造影加三维旋转DSA技术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应用。采用该技术对15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行介入检查及治疗,结果均能清楚显示动脉血管的主干、分支、走行及分布。三维旋转DSA及步进跟踪下肢血管造影技术为疾病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清晰明确的路径和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2009年1月一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2例均进行CTA与DSA检查比较CTA与DSA颅内动脉瘤诊断率及所测量瘤体大小,并观察CTA与DSA对不同部位动脉瘤的显示情况。结果CTA所测量的瘤体直径、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率及对不同部位的颅内动脉瘤诊断率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可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早期确诊,联合DSA可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和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135例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动脉瘤62例、血管畸形26例、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47例)经MRA和DSA对照检查。结果 MRA可以对124例患者做出正确诊断,结合靶MIP、MPR和原始像,其诊断符合率为91.9%。对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为88.7%;动静脉畸形为84.6%;47例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与DSA相一致。3DTOF可显示1-5级脑血管分支;2DTOF显示血管畸形具优势;3DTOF增强提高了动脉瘤的检出率。结论 MRA具有安全、可靠和方便的优点,是脑血管疾病筛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5.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 MRA)具有无创型、安全以及避免了对比剂过敏、肾毒性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以及Willis环形态改变的研究中。由于Willis环自然变异率高,并且通常伴有不同部位的颅内动脉瘤,为研究二者关系,回顾近年来用3D-TOF-MRA检查方法对Willis环形态改变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部位的研究行归纳概述。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三维引导路径图技术进行穿刺活检,探讨其在穿刺活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对26例患者穿刺活检结果显示,采用三维引导路径图技术均能准确地使穿刺针到达病灶并获得标本。26例检查中肺部鳞癌6例、肺腺癌4例、骨纤维瘤4例、骨转移瘤8例、骨肉瘤4例,其中1次进针25例,仅1例进行了反复穿刺。三维引导路径图技术在穿刺中比传统活检技术准确性和稳定性更高、安全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方法从本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45例脑血管疾病疑似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和CT血管造影技术进行检查,将诊断结果分别记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的颅内动脉瘤疾病检出率和颅内动脉瘤直径。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颅内动脉瘤疾病检出率为82.22%(37例)和64.44%(29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检测颅内动脉瘤直径分别为(4.14±0.38)mm和(4.75±0.42)mm,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CT血管造影技术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方法从本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45例脑血管疾病疑似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和CT血管造影技术进行检查,将诊断结果分别记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的颅内动脉瘤疾病检出率和颅内动脉瘤直径。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颅内动脉瘤疾病检出率为82.22%(37例)和64.44%(29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检测颅内动脉瘤直径分别为(4.14±0.38)mm和(4.75±0.42)mm,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CT血管造影技术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