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2.
我院 1998年~ 2 0 0 0年 3月行膀胱癌全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尿流改道术 10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10例中男性 6例 ,女性 4例 ;年龄41~ 6 7岁 ,平均 5 5岁 ;多发性肿瘤 6例 ,单发性肿瘤 4例。术后病理诊断为浸润性膀胱癌 ,其中移行性上皮细胞乳头状癌 7例 ,鳞状上皮细胞癌 2例 ,腺癌 1例。所有手术均获成功 ,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 6个月经随访 ,未见肿瘤复发 ,疗效满意。2 术后护理2 .1 引流管的护理 患者术后留置多根引流管 ,应妥善固定 ,防止折叠、滑脱 ,并做好标签。2 .1.1 回肠代膀胱段放置可冲洗的Fol… 相似文献
3.
4.
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排尿功能训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排尿功能训练对原位回肠新膀胱患者术后提高排尿控尿能力,改善生活质量的意义。方法对32例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于术后2周行以间断夹闭尿管、提肛训练及腹压排尿训练为主要内容的新膀胱排尿训练。结果32例中,29例获得随访,29例患者均能掌握和适应新的排尿方式,日间控尿良好,4例拔管后出现夜间遗尿,经强化夜间定时排尿功能训练,3个月后遗尿消失。结论新膀胱排尿功能训练是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术后掌握和适应新排尿方式的有效途径,可以明显提高控尿和排尿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位回肠膀胱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999年10月-2001年6月收治的7例术后病人进行随访分析,随访6-26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结果:日间完全自控排尿7例,夜间完全自控排尿6例,偶有遗尿1例,平均最大膀胱容量420ml,平均剩余尿量24ml,输尿管轻度扩张1例,血肌酐,尿素氮保持正常,无代谢性酸中毒,无再手术和手术死亡病例。无肿瘤尿道复发,结论:原位回肠膀胱术具有手术成功率高,可控性好,远期并发症少的优点,是目前尿流改道的较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膀胱全切术后行输出道缩窄悬吊增强可控回肠膀胱术与传统回肠膀胱术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泌尿外科行膀胱全切术后的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输出道缩窄悬吊增强可控回肠膀胱术治疗42例及传统回肠膀胱术46例),对比分析围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及肿瘤进展情况。结果两种术式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远近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输出道缩窄悬吊增强可控回肠膀胱组术后控尿生活质量较之传统手术组明显提高(P <0.05)。结论输出道缩窄悬吊增强可控回肠膀胱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对于不适合原位新膀胱术且要求控尿者尤为适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腹腔镜膀胱全切回肠(Bricker)膀胱术与原位回肠(Hautmann)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经验及近期疗效。方法该院2010~2014年施行腹腔镜Bricker膀胱术74例,Hautmann新膀胱术30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术中情况、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等临床资料。结果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盆腔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阳性共8例(7.8%),合并前列腺癌3例(2.9%),无切缘阳性病例。Bricker膀胱术组、Hautmann新膀胱术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4.2±1.4)、(5.3±2.2)d ,P=0.002,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9%(23例)、53.3%(16例),P=0.043。 Hautmann新膀胱术组患者术后6个月白天和夜间尿控分别为76.9%、57.7%,术后12个月白天和夜间尿控分别为90.9%、81.8%。 Hautmann新膀胱术组术后2例(7.7%)复发转移,Bricker膀胱术组术后9例(14.1%)复发转移。结论 Bricker膀胱术和Hautmann新膀胱术具有相似肿瘤根治效果,但Hautmann新膀胱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的护理和健康指导的经验。方法注重患者的术后护理和健康指导。结果本组中20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均能正确使用腹壁外集尿袋。结论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引流管的护理和全面的健康指导,可提高患者安全性、手术成功率:自理能力,预防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附6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行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手术体会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从1988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有6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 回肠新膀胱术.回肠新膀胱术采用回肠末端肠段,作对系膜缘切开,然后将回肠片U形排列缝合,间断内翻缝合重建膀胱颈,输尿管行黏膜沟再植.对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尿控情况、肾功能、影像学及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结果:除1例围术期死亡外,其余患者随访12~168个月.共死亡13例.并发症为肾功能不全11例、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狭窄9例、膀胱输尿管反流6例、尿漏5例、出血4例、切口疝4例、尿道狭窄3例、尿道复发1例.42例患者尿控效果满意.结论:经过长期随访,我们提出的新型原位回肠膀胱术是一种效果良好、并发症较低的尿道改道术,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陈燕 《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5(1):46-47
晚期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需要同时行尿道改道术 ,过去常行回肠或直肠代膀胱等手术 ,均需从腹壁收集尿液 ,手术复杂 ,并发症多 ,且给患者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为了远期效果满意、提高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 ,我科于 1 999年 3月成功的开展了 1例可控回肠代膀胱术 ,术后并发症少 ,患者掌握自我导尿技术 ,能自行定时插管排尿 ,免去了配带集尿袋的麻烦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周×× ,男 ,45岁。 1 999年 3月 1日因尿频半年 ,伴右侧腰痛半月偶有全程肉眼血尿入院。曾间断排出 1 0余枚微小结石 ,曾在外院行补液、抗炎治疗疗效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理想的膀胱替代手术。方法:对5例复发性或浸润性膀胱癌患施行膀胱全切,回肠和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术后经6-21mo随访观察。结果:5例术后平均随诊10mo,白天能达到完全控尿,夜间有2例发生遗尿现象;新膀胱容量平均350ml,残余尿平均30ml。IVU示仅1条输尿管轻度扩张,无返流;1例术后3mo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再手术;肾功能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无酸中毒及营养障碍,均健康、无瘤生存。结论:回肠和结肠新膀胱术均具有容量适当,低压可控,正位排尿,低吸收,无返流,肾功能得到保护,是一种低并发症可以选择的手术。 相似文献
13.
14.
回肠新膀胱术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肠膀胱术治疗膀胱肿瘤已有近50年历史.由于腹壁回肠造瘘留置体外导尿袋.给病人带来巨大生理和心理障碍。近十年来有人采用回肠袋膀胱术,虽然取消了体外集尿袋.却因腹壁造口漏尿或造口狭窄无法插管导尿.再次手术率极高.同样给病人带来巨大痛苦和开支。我科自1988年以来.采用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肿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常规行膀胱全切除术.距回盲部15~20cm处。取40cm长游离回肠段,恢复回肠连续性.将回肠段作对肠系膜缘切开.排列成U形,2-0肠线连续缝合肠片,肠片下缘围绕尿道膜部作内翻间断缝合.重建膀胱颈.两侧输尿管作抗返漉粘膜沟吻合.置输尿道支架管引流.经腹壁引出。尿道置气囊导尿管引流.连续缝合新膀胱前壁。关闭腹壁切口各层。术后2周拔输尿管、支架引流管.术后3周拔留置新膀胱气囊导尿管.并经尿道自行排尿.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现将术前术后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黄丽秋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7,19(4):689-690
回肠膀胱术护理体会右江民族医学院附院外3科黄丽秋(百色533000)膀胱因恶性肿瘤、结核或其它病变,不得不全部切除,不能再用作贮尿器官时,需作尿流改道。目前国内常用回肠来代替膀胱。由于手术范围较大,涉及泌尿及消化系统,且排尿方式的改变,影响了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6.
膀胱全切是治疗中晚期膀胱肿瘤、膀胱肿瘤复发行的主要治疗手段,而膀胱全切术后的尿流改道对患者生理、生活和工作都有较大影响。2004~2005年8月我科成功地在腹腔镜下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8例,患者达到原位排尿、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膀胱肿瘤患者8 相似文献
17.
回肠代膀胱术后尿动力学特征表现及上尿路损害高危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后尿动力学特征表现及上尿路功能损害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年龄39~68(54±10)岁,男性90例,女性15例]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患者术后[6~36(20±6)个月,为代膀胱组]随访资料,包括尿动力学检查、泌尿系彩超、肾功能、膀胱排尿造影和排尿表现.并选取20例患者[年龄40~70(56±10)岁,男性15例,女性5例]因上尿路疾病需要手术治疗而下尿路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正常膀胱组.比较代膀胱组和正常膀胱组相关参数的变化.同时,根据有无膀胱输尿管返流将行膀胱排尿造影的代膀胱患者分为有返流组和无返流组,比较2组相应参数变化.结果 代膀胱组尿流曲线为间断或低平尿流曲线,正常膀胱组为钟形尿流曲线;代膀胱组最大尿流率[(12±4)ml/s]显著低于正常膀胱组[(21±5)ml/s],而残余尿量、最大代膀胱容昔分别为(47±22)、(533±166)ml,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8±7)、(412±57)ml.代膀胱组代膀胱感觉减退,无明显尿意感,稳定性较好,仅有9例出现蠕动波,波幅较低,规律出现,并随灌注量增多频率先逐渐增加后降低,多不伴有明显感觉.共有90例(86%)患者术后3个月膀胱排尿造影随访时未见膀胱输尿管返流.但随着随访时间延长,有11例(12%)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膀胱输尿管返流患者残余尿量、最大代膀胱容量、排尿期最大代膀胱压及颈口开放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返流患者.结论 W型原位回肠代膀胱具有不同于正常膀胱组织特征的尿动力学表现,残余尿量、代膀胱容量、排尿期膀胱压及膀胱颈口开放不良是其上尿路功能损害的尿动力学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患者膀胱全切术后行回肠膀胱术与输尿管乙状结肠尿流改道术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方法:分析75例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术后采用回肠膀胱术36例与输尿管乙状结肠尿流改道39例的临床资料,就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回肠膀胱术组手术操作时间大于输尿管乙状结肠尿流改道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3年内生存率有显著差异。结论:回肠膀胱术在远期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明显优于输尿管乙状结肠尿流改道术。前者简单易行,易于掌握,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