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钟老的疑难病门诊,病人虽不多,病种却不少。今天,一个钟老的邻居找上门来看病,一进门就和钟老打招呼。但听语声重浊,小张抬头一看,这位妇人年近半百,面白形丰,微微短气。心想大概是个感冒病人,如果不是钟老的邻居,是不会到疑难病门诊来的。可就是这个感冒病人,引起了一场深入的理论探讨。当这位病人坐到钟老桌子的右边时,钟老先开口:“赵师母,又感冒啦!”“两个月来经常感冒,这次快半个月了,什么药都吃过,还是头晕、耳鸣、  相似文献   

2.
今天小张挑选到了三个病人,都是胃病。都有寒热夹杂的表现,他认为这三个病人与上次钟老看的那几个泻心汤证基本符合,于是约到疑难病门诊请钟老诊治。第一个病人是一位老年妇女,有胃痛发作史已七、八年,经胃肠钡餐造影未发现溃疡。头晕眼花,经常恶心,偶有呕吐。大便干结,非灌肠不通。口出热气,胸脘灼热如焚,口干咽燥,日饮大量冰水,但背寒,两足发凉,即使盛夏亦不能露体赤足。望舌偏红,苔薄腻微黄,按脉沉细带弦。钟老略加思索,就给方药,第一味是生地,第二味是升麻。这两味药都出乎小张  相似文献   

3.
医林掇英     
第二回赴急诊钟老下决心治心衰中西医结合小张匆匆赶到图书馆,刚跨进大门,只听见在休息室里,门诊的陆医生在对钟医生说:"……这个心力衰竭病人,西医抢救了一天一夜,没有效果.请中医会诊不过是聊尽人事,减轻责任而已.去会诊这样的病人,责任重大,倘有变化,谁负责?钟老,你有数十年名声,要三思啊!"小张听了陆医生的一番议论,心里一沉.他暗暗自忖,心力衰竭很危险.中医能治吗?"在旧社会,我们中医的地位低下,碰到危重病人.往往'另请高明',不敢负责治疗.今天,完全不同了.我相信急诊室杨医生是有志于中西医结合的,他在中医中药治疗急诊方面已经搞出了一些成绩."钟老说到这里,略停片刻,控制一下内心的激动,语气  相似文献   

4.
第九回 审病情分虚实动静 论针麻辨寒热阴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方医院手术室里,护士小朱正在做术前准备.钟老医生也在此刻跨进了手术室大门.接着,应医生、杨医生、陆老医生和小张等也陆续来到,西医外科张主任、麻醉科宋医生也来了.原来,他们是来开针麻学术讨论会的."这次讨论会的主题,是针刺麻醉中的个体差异问题."大家刚刚坐定,张主任即开宗明义.接着又说:"我院是最早搞针刺麻醉的医院之一,虽坚持了二十年,可进展缓慢.主要是针麻效果不稳定,有十分成功的,也有完全失败的,个体差异很大.采用生理学的指标研究个体差异,兄弟单位已做了不少工作,我们想从中医理论方面来探索这个问题,这对阐明针麻机理,提高针麻效果,将有重要意义,请大家发表意见."小张第一个发言说:"病机十九条中有一条是'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痛与不痛可能与心神有关.我还看到一篇文章,说针麻镇痛的机理在于'移神',它引证  相似文献   

5.
第五回辨主次钟老抓重点论标本《素问》有明文为了及时参加会诊,钟老等三人由山北小道赶回卫生院.路上,小张忽然想起了会诊的病人,就问钟老,对发热病人应该怎样辨证?钟老慢条斯理地说:"发热的原因很多,情况很复杂.你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总离不开阴阳吧!"应医生很有把握地插口."阴阳当然是总纲.《内经》有'阳盛生外热'阴虚生内热'之说,而阳盛、阴虚往往同时存在,互为因果.《伤寒论》讲六经辨证,发热是三阳病的共同特点……"小张要紧插话:"所以少阴病发热叫做'反发热'"."对啊!反字很有意义.发热恶寒与无热恶寒,是辨别阳证与  相似文献   

6.
这天下午是东方医院业务学习时间.小张等几个青年医生正在听钟老讲《伤寒论》,讲课的内容是阳明病、承气汤证."阳明腑证有那些临床表现?为什么要用承气汤攻下?"钟老用提问的形式,归纳已经讲过的内容."阳明腑证在全身表现为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182条中称为'外证';在局部的表现是腹满胀痛、大便秘结,181条中称为'内实'.它的病机是肠胃有实热积聚,就是180条所称的'胃家实'.因此,需要用承气汤攻下肠胃热结."小张满有把握地回答.钟老频频点头微笑,赞许小张的回答.接着说:"请大家翻到少阴篇320条、321条和322条.少阴病是心肾阳虚的病证,而在这三条条文里,却用大承气  相似文献   

7.
微风轻拂,柳丝漫舞;艳阳送暖,桃蕊含芳.处于水乡江南的景湖公社洋溢着一片早春景色.公社卫生院依山旁水而建,两排病房耸立在山坡上,门诊部紧靠河边,水埠头上停靠着许多小船.因为东方医院医疗队的到来,今天门诊病人特别多.时已过午,钟老才结束门诊工作.忽然走进一个青年,高声嚷道:"我娘肚子痛,要生盘肠痈了,请钟老先生去看看."钟老从青年紧张、急迫的神色中感到他老娘的病情一定很急,顾不上吃饭,随着那青年就走.小张背上药箱跟上.钟老一边走,一边和青年谈话,既问病情又谈  相似文献   

8.
第十七回 药贵精专岂可乱投 方虽有名还须足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个心脏病人刚刚得到控制,接着来了第二个心脏病人。她是本院儿科的小周医生,钟老对她仔细打量:看她瘦小身材,两颧红润,似有虚热之象。听她说话。虽然流利,但有一些短气。钟老按脉,感到病人两手欠温,脉来细缓,72次/分,停跳频繁,每分钟8~10次,停跳之后,脉来稍快。钟老说,这就是《伤寒论》178条所说的“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应该算是结脉。小张等都来按过脉,陆老先生也按了脉,都佩服钟老诊脉细致。察舌:舌质偏红,苔薄净。钟老问:“目前有哪些自觉症状?”“主要是胸闷,心悸不严重,时有升火,容易出汗,有时怕冷,活动多了感到气短。”回答简要明白,说时拿出一份心电图,还是今天做的。应医生等仔细看过,是频发性室性早搏。心电图诊断很明确,但发病原因不能肯定,以心肌炎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9.
东方医院门诊部来了一个腹痛病人,在外院住院一个多月,结论是“诊断不明,治疗无效”。应医生对这个病人看过之后,也认为难以确诊。钟老用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对病人进行了诊察,大家都期待着钟老,希望他能对这个复杂的病人作出一番仔细的分析。可是钟老看毕之后,却轻描淡写地说:“这个病人用中医辨证并不复杂,是肝气犯脾,中焦气滞,也就是木克土。”大家一听,感到出乎意料之外,小张尤感惊奇,不禁叫出声来:“啊!为什么西医感到十分复杂,而中医却认为比较简单呢?”钟老对大家的神情和小张的发问,始而也觉意外,继而似有所悟,沉思片刻,从容不迫地说:“这可能是由于中西医的理论体系不同吧!西医要分析腹痛的病因,确诊是什么疾病,所以感到复杂困难。而中医辨证只是分析腹痛的性质,以  相似文献   

10.
钟老从坐位上站起来,点头微笑,慢慢地走向病人,在担架旁蹲下身体。小张搬来一个小凳让钟老坐下。病人用两臂支撑着身躯,用很大力气,想要坐起来。钟老一边轻轻抚着病人的肩膀,让他躺下,一边慢慢地说:“陈师傅,你躺着,把病情经过,仔细地说一说。”提到病情,病人脸上高兴的情绪顿然消失,笼上一层愁云。“钟老先生,三年来,我一直瘫痪在床上,不晓得今生今世还能不能独立走路。”陈师傅不觉声泪俱下。“现在有中西医结合,我们一定设法把你的病治好。”钟老语气坚定,很有信心。“三年前的冬天,一次感冒高热,突然两条腿瘫痪  相似文献   

11.
时近中午,东方医院疑难门诊来了两个青年同志,手持大红纸书写的感谢信,要面见钟老医生。一进门诊室,那位年轻的车间主任就激动地说:“本厂老工人邬桂香同志患癌症,三个月前在医院手术,术后病情加重,难以进食,看来已经没有希望了。经过你们治疗,现在能够做家务了。今天我们特来向钟老医生表示衷心的感谢。”说着就要把感谢信张贴起来。钟老赶快请两位坐下,说:“邬桂香同志生的是胰头癌,已属晚期,目前虽有好转,但癌瘤并未消失,迟早要有变化。你们的谢意我心领了,感谢信是不敢当的。”但两位执意要把感谢信留下,  相似文献   

12.
钟老对青年女病人的颈部肿块仔细地进行了诊察,肿块直径约3cm,质地比较柔软,表面光滑,吞咽时随喉部移动。察舌、按脉无明显异常。钟老说:“吃三四十服中药,有可能消退。”处方如下:制香附9克,炒白芍9克,夏枯草12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海浮石12克,党参9克,生黄芪9克,茯苓9克。钟老仔细触摸男青年耳下方的肿块,感到质地比较坚硬,不能移动,边界不清楚,直径约5~6cm,钟老说:“这个肿块,吃中药效果不大,还是请西医手术切除”。病人听了,怏怏不乐地离开了门诊室(注:术后病理切片诊断为腮腺混合瘤,中心部分已有恶变)。小张急着提问:“两个肿块,看起来情况差不多,  相似文献   

13.
今天来的新病人是一位年轻姑娘,可形容消瘦,面色苍白,两颧殷红。由她的哥哥和母亲扶着走进门诊室,虽然走得很慢,还是气喘嘘嘘,一副病重的样子。她坐到钟老右边的凳子上,一时气急得说不出话来,慢慢地把右手收到脉枕上.钟老一看,大鱼际肌肉尽脱了,按脉细带数,重按无力,三五不调。病人虽未开口,钟老已意识到是一个脏气衰败、严重虚损的病人。杨医生在旁边一看病人的面容和气急的样子,就估计可能是一个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病人,他马上联想到去年钟老看过的那个心力衰竭病人。应医生却在考虑:目前中医中药治疗心力衰竭的报导不少,  相似文献   

14.
舞蹈病病人黄敏今天来第三次复诊,坐在那里十分安祥,不自主运动全部消失。应病人要求,再给原方一料。嘱减量服用以巩固疗效。小张想:这样顽固的慢性病,三个月就基本治愈,并且所用丸剂,一天只吃9克,药量不大,而效果却很显著,这种用药法,应该怎样理解掌握?于是就问钟老。钟老笑着回答:“这是由病情决定的。这个病人的辨证结果是风痰入络。风痰入络有多种具体表现。表现为痰核,漫肿、微红、疼痛的,相当于现代医学所  相似文献   

15.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的医疗艺术,尤其在治疗疑难病的临床疗效方面,已得到了举世公认.古往今来,在浩如烟海的医籍文献中蕴藏着无数治疗疑难病的宝贵经验,是很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笔者不揣浅陋,兹将本人多年来积累的部分疑难病验案作一介绍,借以谈谈中医辩证治疗疑难病的体会,谬误之处,敬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6.
东方医院疑难病门诊今天来了个肿瘤病人。这是一位农村老年妇女,由她女儿陪着,虽然脸上有许多深陷的皱纹,但并无明显病容。小张马上热情地上前问长问短。原来她们来自江南农村,患者年已六十,两个月来不知不觉地头上长出一个疙瘩,局部只有轻微酸痛,但时常头晕头痛,头中鸣响,当地医生说不出是什么病,吃了不少药,都没有什么效果。小张仔细地给她检查,见头颅左侧长一肿块,直径约5厘米,高约2厘米,边界清楚,按之质硬,无明显压痛,推之不移,不冷不热。小张根据教科书上辨阴证阳证的  相似文献   

17.
(一)中医理论,是以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即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而发展的.数千年来,我国历代的医学家都是依靠它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运用它来指导医疗的实践.这是一个传统的方法.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医这分祖国文化遗产,就必须要学习中医理论."阴阳"的概念,最初见于八卦哲学.八卦哲学以"阴阳"作为二个范畴来表示物质运转的两面,并且认为它底性质只能在具体事物中表现出来.而"五行"原是指与人的生活有  相似文献   

18.
王林现 《江西中医药》2007,38(10):19-20
从瘀血、痰浊之形成、来源、致病特点来探讨二者之关系.认为痰浊、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加重病情、引起新的病证的致病因素.在形成过程中不仅有着共同来源,而且互为因果,在致病时相互为用,致病特点相似."怪病多痰""怪病从瘀"之说,提示疑难病证都与痰浊、瘀血相关,尤其是痰瘀同病,痰瘀交阻致使病证更加复杂怪异、多变,诊治困难.故在诊断疑难病证时要见痰勿忘瘀,见瘀勿忘痰,治疗时要痰瘀并治.  相似文献   

19.
《新中医》2014,(7):243-243
<正>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年工作要点要求,为了加强中医药治疗各种疑难病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中国特色医疗学术研究会疑难病研究专家委员会、中国医疗卫生信息网、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将联合主办本次会议,定于2014年9月23日--26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召开,特征稿并通知如下:一、征稿范围:1.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痛风、风湿类风湿、不孕不育、肝病肾病等各种疑难病的临床经验或民间疗法;2.中医药治疗疑难病的优势探讨和特色疗法;3.其他方面的经验。稿件需打印,限2000字左右,并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请发电子信箱Email:13366005273@163.com。二、有关说明:1.本次会议将评选"全国中医药治疗疑难病研究学术成果奖",凡近三年内已发表或未发表的论文均可参  相似文献   

20.
哀乐失时,殃咎必至 [俗语本义] 悲哀和欢乐都要适度,过分了必然会带来灾祸. [流行示例] 《左传·庄公二十年》:"寡人闻之:‘哀乐失时,殃咎必至.’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闫少校《情志因素导致疾病发生发展》:"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早已认识到情志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春秋战国时的《左传·庄公二十年》已指出:‘哀乐失时,殃咎必至."辉先《你不养生,生不养你》:"三害者,邪念、烦恼、嗔恚也.独抱浓愁无好梦,哀乐失时,殃咎必至."《糖尿病新天地》2007年第7期《卷首语》:"早在两千年前,就有"哀乐失时,殃咎必至"的记载,开始认识到情绪与健康的关系.现代医学证明,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胜过任何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