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年龄≥75岁老年糖尿病患者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入选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干四科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年龄≥75岁老年患者89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n=38)与非糖尿病组(n=51)。随访及记录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远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平均随访5年以上。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后电极脱位、囊袋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过程中均未再发生黑朦、晕厥等临床表现,偶有患者有心悸心动过速表现,98.9%的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下可与非糖尿病患者一样接受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  相似文献   

2.
对心脏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爱华  商书琴 《山东医药》2005,45(17):79-79
自2000年2月以来,我们对78例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者进行综合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心脏永久起搏器是一种医用电子仪器,它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即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成和传导,以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我院心内一科2010年对110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进行了观察和护理,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老年病人常有营养状况差,重要脏器功能衰退,加杂症多,免疫功能减退,伤口较难愈合等,故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后较易感染。我院30例老年病人按装永久起搏器,术后无一例感染,本对此作一小结。  相似文献   

5.
心脏永久起搏器安置后抑郁症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起搏器术后抑郁症的发病情况。方法:根据WHO1992年抑郁症诊断标准确诊起搏器术后抑郁症39例,每位患者均进行汉密尔顿量表评分,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及药物治疗,四周后再对所有患者行汉密尔顿量表评分。结果: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后患者的汉密尔顿量表评分显著下降(26±3.2分:9±2.1分,P<0.01),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结论:心理干预可提高起搏器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2例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并发急性心包填塞病例资料。方法:2例患者在围手术期间出现血压下降或突发意识丧失,X线、心脏彩超证实有心包积液。2例均心脏扩大,室壁变薄;1例螺旋电极更换位置后发生急性心包填塞;1例病例术前术后均用抗栓药物。明确诊断后,立即床边心包穿刺引流,静脉快速输液。结果:2例患者心包穿刺引流出200 mL血性液体且迅速输液病情迅速好转。结论: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相关的急性心包填塞要早认识,早发现,心包穿刺引流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90岁。因头晕、无力、发现房室传导阻滞1周入院,查体:神清,发育好,血压180/60mmHg,两肺呼吸音清,心率39次/min,心率齐,心音低钝,各心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示:高度及间歇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心脏彩色多普勒示:左心房内径45mm,左心室内径56mm,左心室射血分数55%,肺动脉收缩压29.5mmHg。入院诊断:①心律失常、高度合并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②原发性高血压病3级;③陈旧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8.
当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最佳治疗措施是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1],这一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心内科临床实践,不仅能有效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更重要的是成功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围手术期的精细化护理,能够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提高起搏器治疗的有效性和安  相似文献   

9.
<正>应激性心肌病又称Takosubo综合征(Takotsubo syndrome, TTS),1990年由日本学者Sato等[1]首次报道以来,国内外报道日益增多。本文报道1例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诱发的应激性心肌病。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74岁,因“胸闷、头晕6 d”于2020年12月31日入院。患者入院前6 d反复胸闷、气促,  相似文献   

10.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心源性猝死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据估计约有 5 %~ 17%的置入ICD的患者因心动过缓而需要起搏治疗[1~ 4] 。虽然早期的ICD没有起搏功能 ,但当今绝大多数ICD具有单心腔心室起搏功能 ,然而研究表明 ,患者更应选择保证房室顺序收缩的起搏系统 ,特别是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5~ 7] 。虽然目前已有几种正在研究的ICD带有双腔起搏功能 ,但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最近的研究表明 ,在现有的ICD上加上双腔起搏功能面临许多困难[8] ,其中之一是由于ICD过度感知噪声或重复计…  相似文献   

11.
心脏电击转复对永久起搏器起搏阈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外及心内心脏电击转复对永久起搏器起搏阈值的影响。方法观察5例体外直流同步及5例非同步电击转复前后起搏阈值及起搏导线阻抗的变化,以及3例ICD使用者上述起搏参数的变化。结果13例均一次电击转复成功。体外直流同步及非同步电击转复后,10例中有8例起搏阈值增高(均使用单极心室起搏导线),2例无明显改变(均使用双极心室起搏导线);ICD行心内电击转复3例,起搏阈值无明显改变(患者先前植入的均为单极心室导线)。所有13例的起搏导线阻抗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结论体外心脏电击转复有可能使永久起搏器的起搏阈值增高,尤其采用单极导线的患者,事先宜将起搏器的输出电压及脉冲宽度适当调高。对起搏依赖患者应作好及时更换起搏导线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97岁高龄患者安装永久起搏器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患者,男,97岁,因反复数次晕厥1周,以“病窦综合征,高血压病”收入院。入院后安装永久起搏器,完全符合起搏标准。术后患者无并发症,起搏器功能良好。结论:高龄不是安装永久起搏器的绝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13.
随着心脏永久起搏器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偶可碰到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现将我院遇到的1例右上腔静脉缺如合并左上腔静脉(left superior vena cana,LSVC)成功植人永久起搏器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79岁。因反复头晕乏力半年,晕厥4次于2010年5月20日收住我科。患者半年前始常无明显诱因感头晕,伴乏力,期间上述症状加重时发生晕厥4次,每次持续3~5 s可自行恢复,平时无胸闷胸痛。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入院查体:T 36.5℃,BP 110/80 mm Hg。意识清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老年人安装起搏器术后起搏器功能及疗效。方法 对114例植入各种类型起搏器按常规时间和程序进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DCG)随访观察。结果 经3个月-7年(平均4.8)年随访:各种类型起搏器有各自起搏特征及其工作模式,81%患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感知不足4例,感知过度1例,心房电极移位1例,介入性心动过速1例,电池耗竭4例,死于心梗、脑出血、顽固性心衰4例。结论 永久起搏器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但必须定期随访,及时判断起搏系统故障,对准确诊断起搏源性心律失常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永久起搏器置入患健康教育需求的分析,探讨出有效的健康教育形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表格对永久起搏器置入患的健康教育需求进行调查。结果:在79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患的健康需求调查中希望了解起搏器置入方式及效果的患所占比例最高,为96.20%,希望掌握起搏器功能自检方法次之,占94.94%。通过健康教育,68人完全掌握教育内容,占总数的86.08%,患综合满意度98.5%。结论:对患的健康教育需求进行调查及分析可使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工作中更有的放矢,使教育内容更具针对性,教育效果好,因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季雪飞  王平  陈士良  王蕾 《心脏杂志》2004,16(2):182-182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9岁,因双上肢、颜面部水肿半年余于2001—04—06入我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病史10余年,长期口服开博通、硝苯地平缓释片及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治疗,血压控制平稳。2年前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于我院行起搏器(DDD型)植入术,术后心率平稳,平均为60~70次/min,无胸痛、胸闷、乏力,无双下肢水肿。近半年来无诱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1例安装永久单腔起搏器的高龄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针对患者的生理特点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监护病房护理、饮食护理、伤口护理及输液护理等)并进行健康教育。结果患者术后11d康复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安装永久起搏器高龄患者,必须根据其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未成年患者经心内膜植入永久起搏器的病因构成及不同起搏部位与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心内膜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未成年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的术后心电图、心脏正侧位片、心脏彩超及起搏参数等.结果 17例患者的原发病构成: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留三度房室阻滞7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出现的三度房室阻滞6...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16岁,因先天性心脏病,行第二次手术而入院。行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修补加肺动脉瓣缝闭加右室(解剖左室)—肺动脉连接术。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周后经左上腔静脉植入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