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千金方》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类的百科全书,也是研究唐前医学成就的重要文献。孙思邈将自己半个多世纪的行医经验及唐前众多医家的医学成就收录整理,完成了自己的这一部著作。其中关于消渴的治疗更是古方新用,并创立了饮食疗法,提倡医患结合并善用动物脏器治疗,以脏补脏,为后世消渴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3.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不仅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详细的论述,最早提出了消渴病饮食疗法。孙氏治疗消渴病,根据不同症候,用药灵活,所用物种类很多。 相似文献
6.
唐·孙思邈撰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下简称《千金方》),集初唐及唐以前医学发展之大成,开唐以后一代医风,不仅使唐代医学进入了空前发展的阶段,而且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是学习和研究祖国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整理两部《千金方》中治疗消渴的内服方剂并探索其用药规律。方法 借助《中华医典》(V5)筛选《千金方》中治疗消渴的内服方剂,形成文本数据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V3.0)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等分析。结果 共收集方剂80首,涉及中药143味。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天花粉(34次,42.5%)、甘草(22次,27.5%)、茯苓(22次,27.5%)、麦冬(22次,27.5%)、黄连(17次,21.3%)、地黄(15次,18.8%)、桂枝(12次,15.00%)等,对应药性以寒(30.5%)、温(22.2%)为主,药味以甘(52.8%)、苦(31.6%)为主;药物功效频次较高的前三类药物为补虚(24.1%)、清热(17.6%)、渗湿(7.6%);关联规则分析得出13组支持度≥8的高频药对,前三位分别为天花粉→甘草、茯苓→人参、茯苓→甘草;8条置信度≥0.7的关联规则,前四位相关药物分别为“甘草,麦冬→茯苓”“生姜→甘草、天花粉”“麦冬→茯苓、天花粉”“甘草→茯苓”。结论 《千金方》治疗消渴病以养阴、清热、健脾为主要方法,甘苦并用,清补结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刘永铭治疗消渴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渴是指饮食不节,而引起的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征。 刘老师认为:消渴病虽因肺、脾(胃)、肾三脏功能失凋所致,在三脏中,尤以肾为重要。既使症状表现在肺或脾(胃)亦与肾密切相关,如《石室秘录·卷六·内伤门》说:“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以肾虚致渴,则无不同也。”由此可见消渴以肾为本。 刘老师认为:人以气为本,病皆生于气,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肺、脾、肾三脏,气机不畅,功能失调,运化、输布、贮芷不能。三脏气虚是关键,终使人 相似文献
11.
张钟爱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7(4):4-4
<正> “消渴方”系江苏省名老中医,南京市中医院内科谢昌仁主任医师积多年临床经验,行之有效的方剂,用于治疗“消渴”病,亦即现代医学之糖尿病、干燥综合征、尿崩症等病以“消渴”为主要表现者。方剂组成为:石膏20克,知母10克,甘草3克,沙参12克,麦冬10克,石斛12克,地黄12克,山药12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花粉15克,内金6克,丹皮6克,共13味药物,具有清热养阴,滋肾生津之功能。 相似文献
12.
13.
自拟消渴方治疗消渴病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现代医学称为糖尿病)病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本病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人体气化功能失常,使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和排泄,从而耗损肺、胃、肾三脏,导致阴精亏损,燥热内生,气阴两亏等阴阳气血逆乱的证候,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4.
15.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多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我们应用自拟复方中药消渴胶囊治疗糖尿病10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观察的108例患者均系根据WHO诊断标准确诊的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其中... 相似文献
16.
17.
18.
喻嘉言治疗消渴学术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嘉言治疗消渴学术思想探析王志明(江西省莲花县良坊王氏诊所莲花337109)关键词喻嘉言消渴学术思想清初名医喻嘉言,精研医理,见解独到。兹就其《医门法律》中有关消渴的议论和治法作一探析,就正于同道。1肥食酿热成中消追本溯源重气虚消渴病因,历代医家多认...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撷历代消渴名方30首,从名方的分布年代、效用、组成药物的广度、深度以及名方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5个方面予以评估。 相似文献
20.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对消渴的治疗颇有独到之处 ,笔者在学习中很受启迪 ,兹略抒体会如下。1 倡大气学说 治重升举《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 :“《内经》之所谓宗气 ,亦即胸中大气”,“是大气者 ,原以原气为根本 ,以水谷之气为养料 ,以胸中之地为宅窟者也”。说明大气来源在脾肺 ,合成在肺 ,贯注在心 ,根本在肾 ,部位在胸中心肺 ,流入血脉营养全身。若肺气不足 ,元气衰微 ,清阳不升 ,津液不能随宗气上潮 ,故咽干烦渴多饮 ,治用升陷汤 ,用生黄芪升补元气为主药 ,以升麻、柴胡和桔梗助黄芪升阳之力。知母、花粉凉润以抵黄芪之温燥。若气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