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目的了解过期妊娠发生的产前保健服务利用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嘉兴市在1993—2000年间分娩单胎活产的妇女16033人,其中过期妊娠1008人。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不同人群计量和计数资料的差异,应用两分类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过期妊娠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结果孕早期没有接受早孕检查妇女的过期妊娠发生率(9.1%)高于进行早孕检查的妇女(5.3%)。过期妊娠妇女第一次产前检查孕周[(11.8±6.1)周]晚于足月产组[(10.1±4.9)周]。孕晚期接受产前保健服务妇女的过期妊娠发生率最高(14.0%),其次是孕中期组(9.4%)、孕早期组(5.7%)。妇女职业和丈夫生育年龄是过期妊娠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结论孕早期没有接受早孕检查、接受产前保健服务晚的妇女发生过期妊娠的风险高,影响过期妊娠发生的产前保健服务利用因素是妇女的职业和丈夫的生育年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般孕妇群体孕早期先天性心脏病(CHD)相关环境因素的发生变化规律,为CHD病因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问卷调查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在广西贵港市3所医院进行常规孕检的2335名孕妇孕早期CHD危险因素的发生情况。分析危险因素在孕早期1~12孕周发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先兆流产、饮酒、新发疾病、服用药物、药物静脉点滴、感冒在第5~10孕周处于较高暴露水平,这些因素在孕早期中发生率呈现的变化规律为一般随着孕周的增加而上升,至第4孕周上升速度加快,除感冒外,发生率在第5~7孕周达到高峰后,呈现下降的趋势。感冒发生率在第4孕周加速上升后,在此后的孕周中仍保持在较高水平。[结论]一般孕妇群体在孕早期中CHD相关环境因素发生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开展CHD预防工作应掌握不同危险因素的发生变化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早孕妇女相关保健情况调查,得出适应新形势下妇幼保健工作需要重视和推广出生缺陷一级预防的措施。[方法]对110名早孕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2.73%的受调查者对婚前强制性体检的取消表示反对,其中67.27%受调查者认为将对下一代的健康情况产生影响。所有受调查者均认为各个时期妇幼保健知识极为重要,其中78.65%受调查者对未进行婚前及孕前检查表示在孕后会担心胎儿健康。[结论]婚前检查及孕前保健是出生缺陷的一级预防,从婚前、孕前到孕期系统专业的检查及健康教育缺一不可,可实现提升婚姻生活质量以及优化出生人口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儿童发生出生缺陷与病残的危险因素。 [方法 ] 2 0 0 2年在济宁市对 5 71例出生缺陷、病残儿童与健康儿童进行 1∶1病例对照研究 ,调查其父母可能对出生缺陷有影响的 2 4个因素 ,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 ,家庭经济收入低 ,母亲文化程度低、孕早期患感染性疾病、妊娠期剧烈呕吐、孕早期蛋白质摄入不足 ,父亲吸烟 ,与儿童的出生缺陷、病残有关。上述 6个因素中只有母亲文化程度没有进入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 [结论 ]家庭经济收入低、孕早期患感染性疾病、妊娠期剧烈呕吐、孕早期蛋白质摄入不足、父亲吸烟的儿童容易发生出生缺陷、病残 ,应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期健康及行为相关因素对足月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 [方法]采用队列研究,将上海某区孕期<20周的孕早期妇女纳入队列,最后分娩单胎足月活产儿的孕妇共2768人.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孕期被动吸烟、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因素和低出生体重的关系. [结果]在2768名产妇中,有1284人(46.4%)至少在孕早期或孕晚期有二手烟暴露的情况,孕妇低身高(模型1:OR=0.9,95%CI为0.840~0.996;模型2:OR=0.9,95%CI为0.860~0.998)及怀孕后患有疾病(模型1:OR=2.7,95%CI为1.1~6.5;模型2:OR=2.7,95%CI为1.1~6.6)会增加发生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孕早期或孕晚期的被动吸烟史对胎儿的出生体重没有影响. [结论]本研究并未发现孕期被动吸烟与胎儿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济宁市部分儿童出生缺陷与病残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儿童发生出生缺陷与病残的危险因素。[方法]2002年在济宁市对571例出生缺陷、病残儿童与健康儿童进行1:1病例对照研究,调查其父母可能对出生缺陷有影响的2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家庭经济收入低,母亲文化程度低、孕早期患感染性疾病、妊娠期剧烈呕吐、孕早期蛋白质摄入不足,父亲吸烟,与儿童的出生缺陷、病残有关。上述6个因素中只有母亲文化程度没有进入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论]家庭经济收入低、孕早期患感染性疾病、妊娠期剧烈呕吐、孕早期蛋白质摄入不足、父亲吸烟的儿童容易发生出生缺陷、病残,应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预防。  相似文献   

7.
铅污染区女性孕期血铅浓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铅污染区女性孕期不同阶段血铅浓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孕妇为研究对象,测定孕早期[孕(12±2)周]和孕晚期[孕(36±2)周]血铅浓度,并结合问卷信息分析其影响因素。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后加入队列。[结果]研究对象孕早期、孕晚期血铅浓度几何均数分别为0.15μmol/L和0.19μmol/L。孕晚期血铅浓度明显高于孕早期,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未每天食用蔬菜的孕妇,每天食用蔬菜的孕妇孕早期血铅对数值高0.16个单位,孕晚期高0.15个单位;有过孕前重金属接触史的孕妇孕早期血铅对数值比报告无孕前金属接触史的孕妇要高0.12个单位;受教育程度高的孕妇较受教育程度低的孕妇,孕晚期血铅对数值要低0.09个单位。[结论]血铅浓度在孕期的不同阶段是变化的,孕早期血铅浓度与食用轻度铅污染蔬菜频率、孕前是否存在重金属接触有关;孕晚期血铅浓度与食用轻度铅污染蔬菜频率及孕妇受教育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重庆荣昌县农村孕产妇产前保健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提高孕期保健服务质量和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荣昌县700名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孕期及产前检查信息进行收集,应用统计描述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孕期产前检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产前检查覆盖率为95.12%,孕早期检查率为75.40%,5次及以上产检率为71.36%。是否为计划外生育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影响产前检查覆盖率和5次及以上产检率的主要因素。孕早期检查率的影响因素包括妇女已有小孩数、妇女年龄等。怀孩子前一年家庭收入、到最近乡镇卫生院时间也对产检保健服务的利用有重要影响。[结论]目前重庆荣昌地区产前保健服务情况较好,但仍存在不足,医疗保健机构应结合人群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提高产前保健质量,切实做好产前保健工作,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9.
刘文修  隆玉华  刘熹  朱光云  应桂英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7):3259-3260,3262
[目的]探讨唇腭裂发病的危险因素,以便对该病进行预防和控制。[方法]对唇腭裂患儿88例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营养状况、先天畸形家族史、流产史、孕期创伤、孕期精神刺激、孕早期感染、妊娠反应剧烈7个因素与唇腭裂的发生有关(P﹤0.05),而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营养状况、流产史、孕期创伤、妊娠反应剧烈、孕早期感染5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是唇腭裂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唇腭裂发生的因素较多,需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我国在无负压介入情况下进行器械性人工流产的研究发展现状,着重介绍了旋动式人工流产器、超声终止妊娠、针灸抗早孕以及孕早期宫腔微波辐射人工流产等的研究概况,为避免或减少负压吸引式人工流产方法及其器械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创建新的摒弃负压原理的流产方法及其相应器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中国南北方部分地区1994—2000年的孕产妇系统保健状况及其变化。方法 数据来自“中美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合作项目”中13个县(市)的围产保健监测数据库。研究对象为19942000年在上述项目县(市)分娩了孕满20周单胎活产儿的368589名妇女。结果 从19942000年,南北方地区产前检查率一直高于99.0%,第一次产前检查时的平均孕周从1994年13.1周提前至2000年的10.7N,早孕检查率从65.5%升至79.4%,产前检查次数≥5次的比例从34.1%升至71.8%,住院分娩率从913%升至98.8%,家庭分娩率从5.6%降至0.6%,产后访视次数≥3次的比例从80.5%升至951%。除早孕检查率外,同期比较,北方地区的其他各率均低于南方地区,且北方地区的城乡差别大于南方地区。结论 中国南北方地区的孕产妇系统保健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南北地区之间、北方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部分地区妇女在产前保健利用方面的公平性状况和相对变化。方法数据来自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在13个县(市)的围产保健监测系统,研究对象为1994年和2000年分娩了单胎活产儿的103704名妇女。应用x^2检验、多元logisitc回归和计算集中指数方法,比较不同文化程度妇女的系统管理率、相对危险度和集中指数。结果1994年的系统管理率为22.1%,2000年为57.4%。总的集中指数由1994年的-0.046上升为2000年的0.066。北方地区的集中指数由1994年的0.015上升为2000年的0.295,南方地区的集中指数由1994年的-0.015上升为2000年的0.062;农村的集中指数由1994年的0.002上升为2000年的0.026,城市的集中指数由1994年的0.042下降为2000年的0.019。结论不同文化程度的妇女在产前保健利用方面存在不公平性,近年来除城市稍有缓解外,多有所加剧,北方地区尤其严重,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已婚育龄妇女产前保健服务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分析我国已婚育龄妇女产前保健服务状况及其变化。方法:利用《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和《2001年全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调查》两次调查资料,采用STAT/TRASFER软件转换数据库,经过变量重新设置,连接两次调查的数据库,用SAS8.0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与1997年调查前3年相比,2001年调查前3年育龄妇女的产前检查率增加较小。②1998~2000年间,95%以上城镇妇女接受产前保健服务,76%的农村妇女接受产前检查。③1998~2000年间,西部地区妇女中,超过1/3不做产前检查。西部地区以农村、少数民族、文化程度低的妇女产前保健最为薄弱。西部地区农村产前检查率远低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水平。④少数民族育龄妇女的产前检查率明显低于汉族育龄妇女;随着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的增加育龄妇女对产前保健服务的利用增加。文盲妇女、经济收入低的妇女产前检查率极低。结论:我国产前保健服务状况发展极不平衡,西部地区农村的产前保健服务急待提高。需加强对西部地区和弱势育龄妇女产前保健服务的支持力度。对西部农村妇女,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程度低、经济条件差的妇女应实施财政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早产妇女产前保健利用的公平性及其变化.方法 研究对象为1995-2000年江苏省和浙江省4县(市)分娩孕满28~41周的单胎活产儿的97 537名妇女,根据受教育程度,分别将早产妇女(4994名)和对照妇女即足月产妇女(92 543名)进行分组后,考察其孕早期检查率、产前检查次数达标率、住院分娩率及其率差(RD)、率比(RR)和集中指数(CI),分析早产妇女的产前保健利用的不公平程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x2检验法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不同教育程度早产妇女孕早期检查率低于足月产妇女(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孕早期检查率早产组分别为82.89%、91.06%、93.96%、93.11%;足月产组分别是86.36%、93.95%、95.65%、96.41%,P=0.008).教育程度高的妇女孕早期检查率高于教育程度低的妇女(早产组RD=-10.22,RR=0.89,CI=0.0131;足月产组RD=-10.05,RR=0.90,CI=0.0104);不同教育程度早产妇女产前检查次数达标率低于足月产妇女(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早产组分别为86.54%、93.17%、92.99%、96.49%;足月产组分别是94.60%、96.65%、96.15%、96.66%,P=0.005).教育程度越高,产前检查次数达标率越高(早产组RD=-9.95,RR=0.90,CI=0.0077;足月产组RD=-2.06,RR=0.98,CI=0.0006);住院分娩率在不同教育程度早产组与足月产组妇女之间存在差异(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早产组分别为98.42%、99.54%、99.61%、100.00%;足月产组分别是99.45%、99.75%、99.83%、99.77%,P=0.005).无论早产组还是足月产组其教育程度较高的妇女住院分娩率也较高(早产组RD=-1.58,CI=0.0013;足月产组RD=-0.32,CI=0.0003).结论 不同教育程度早产妇女在产前保健利用方面存在不公平.同等教育程度比较,足月产妇女的公平性要好于早产妇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北方农村孕产妇围生保健特征的分布情况。方法对1997~2000年河北5县孕产妇的围生保健资料进行频数分析。结果早孕检查率由1997年的77.3% (10 513/13 607)上升到2000年的81.7%(10 998/13 460);平均产前检查次数和5次以上产前检查率1997年最高,为7.0次和87.4%(11 893/13 607),2000年时最低,为5.8次和73.2% (9 850/13 460);1997年的住院分娩率为87.4%(11 879/13 607),2000年时上升到97.3% (13 103/13 460);4年间3次及3次以上产后访视率均在95.0%以上,最高为(3.4±0.7)次, 最低为(3.3±0.6)次。结论河北省农村地区的住院分娩率已接近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水平;孕妇平均产前检查次数与5次及5次以上产前检查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刘丹  静进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5):883-887
目的了解广东省农村育龄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利用现状,探讨妇女产前保健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广东省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研究分析调查时15~49岁农村育龄妇女回顾在1998年1月1日-2003年10月20日最后一次活产时的产前保健服务利用情况。结果全省农村育龄妇女产前检查率85.65%,高于全国农村水平;平均产前检查次数5.14次;产前检查次数≥5次的占48.88%;平均初检孕周13.67周;早孕检查率49.50%,低于全国农村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产前保健利用及时性的主要因素有:文化程度、居住地区、职业和活产次;影响产前保健利用足够性的主要因素有:文化程度、居住地区、经济状况、职业、活产次和家庭离最近医疗点的距离。结论广东省农村育龄妇女产前保健覆盖率扩大,产前检查次数及产前检查次数符合率提高,但早孕检查率下降,早孕检查不受重视;全省不同地区间农村妇女的产前保健服务利用不均衡,非珠三角农村妇女产前保健利用明显不足。建议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农村育龄妇女文化程度,加强计划生育管理,提高广东省农村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已婚育龄妇女分娩保健服务的状况与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我国已婚育龄妇女分娩保健服务状况及其变化。方法: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抽取的调查前三年有生育史的1962名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合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资料,对两次调查前三年有生育史妇女最近一次活产的分娩保健服务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与1997年调查前三年相比,2001年调查前三年育龄妇女的入院分娩率增加,家庭分娩的比例明显减少;②农村妇女家庭分娩比例明显降低,由1997年调查时的61·41%降为2001年调查时的40·78%,1998~2000年间,92·54%城镇妇女接受分娩保健服务,农村妇女家庭分娩比例高出城镇7·4倍,为40·78%;③分娩保健服务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和中部地区发展快,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发展相对较慢,1998~2000年间,西部地区妇女中,一半以上在家分娩,西部地区农村家庭分娩妇女一半以上由家人接生,约为东部和中部地区的6倍;④少数民族妇女家庭分娩和由家人接生的比例明显高于汉族妇女;⑤随着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的增加育龄妇女对分娩保健服务的利用增加,文盲、经济收入低的妇女家庭分娩比例和由家人接生的比例非常高。结论:我国分娩保健服务状况在改善,但发展极不平衡,西部地区农村的分娩保健服务急待提高。应加强对西部地区分娩保健服务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应对策略,加强对西部农村接生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aimed to describe vitamin D statu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Guilan, northern Iran. Between October 2004 and February 2005 a group of 750 women older than 50 years wa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Guilan. The participants were interviewed to collect data on age, educational level, body weight, height, employment status, reproductive history, medications, history of illness, and supplement use. Serum 25(OH) D was measured in 646 women (427 in urban areas and 219 women in rural areas). Serum 25(OH) D levels in urban and rural postmenopausal women were 18.5 ± 13.5 ng/ml and 22.9 ± 13.8 ng/ml (P < 0.0001), respectively.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84.7% and 79.5% of the women had serum 25(OH) D levels less than 30 ng/ml, respectively. In this study, serum vitamin D levels and prevalence of vitamin D insufficiency was related to educational level in urban women. The urban women in the lowest educational level (<5 years schooling) had a better vitamin D status than other educational groups. This study showed that a high proportion of postmenopausal women living in Guilan province had vitamin D insufficiency. Vitamin D inadequacy was more common in urban areas and especially in the upper social class. Supplement use and national strategies to prevent vitamin D insufficiency are strongly needed in this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aimed to describe vitamin D statu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Guilan, northern Iran. Between October 2004 and February 2005 a group of 750 women older than 50 years wa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Guilan. The participants were interviewed to collect data on age, educational level, body weight, height, employment status, reproductive history, medications, history of illness, and supplement use. Serum 25(OH) D was measured in 646 women (427 in urban areas and 219 women in rural areas). Serum 25(OH) D levels in urban and rural postmenopausal women were 18.5 ± 13.5 ng/ml and 22.9 ± 13.8 ng/ml (P < 0.0001), respectively.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84.7% and 79.5% of the women had serum 25(OH) D levels less than 30 ng/ml, respectively. In this study, serum vitamin D levels and prevalence of vitamin D insufficiency was related to educational level in urban women. The urban women in the lowest educational level (<5 years schooling) had a better vitamin D status than other educational groups. This study showed that a high proportion of postmenopausal women living in Guilan province had vitamin D insufficiency. Vitamin D inadequacy was more common in urban areas and especially in the upper social class. Supplement use and national strategies to prevent vitamin D insufficiency are strongly needed in this community.  相似文献   

20.
To examine changes and equity in use of maternal care in different types of rural and urban areas in China from the early 1990s to early 2000s. Data were drawn from three National Health Household Interview Surveys conducted in 1993, 1998, and 2003. Analysis was based on married women aged between 15 and 49 who had live births within the 24 months prior to the survey. Nationally, the proportion of women receiving their first pre-natal visit within 12 weeks of gestation and the hospital delivery rate increased rapidly from 20.56 and 37.61% in the early 1990s to 52.60 and 74.02% in the early 2000s, respectively,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women receiving at least one post-natal care visit dropped slightly from 56.46 to 54.12% in the same time period. There were large disparities in use of maternal car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among different sized cities and rural area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the disparities narrowed over time, especially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rural areas. The proportion of delivery out of hospital attended by trained staff in rural areas decreased considerably from 68.01% in 1991–1993 to 51.57% in 2001–2003. Maternal care utilization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in the study period, and the gap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and among different classes of cities and rural areas significantly narrowed. This was probably due to both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argeted investments in improving health services. However, significant gaps remained, requiring atten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