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分为观察组(针刺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和Gesell智力测试。结果针刺观察组总有效率95%,优于对照组80%(P<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Gesell智力测试之适应性项发育商(DQ)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能促进脑性瘫痪患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脑功能定位和中医规范化辨证的个性化针刺治疗方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5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n=29)和对照组(n=26)。治疗组采用个性化针刺治疗方案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益脑十六穴针刺治疗方案结合康复训练。共3个月。采用残疾儿童评定量表(PEDI)移动能力部分进行测评。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PEDI移动能力部分积分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个性化针刺治疗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移动能力的改善可能优于益脑十六穴。  相似文献   

3.
肌肉功能定位穴位注射治疗脑性瘫痪双上肢障碍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肌肉功能定位穴位注射治疗脑性瘫痪患儿双上肢障碍的疗效。方法对1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两组,各60例,分别采用综合康复加肌肉功能定位穴位注射和综合康复治疗两种方法。疗程结束后按婴幼儿精细运动发育量表和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注射康复组婴幼儿精细运动发育量表和Ashworth评分优于综合康复组(P<0.05)。结论肌肉功能定位注射可提高脑瘫患儿上肢障碍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腕手矫形器治疗脑瘫患儿拇指内收的效果。方法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分为实验组14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加腕手矫形器治疗拇指内收异常姿势。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ROM、FMFM均提高(均P<0.05)。结论腕手矫形器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拇指外展活动度,提高精细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以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对照组予以运动训练治疗,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DS)、粗大运动功能测定(GMFM)和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比较2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GDS、GMFM和MAS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DS、MAS和GMFM评分均有有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GDS及MAS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较单一运动训练治疗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小儿脑性瘫痪剪刀步态47例治疗方法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梁松  赵阳 《现代康复》2001,5(5):92-93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剪刀步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壮举针、穴位注射、东莨菪碱静滴、推拿按摩、运动疗法等的综合疗法进行治疗。运动疗法以Bobath法为基础,结合上田疗法进行训练。结果:48例有剪刀步的脑瘫患儿治疗90-180d,显效9例(痉挛型),有效33例(痉挛型29例,混合型4例),无效5例(痉挛型3例,混合型2例),总有效率为95.74%。结论小儿脑瘫综合治疗效果较好,训练中以Bobath法为基础,结全上田疗法对改善剪刀步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康复指导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康复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康复指导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医院进行综合康复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116例,能配合家庭康复训练的56例为治疗组,不能配合进行家庭康复训练的60例患儿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进行运动训练,针刺、低频电治疗、智力训练,治疗组还由治疗师或医师根据患儿病情指导家长进行康复指导;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测试.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各项得分和总分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GMFM各项得分和总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家庭康复训练能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赵聪敏  张雨平 《中国临床康复》2002,6(7):954-954,957
目的:观察Bobath与Vojta的神经生理学疗法和引导式教育辅以Bobath与Vojta相结合对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的作用效果。方法:选择年龄1-3岁的脑瘫患儿,观察组1为23例,采用引导式教育辅以Bobath和Vojat法,观察组2为25例,采用Bobath和Vojta法。结果:表明两观察组脑瘫儿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得分,不但治疗前后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引导式教育辅以Bobath和Vojta疗法组与Bobath 和Vojta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辅以Bobath和Vojta疗法优于单纯采用Bobath和Vijta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药熏蒸配合运动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中药熏蒸加运动功能训练组和单纯运动功能训练组,两组各30例,同时治疗3个月,采用修改的Asworth痉挛评价表对治疗前后的痉挛程度进行评价,并采用GMFM对治疗前后的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的肌张力治愈率为26.67%,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为6.67%,总有效率为50.00%,两组在肌张力的缓解上有显著差异,治疗后较治疗前GMFM评分有所提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熏蒸加运动功能训练组较单纯运动功能训练组大运动评分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加运动功能训练组和单纯运动功能训练组对痉挛性脑瘫的痉挛及大运动均有改善作用,中药熏蒸配合运动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肉痉挛及大运动的改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临床观察应用针刺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脑瘫住院患儿160例分为针刺组(n=80)和对照组(n=80)。针刺组采用针刺百会、四神聪、哑门、风池等穴位,配合功能训练。对照组应用Bobath法康复训练。疗程3个月。结果针刺组(n=77)显效26例,有效46例,无效5例;有效率93.5%;对照组(n=78)显效20例,有效45例,无效13例;有效率83.3%。针刺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能够降低痉挛型脑瘫儿的肌张力等,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1.
平衡仪评定和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平衡仪在测试和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作用。方法2~5岁痉挛型脑瘫患儿96例,随机分成试验组48例,采用平衡仪训练结合Bobath训练法;对照组48例仅采用Bobath训练法。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应用平衡仪进行测试。结果两组治疗后各平衡参数的反映结果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各平衡参数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仪训练能加强Bobath训练对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联合神经生长因子(NGF)穴位注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脑功能及发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NGF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AKP、P、La C、θ波值均降低,β波值及GMFM、MDI、PDI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联合NGF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能有效改善患儿脑功能,提高其运动及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神经康复重建疗法治疗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24例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所有患儿均接受Bobath技术、推拿、脑循环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应用WOND2000F2型神经康复重建仪,对双下肢进行肌电触发的生物反馈刺激。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测定患儿腓肠肌肌张力的变化、用关节量角器测量踝关节被动活动的角度变化,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中D和E功能区进行站立与步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0.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神经康复重建治疗能降低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增加胫前肌肌力和踝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气泡浴配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肌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气泡浴配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 21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治疗组118例、对照组92例。所有患儿均进行功能训练、针灸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气泡浴,每天1次,2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肌张力评估(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法)和关节活动度测量,了解肌痉挛缓解情况。结果 治疗组显效55例、有效5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1.5%;对照组显效26例、有效46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78.2%,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气泡浴能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痪患儿的肌张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在进行康复训练同时配合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6 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评分显著提高(P<0.001);观察组提高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更有效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手术联合Bobath康复法治疗3~6岁脑瘫患儿中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82例3~6岁脑瘫惠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家属意愿等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组给予两组患儿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手术及Bobath康复法治疗,对照组给予Bobath康复法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经颅多普勒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指标,其中使用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对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1个疗程后观察组患儿的有效率为95.12%(39/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90%(18/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86,P=0.026<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GMFM评分中各项评分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评分中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GMFM评分中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颅多普勒检测显示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大脑中动脉血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大脑中动脉均值流速、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手术联合Bobath法康复训练能有效增加脑瘫患儿脑部血液的供应量,能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触发点针刺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腘绳肌痉挛改善的影响。方法:将70例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5例,脱落3例)。两组均予康复治疗、传统针灸治疗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下肢机器人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触发点针刺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四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三维步态分析、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MAS评分下降,平均速度、步频提高,跨步长、步长提高,膝关节活动度提高,GMFM-D区、E区评分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平均速度、步频、膝关节活动度、GMFM-D区、E区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触发点针刺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有助于缓解脑瘫患儿腘绳肌痉挛,改善患儿步态及站立、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8.
踝足矫形器对小腿三头肌痉挛的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月红  孙梅玲 《中国康复》2007,22(3):174-175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在脑瘫康复治疗中对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伴有小腿三头肌痉挛的脑瘫患儿71例,分为矫正组50例和对照组21例,均采用以Vojta法,Bobath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其中矫正组患儿下肢肌张力有所下降,踝关节活动度好转,足背屈(被或主动)近90°时取模制作踝足矫形器(AFO),并在无训练时坚持每天配戴。治疗前后2组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进行大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大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01),矫正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生理学疗法辅以踝足矫形器更有利于脑瘫患儿大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