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宝兰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4):1906-1906
目的:比较CC和CC+E+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子宫内膜厚度、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无排卵性不孕妇女分为两组,一组单用CC促排卵,另一组加用天然雌激素和小剂量阿司匹林各3个月经周期。第1组于月经周期第5~9天开始口服CC 50 mg/d,第2组同法服用CC,周期第8~14天加服补佳乐2 mg/d,周期第1~20天服阿司匹林75 mg/d,两组分别于每个月经周期第10天开始B超监测卵泡发育判定排卵情况及子宫内膜厚度。结果:CC+E+阿司匹林周期与CC周期比较:增生晚期的子宫内膜厚度增加,P<0.05,两周期排卵率相近,无明显差异,而CC+E+阿司匹林周期妊娠率较CC周期明显增加,P<0.05。结论:CC+E+阿司匹林与CC周期比较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厚度增加,排卵率相近而妊娠率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增生期子宫内膜ER、PR含量的变化,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PCOS不孕患者32例为实验组,选同期输卵管性不孕患者20例为对照组,在宫腔镜下取子宫内膜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分析免疫组化检测子宫内膜增生早、中、晚期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的细胞核内的表达变化。结果PCOS组中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ER和PR的表达在增生早、中、晚期组的免疫组化积分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ER和PR的表达随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生而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早期,ER、PR在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表达的免疫组化积分比较,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增生中期,ER在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表达的免疫组化积分PCOS组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增生晚期,ER、PR在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表达的免疫组化积分PCOS组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PCOS患者的ER、PR缺乏周期性改变;子宫内膜增生中期ER和增生晚期ER、PR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应用达英-35治疗后来曲唑(LE)促排卵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研究对象40例,分为LE组20例和氯米芬(CC)组20例,LE组于月经周期第5~9天口服来曲唑5mg/d,CC组月经周期第5~9天口服氯米芬100mg/d。于月经周期第10天开始阴道超声监测卵泡发育,根据卵泡生长速度缓慢酌情给予HMG。当最大卵泡的平均直径≥18mm时,肌内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6000U诱发排卵,排卵后口服黄体酮胶丸200mg/d。阴道B超监测记录卵泡发育大小、数量和子宫内膜厚度,于HCG日取静脉血测雌二醇(E2)、孕酮(P)水平以及排卵后第7天取静脉血测E2、P水平。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妊娠率、流产率及生殖激素水平变化。每例患者观察1~3个周期。结果:两组HMG用量、HCG日子宫内膜厚度、HCG日≥14mm的卵泡数、HCG日≥18mm的卵泡数相似。HCG日LE组E2、排卵后+7天E2均低于C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E组排卵后+7天P高于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组周期妊娠率33.33%高于CC组的31.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E组无1例流产。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应用达英-35治疗后继用来曲唑促排卵HMG辅助,可降低HMG用量,维持良好卵巢黄体功能,提高临床妊娠率,是一种有效、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特别适合对CC促排卵反应不良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来曲唑(LE)联合人绝经后促性腺激素(HMG)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促排卵效果及对于宫内膜、生殖激素的影响。方法对73例拟行促排卵治疗的PCOS患者,分为LE组和CC组,LE组35例40个周期,在月经周期第5~9天口服来曲唑5mg/d;CC组38例43个周期,月经周期第5~9天口服氯米酚100mg/d,两组月经周期第9天开始阴道超声监测卵泡发育,肌肉注射HMG,当最大卵泡的平均值≥18mm时,肌肉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000U,诱发排卵,于HCG日取静脉血测雌二醇(E2)、促黄体激素(LH)、睾酮(T)、孕酮(P)水平以及排卵后第7天静脉血测E2、P水平,观察排卵率、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妊娠率、流产率及生殖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的HMG用量,HCG日天数、HCG日子宫内膜厚度相似,HCG日LE组直径≥14mm的卵泡数目显著成绩低于CC组,但直径≥18mm的卵泡数目两组相似,HCG日LE组E2显著低于CC组(P〈0.05),两组HCG日LH、T、P,两组妊娠率、流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LE联合HMG可作为PCOS患者促排卵的一种选择,尤其是对CC无反应和子宫内膜薄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来曲唑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引起无排卵性不孕妇女的促排卵效果及其对生殖激素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1日~2007年1月31日于我院就诊的氯米芬抵抗的PCOS患者30例,共59个周期,随机分为两组,在月经周期第3~7天口服来曲唑(LE)2·5mg/d肌注或低剂量递增法肌注尿促性素(HMG),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并与月经周期第8天和HCG日趋静脉血测定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当最大卵泡平均直径≥18mm时,肌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0000IU诱发排卵,观察排卵率妊娠率子宫内膜厚度及生殖激素的变化。结果:来曲唑组的排卵率和周期妊娠率与尿促性素组相似(P>0·05),来曲唑组单个优势卵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MG组,其优势卵泡数及成熟卵泡数均显著低于尿促组(P<0·05),来曲唑组在HCG日子宫内膜的厚度与尿促组相似,来曲唑组在HCG日血清E2、T水平与尿促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来曲唑用于氯米芬抵抗引起无排卵性不孕妇女具有良好的排卵率和妊娠率,且单卵泡排卵率高于尿促性素。  相似文献   

6.
为比较氯米芬(以下简称CC)和氯米芬加天然雌激素倍美力(以下简称CC+E)对子宫内膜厚度、雌、孕激素受体、排卵率的影响。我们对60例无排卵性不孕妇女观察二个月经周期,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认识及评价克罗米酚 (CC)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对种植窗期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水平的影响。 方法  30例生育期妇女于月经周期第 5~ 9d口服CC 5 0mg/d;2 7例口服CC 5 0mg/d,在B超监测下当优势卵泡≥ 18mm时 ,肌肉注射HCG5 0 0 0单位 ,以注射当日定为LH第 0天 ,对照组不服CC ,不注射HCG ,以阴道B超及尿黄体生成素(LH)试纸监测排卵情况 ,并测定子宫内膜ER、PR。 结果 对照组子宫内膜成熟延迟发生率为2 9 0 3% (9/ 31) ,CC组子宫内膜成熟延迟发生率为 5 6 6 7% (17/ 30 )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CC降低了种植窗期子宫内膜间质、腺体及总体PR的含量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HCG使种植窗期子宫内膜PR含量有降低趋势。 结论 CC导致子宫内膜成熟延迟的发生率增加 ,其原因可能与降低种植窗期子宫内膜PR含量有关 ;HCG的使用可能会同时影响内膜的正常环境 ,对种植不利 ,但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莉  章汉旺  邓彧  李清  段秀娟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0):1411-1413
目的:探讨来曲唑和克罗米酚促排卵对小鼠排卵前期和着床期子宫内膜形态学的影响以及着床期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变化。方法:将36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LE组(来曲唑组,12只)、CC组(克罗米酚组,12只)及对照组(12只)。促排卵后分别于排卵前期和着床期(妊娠第4.5天)取小鼠血清和子宫,利用多功能图像分析仪测定子宫内膜厚度、腺体的面积、周长和最大直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着床期小鼠子宫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表达。结果:排卵前期无论是E2水平还是子宫内膜的厚度,LE组均低于对照组和CC组。在着床期(D4.5)CC组E2和P水平高于对照组和LE组情况下,所测该组小鼠子宫内膜腺体的面积、周长、直径的结果以及子宫内膜上皮ER、PR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LE组的表达与对照组相似。同时发现,CC组小鼠子宫内膜发育不良。结论:LE虽然于排卵前期对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并不优于CC,但却不影响小鼠着床期子宫内膜的形态学变化和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有利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受体研究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ICA技术的应用,人们对子宫内膜受体的认识不再局限于量的变化。且详尽描述了正常子宫内膜ER和PR的周期性变化。ER在增生晚期达高峰,PR在分泌早期达高峰;子宫内膜功能层受体较基底层变化明显;腺上皮细胞内受体较间质细胞内变化明显。同时还介绍了病理子宫内膜ER和PR的改变和促排卵药物对子宫内膜ER和PR的影响。对LPD和CC影响子宫内膜受体的研究仍停留在细胞内含量的变化,对其结果尚有争论。  相似文献   

10.
在促排卵治疗中小剂量阿斯匹林对子宫内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促排卵过程中小剂量阿斯匹林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不孕妇女随机分为两组,A 组克罗米芬(CC)/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排卵,并于月经第1-20天连续服用阿斯匹林75mg/d;B组单纯CC/ hCG促排卵,于hCG日及排卵后7天分别测定血清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厚度及类型,并统计妊娠率;同时选50例正常育龄妇女作对照C组,无任何药物治疗。结果:A组内膜厚度及三线征与B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 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妊娠率A组22%、B组1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阿斯匹林可改善克罗米芬在促排卵时所致的子宫内膜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11.
赖毛华  马红霞  刘华  丁涛  谢军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2):3446-3447
目的:探讨养精种玉汤加味能否改善克罗米芬(CC)诱导排卵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CC组)、B组(CC+阿司匹林+补佳乐组)、C组(CC+养精种玉汤加味组),每组各30例,观察3组患者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及内膜类型、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排卵率和临床妊娠率。结果:B组和C组子宫内膜厚度明显高于A组(P<0.05),PI和RI明显低于A组(P<0.05);与A组相比,B组和C组A型子宫内膜所占比例高于A组(P<0.05);B组子宫内膜厚度、PI值和RI值、A型子宫内膜所占比例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排卵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A组(P<0.05),C组临床妊娠率高于B组(P<0.05)。结论:养精种玉汤加味治疗能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子宫螺旋动脉血流,改善子宫内膜形态,纠正克罗米芬促排卵引起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从而提高妊娠率,其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加补佳乐治疗。  相似文献   

12.
来曲唑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促排卵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来曲唑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引起无排卵性不孕妇女的促排卵效果及其对生殖激素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1日~2007年1月31日于该院就诊的氯米芬抵抗的PCOS患者41例,随机分为2组,来曲唑组(实验组)在月经周期第3~7天口服来曲唑(LE)2·5mg/d,尿促性素组(对照组)在月经周期第3天开始采用低剂量递增法肌注尿促性素(hMG),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当最大卵泡平均直径≥18mm时,肌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0000 IU诱发排卵,于hCG日取肘静脉血测定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并观察排卵率、妊娠率、子宫内膜厚度及生殖激素的变化。结果:来曲唑组的排卵率和周期妊娠率与尿促性素组相似(P>0·05),来曲唑组单个优势卵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MG组,其成熟卵泡数显著低于尿促性素组(P<0·05),来曲唑组在hCG日子宫内膜的厚度与尿促性素组相似,来曲唑组在hCG日血清E2、T水平与尿促性素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来曲唑用于氯米芬抵抗引起的无排卵性不孕妇女具有良好的排卵率和妊娠率,且单卵泡排卵率高于尿促性素。  相似文献   

13.
张敬梅 《中国保健》2007,15(6):16-17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aspirin)在促进诱发排卵过程中对子宫内膜发育的影响.方法对不明原因的不孕妇女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的方法,在氯米芬(CC)促排卵治疗同时,自月经第1~20d连续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mg/d.结果阿司匹林组的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明显低于CC组(P<0.01),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厚于CC组(P<0.01),子宫内膜腺体面积、周长、间质面积及雌、孕激素受体的数目均明显大于CC组(P<0.01).排卵前后,阿司匹林组和CC组的E2、P质量浓度均高于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和CC组的E2、P质量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改善促排卵时氯米芬所致的子宫内膜发育不良,但不能改善促排卵治疗时CC所致的内源激素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戊酸雌二醇联合阿司匹林对克罗米芬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克罗米芬组(c组)、克罗米芬+戌酸雌二醇组(CE组)和克罗米芬+戌酸雌二醇+阿司匹林组(CEA组)各20例,观察3组患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日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类型、子宫动脉搏动指数、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排卵后7d子宫内膜厚度及妊娠率。结果CE组和CEA组患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日子宫内膜厚度、A型内膜率、排卵后7d子宫内膜厚度显著高于C组(P〈0.05);CEA组患者子宫动脉搏动指数、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均低于c组和CE组(P〈0.05);CEA组患者临床妊娠率高于C组和CE组(P〈0.05)。结论戊酸雌二醇联合阿司匹林能改善克罗米芬诱导排卵子宫内膜的发育,改善子宫内膜的容受状态,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达英-35(Diane-35)联合克罗米芬(CC)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v Syndrome,P-COS)所致不孕症的疗效。方法:诊断明确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的36例患者服用达英-35 3个周期,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性激素(LH、FSH、T、E2)的变化,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子宫内膜厚度、卵巢体积、卵泡个数。达英-35治疗满3个周期后,36例患者随机分为促排卵(达英-35+CC)组24例和未促排卵组12例。结果:36例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比较,LH、LH/FSH、T都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HBG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促排卵组周期排卵率82.86%,妊娠率达25%,未排卵组周期排卵率58.33%,妊娠率16.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英-35联合CC治疗PCOS所致不孕症能获得较高的排卵率及受孕率。  相似文献   

16.
小剂量雌激素对诱导排卵增殖期子宫内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小剂量雌激素能否改善氯米芬诱导排卵后增殖期子宫内膜的发育。方法:将30例不明原因不育妇女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CC+PGV)和对照组(CC)各15例,观察HCG日的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动脉搏动指数,并取内膜检测雌激素受体。结果:试验组内膜厚度及雌激素受体含量明显大于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子宫动脉搏动指数无显著差别。结论:小剂量雌激素能改善氯米芬诱导排卵时的子宫内膜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17.
126例子宫内膜分泌不良的不孕妇女分别使用雌、孕激素类药物治疗(A组60例),单纯孕激素治疗(B组66例),用流式细胞仪定量观察用药前后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含量及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A组用药后ER、PR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且组织学变化接近正常月经周期内膜或与其同步。而B组用药前后ER、PR含量及组织学观察无明显变化(P>0.05,P>0.05),部分病例的ER、PR含量有下降趋势。提示对ER、PR含量低下的子宫内膜发育不良者,合理使用雌、孕激素类药物治疗,可提高靶细胞的受体含量、使内膜发育得到改善,是不孕症治疗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克罗米芬促排卵中加小剂量雌激素对子宫内膜厚度、宫颈粘液评分的影响。方法 72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单用克罗米芬(CC)和CC联合补佳乐组。对照组为月经规律的已婚已育妇女。所有研究对象均B超监测卵泡,增殖晚期子宫内膜厚度、类型,并取宫颈粘液检查评分。结果比较三组子宫内膜厚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后CC联合补佳乐组及对照组的子宫内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高于CC组。HCG日宫颈粘液InSler评分结果比较CC联合补佳乐组高于C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低于对照组宫颈粘液InSler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克罗米芬促排卵时联合小剂量雌激素可改善子宫内膜厚度及宫颈粘液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药在PCOS患者的CC/HMG/HCG促排卵周期中对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60例PCOS不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戊酸雌二醇组(对照组)29例,60个周期;补肾活血药联合戊酸雌二醇组(治疗组)31例,62个周期。观察两组的排卵情况、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妊娠结局等。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平均排卵天数、排卵前卵泡直径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子宫内膜厚度比对照组厚(P<0.05);A型子宫内膜治疗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治疗组戊酸雌二醇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周期排卵率、周期取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PCOS患者的CC/HMG/HCG促排卵周期中运用补肾活血药可减少戊酸雌二醇的用量,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20.
来曲唑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促排卵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来曲唑(LE)在促排卵过程中的功效。方法:选择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口服LE,B组50例口服氯米芬(CC),分别监测hCG注射日子宫内膜的厚度、形态、血清雌二醇(E2)、孕激素(P)水平,分别统计排卵率及妊娠率。结果:与CC组比较,血清中hCG注射日LE组E2水平较低(P<0.05),子宫内膜较厚(P<0.05),但直径>17mm卵泡数目无明显不同(P>0.05),临床妊娠率也无明显不同(P>0.05)。结论:LE用于PCOS促排卵治疗可以减少CC抗雌激素样作用对子宫内膜的不良影响,使子宫内膜有较好的容受性,利于妊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