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医用几丁糖 (以下简称几丁糖 )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方法 以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 ,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为对照 ,用组织块法进行不同标本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分别观测不同浓度的几丁糖作用后 ,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吸光度A、形态结构、合成及分泌胶原的量以及细胞因子TGF β1 、b FGF、IL 8等的变化。结果 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TGF β1 、b FGF、等的分泌均呈剂量依赖性抑制 ,对IL 8则促进 ;且对各组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几丁糖可以抑制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合成及分泌胶原功能 ,有望在病理性瘢痕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培养,生物 …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生物学特征及超微结构、阐明其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与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增殖,细胞形态,细胞遗传学特征及细胞超微结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体外培养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与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生长率和形态学相同,细胞遗传学特征和超微结构相似。结论 据此结果和其他学者的观点,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生物学特征及超微结构,阐明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与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增殖、细胞形态、细胞遗传学特征及细胞超微结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体外培养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与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长率和形态学相同,细胞遗传学特征和超微结构相似。结论据此结果和其他学者的观点,认为建立体外培养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实验模型,可用于瘢痕防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生物学特征及超微结构,阐明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与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增殖、细胞形态、细胞遗传学特征及细胞超微结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体外培养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与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长率和形态学相同,细胞遗传学特征和超微结构相似。结论据此结果和其他学者的观点,认为建立体外培养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实验模型,可用于瘢痕防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瘢痕疙瘩不同部位P53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周期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瘢痕疙瘩周边部和中央部细胞生物学差异以解释瘢痕疙瘩呈浸润性生长的机理。方法 取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组织各6例为标本,通过细胞培养6-10代后,应用流式细胞仪、粘附式细胞仪检测瘢痕疙瘩不同部位成纤维P53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周期的分布。结果 瘢痕疙瘩周边成纤维细胞大量分布于增殖期(G2、S、M期),且P53蛋白表达较低;而瘢痕疙瘩中央部成纤维细胞P53蛋白呈强表达,且主要分布在静止期(G1、G0期)。结论 瘢痕疙瘩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分布及P53蛋白表达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其不同生长特性的细胞生物学机理之一,也可能是导致瘢痕疙瘩呈浸润性生长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和比较不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通讯的差异。方法 取手术切除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组织各6例,通过细胞培养6-8代后,应用粘附式细胞仪检测及比较各种来源的细胞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通讯。结果 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细胞间通讯正常,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细胞间通讯受到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细胞间通讯被阻断。结论 细胞间通讯被证明与细胞生长的接触抑制及细胞的浸润性生长密切相关。细胞间通讯被阻断是瘢痕疙瘩呈“蟹足样”浸润性生长的细胞生物学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并筛选出瘢痕疙瘩相关微小RNAs(miRNAs),检测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s,KF)增殖的影响.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组织标本各8例,采用基因芯片检测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表达的miRNA,并采用qRT-PCR验证,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株中转染miRNA模拟物,模拟细胞中成熟miRNA的高表达,用EdU检测方法检测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①通过芯片检测发现包括miR-199a-5p在内的17个差异表达的miRNAs.②qRT-PCR验证结果显示miR-199a-5p表达下调,与芯片检测结果相一致.③miR-199a-5p模拟物转染组与阴性对照组EdU的阳性率分别为(20.72±2.50)%和(27.68±4.92)%,miR-199a-5p模拟物转染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率下降(t=2.183,P=0.047).同时,细胞的生长周期分布也发生改变,MiR-199a-5p模拟物转染组S期与G2/M期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3.93±1.30)%和(10.87±0.80)%,阴性对照组分别为(31.39±0.79)%和(9.27±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瘢痕疙瘩中miRNA的差异表达有组织特异性;②miR-199a-5p在瘢痕疙瘩中的显著低表达,可影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周期分布,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提示miR-199a-5p可能参与了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P53蛋白的增殖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成纤维细胞增殖调控水平,探讨增生性瘢痕过度增长的细胞生物学机理。方法:取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各6例为标本,通过细胞培养6-10代后,应用流式细胞仪,粘附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P53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周期的分布。结果: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主要分布在静止期且P53蛋白的表达较高;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P53蛋气魄的表达较低,大量细胞处于增殖状态。结论: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分布及P53蛋白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明确不同异常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完全接触后其增殖活性及生物全成功能的特性。方法 以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各6例)为材料,通过细胞培养、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不同成纤维细胞在细胞接触及未接触时通过检测增殖细胞核内抗原、P16、Ⅰ、Ⅲ型胶原蛋白及前胶原基因表达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及生物合成进行了研究。结果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接触表现为细胞交叉重叠及较高的增殖活性及旺盛的生物合成功能,提示其失去了接触性抑制及密度抑制。皮肤成纤维细胞接触后则增殖及生物合成功能明显下降。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接触后表现为旺盛的生物合成功能,但其增殖活性处于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之间。结论 不同瘢痕成纤维细胞接触后增殖及生物合成的特性可能是形成不同瘢痕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0.
瘢痕疙瘩周围皮肤成纤维细胞周期分析及P53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周围皮肤中是否有生物学活性异常的成纤维细胞, 以期进一步了解瘢痕疙瘩的发展机制。方法:对所取新鲜组织标本进行细胞培养,通过碘化丙啶(PI)染色,激光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比较各组成纤维细胞处于增殖期细胞的百分比。采用PCR技术对P53基因外显子4、5、6进行扩增并测序。结果:瘢痕疙瘩周围皮肤增殖期成纤维细胞百分比与瘢痕疙瘩中央部相似(P>0.05),介于瘢痕疙瘩边缘部与正常皮肤之间,与两者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所有体外培养瘢痕疙瘩周围皮肤成纤维细胞(6/6)均存在P53外显子4的点突变,3例(2/6)P53外显子5存在移码突变,均与同病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基因突变一致,而两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则未发现有任何形式的基因突变,结论:瘢痕疙瘩周围0.5cm皮肤内存在生物学活性异常成纤维细胞,这可能为瘢痕疙瘩浸润性生长的结果及其治疗后易复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雄激素受体 (AR)、雌激素受体 (ER)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周期调节蛋白D1(cyclinD1)、p16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探讨他们在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SP法 )对 30例瘢痕标本进行研究 ,以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 ,观察上述指标的表达。结果 正常皮肤及普通瘢痕成纤维细胞中所有指标均为阴性 ;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cyclinD1、p16、AR与正常皮肤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cyclinD1和AR的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 ,且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p16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表达比增生性瘢痕为高 ,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病理性瘢痕中cyclinD1和AR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AR在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及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它可能是通过与其配体结合后促使与cyclinD1有关的基因表达而发挥作用的。在瘢痕疙瘩里可能存在cyclinD1的促细胞增生作用超过P16细胞抑制 ,所以细胞呈现持续增殖状态 ;而在增生性瘢痕里cyclinD1与p16可能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 ,细胞生长具有一定的自限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予含有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的培养液(分别为0μg/mL、50μg/mL、100μg/mL和200μg/mL)进行干预。不同时间点以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干预和不同时间干预,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早期凋亡率、细胞周期G0/G1期比例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200μg/mL组干预效果最明显。结论丹参酮ⅡA具有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诱导凋亡并阻滞细胞周期的作用,且干预效果存在浓度依耐性及时间依耐性。  相似文献   

13.
The overproduction of fibronectin and type I collagen in keloids and hypertrophic scars implicates altered regulation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components a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se wound healing pathologi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extracellular matrix gene expression during normal and abnormal wound healing.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content of fibronectin messenger RNA and rates of fibronectin protein biosynthesis in fibroblasts derived from normal skin, normal scar, keloid, and hypertrophic scar. Fibronectin expression was enhanced in cells from both normal and abnormal wounds relative to cells from quiescent normal skin. Matched pairs of normal and keloid fibroblasts from the same individuals were also compared, and three of the four pairs showed higher fibronectin expression by the keloid cells at the levels of messenger RNA and protein synthesis. This wa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 showing elevated steady state content of fibronectin in keloid cells relative to normal cells from the same individual. Fibronectin messenger RNA and protein content in the tissues from which these cells were derived was examined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These studies revealed that in vivo, the steady state content of fibronectin messenger RNA and protein was highest in abnormal wounds, less in most normal scars, and lowest in normal skin. Thus, fibroblasts from keloids and hypertrophic scars overexpressed fibronectin in vivo relative to normal skin and normal scar and retain this characteristic in vitro relative to normal skin. Although normal scars contained little fibronectin protein and messenger RNA, cultured fibroblasts derived from these scars had contents of fibronectin messenger RNA and rates of biosynthesis in vitro similar to those of keloid fibroblast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fibronectin regulatory pathway in scar fibroblasts is influenced by the tissue environment.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the relationship of fibronectin expression in keloids, hypertrophic scars, and normal wounds in human being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病理性瘢痕是创伤过度愈合的结果,以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增殖、合成及分泌大量胶原和细胞外基质为特征,其形成机理仍不清楚。探讨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fos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并用图像定量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 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中c-fos呈强阳性表达,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而与正常皮肤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中c-fos蛋白表达升高,存在c-fos癌基因的激活,可能参与了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增殖、胶原合成与降解以及对细胞因子的调控,并导致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病理性瘢痕是创伤过度愈合的结果 ,以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增殖、合成及分泌大量胶原和细胞外基质为特征 ,其形成机理仍不清楚。探讨原癌基因c -fos的表达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 ,检测c -fos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 ,并用图像定量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 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中c-fos呈强阳性表达 ,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而与正常皮肤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中c -fos蛋白表达升高 ,存在c -fos癌基因的激活 ,可能参与了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增殖、胶原合成与降解以及对细胞因子的调控 ,并导致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