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旋转DSA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旋转DSA应用技术,提高脑血管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对122例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常规正侧位和旋转DSA造影检查,其中可疑动脉83例,动静脉畸形16例,脑动脉狭窄23例。结果:脑动脉瘤通过一次旋转DSA检查96%以上病例在脑血管造影中应用的优缺点。可清晰显示瘤颈、狭窄及畸形情况。结论:旋转DSA在脑血管造影中应用具有极大的优势,应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分析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介入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例假性动脉瘤患者,1例腹腔干起始部动脉瘤患者,患者进行常规血管造影后,对相应目标血管进行旋转DSA及三维图像重建技术。结果常规DSA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检出动脉瘤10例,(其中1例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解剖关系不清),1例不能作出准确诊断,4例未检出。左髂内动脉造影检出假性动脉瘤1例,腹腔干造影检出腹腔干起始部动脉瘤1例,经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后,明确了10例动脉瘤诊断,新检出动脉瘤1例,此11例动脉瘤其中7例进行介入栓塞,3例栓塞90%以上,4例栓塞80%以上,另外4例手术夹闭。左髂内动脉假性动脉瘤行弹簧圈栓塞,腹腔干起始部动脉瘤行外科手术。结论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是针对要显示的部位对病变可进行任意角度观察,可提供血管及病变的三维关系,为介入诊断及治疗提供精确的图像和数据。 相似文献
5.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肝癌的栓塞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实用价值已被公认。在肝脏的DSA检查中,我们探索了一种DSA单帧双期成像的新方法,现将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旋转DSA及COMPAS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测量中的价值。方法 在常规DSA中发现动脉瘤39例后先行测量,然后行旋转DSA和COMPAS以获得动脉瘤的最佳显示位置进行测量。结果 旋转DSA和COM-PAS与常规DSA在动脉瘤的测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可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能较准确测量相关数据。结论 旋转DSA和COMPAS对动脉瘤的显示比常规DSA更加清晰,测量数据更加准确,为动脉瘤栓塞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肝癌的栓塞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实用价值已被公认[1,2]。在肝脏的DSA检查中,我们探索了一种DSA单帧双期成像的新方法,现将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三维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66例脑血管病患者,分别行脑血管CTA、DSA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A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比较显示,符合率为96.97%;CTA误诊1例。采用Kappa-致性检验,K=0.9135,一致性极好,有统计学意义。33例患者共检查血管370支,其中CTA显示异常的93支血管经DSA检查为86支,符合率92.47%;采用Kappa-致性检验,K=0.8387,一致性极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A与DSA两种检查方式均具较高的临床价值,CTA相对无创,方便快捷,可作为脑血管病筛查的首选诊断方法,DSA准确性高,可作为治疗前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ZHANG Xue-xin XU Zhao-xia LUO Zhong-Hua HUAN Yi SUN Li-jun XU Jian HE Hong-de LI Jing-bang YU Hou-jun YOU Zhi-jun 《医疗卫生装备》2008,(10)
目的:探讨旋转DSA技术和三维血管成像在肝癌介入治疗中临床意义和应用。方法:收集了385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128例进行了三维血管成像,257例实施了旋转DSA。使用PHILIPSV-5000数字减影系统、MARK V Plus型高压注射器、SIEMENS双平板数字X线成像系统Artis dBA,配备Liebel-Flarsheim Angiomat illumena高压注射器,选用300mgI/ml欧乃派克造影剂。先行常规肝动脉DSA造影检查,对肝动脉血管影像显示欠佳或相重叠的患者实施旋转DSA或三维血管成像技术。结果:385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中,128例进行了三维血管成像,有5例成像质量不满意。257例实施了旋转DSA,仍有血管部分重叠的15例,显示欠佳的3例。经过一次旋转DSA良好地显示了病变处供血动脉的起源、数目、分布以及走行情况的有239例,经两次旋转DSA达到满意效果的有3例。结论: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和旋转DSA是肝癌介入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为肝癌的介入治疗提供清晰明确的路径,为手术计划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评价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及3D-DSA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的显示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其中常规DSA能确诊12例,3例可疑动脉瘤,常规DSA中只有7例能清楚显示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所有病例中3D-DSA均匀清楚显示动脉瘤形态及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特别对3例可疑小动脉瘤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DSA。结论:3D-DSA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显示佳,能提高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颅内压力监测,为颅内压升高病人提供准确的治疗方案。方法:对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ICP)连续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监护组);与40例未行连续监测,按常规临床观察进行治疗护理的患者(对照组)进行预后比较。结果:监护组并发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ICP结果显示:ICP〈2.00kPa的患者预后良好;ICP〉8.00kPa者预后较差。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施行连续ICP监护,有利于了解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对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通过对颅内动脉瘤的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A和DSA)的临床比较,探讨二者在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某院收治的17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运用CTA以及DSA进行检查,并对二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治疗中发现的动脉瘤的大小、形状等进行比较。结果 CTA与DSA在对颅内动脉瘤的检查中,在灵敏度、显影、瘤颈/瘤体比以及检出个数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关并发症以及检查的最小动脉瘤直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可以较好的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等,CTA可以对动脉瘤周围组织进行三维重建,提供其三维形态,二者联合检查可以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DSA定位下不同原因食管气管瘘内支架置入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7年1月进入我院的食管气管瘘患者2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SA定位下进行支架置入,分析置入效果.结果:21例研究对象其中20例一次性置入成功,支架膨开良好,对比通过顺畅,术中无大出血、食管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在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胸骨后疼痛,经临床对症处理后2~5天后续缓解.1例未成功置入患者瘘口仍存在,术后2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另外20例其中2例在支架置入后32天出现大出血,经过积极抢救仍死亡.其余18例随访发现进食梗阻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但5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在DSA定位下对不同原因食管气管瘘内采用支架置入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但是仍然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类型和直径的支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在脊柱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确诊脊柱转移瘤患者行脊柱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诊断结果,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敏感性。结果:65例患者中,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确诊脊柱转移瘤43例(66.2%),X线平片确诊24例(36.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诊断发现受累骨节数86个、椎体骨质破坏44例、骨性椎管受累25例,椎旁软组织和腰大肌受侵44例。结论:螺旋CT扫描机三维重建有助于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234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图像分析,得出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结果:基底动脉狭窄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为向足倾斜28o±5o;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为右前斜或左前斜25o±3o;右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为左前斜20o±5o并向头侧倾斜15o±5o;左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为右前斜20o±5o;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为左前斜50o±6o并向足侧倾斜20o±7o;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为左前斜50o±6o;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狭窄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为右前斜或左前斜15o±5o。结论:熟练操作机器,掌握机器的性能和技巧,正确应用最佳投照角度,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剖析了数字减影设备在介入放射治疗手术中因使用、操作不当造成DSA设备应用故障的实例,而合理使用、熟练操作是可以减少或避免该类应用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