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方法18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9例为右心室流出道室早,4例为左心室间隔部室早,5例为左心室特发性室速。分别采用起搏标测或起搏与激动顺序标测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消融。结果消融失败2例,好转1例,成功15例,成功率为83.3%,总有效率为88.9%。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疗效,以进一步指导相关临床工作.方法 对34例TVT患者进行RFCA治疗,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采用激动标测的方法或起搏标测与最早QRS波相结合的方法标测靶点;对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采用起搏标测的方法标测靶点,标测靶点后放电消融.结果 34例患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时均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30例治疗成功,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4例失败,4例随访期间复发,再次RFCA治疗成功.结论 RFCA能够根治IVT,成功率高、安全,可作为治疗IVT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连续起搏标测法指导右室流出道(RVOT)室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经电生理检查确诊且适合导管消融治疗的连续27例RVOT室速病例进入观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间断起搏标测组和连续起搏标测组.结果间断起搏标测组11例标测成功,另3例需改用连续起搏标测,无操作并发症,随访2.1±0.7年无室速复发.连续起搏标测组11例标测成功,另2例在连续起搏下移动导管时多次诱发短阵尖端扭转性室速,改用间断起搏标测法消融成功,无操作并发症,随访1.9±0.8年无室速复发.结论该方法可作为间断起搏标测法的重要补充用于RVOT室速病人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连续起搏标测法指导右室流出道(RVOT)室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经电生理检查确诊且适合导管消融治疗的连续27例RVOT室速病例进入观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间断起搏标测组和连续起搏标测组.结果间断起搏标测组11例标测成功,另3例需改用连续起搏标测,无操作并发症,随访2.1±0.7年无室速复发.连续起搏标测组11例标测成功,另2例在连续起搏下移动导管时多次诱发短阵尖端扭转性室速,改用间断起搏标测法消融成功,无操作并发症,随访1.9±0.8年无室速复发.结论该方法可作为间断起搏标测法的重要补充用于RVOT室速病人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疗效,以进一步指导相关临床工作。方法对34例IVT患者进行RFCA治疗,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采用激动标测的方法或起搏标测与最早QRS波相结合的方法标测靶点;对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采用起搏标测的方法标测靶点,标测靶点后放电消融。结果34例患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时均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30例治疗成功,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4例失败,4例随访期间复发,再次RFCA治疗成功。结论RFCA能够根治IVT,成功率高、安全,可作为治疗IVT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的方法以及消融后对室性早搏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人选52例顽固性室早患者,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14~62岁,平均(36±14)岁。室早的病程为6个月~28年,其中42例右室流出道起源室早,3例左室流出道起源室早,5例左后分支起源室早,2例右室前壁起源室早。室早心内电生理标测采用单导管起搏标测和激动标测相结合的方法选择靶点消融;在术前、术后分别填写SF-36调查表,观察术前、术后患者一般健康状况(GH)、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指标(MH),并进行评分、统计分析。[结果]消融术成功40例,好转7例,失败5例,有效47例(约占总数的90.4%)。平均手术时间(1.0±0.8)h,X线暴露时间(12.6±6.4)min,平均放电次数(4.8±2.0)次,阻抗80~110欧母。所有患者随访术后1周至1年内,患者术中、术后未发生与射频消融有关的严重并发症,患者整体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结论]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安全,有效,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和护理。结果52例中有49例消融即刻成功,成功率94%(49/52),未成功3例。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安全有效,围手术期及时有效护理,是促进患者旱日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室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方法学。方法对16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前根据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VPC的形态初步判断室早起源部位,术中依据初步判断的结果采用起搏标测与心室激动顺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室早进行标测定位,消融电极起搏心电图QRS波图形与室早图形11/12以上一致时或消融电极标测到室早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30ms以上及单极腔内图记录到完全负向波时放电消融。结果14例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成功,消融成功率为88%,术前室早数量(23586±643)个/24h,术后5d室早数(530±95)个/24h(P〈0.01),无手术相关并发症。1个月后随访,复发2例,其余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早搏安全、有效并节省费用,体表心电图和单极腔内心电图对VPC的定位和消融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室上心动过速40例的经验。方法①在X线透视下对40例儿童室上心动过速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年龄8.2±3.6(4~14)岁,左侧旁道:15例;右侧旁道:2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5例;②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38例室上心动过速1次消融成功,2例主动放弃治疗;随访3个月,2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复发。结论我们的经验表明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在不断改进标测方法和丰富电生理知识的前提下,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缩短x射线的曝光时间,提高成功率,但希氏束旁道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应严格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将主动固定型螺旋电极用于心室间隔部起搏之中的临床效用。方法将27例RVA(I~IJ为:右室心尖部)起搏者划为一组:右室心尖组。将26例RVS(即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者划为一组:右室间隔组。比较右室心尖组和右室间隔组病人的起搏动态变化与起搏参数。结果在右室间隔组中,QRS时限以及E/A、LVEF数值在术前术后差异不突出,P〉0.05。在右室心尖组中,QRS时限以及E/A、LVEF数值在术前术后差异突出,P〈0.05。结论RVS(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可使起搏病人的左室功能、血流动力学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治疗的经验.方法 左侧旁道:(1)经动脉逆行途径在二尖瓣环心室侧标测消融,操作简单易行,是消融左侧旁道常用途径;(2)经动脉逆行途径在二尖瓣环心房侧标测消融;(3)穿房间隔途径.右侧旁道多采用股静脉途径消融三尖瓣房侧.房室结双经路选用中位法改良慢径路.结果 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32例,右侧旁路5例,左侧旁路27例,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30例,其中一例右侧旁路2个月后复发,再次手术成功,手术成率98%.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室上速安全、有效、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具有Mahaim纤维特性的左侧旁道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方法 28例经射频消融治疗具有Mahaim纤维特性的旁道,其中3例是具有Mahaim纤维特性的左侧旁道,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4、20、38岁,心动过速发作史1~5年.通过10极冠状窦电极导管、高位右房电极导管、房室束电极导管和消融导管记录其电生理检查结果、靶点位置,并观察体表心电图.结果 窦性心律时心电图1例有轻微预激,2例正常;心房刺激出现与心动过速一致的宽QRS波(右束支阻滞或类似右束支阻滞),可见旁道前传文氏现象,室房逆传呈向心性递减传导,心动过速时房室束电图呈V-H-A顺序,逆传A波以房室束处最早,三磷酸腺苷可阻断旁道前传.窦性心律下,3例患者分别在左中后间隔、左后间隔、左前游离壁处放电消融阻断旁道.其中1例诊断为结室旁道,2例诊断为房束旁道.结论 Mahaim纤维特性的左侧旁道极少见,有特殊的电生理特征,射频消融能治疗成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患者(RVOT-PVC)射频消融中, 应用起始部呈陡直负向形态双极电图指导靶点选择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15例特发性频发RVOT-PVC患者临床资料, 消融术前24 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PVC)数目为(19 802.6±4 916.7)次, 负荷为(20.3±5.0)%。使用强生Carto 3.0系统指导RVOT-PVC射频消融, 观察成功消融靶点腔内双极电图的形态特征。根据Carto3.0系统记录消融导管远端双极电图起始部是否呈陡直负向形态状将患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 比较两组患者消融成功率、有效放电时间、总消融时间等指标差异。结果 87例(75.7%)患者有效靶点部位双极电图起始部记录到陡直负向波, 在激动标测、单极形态基础上, 结合上述双极电图起始部形态, 患者的消融成功率为95.4%(83/87);阳性组患者放电后PVC消失相较阴性组更快[(6.9±2.3)s vs (10.2±2.9)s, P<0.05], 总消融时间更短[(187.5±35.7)s vs (267.3±54.1)...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上常见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的发生机制为激动在心室内某一恒定的折返环路中折返所致。如希氏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系统作为折返环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所致的室速称为束支折返性室速。在人体心脏希氏束和浦肯野系统内的折返机制早在 1974年就得到证实 ,然而此后仅有少量临床个案报道。由于这种心动过速很容易被导管消融所根除 ,因此近年来随着导管消融技术的出现 ,人们对这种室速逐渐重视起来 ,发现的病例也相应增多了。1 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征束支折返性室速较少见 ,约占全部可诱发的持续性室速的 6 %。…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左室特发性室速射频消融术后T波的改变。方法 10例左室特发性室速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每日行心电图检查。结果 10例左室特发性室速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均显示不同程度的T波倒置改变。结论左室特发性室速射频消融术后T波倒置属于电张调整,是心肌正常的电生理特性,一般持续7~16天自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干下室间隔缺损型法洛四联症独特的解剖特点、手术方法及预后.方法 2002年11月至2009年4月共手术治疗法洛四联症患者150例,其中干下室间隔缺损型法洛四联症13例.结果 本组13例患者的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狭窄类型:单纯右室流出道狭窄2例,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瓣狭窄3例,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瓣+瓣环狭窄8例;室间隔缺损为干下型,直径1.5~3.0 cm;主动脉骑跨率30%~50%.全组治愈12例,死亡1例,病死率7.7%(1/13),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随访1个月至6年,紫绀消失,活动能力明显改善,复查心脏超声,4例右室流出道残余梗阻,1例室水平残余分流,1例主动脉瓣轻中度关闭不全;9例右室流出道未见残余梗阻.结论 干下室间隔缺损型法洛四联症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发生率高,精确的室间隔缺损补片远端缝合技术、右室流出道漏斗部的充分疏通,尽量减少跨瓣环补片和较小的室间隔缺损补片可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特点,用左室射血分数(LVEF)联合Tei指数评价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丹东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采取普罗帕酮治疗,观察...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20年里,人们对于心律失常病理生理基础的认识突飞猛进,并且推出了精密的心脏电生理检测手段,可对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进行定位,使得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心律失常成为可能,今天射频导管消融心肌组织的方法已成为控制或根治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房性心动过速(AT)、心房扑动(AFL)、心房颤动(AF)以及室性心动过速(VT)等许多快速心律失常的一线疗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带侧孔指引导管与常规指引导管在左主干病变治疗中的副作用.方法 选起42例左主干病变患者,其年龄、部位、合并症等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别,带侧孔指引导管组20例,常规指引导管组22例,观察其治疗过程并发症.结果 带侧孔组出现心绞痛3例、室性早搏(室早)6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2例,常规组心绞痛12例、低血压10例、早搏11例、室速5A例、室颤1例、急性闭塞1例;并发症显著高于带侧孔组.结论 在左主干病变治疗中,尤为开口及中段,用带侧孔指引导管较常规指引导管好,可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与被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比.方法 选取2006年11月~2008年7月需行起搏治疗的住院患者81例,其中44例选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37例选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起搏,测量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与旋出后10 min左右起搏阈值变化及比较两类电极植入10 min后起搏和感知阈值、电极阻抗、起搏后QRS波宽度及术后电极有无脱位.结果 (1)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阈值较高,10 min后下降.(2)两种电极起搏、感知阈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主动电极组QRS时限缩短(P<0.01),阻抗较高(P<0.05),2组病例均无电极脱位、心脏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运用主动固定电极选择性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