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电图诊断下壁心肌梗塞的新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ill等曾提出,诊断下壁心肌梗塞最有意义的心电图标准是:在aVF导联Q波时间>30毫秒(QaVF>30毫秒)作者近年来查阅了大量下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及临床资料,发现诊断下壁心肌梗塞QaVF>20毫秒即有较高的敏感性(92%),且特异性与QaVF>30毫秒接近。同时还根据Ⅲ、aVF导联上Q波与R波振幅的比例,推荐Ⅲ导联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下壁心肌梗塞时围梗塞期传导阻滞的存在与心室晚电位的关系。方法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和信息叠加心电图(SAECG)对70例(年龄25~77岁)经临床和心电图证实有 Q 波的下壁心肌梗塞进行分析。全部病例都至少有2个下壁导联Q 波超过30ms,不包括有束支和室内传导阻滞及其它梗塞区导联有诊断性 Q 波。将病人分为围梗塞期传导阻滞组(PERI,23例),无围梗塞期传导阻滞组(NoPERI,47例)。  相似文献   

3.
骆俊明 《心电学杂志》1994,13(4):230-230
很多临床医生强调右胸导联记录心电图对诊断右室心肌梗塞合并下壁心肌梗塞的重要性。然而,当采用Grant的心电图分析方法时,就可不需要记录附加导联,如V_(3R)、V_(4R)来判断右室心肌梗塞。本文旨在讨论右室梗塞合并下壁梗塞时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4.
下壁心肌梗塞伴右室心肌梗塞时,可根据心电图右侧胸导联特征性改变作出诊断;但右侧胸导联并不常规记录。病理研究证明,大范围右室心肌梗塞通常发生于下壁心肌梗塞时,因为两者都由右冠脉近侧阻塞所致、因而,主要反映下壁电活动的Ⅱ、Ⅲ、αVF导联,在右室心肌梗塞时可能有明  相似文献   

5.
传统上,诊断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标准均强调相应导联QRS综占波初始部分的异常,忽视了其终未郭分的诊断价值。作者对64例下壁心肌梗塞(IMI)患者和87例正常人的心电图进行定量分析后发现,IMI患者除Ⅱ、ⅢavF导联有不同程度的Q波外,还出现宽的终未R波。本文探讨这种宽的终末R波单独与传统的Q波标准联用时Ⅱ的对M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心电图呈演进性急性穿壁性下壁心肌梗塞改变,并于24小时内恢复。患者男性57岁,无心脏病史,入院时昏迷,无局灶性神经障碍,血压110/70,后升至140—150/70—80mmHg。心电图示房颤,Ⅱ、Ⅲ、aVF示异常Q波,Ⅰ、Ⅱ、aVL、V4~6的ST压低与4年前正常心电图相比为新的改变。1小时后下壁导联R波消失,5小时后Q波加深。12小时后除Ⅲ导联Q波及侧壁导联仍有缺血改变外,其  相似文献   

7.
Hill等曾提出,诊断下壁心肌梗塞最适宜的心电图标准是:在aVF导联Q波宽度>30毫秒(QaVF>30毫秒)。作者近年来查阅了大量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发现诊断下壁心肌梗塞QaVF>20毫秒即有较高的敏感性(92%),而且特异性与QaVF>30毫秒接近。同时还推荐了心电图诊断下壁心肌梗塞的新标准:根据Q波和R波的振幅比率,即Q/RⅢ>25%以及Q/RaVF>10%,并指  相似文献   

8.
急性透壁性下壁心肌梗塞早期,为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常常发现下壁导联(Ⅱ、Ⅲ、aVF)ST段抬高,有时伴心前导联(V_1-V_6)ST段下降。此种心电图改变,过去一直认为是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抬高在前壁导联的镜面投影,几乎无临床意义。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注意到具有心前导联ST段下降的急性透壁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较无心前导联ST段下降者血清酶CK峰值高、左室射血分数低、并发症多、近期及远期死亡率高、下壁梗塞面积大或多合并真后壁、后侧壁和后间壁梗塞,以及伴有前壁缺血。他们认为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的变化可作为早期甄别急性下壁心肌梗塞重症和轻型患者及多血管病变和单血管病变的有价值的非侵入性指标。然而,  相似文献   

9.
首次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后的患者,常伴有侧壁I、aVL导联Q波的出现。本文对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后侧壁Q波的发生率及其意义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64例均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26例,女38例,年龄22-81(平均69.97±12.09)岁。临床和心电图均符合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于急性心肌梗塞后3-5天记录12导联的心电图。根据I、aVL导联是否有侧壁Q波将患者分为  相似文献   

10.
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下壁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44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将冠脉造影结果与体表心电图ST段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38.6%有下壁导联ST段压低,这些导联ST段压低与多支血管病变无关,而与前降支近端病变有关,可能反映高侧壁导联心肌缺血时心电图对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11.
<正>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梗塞部位心电图呈ST段拾高常伴对应导联ST段压低。长期以来,认为这是梗塞部位ST段抬高的反映。而晚近研究发现,其具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AMI时对应性ST段压低的标准及发生率 AMI时对应性ST段压低是指下壁心肌梗塞时胸前、aVL导联出现ST段压低;前壁心肌梗塞时Ⅱ、Ⅲ、aVF导联出现ST段压低。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如伴有2个下壁导联  相似文献   

12.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心电图QRS综合液的早期改变及临床意义辽宁省金秋医院心内科(110015)彭云龙,郭兴城辽宁省人民医院超声心动图室杨冬梅我们对1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病人胸痛发作后5小时内进行连续心电图监测,以探讨各导联QRS综合波的早期变化,现将观察...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概念认为,心电图病理性Q波表示透壁性心肌梗塞;仅有ST-T改变而无Q波时,则表示心内膜下或非透壁性心肌梗塞.但近来一些尸检-心电图相关研究陆续证明,“非透壁性”心肌梗塞也可有病理性Q波,而“透壁性”心肌梗塞反而  相似文献   

14.
黄慕坚 《心电学杂志》2010,29(4):296-297
目的观察病理性Q波时VE导联的心电图特点,探讨VE导联在病理性Q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下壁有病理性Q波的患者描记常规同步12导联心电图,并加做VE导联。比较VE导联的心电图特点,分析该导联对病理性Q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结果VE导联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均出现病理性Q波和ST—T段动态演变;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32例中26例VE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ST—T段无动态演变;其他在下壁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的疾病,VE导联呈rS型。结论VE导联心电图有助于病理性Q波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四例心电图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在心电图上呈胸前导联巨大T波倒置,高QRS波,同时伴ST段下降,酷似心肌缺血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改变[1]。加之患者刚好处于冠心病的发病年龄段,临床上往往被误诊断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甚至“前壁心内膜下心肌梗塞”[2]。我院...  相似文献   

16.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急性透壁性下壁心肌梗塞135例,观察到早期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下降组较无ST段下降组梗塞面积大、病情重笃。提出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的改变似可作为早期甄别急性下壁心肌梗塞重危患者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形态的改变。方法分析89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梗前、后以及1年后的心电图和10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无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分析aVR导联QRS波群形态的变化。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前和无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q(Q)r型(89.2%),少数呈QS型(10.8%);下壁心肌梗死后及1年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rs(S)型(86.21%),少数呈QS型(12.77%),极少数呈Qr型(1.02%)。结论下壁心肌梗死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r(sS)型。  相似文献   

18.
自从四十年代以来,传统上从心电图角度将心肌梗塞分为二种类型:穿壁性心肌梗塞和非穿壁性心肌梗塞。非穿壁性心肌梗塞又称为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这种分类是以心电图上是否存在病理性Q波为依据的:即在穿壁性心肌梗塞,心电图上有病理性Q波;非穿壁性心肌梗塞,心电图上表现为ST段和T波的改变,但是没有Q波的形成。病理学上,透壁性心肌梗塞是指全层的梗塞,非穿壁性心肌梗塞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是指梗塞范围在室壁的2/3以内。  相似文献   

19.
随着急性心肌梗塞介入性治疗的广泛开展,心电图诊断也有了较大的改观。一、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胸前导联ST段的改变 1.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临床意义:胸前导联ST压低大约发生在50~70%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中,最常见的导联是V_1、V_2和V_3;部分病侧也伴有Ⅰ导联和aVL导联ST段的下降。但是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患者在48~72小时间ST段恢复正常,只有16%的病侧ST段呈持续性压低。它的临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别以35导联心前区Q波标测指数和常规12导联心电图Q波指数对40例前壁心肌梗塞病人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心前区标测Q波指数与病人的心功能级别和死亡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