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重点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预测方法和治疗策略,旨在为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心源性猝死(SCD)是指心脏的临床状态突然变化而发生在1h内的死亡或瞬间死亡。SCD的分类包括心律失常死亡(SAD)和非心律失常事件死亡。心力衰竭患者的SCD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6~9倍,而SCD的预警和治疗则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在过去的20年里,尽管心力衰竭的治疗已有了较大进展,但心力衰竭患者的4年存活率却低于公众对照组的50%。  相似文献   

3.
心源性猝死(SCD)是指心脏的临床状态突然变化而发生在1h内的死亡或瞬间死亡.SCD的分类包括心律失常死亡(SAD)和非心律失常事件死亡[1].心力衰竭患者的SCD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6~9倍,而SCD的预警和治疗则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在过去的20年里,尽管心力衰竭的治疗已有了较大进展,但心力衰竭患者的4年存活率却低于公众对照组的50%.现已确定在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85%以上.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是终止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最有效的方法,而且在选择性高危患者中已证实ICD降低死亡率的费用-效果最佳.在公众人群中心力衰竭约占1%~2%,而且数量还在增加 .目前,确定心力衰竭合并有高度心律失常危险性的患者,及时置入ICD并采取其他抗心律失常措施是一个重大挑战[2].  相似文献   

4.
心力衰竭时的心源性猝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心力衰竭时心源性猝死是引起心血管病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本文对心力衰竭时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和分类,心源性猝死的易患因素,各种防治措施(血管紧张转化酶抑制剂、保钾利尿剂、地高辛、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作用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埋藏式体内除颤器等)对心源性猝死发病率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尽管在美国,心源性猝死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大多数心源性猝死的死亡者在死亡前并未被确定为处于危险中。研究者试图建立和验证基于人群的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评分。方法: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ARIC)研究记录了基线年龄45~64岁男性和女性的临床指标,分析中包括了11 335名白人和3780名非洲裔受试者。受试者随访时间10年,心源性猝死由医师确定。利用  相似文献   

6.
心源性猝死机制和心电预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源性猝死(SCD)是指由于心脏发生心电紊乱或心力衰竭使心脏失去了有效的收缩而发生的猝死。引起SCD的机制有不同病因基础。约3/4的SCD患者有缺血性心脏病的病理基础;神经体液因素也和致死心律失常密切相关;心肌肥厚也是另一种由于心肌结构异常导致SCD的原因。在遗传因素中,最常见的是称为"多态性"的DNA改变,具有SCD敏感性。SCD的直接原因大多数是心电的不稳定性导致的心室颤动。通过记录各种心电现象来预测心室颤动发生对预测SC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心电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于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的识别和治疗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是对长QT综合征(LQTS)、肥厚型心肌病等遗传学研究以及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防治心律失常性猝死的应用。同时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显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并不理想,且有致心律失...  相似文献   

8.
减少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对减少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至关重要。醛固酮与心肌炎症、内皮功能障碍和心肌纤维化等有关,可导致心室重构,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引起心源性猝死。临床研究证实,醛固酮受体抑制剂可预防心源性猝死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无创检测指标及指标间的优化组合对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①收集心脏性猝死和对照组病例各100例,对其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电图QRS宽度、QT间期、校正QT间期(QTc)进行回顾性研究.②收集猝死高危和低危病例各50例的LVEF、心室晚电位(VLP)、心率变异性的SDNN指标、窦性心率震荡的心率起始(TO)和心率斜率(TS)等数据,随访1年,以心脏性猝死或室颤作为终点事件,对上述数据进行二分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前瞻性研究.结果 经回顾和前瞻性研究、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TS、SDNN、LVEF(〈35%)与心脏性猝死有相关性,检测指标LVEF(35%~40%)联合VLP、TO和TS对预测心脏性猝死有临床价值.结论 TS、LVEF(〈35%)、SDNN、LVEF(35%~40%)联合VLP预测心脏性猝死发生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大多数HCM患者一生中出现的症状都很轻微。然而,HCM患者有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SCD)的风险,在中国成年人中其患病率为80/10万,且SCD是HCM最严重的并发症。识别HCM患者发生SCD的风险,可以改善预后结局。本文结合当前指南及近年来HCM与SCD方面的相关研究,对HCM患者发生SCD的病理机制、风险因素的识别及预防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心衰患者心源性猝死的一级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衰患者SCD平均发生率约40%。 本文综述SCD发生率、原因、高危病人的识别及药物治疗对SCD的影响。并且概述ICD在SCD一级预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Brugada综合征和心源性猝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近年来新命名的疾病,发病率不高。但这种疾病好发于“正常”的年轻人,且常发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有时可导致心源性猝死。因此,Brugada综合征受到了心血管专家,特别是心血管电生理工作者和临床心律失常治疗专家的应有的重视。本文对Brugada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治疗措施等作一综述。1.问题的提出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发生而出乎意外的突然死亡。近年来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美国每年有30万人以上发生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13.
行为应激和心源性猝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行为应激和心源性猝死的关系。动物实验结果提示行为应激通过兴奋交感神经系统,损害心肌灌注,从而增加心室易损性,诱发室颤。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生活应激、A 型行为和猝死有关。精神因素可触发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4.
T波电交替预测心力衰竭病人心源性猝死价值的新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半数的心力衰竭病AN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死于心源性猝死。T波电交替是公认的预测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指标。早在许多年前就发现T波电交替与心源性猝死有关,近年来新建了频域和时域测量方法。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异常增大是T波电交替的机制。最近研究发布的用微伏级T波电交替进行心肌梗死后危险性分层的初步结果否定心肌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30%的病人发生致死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但体内除颤器置入前T波电交替的对心源性猝死一级预防试验和非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T波电交替的预测价值试验则强有力地支持T波电交替能预测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儿童和年轻人的心源性猝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猝死在年轻人中较为罕见,它可以突然发生在任何时候。猝死的预防很难,较难预测,但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如多数患者有预兆,部分患者家族中有年轻时就猝死的先例,患者临床和心电图异常,或有高危行为等。猝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少,1组469例猝死患者的报道,年发生率为每十万人中1.3~8.5人,其中有三分之二患者有心脏病。由此推测美国每年约有几千个年龄小于20岁的患者猝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DC)及 QT 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心衰组),随访一年,根据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43例)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57例);根据有无心源性猝死分为猝死组(18例)和生存组(82例)。同期100例在本院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患者早期 DC 值和 QTd 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衰组、室性心律失常组及猝死组患者的 DC 和 QTd 值分别和对照组、非室性心律失常组及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 QTd 与 DC 呈负性相关。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 DC 和 QTd 值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许荣廷  王欣 《山东医药》1998,38(5):42-43
心源性猝死的易发时间及其干预措施山东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50033)许荣廷王欣宋慧玲王树春心源性猝死(SCD)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许多生物现象和临床观察表明,SCD的发病有明显的时间规律性,特别是昼夜节律。动态心电图监测表明〔1,2...  相似文献   

18.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最常见的心肌病,发病率约1∶500,约60%的患者有可询及的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HCM是原发于心肌的遗传性疾病,心室肥厚是其诊断依据,需排除高血压等疾病和运动员心脏肥厚。HCM临床表现多样:可无症状,可轻度胸闷、心悸、呼吸困难,亦可出现恶性室  相似文献   

19.
心源性猝死这一威协人类生命的问题至今对其所知甚少。为了解其发生机制,掌握心电图检查新技术,特别是连续监测技术以及设置冠心病监护病房甚为必要。本文重点介绍发病原因和某些预防发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心源性猝死的预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猝死已成为西方国家的一个主要死亡原因,约占心血管病死率的20%。心源性猝死(SCD)是指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导致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6h内死亡者为猝死。绝对准确预测猝死尚有困难,现对我院68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1999年3月~2004年3月心内科住院患者2560例次进行随访。心源性猝死68例,其中男45例,年龄22~85岁,平均66.2岁;女23例,年龄24~82岁,平均65.4岁。对猝死病例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分析,68例诊断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标准[1],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2]。分析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