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诊疗易忽视或延误,故认识并加强本病的相关研究,对减轻危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本病从前期至出现临床症状过程与伏邪发病过程具有高度相似性,故本文从"伏邪"理论出发,认为正虚乃伏邪之本,痰瘀乃伏邪发病病理产物,脑络乃伏邪隐匿之所。正气亏虚、痰瘀之邪伏于脑络,逐渐量积终致质变,是伏邪导致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直接后果。在伏邪引而未发或欲发之时,应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扶正祛邪、标本兼治、补虚扶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使"痰瘀"伏匿之邪消散,邪去正安,从而全面防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具有病程长、进展慢、反复发作、易为外感诱发、病情进行性加重等特点,与伏邪致病相似。肺病日久正气虚损,伏痰伏瘀,痰瘀蕴久化毒,日渐形成“痰-瘀-毒伏”内环境。痰瘀毒伏、损伤肺络为肺心病之主要病机,伏痰、伏瘀、伏毒三者共同影响肺心病之发展与转归,基于此治疗可从三方面入手:扶助正气,防邪潜伏;通络散结,剔除伏邪;久病伏毒,解毒取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以持续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为特点的慢性气流阻塞性肺病,在儿童中相对少见且迁延难愈。基于伏邪理论,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主要病机为伏邪藏内,外邪诱发。急性期表里同病,应驱除外因,并区分内因之伏风、伏痰、伏瘀、伏燥,分别治以祛风邪、涤伏痰、通血络、润肺燥;持续期余邪未清,正气未复,应清解余邪、扶助正气,治以顾护脾胃、补肾益精;缓解期正虚为主,应益气温阳、防止复发。根据临床不同阶段辨证施治,随证加味,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4.
伏邪理论为中医病因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指导临床治疗外感内伤等多种疾病颇有意义.从中医伏邪理论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机为正气不足、邪伏胞宫,鼓舞正气、祛邪而出为治疗的根本原则.其中正虚以脾虚不健、肝阴不足为主,伏邪以湿火内伏、气郁内滞为主;扶正以健脾升阳、养肝滋阴为要,祛邪以化湿消瘀、行气清火、通络透邪为法.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迟脉症发病具有伏邪致病特点:肾气不足是伏邪内藏的先决条件,少阴心肾是伏邪内藏的潜藏部位;寒邪直中,窜伏少阴心肾,日久促成机体伏寒、伏瘀、伏痰内生;伏寒、伏痰、伏瘀隐匿潜藏,日久遇感而发是其临床特征。本文基于伏邪理论探讨迟脉症的辨治,阐释"助阳透邪法"和"养阴助阳透邪并举"治疗迟脉症,以及在隐匿潜藏阶段"先证治之",突破"依证而治"限制,以更好指导相关临床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6.
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总结任继学教授从伏邪论治出血性中风的学术观点、用药特点。内伤伏邪之伏热(火)、伏痰、伏瘀在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痰、热、瘀三种伏藏邪气隐匿于脑髓,遇其他诱因导致出血性中风的发生或反复发作。认为邪之去路必当通过二便而逐,在出血性中风的治疗上不仅重视给伏热(火)、伏痰以出路,而且重视伏瘀的祛除,针对祛除脑髓伏瘀的方药,提出以破血化瘀、泻热醒神、化痰开窍为法,以三化汤或抵当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属于中医"脉痹"范畴,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房事不节、劳欲过度等病因导致水液代谢失常,痰浊、瘀血阻滞脉络,致使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中医的"伏邪"是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致使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病的痰浊、瘀血是伏邪的主要物质,经脉是伏邪隐匿之所,正气亏虚是伏邪致病的必要条件。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在未发病之前,痰浊、瘀血之邪已经伏于脉络,伏邪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正邪的平衡被打破,终致痰瘀痼结,损伤脉络。因此,在伏邪引而未发之时,应予以积极防治,以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谢春光教授应用具有养阴益气活血功效的参芪复方以补虚为主,化痰活血为辅,使"痰瘀"伏匿之邪消散,阻滞其对血管的持续损伤,达到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变应性鼻炎作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特点、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均符合伏邪致病特征,与伏邪关系密切。从伏风、伏痰、伏湿、伏燥、伏瘀五种不同病性伏邪分析变应性鼻炎的病因病机,运用祛风疏风、化痰通络、清透升阳、养阴润燥、活血化瘀为大法治疗该病,以扶助正气、改善体质为核心,邪正兼顾,攻逐宿根,可从根本上减少发病。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9):71-74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肺系疑难疾患,因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早期诊断困难,无特效治疗药物,导致预后极差,而中医药在防治该病中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追溯伏邪之渊源,分析伏邪发病过程,发现伏邪致病具有隐匿性、进行性、反复发作和迁延难愈的特点,这与IPF发病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内在一致性,从而为IPF从伏邪论治提供理论依据。在伏邪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正气亏虚,邪伏于肺是IPF发病的重要病因,痰瘀胶结是IPF的病机关键,反复感邪可加重病情进展,治疗上重视"治未病"思想,将益气养阴、祛痰化瘀之法贯穿始终,为临床深入认识及防治IPF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生脉散加味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心得体会。方法采取归纳总结的方法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药物治疗的选择和临床案例进行思考和总结。结果病毒性心肌炎多由正气虚弱、邪毒侵心所致,治疗以扶正为本,在生脉散的基础上适当加减中药以辨证施治,最大程度发挥临床疗效。结论以益气养阴,兼活血通络、安神定悸为治疗原则,贯穿"虚、毒、瘀、痰"四大病机,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心血管疾病链与痰瘀伏络的相关理论,论证了痰瘀伏络是心血管疾病链各病变环节逐级传导的内在病理基础,痰瘀伏络是心血管疾病链的主要机制,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易反复、难治愈、预后差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以"伏邪多与痰瘀相关"为突破口,把握伏邪的致病特点,遵循伏邪入络的致病规律,探索早期干预心血管事件的诊疗方法,可采用益气化瘀、豁痰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为中医药全面干预心血管疾病链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临床研究中,痰瘀伏邪致病之说越来越被广大临床医家所接受,探讨伏邪理论在冠心病领域的研究,对临床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临床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中以伏邪理论(伏痰、伏瘀)为指导,在辨证用药中加以祛痰、化瘀之药,往往能收到较好的疗效。现将伏邪理论辨治冠心病的研究搜集整理,现总结如下。1伏邪理论的概念伏邪之说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均提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金  相似文献   

13.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诊治可参考脏腑风湿理论中顶焦神系脏腑风湿病。仝小林院士将其病因病机归纳为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或气血不和、腠理疏松,或脏腑功能异常,进而感受外邪。并且指出若治不及时或治不得法则病邪伏留于体内,日久与生成的痰瘀等病理产物胶着,进而形成顽疾。本案癫痫患者身体素虚,正气不足,又感受寒湿等外邪,且久病伏邪与痰瘀胶着,在透邪散邪、活血通络、固护脏腑的总治则指导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为医患所苦。武蕾教授基于“邪伏肺络”理论认为,哮喘的根本原因为正气不足、肺络阳虚;病机关键为邪伏肺络、肺络不通;哮喘的夙根为伏风、伏寒、伏痰。在临床治疗中,谨守病机,以温补肺阳扶正气,祛除伏邪断夙根,通畅肺络调气机,并配合中医外治疗法,临床疗效满意。该文主要总结武蕾教授运用“邪伏肺络”理论论治哮喘经验,为论治哮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壮健 《新中医》2012,(6):1-3
从中医学伏邪理论的角度,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下呼吸道细菌定植这一特殊的病理状态,认为细菌定植是在COPD患者正虚痰阻的基础上形成的,属于伏邪理论中的"遗邪内伏",其致病具有易伤正气、蓄积发病和易为外邪引发的特点,扶正固本、化痰泄浊是改善这一病理状态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6.
伏邪为潜藏在体内而不发作的病邪。伏邪内伏与外发与冠心病形成与发病密切相关。本研究综合文献及临床实践,认为冠心病发展初期为正气亏虚,痰浊、血瘀、毒邪等邪气内伏于血脉;病邪蓄积到一定程度,伏邪外发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活血行气清血瘀伏邪、温阳健脾化血脉伏痰、苦寒解毒清血脉毒邪等相关治法,以期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成人病毒性肺炎中医临床辨治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成人病毒性肺炎的中医辨治思路,认为本病病因有“时行邪气”、“伏邪”和“非时疫邪”三种,其发病以正气不足为基础,毒邪、痰瘀内生是其重要病机,治疗应及早祛邪解表,重视扶正活血化痰。本文对SARS的证治亦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伏邪学说源于《内经》,凡感受邪气,未立即发病,潜藏体内,因感受六淫之邪、七情过激、饮食失节、劳逸失凋等因素触动发作,皆可认为是伏邪致病;有四个特征,"动态时空""隐匿""自我积聚"和"潜证导向",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尤以"隐匿"最为根本,是伏邪最本质特征,是导致临床资料难以收集的根本原因;"潜证导向"也是隐匿特征所决定;"动态时空""自我积聚"是在"隐匿"基础上的动态变化过程;伏而未发、伏而欲发、伏而已发之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清代是温病学发展鼎盛时期,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逐渐形成温病发病两大类型。冠心病前期多隐匿,从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到胸闷胸痛典型症状过程漫长,邪毒伏于心脉,复受外邪、烦劳等因素诱发;早期虽无症状,致病之邪已潜伏于内,俟机而动,此时需着手解决驱逐伏邪,做到早预防、早治疗、早诊断。伏邪贯穿于冠心病整个病理过程,治疗抓住"伏邪"显得尤为重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既强调正气御邪作用,又重视避免直接接触病邪;把握伏邪致病特点,遵循伏邪入络的致病规律,益气化瘀、豁痰通络为主要治则;引入"伏邪为害"理论,总结出"以通为主,祛除伏痰、伏瘀以救心"的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心肌炎发生时,因病毒的侵袭心肌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炎性改变,病毒的侵袭及其引起的免疫损伤贯穿病毒性心肌炎病程始终。这一现象符合中医温病学中毒蕴日久、痰瘀互结、正气虚羸的认识。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机要素可概括为虚、毒、痰、瘀4个方面:气阴亏虚、毒邪内侵入心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关键;毒蕴心经、伤阴耗气是病毒性心肌炎病机演变的基础;痰瘀互结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机转归。虚、毒、痰、瘀相互促进,互为影响,使本病虚实夹杂,病重难愈。治疗时分清虚、毒、痰、瘀在病毒性心肌炎各病程的主次,以培其气阴亏虚之本,分解其胶结之邪。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目前西医治疗仍有局限性,中医药治疗慢乙肝大有可为。我们上溯经典,借鉴"伏邪温病"理论,总结并提出:慢性乙型肝炎基本病机为脾胃亏虚,正气不足,湿热疫毒之邪伏于厥阴少阳,而以伏于厥阴为主的观点;治疗上以"扶正透邪"为基本大法,其中扶正以健脾益气、养阴为主,透邪以运转少阳枢机、驱邪外出为主并配合清热化湿、利湿、活血消瘀、导滞等治法,实践于临床,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