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上皮样肉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信9例上皮样肉瘤患者资料,观察和分析其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分析其细胞角蛋白(GK),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S-100蛋白、CD34及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表达。结果:该肿瘤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构成,肿瘤细胞有一定异形性,可以表达GK、EMA、Vim、S-100蛋白、CD34及SMA。结论:上皮样肉瘤是恶性肿瘤,免疫组化有助于确定肿瘤是上皮细胞来源。在临床和组织病理上本病需与其他肿瘤和肉芽肿鉴别。  相似文献   

2.
3.
上皮样血管瘤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1例发生于头部的上皮样血管瘤。患者男,40岁。左侧头皮多发性丘疹、结节7年组织病理检查示:病变由许多增生的大小不等的血管组成,血管内皮细胞较肥大,呈立方形或上皮样突向腔内形成鞋钉状,血管间散在灶性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少量嗜酸粒细胞,病理诊断为上皮样血管瘤。  相似文献   

4.
报告2例上皮样血管瘤,分别为18岁女性和10岁男性患者,临床表现均为皮肤出现丘疹、结节、质硬肿物。病理表现均为真皮浅层血管增生、扩张,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凸出管腔,形成墓碑状,真皮下层血管增生,管周不等量淋巴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可见淋巴滤泡形成。诊断符合上皮样血管瘤。并对其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0岁,头皮及上身皮疹20余年.皮肤科情况:头部可见大片状融合性皮色肿块,躯干及上肢见散在密集暗红色丘疹.无瘙痒、疼痛,无糜烂、渗出、鳞屑及溃疡.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可见大量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大,有的突入管腔,血管间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上皮样血管瘤.  相似文献   

6.
报道1例上皮样血管瘤(EH)。患者男,32岁,临床表现为左侧枕部皮肤及皮下多发性结节,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左侧枕部皮下组织小血管增生,细胞间质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突入血管腔,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如上皮或组织细胞样增生。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结节组织病理结果,诊断EH。  相似文献   

7.
8.
报告1例婴儿上皮样血管瘤。患儿男,8个月。出生时肛门左侧可见一花生大肿物。皮肤科检查:肛门左侧一棕红色2.0 cm×2.5 cm柔软肿物,表面轻微皱缩,肿物边缘破溃。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和皮下组织可见小至中等血管增生,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突向管腔,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广泛浸润。免疫组化示血管壁CD31及CD34均阳性。诊断:上皮样血管瘤。  相似文献   

9.
上皮样肉瘤(epithelioid sarcoma, ES)是临床少见的、组织来源未定的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往往在皮下浅表部位生长,表现为丘疹、结节或斑块,临床及组织病理上容易误诊为良性肉芽肿性病变或其他皮肤恶性肿瘤.笔者复习8 例ES 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期提高认识,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36岁.头皮丘疹、结节3年余.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和皮下组织见大量血管腔隙组成的小叶状团块,境界不清,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肥大而圆,突向管腔,间质间见淋巴组织和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诊断:上皮样血管瘤.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9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43.8岁,6例皮损位于上肢,1例位于胸部,1例位于足跟部,1例位于肩部。肿瘤直径1 cm者4例,1~5 cm者5例。病理特征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生肥厚;真皮内可见大量上皮样细胞增生,可见细胞异型。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所有患者细胞角蛋白(CK)、波形蛋白(VIM)及上皮膜抗原(EMA)表达阳性,3例患者CD34表达阳性。所有患者均在外科行手术切除,6例术后辅助放疗及化疗。6例患者随访24.8个月复发4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分析天疱疮的临床和病理特性。方法:分析51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约64.71%(33/51)患者合并系统性疾病,其中以糖尿病居多,占29.41%(15/51);皮损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检查具有特异性。结论:目前治疗天疱疮最有效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可尽快控制症状、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及其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发疹性微静脉血管瘤(eruptive microvenular hemangioma,EMVH)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结果 6例患者均为中青年,平均发病年龄34岁,男女比例均等;特征皮损为突然发生、泛发全身的红褐色丘疹和结节,直径0.1 ~ 2.0 cm,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学显示:真皮内增生的胶原纤维束间广泛的分枝状、薄壁小血管增生,界限不清,部分管腔闭塞。血管内皮细胞无异形。免疫组化示:血管内皮细胞CD34、CD31和第八因子相关抗原(F-Ⅷ)阳性。 结论 首次提出了发疹性微静脉血管瘤的诊断,认识该病有助于早期诊断并避免不必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表皮囊肿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并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无锡市人民医院确诊为表皮囊肿的1007例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007例患者中男680例,女327例,平均年龄为(37.5±17.9)岁,21~50岁患者较其它年龄多发。皮损位于头面颈710例,发生破裂97例(13.7%);躯干部179例,发生破裂23例(12.8%);四肢96例,发生破裂9例(9.4%)。组织病理示伴慢性炎性改变者101例,肉芽肿性炎89例,伴钙化8例,伴黑素细胞痣3例。1007例患者中,临床诊断为表皮囊肿456例(45.3%),320例(31.8%)被误诊为皮脂腺囊肿。结论:表皮囊肿多发于青中年男性。头面及躯干部多见。表皮囊肿临床误诊率达54.7%,最易误诊为皮脂腺囊肿。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分析我院皮肤科201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62例皮肤转移癌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结果示62例患者中,男34例(54.8%),女28例(45.2%),发病平均年龄为(59.2±12.5)岁(41~89岁)。患者就诊时间中位数为2个月。45例患者仅有一个转移灶,17例有两个或以上转移灶。好发部位依次为胸部(18例),头部(14例),四肢(12例)。皮损表现多为结节、包块(49例),其次红斑(9例)、丘疹(4例)。原发肿瘤中最多的为转移性腺癌56例(90.3%),其次为转移性鳞癌4例(6.5%),另2例为小细胞癌。男性以肺癌最常见,女性以乳腺癌最多见。62例病例中19例误诊为其他疾病,首诊误诊率为30.6%。皮肤转移癌临床上容易误诊,应提高对皮肤转移癌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日光性角化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门诊患者中病历资料保存完整,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日光性角化病患者90例,对苏木精-伊红染色的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并分析其组织病理特征.结果:90例患者平均患病年龄(65.94±10.46)岁,病程(26.63±27.50)个月,男:女为1:1.5,皮损发生于面部占92.2%.临床表现为红褐色斑片46例(51.1%),黑褐色斑片23例(25.6%),黑色丘疹8例(8.9%),皮角7例(7.8%),糜烂性斑片4例(4.4%),并发溃疡2例(2.2%).组织病理上可见表皮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排列紊乱.病理分型为肥厚型36例(40%).萎缩型22例(24.4%),鲍恩样型15例(16.7%),棘层松解型5例(5.6%),苔藓样型6例(6.7%),色素型6例(6.7%).进展为侵袭性鳞状细胞癌2例(2.2%).18例(20%)伴有毛囊受累,11例(12.2%)伴有汗腺导管受累.复发2例(2.2%).84例(93.3%)有真皮日光弹性纤维变性,其中Ⅰ级39例(43.3%),Ⅱ级18例(20%),Ⅲ级27例(30%);6例(6.7%)未见明显日光弹性纤维变性.结论:日光性角化病好发于老年人,面颊部最多发;组织病理示表皮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排列紊乱,以肥厚型、萎缩型、鲍恩样型常见.该病临床易误诊,临床医师应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73例女性硬化性苔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诊治的73例女性硬化性苔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3例患者中,50岁以上者34例(46.58%),14~50岁者28例(38.36%),小于14岁者11例(15.07%)。皮损好发于外阴部位。基本病理改变为角化过度、基底层空泡变性、真皮浅层水肿,伴胶原均质化透明样变性,其下方常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结论: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本病的依据,可根据组织病理表现选择相应的治疗。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早期硬化性苔藓的认识,减少误诊率,并根据疾病时期选择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