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腺分泌脂质性癌(breast lipid-secreting carcinoma)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3例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特殊染色PAS、AB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ER、PR、Ki-67、c-erbB-2、p53等.结果 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4、54、50岁,均可触及乳腺肿块,肿瘤境界欠清楚,镜下肿瘤边缘呈浸润性生长,肿瘤主要由空泡状细胞即组织细胞样细胞和其它少量皮脂腺样细胞、大汗腺样细胞组成.AB、PAS染色阴性.免疫组化(SP法)瘤细胞示:ER、PR阴性、c-erbB-2、Ki-67、p53不同程度阳性.3例均术中快速切片诊断癌后,行乳腺改良根治手术.结论 乳腺分泌脂质性癌是一种相对少见,恶性度较高,预后较差的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检查及特殊染色.免疫标记可帮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和特殊染色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分析3例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用黏液卡红(MC)和PAS/AB(Alcian blue)及淀粉酶消化后PAS/AB染色观察分泌物的性质,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ER、PR、Ki-67、p53、p63、c-erbB-2、S-100蛋白、CK7、SMA、CK1/3、EMA、CEA和CK34βE12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乳腺分泌性癌仅占同期全部活检乳腺癌的0.36%,平均年龄48.7岁。病理形态学的主要特点为癌细胞异型性较小,出现微囊性结构,癌细胞能产生大量分泌物等,对PAS/AB及黏液卡红染色呈现阳性反应。某些病例可以出现印戒样细胞,柱状上皮被覆的腺样结构,及间质广泛透明变性,癌细胞萎缩消失后形成的胶原硬化瘢痕,提示其高分泌活性和相对惰性的生长方式。尽管ER、PR阴性或仅局灶性表达,但预后相关基因p53和c-erbB-2全阴性或仅偶见弱表达,另外,Ki-67反映的增殖指数仅为6.3%,可能同其相对良好的组织形态和较好的预后有关。淋巴结均未见转移。结论 乳腺分泌性癌为一种少见的肿瘤,可发生于中老年女性,侵袭性和转移能力弱,预后良好。根据组织学表现,结合特染及免疫组化表达特点,可作出明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泌性乳腺癌(secretory breast carcinoma,SB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6例SBC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光镜下观察HE切片,采用免疫组化、FISH技术检测ETV6基因,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5例,发病年龄6~76岁,平均38. 7岁。左侧乳腺2例,右侧乳腺4例。5例表现为无痛性乳腺肿块,1例表现为乳头溢液。肿瘤直径1. 0~3. 1 cm,平均2. 0 cm,边界较清,但无包膜。镜下实性巢状、微囊状、腺管样或乳头状排列的肿瘤细胞被玻璃样变的纤维组织分隔,呈多结节状生长;胞质内含嗜酸性分泌物或分泌小泡。免疫表型:6例CK7、CEA、S-100均阳性,ER、PR、HER-2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0%~40%; 1例分子检测存在ETV6基因易位。2例行肿块切除术; 4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其中2例有淋巴结转移(3/15、1/16)。5例随访6个月~20年,1例发生肺转移。结论 SBC属于临床经过相对惰性、预后较好的罕见乳腺肿瘤,依据典型的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可明确诊断,特征性的ETV6基因易位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涎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 S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涎腺SC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16~60岁,平均39岁,均表现为单发性肿块,7例位于腮腺,1例位于颊黏膜,肿瘤直径1.5~3.5 cm,平均直径2.4 cm。其中6例为实性肿块,2例伴有囊性变。镜下见粗细不等的纤维性间质将肿瘤分割成分叶状结构,排列成微囊、腺管、滤泡样结构伴腔内均质分泌物,部分区域呈实性及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中等大小,细胞圆形、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分裂象不易见,未见肿瘤性坏死及脉管侵犯。7例腮腺SC患者行腮腺全切+颈部淋巴结清扫,1例颊黏膜SC行肿块切除+局部扩大切除术,随访3~86个月,均未见复发。免疫表型:在8例涎腺SC中,7例S-100和Mammaglobin弥漫强阳性,1例部分肿瘤细胞阳性;DOG1均为阴性。结论 SC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涎腺肿瘤,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好。从青年人至老年人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最常见发病部位为腮腺。S-100和Mammaglobin共表达且DOG1阴性为其重要的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涎腺乳腺样分泌性癌(mammary analogue secretory carcinoma of salivary glands, MAS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MASC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MASC均为成年男性,均发生于腮腺,其中1例累及腮腺表面皮肤组织。患者以缓慢增大的无痛性肿块就诊。镜下见MASC呈浸润性生长,形态学上表现多样呈腺样、微囊状、实性片状及乳头状排列;肿瘤细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细胞核呈圆形、泡状,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象少见。微囊及管状的腔隙内可见嗜酸性分泌物或黏液样物。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8/18、GATA-3、Mammaglobin、S-100、vimentin、SOX10均阳性,p63、SMA、Calponin、CK14和DOG1均阴性。结论 MASC根据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可确诊,并与腮腺其他低度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必要时行遗传学检查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分泌基质的化生性癌(matrix-producing metaplastic carcinoma, MP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MPMC的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进行观察,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K5/6、EGFR、S-100、p63、ER、PR及HER-2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32~62岁(平均51岁),3例病灶位于左侧,2例位于右侧,肿物呈结节状、膨胀性生长,边界较清,最大径1.4~3.5 cm。镜下见浸润性癌成分直接向黏液软骨样基质过渡,含黏液软骨样的基质与瘤细胞形成结节状,结节具有外周型和弥漫型两种生长模式,瘤细胞较小或呈多角形、梭形,核圆形或卵圆形,胞质较少。免疫表型:S-100阳性,CK5/6、EGFR大部分阳性,ER、PR、HER-2及p63阴性。5例中4例术后辅以化疗,1例术后未做治疗,目前患者均生存。结论 MPMC属于三阴型乳腺癌,是一种极其罕见的乳腺化生性癌,需要与形态相似的乳腺肿瘤鉴别,结合特有的镜下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乳腺EPC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抗体包括p63、SMA、CK5/6、ER、PR、HER-2和Ki-67),获取随访患者预后信息。结果 17例EPC中女性16例,男性1例,平均年龄62岁。临床以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为主要表现。肿瘤最大径1.5~5.5cm(平均2.9 cm),10例肉眼可见囊腔形成。镜下见肿瘤单发或多病灶聚集,肿瘤周围有纤维性包膜。多数EPC以乳头状结构为主,被覆柱状细胞。少数肿瘤伴有筛状、实体结构或以其为主。1例EPC伴有腋窝癌结节。EPC的周缘和乳头轴心均缺乏p63、SMA和CK5/6阳性染色的肌上皮层。肿瘤细胞ER、PR均(+),1例HER-2呈(),其余均(-)。Ki-67平均增殖指数为12%。10例随访患者均无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死亡。结论缺乏周缘肌上皮层的EPC可被视为特殊的浸润癌亚型,其远期预后较好,可参照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治疗标准进行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伴浸润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收集乳腺SPC伴浸润性癌8例,总结该组病变的临床资料,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染色检测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乳腺SPC伴浸润性癌好发于老年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5.5岁,其发生率约占SPC总病例的30%。肿瘤最常见的临床特征为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伴浸润癌常见的类型为乳腺非特殊类型癌和黏液癌,亦常伴神经内分泌分化。SPC伴浸润性癌时,浸润癌周边及其癌巢内肌上皮染色均为阴性。SPC与伴随的浸润癌区域ER、PR均阳性且阳性率较高(≥70%),HER-2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均≤10%。神经内分泌免疫组化标记Cg A及Syn均双阳性或单个阳性。结论 SPC可能是低级别乳头状导管原位癌的变异型,其具有进展为其他类型乳腺浸润性癌的潜能。SPC可能为伴神经内分泌分化乳腺黏液癌及非特殊类型癌原位癌阶段的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 对3例乳腺实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2岁,肿瘤直径为1.5~3 cm,均因乳腺肿块入院.镜检: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巢团或小梁状,被纤细的纤维血管间质分隔开来.免疫组化检测显示:3例肿瘤均表达ER、PR、HER-2、CK7、GCDFP-15和Syn,2例表达CgA、NSE,3例CD56均为阴性.结论 乳腺实性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Ven-tana法对78例乳腺SPC进行检测;采用FISH法对HER-2基因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8例乳腺SPC患者均为女性,平均64.7岁,多以乳头溢液和(或)乳腺肿块就诊.7...  相似文献   

12.
13.
乳腺分泌脂质性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35岁,维吾尔族。左侧乳房发现包块1月余,逐渐增大,伴轻度疼痛。查体:左侧乳房外上象限可触及一约5cm×5cm大小的包块,表面不光滑,质韧,稍有压痛,边缘不清,推之稍有移动。肿物表面皮肤无发红,乳头无溢液。左侧腋窝触及一约06cm×06c...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临床进展及预后。方法:对24例乳腺黏液癌进行病理学形态观察,并采用Max Vision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Her-2、Ki-67染色,对其进行随访和分析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18例单纯型乳腺黏液癌,其中1例伴有微乳头结构的乳腺黏液癌,6例混合型。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22例ER阳性,19例PR阳性,1例混合型黏液癌HER-2阳性,单纯型黏液癌HER-2均阴性,单纯型乳腺黏液癌和混合型乳腺黏液癌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单纯型黏液癌特征是细胞巢漂浮在黏液湖中,并由富含毛细血管的纤维分割。细胞团大小和形态各异,核异型性不明显,ER、PR阳性,HER-2阴性。单纯型乳腺黏液癌(pure mucinous carcinoma,PMCs)生长缓慢,转移率低,可以行保乳手术。伴有微小乳头结构的乳腺黏液癌(mucinous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MUMPC)与混合型乳腺黏液癌易发生转移,建议行乳腺改良根治手术,术后辅助放化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伴高级别转化的涎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 S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1例腮腺伴高级别转化的SC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K7、S-100、Mammaglobin、DOG-1、p63、Calponin等蛋白的表达,应用FISH检测ETV6基因易位和ETV6-NTRK3基因融合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57岁,无意间发现左侧面部肿物1个月余。镜下见两种截然不同的区域,一种区域肿瘤细胞呈乳头、微囊和管状结构排列,另一种区域肿瘤细胞呈实体片、巢模式排列。免疫表型:乳头、微囊和管状结构区肿瘤细胞CK7、S-100、pan-TRK强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5%;实体片、巢区肿瘤细胞CK7强阳性、pan-TRK弱阳性,S-100散在斑驳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40%,Mammaglobin均灶阳性,DOG-1、p63、Calponin阴性。两种区域均检出ETV6基因易位和ETV6-NTRK3基因融合。结论 涎腺SC多属于低度恶性,当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构区域提示向高级别转化。  相似文献   

16.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 cribriform carcinoma,ICC)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复习8例乳腺IC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将其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预后与浸润性导管癌进行比较。结果乳腺ICC发病平均年龄42.9岁,多表现为无痛性乳房肿块,影像学微钙化常见。组织学特征是不规则癌细胞团巢呈筛状结构浸润性生长,瘤细胞核级低-中等,多数病例核分裂象少见,胞质顶浆分泌和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易见,常并存筛状型导管原位癌和小管癌。免疫表型显示CK34βE12高表达而CK5/6阴性,肌上皮标记阴性。8例中经典型6例、混合型2例,其发病年龄、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转移率、c-erbB-2和Ki-67阳性率均低于浸润性导管癌,近期随访结果显示预后优于浸润性导管癌。结论乳腺ICC作为WHO新确定的浸润性癌类型,预后较好,需要与筛状型导管原位癌和腺样囊性癌等鉴别,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cadherin阴性乳腺小管小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5例乳腺小管小叶癌,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E-cadherin、p120、β-catenin、ER、PR、HER-2和Ki-67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学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浸润性小叶癌占同期浸润性癌的3.4%(143/4 175),其中5例为乳腺小管小叶癌(3.5%,5/143),其组织学形态均形成管腔样的结构,管腔较小、由单层腺上皮围绕而成,癌细胞间的黏附性较差,可围绕正常导管呈靶环样排列,可与浸润性小叶癌和浸润性导管癌共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E-cadherin缺失,p120呈胞质阳性或胞质胞膜阳性,β-catenin缺失或胞质弱阳性,ER均阳性,PR为50%阳性,HER-2评分为1+,Ki-67增殖指数均<10%。结论 E-cadherin阴性的乳腺小管小叶癌形态类似E-cadherin阳性的乳腺小管小叶癌,但E-cadherin、p120、β-catenin的异常表达提示E-cadherin复合体缺陷,为特殊类型的小叶癌,其生物学行为仍需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类似发生于乳腺的涎腺分泌性癌( mammary analogue secretary carcinoma of salivary glands, MASC)是一种发生于涎腺的具有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遗传学改变的罕见恶性肿瘤。该肿瘤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与涎腺的腺泡细胞癌及其他一些低级别恶性肿瘤非常相似,目前认为其是一种新的独立类型肿瘤。该文现对MA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方法对11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1例实性乳头状癌均为女性,8例为原位癌,3例伴浸润癌成分,平均年龄63.2岁。11例实性乳头状癌均表现为乳腺肿块,其中3例为乳头溢血。所有病例大体界限清楚,肿瘤细胞围绕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呈实性结节状增生,肿瘤细胞形态单一,核染色质细腻,核分裂象5个/10 HPF,8例可见细胞内外黏液。免疫表型:ER、PR均弥漫强阳性,CK5/6和HER-2均阴性,5例在瘤巢周围可见稀少的p63阳性细胞,4例瘤巢周围可见CK5/6和CD10阳性细胞,3例伴浸润癌成分者,瘤巢周围无p63、CK5/6、CD10阳性细胞;5例表达神经内分泌免疫标记Syn,6例表达Cg A。9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其中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乳腺实性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好发于老年女性的乳腺癌,以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乳头状结节为特征,常有细胞内外黏液分泌,为腺腔A型乳腺癌的免疫表型,并表达神经内分泌免疫标记,预后良好,较少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0.
乳腺基底细胞样癌的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基底细胞样癌(basal-like carcinoma,BL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乳腺BLC 12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大体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选用的抗体包括CK5/6、vimentin、CK8、ER、PR及c-erbB-2等.结果 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40.4岁.12例乳腺BLC均为组织学Ⅲ级.肿瘤表现为无腺管的富于细胞的实性结构,周围有较少的纤维结缔组织间隔;大多数表现为推进式生长方式,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排列呈实性巢状、片状、团块状及粗大带状结构伴有片状地图样坏死,肿瘤中央可出现无细胞结构的纤维瘢痕.肿瘤细胞胞质少呈合体状,核为圆形、卵圆形,胞核胞质比例高,核分裂象活跃.12例乳腺BLC的免疫表型均为ER、PR及c-erbB-2阴性,而CK5/6、CK8及vimentin阳性.结论 乳腺BLC是一种新的乳腺癌类型,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特征、组织形态学特点及生物学特性,应作为一种独立的乳腺癌亚型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