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针对历代医家对《伤寒杂病论》之辨证法一直存在歧义的状况,本文首先论述《伤寒杂病论》的辨证法立足于阴阳,是仲景以阴阳为纲,对疾病的病位、病性、病态进行阴阳分类归纳后,得出的六大疾病总纲。其次阐述《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本属一体,其辨证方法均为三阴三阳之六经辨证。  相似文献   

2.
浅析《伤寒论》对发热的论述黑龙江中医学院宋立群,邹存信,邹存珍指导邹德琛《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病和杂病的专著.其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的辨证思想,首开理论与实践的先河.在《伤寒论》一书中,有大部分条文论及“发热”,除了因为它本身是疾病的表现,还因为...  相似文献   

3.
“脉证”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指通过脉象判断疾病证侯、确立治法的思维方法,是仲景辨证施治的特色之一。《伤寒杂病论》对此论述颇详,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各篇均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且原文中通过脉象阐释病证者,《伤寒论》398条原文中有148条,《金匮要略》414条原文中有141条。由此可知,通过脉诊确定病因病机的辨证思维方法在仲景辨证体系中极其重要。现就《伤寒杂病论》中“脉证思维”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对睡眠障碍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等都有所论述,同时还对睡眠障碍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5.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近代发现的张仲景《伤寒论》传本之一,其所包含的温病篇为世传本所无,本文通过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对其中的温病篇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6.
《伤寒杂病论》盗汗识辨湖北430061湖北中医学院柳于介主题词《伤寒杂病论》,盗汗/中医病机,盗汗/中医药疗法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为仲景《伤寒杂病论》汗证辨治精华之一。文中有四处论及盗汗之症,有外感与内伤之别,分见于《伤寒论》三...  相似文献   

7.
凭脉辨证是张仲景辨证的主要特色,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脉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内容丰富、论理精辟。探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关于脉证的条文,认为《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主要包括凭脉辨病因、凭脉辨病位、凭脉辨病性、凭脉确定病证、阐释病机、凭论治凭脉判断预后几个方面,实际上就是凭借脉象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对临床诊治疾病和深入研讨中医基础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系广西地区发掘出的一部有价值可借鉴的《伤寒论》版本。乃清·左盛德所藏,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的手抄本,亦即白云阁《伤寒杂病论》之前身。白云阁《伤寒杂病论》已作为珍贵文物陈列在医圣祠张仲景事殿,供人学习参观,受到国内外中医学者的高度评价。但对其前身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尚没引起重视,甚或有人说是“伪品”,其实《伤寒论》本身,经历代传抄、注释,错简漏误是公认的,绝对肯定哪本《伤寒论》是真善本,否定其它版本是不公证的。所以,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的特点加以研究整理,有益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桂林古本《伤寒论杂病论》的学术价值。方法:搜寻历代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桂林古本在《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及整个中医学的研究上具有重大意义。结论:深入探讨古本内涵,更有助于领会《伤寒杂病论》的精神,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坏病浅识     
“坏病”之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论中仅有两处明言坏病的条文,即16、267条(条文顺序以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释义》为准,下同),然综观全书,论述坏病者远不止这两条,还包括相当一部分杂病,涉及范围较广,是《伤寒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坏病的有关论述,对于探讨《伤寒论》辨证的实质,认识论治的规律,指导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就《伤寒论》中坏病的概念和成因以及坏病的治疗,作一简要归纳,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1.
疗效是中医的灵魂,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不仅具备严密的理论体系,且临床屡用不爽,是中医药未来发展过程中传承创新的源头活水.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哲学思维基础,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应用"阴阳藏府系统"进行诊疗近乎完美地对此进行了诠释,构建了理法方药并存的阴阳五行诊疗体系,古今奉为圭臬.文章选取《伤寒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分析经方诊治情志病证的证治规律。方法:收集《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与情志病证相关的经方51首,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建立形式背景,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并从图中进行模式发现,从而总结经方诊治情志病的方药证治规律。结果:从方药属性偏序结构图及方证属性偏序结构图中,能系统、客观、全面地展示经方诊疗情志病的方证规律及方药配伍规律。结论:基于现代严密的形式概念分析数学理论,能有效解决中医内在辨证论治原理的描述问题,能从已知的数据中发现对诊疗有价值的知识,为中医经典传承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分析《伤寒杂病论》辨治肺系病证的特点。认为仲景多以六经统赅肺系病证,分表里、虚实、轻重、气血、上下而治,遣方用药多相反相成、脏腑同治,为后世中医辨证论治思维之滥觞。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为医学经典巨著,身为中医学子,我们要深入学习《伤寒论》,学会应用并指导临床。其一大成就是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笔者从三阴三阳理论来源、内经中的三阴三阳、《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关系、六经病各自的表里证来阐述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传变规律、表里关系的认识,懂得六经辨证体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思维。  相似文献   

15.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10,30(3):217-219
通过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273首方剂服用次数的分析与研究,认为现在通行的中药一日服2次,完全是一种错误的用法,这种错误的用药方法,不仅违背了传统中医学的用药规律,而且也不符合具体病情的实际需要,既影响了中医的临床疗效,又歪曲了中医药的"辨证施治"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中医思维薄弱是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中医住培”)学员的普遍现象,也是中医西化的本质特征。能否培养出具有中医思维的住院医师,是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否成功的关键。《伤寒论》是中医辨证审机论治原则的代表,理法方药谨严,最能体现中医思维,也是所有中医必须精心研读的经典著作。学习《伤寒论》是培养中医思维的重要途径,住培阶段是学习《伤寒论》的最佳时机,应该在中医住培工作中大力倡导学习《伤寒论》,以增强住培学员的中医自信心,从根源上有效防范中医西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伤寒杂病论》人参药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有悠久的药用历史。该研究通过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对《伤寒杂病论》中人参应用指征和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张仲景时期,人参药证以形体消瘦,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腹部扁平、硬满、脉搏沉细少力为体质特征。人参主治呕吐、腹泻等体液大量丢失后引起的消化功能、呼吸功能减退为主的疾病。人参药证以发热、烦躁、口舌干燥、口渴;脉沉而喘;头痛、发热;腹痛、呕吐;下利、心下痞满及恶寒为临床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方证辨证"在中医诊断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峻  杨亚平 《中医教育》2004,23(4):53-55
通过对<伤寒论>条文精神的列举,说明"脏腑辨证"是能够直接体现于疗效的<伤寒论>诸方证之辨的关键,"脏腑辨证"思想是<伤寒论>诊疗思维的核心,而<伤寒论>"方证辨证"则是"脏腑辨证"的表现形式和高级阶段,从而提出将<伤寒论>"方证辨证"思维熔入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教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伤寒杂病论》所用药物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伤寒杂病论》所反映的中药生熟异用情况,提出了中药生熟异用的一些基本规律,如生寒熟温、生清熟补、生峻熟缓、生降熟升、生行熟止等,对临床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提出了《伤寒杂病论》逐渐扩大了中药熟品(即炮制品)的应用范围,推动了中药生熟异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对于疾病证治规律研究具有天然的优势,其原因很多,但总不离者有三:其一,此书乃仲景多年真实临床实践之产物;其二,此书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其三,此书论病多且载法精。也正是基于这三点,肠易激综合征(IBS)辨证规律研究也当求之于《伤寒杂病论》。细细观之,仲景书中IBS的主要症状论述颇丰,且证候丰富,方药俱备,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具有较为稳定之优势。故而,研究IBS辨证应当借助于经典的力量,力求发现隐藏在其中可循之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