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the fundic gland type, GA-F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GA-FG的临床特点、形态学改变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腺体相互吻合,呈"无尽的腺体"模式。肿瘤由两种细胞构成,分别类似胃底腺的主细胞和壁细胞。无肿瘤性坏死及核分裂象。2例均浸润黏膜下层,无脉管侵犯。免疫表型:2例瘤细胞MUC6呈弥漫强阳性,Pepsinogen-Ⅰ和H~+/K~+-ATPase呈不同程度阳性。p53呈野生型,β-catenin呈细胞核阴性。Ki-67增殖指数分别约为15%和10%。结论 GA-FG是一种少见的胃腺癌类型,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合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涎腺导管癌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导管癌是发生于涎腺远离腺泡单位的恶性肿瘤,于1968年首先由Kleinsasseer报道,1990年在WHO公布的涎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中将涎腺导管癌正式列为一种独立的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咽部低级别甲状腺样乳头状腺癌(thyroid-like low grade nasopharyngeal papillary adenocarcinoma,TL-LGNPP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TL-LGNPP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5岁和57岁。例1症状为间断性鼻塞1年,例2症状为头晕伴间断性鼻塞1年,均无甲状腺病变及其他异常。镜下见肿瘤为具有纤维血管轴心、部分间质玻璃样变性的分支乳头状结构和腺管状结构,其间混杂少量梭形细胞。乳头表面被覆拥挤的单层立方或假复层柱状上皮。核圆形或卵圆形,形态温和,少量核呈空泡状,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罕见,偶见核沟和砂粒体,未见核内包涵体。免疫表型:瘤细胞CKpan、vimentin、CK7、CK19、TTF-1(SPT24)和GAL-3均强阳性; TG和BRAF V600E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4%和5%。2例EBER原位杂交检测均阴性。2例Sanger测序均无BRAF V600E突变。术后分别随访19个月和4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TL-LGNPP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低度恶性腺癌,其异常表达TTF-1,确诊依靠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完整切除肿物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女性,46岁,因体检发现"双侧乳腺多发低回声结节"而就诊。查体于右侧乳腺内上象限扪及一肿物,大小1.5 cm×1.0 cm, 界尚清,类圆形,表面光滑。左侧乳腺外下隐约触及一肿物,大小0.5 cm×1.0 cm, 质韧,界清,活动度好。双侧锁骨上下及腋窝未触及明显淋巴结。于我院行双侧乳腺麦默通切除术。病理检查眼观:灰白色条索状组织,切面灰白色,质韧。镜检:镜下为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其中在右侧乳腺1点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腺原发性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胸腺原发性黏液腺癌的病理特点、免疫表型、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8岁,肿块位于前纵隔,呈实性,局部见囊腔,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部位肿瘤转移。多量黏液背景下可见肿瘤性上皮细胞巢,细胞呈腺泡状、乳头状及筛状结构排列,肿瘤周边可见残留的胸腺组织。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CK7、CK20、Villin、CDX-2、MUC-2均阳性;CD5、TTF-1、Napsin A、CD56、Syn、CgA、MC、Calretinin均阴性。结论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可诊断胸腺原发性黏液腺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鼻咽部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thyroid-like low-grade nasopharyngeal papillary adenocarcinoma, TL-LGNPP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鼻咽部TL-LGNPP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检测及随访,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年龄28~45岁,肿瘤均位于鼻咽顶后壁,呈息肉样或乳头状生长,均行手术切除。镜检:肿瘤呈乳头状或管状排列,胞质嗜酸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不易见,未见坏死及神经、脉管侵犯。乳头纤维间质血管玻璃样变性,局灶砂砾体形成。例2肿瘤细胞部分呈梭形,与乳头状结构相延续,局灶可见鳞状上皮化生。免疫表型:TTF-1、CK7、CK19和vimentin均弥漫阳性,CEA局灶阳性,TG、Napsin A、S-100、GFAP和CD117均阴性。例2梭形区域TTF-1、CK7、CK19阳性,鳞化区域CK5/6、p63和p53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1%~2%。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例2阳性,突变类型为Exon15 V600E,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例罕见部位肺腺癌转移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3例肺腺癌转移至卵巢、十二指肠、前列腺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女性,47岁,单侧附件囊实性占位,形态学有管囊状结构,首先考虑原发性肿瘤。免疫表型:Napsin A、TTF-1、CK7、CK(AE1/AE2)、ALK(D5F3)、CA125、Mucin-1、CEA阳性;例2女性,70岁,内镜提示十二指肠多发新生物,形态学示小肠黏膜间出现分化差的癌细胞。免疫表型:CK(AE1/AE2)、CK8/18、Napsin A、TTF-1阳性;例3男性,73岁,前列腺穿刺标本,形态学显示前列腺组织间可见分化差的癌伴坏死。免疫表型:CK(AE1/AE3)、CK8/18、TTF-1阳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结合肺部占位,可考虑肺腺癌转移。结论 3例患者均以转移灶就诊,为肺腺癌罕见转移部位,尤其例1以单侧附件单囊性附壁结节形式出现的转移癌极其罕见,ALK基因为融合型,值得关注;肺腺癌转移至小肠及前列腺可能提示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Muellerian腺肉瘤伴间质横纹肌样瘤分化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用光镜、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其病理组织学表现。结果肿瘤由良性上皮成分和肉瘤性间质成分组成,肉瘤成分过度生长。肿瘤细胞弥漫浸润性分布,细胞大,胞质丰富嗜酸性并可见嗜伊红包涵体。免疫表型:vimentin、CK、NF、CD57、CD99、CgA、Syn阳性,SMA散在阳性,而desmin、EMA、CD10、GFAP、MyoD1、Inhibin—α、HMB45和S-100蛋白阴性。组织化学染色PAS阴性,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网状纤维包绕单个或小巢肉瘤性间质细胞。结论子宫腺肉瘤伴间质横纹肌样瘤分化是一种罕见的混合性Muellerian肿瘤,应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子宫横纹肌肉瘤和低分化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1例肺腺癌眼部转移病例,探讨肺腺癌眼球转移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肺腺癌眼球转移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51岁,以右眼渐进性视力下降6月为主诉入院。镜下可见(眼球)视神经盘处中度异型腺体呈浸润性生长,并产黏液伴坏死形成,累及视网膜、脉络膜及巩膜,未侵透巩膜,压迫视神经,但未见明确侵犯;视神经断端及周围软组织未见癌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结果:AE1/AE3(+)、CK7(+)、TTF-1(+)、Napsin A(+)、CDX-2(-)、HMB45(-)、CK20(-)、Vimentin(-)、Ki67(80%+)。综上:腺癌,中分化,结合临床考虑肺脏来源。结论对于以眼部症状首发,有肺癌家族史和胸片提示肺部结节的患者,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以缩短疾病的诊断周期,及早进行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肠碰撞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和临床表现。方法对1例含有结肠腺癌与神经内分泌肿瘤成分的碰撞瘤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物位于横结肠,大小4 cm×3 cm×1.2 cm,环管腔呈浸润性生长。镜下肿瘤组织部分呈中分化腺癌,部分呈神经内分泌肿瘤,侵透肌壁达浆膜,累及网膜。免疫组化标记腺癌部分CK20和CK(AE1/AE3)均(+),神经内分泌肿瘤部分Syn和CD56(+),CgA(弱+)。结论含有结肠腺癌与神经内分泌肿瘤成分的碰撞瘤十分罕见,正确认识其临床病理特征可避免误、漏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腺癌卵巢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 收集5例肺腺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行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对转移灶行二代测序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者平均年龄55.6岁,3例有肺腺癌病史,分别于肺癌术后45、47、57个月发生卵巢转移;2例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5例患者均行...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1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 法对1例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学改变类似于皮肤发生的恶性黑色素瘤。免疫表型:肿瘤细胞HMB45、S-100蛋白和vimentin阳性,cytokeratin阴性。同时必须排除皮肤、眼等处的原发病灶。结论 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无色素性)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应该与一些食管发生的肿瘤相鉴别如低分化癌、肉瘤和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等。本瘤预后极差,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仅为10个月。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免疫组化和原发子杂交技术观察p53,H-ras,c-erbB-2,c-myc癌基因和抗癌基因及其蛋白产物在原发性食管腺癌(PEA)中的联合表达情况,以探讨PEA的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PEA中的p53表达较食管鳞癌高,c-erbB-2变化可能是PEA癌变的重要分子学改变;PEA与H-ras与c-myc都有基因扩增蛋白产物的过表达,显示两者在PEA的癌变过程中有协同作用,p53,c-erbB-  相似文献   

14.
目的:肠型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少见病理类型,本文主要讨论肺肠型腺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6年5月间诊治的6例肺肠型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2例,女4例,发病年龄25~78岁,以“咳嗽胸闷”起病4例,伴“颈部包块”4例,以“头晕恶心呕吐”起病1例;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肺部、锁骨上及纵隔占位,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均提示肿瘤来自于结直肠癌,但胃肠镜均未见异常占位;根治性和姑息性手术各1例,其中1例根治术后复发转移;1例行脑单发转移灶射波刀治疗后未再接受治疗,余5例患者均接受了全身化疗。截止随访结束,4例患者死亡,生存时间最短9个月,最长32个月。结论:肺肠型腺癌易与结直肠癌肺转移相混淆,确诊需要排除肠道病变,早期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关于系统治疗方案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AME)的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方法对2例乳腺AME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肿瘤由增生的腺上皮和肌上皮组成。腺上皮CK、EMA、ER、PR(+);肌上皮CK(-),S-100蛋白、SMA、actin(+)、EMA局部弱(+),GFAP、desmin(-)。结论乳腺AME是一种具有独特病理学特征的良性肿瘤,由腺上皮和肌上皮共同增生而成。熟悉该肿瘤的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点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64岁,无意中发现左颊部肿物,无自觉症状.查体:肿物位于左颊黏膜,大小约0.5cm×0.2cm,有红、肿表现,其下有蒂,表面似有破溃,手术切除肿块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 灰白色、灰粉色黏膜组织一块,大小1.5 cm×1 cm×0.6 cm,表面大部分光滑,局部呈小乳头状,切面灰粉色,质韧.镜检:肿瘤组织与黏膜相延续,大部分区域呈内生性生长,局部呈乳头状外生性生长(图1),肿瘤实质主要为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呈乳头状增生,乳头表面为柱状上皮,可见微囊、囊及黏液细胞(图2),上皮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未见核分裂象.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及周围正常小导管表达CK19;除柱状上皮外肿瘤细胞及正常小导管均表达CKHW(34βE12)(图3);柱状上皮细胞高表达EMA,肿瘤细胞中度表达(图4).  相似文献   

17.
<正>胃腺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临床常需行胃癌根治术及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预后较差[1-4]。胃底腺型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GA-FG)于2007年由Tsukamoto等[2]首次报道,GA-FG不同于普通型胃腺癌,其病理组织学具有胃底腺特有特征,由主细胞和壁细胞构成的腺体结构复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纵隔低级别纤维黏液样肉瘤(low-grade fibromyxoid sarcoma, LGFM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例纵隔LGFMS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FUS基因检测及预后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细胞呈短束状、交织状或漩涡状排列,细胞核呈圆形、卵圆形,核仁不明显,异型性不明显,部分区域可见不同程度的黏液样变,其间可见小分支样血管。免疫表型:vimentin、MUC4均阳性。FISH检测显示FUS基因断裂。结论 发生在纵隔部位的LGFMS临床较为罕见,免疫组化标记MUC4联合FISH检测有助于LGFMS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涎腺腺泡细胞癌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镜下瘤细胞胞体宽大,胞浆嗜碱性呈细颗粒状,核圆形瘤细胞生长呈腺泡状或实性片状生长,部分区域呈乳头状改变,免疫组化显示AE1/AE3(+)、CK8/18(+)、CK7(+)、AAT(+)、S-100(+)。结论:涎腺腺泡细胞癌发病率低,但根据其常见的发病部位及特征性的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周围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乳腺导管周围间质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临床表现为乳房不规则肿物,组织学上肿瘤病变呈结节状,以开放的乳腺导管为中心,周围是具有轻度异型性的梭形细胞形成的宽带,呈套袖样围绕导管.免疫表型:瘤细胞vimentin弥漫强阳性,S-100蛋白、EMA、NSE均阴性,导管上皮ER、PR均阳性,肌上皮细胞MSA阳性.结论乳腺导管周围间质肉瘤是一种罕见肿瘤,好发于绝经期前后的妇女,不同于叶状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