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超声造影检查诊断学价值。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甲状腺癌患者90例(恶性组)和90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良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甲状腺结节的超声造影特点和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临床价值。结果显示,恶性组和良性组甲状腺结节患者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强化边界、强化形态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和良性组甲状腺结节患者的超声造影强化面积、增强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和良性组甲状腺结节患者的甲状腺结节的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的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检查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为72.22%、特异度为84.44%、漏诊率为27.78%、误诊率为15.56%。结果表明,超声造影检查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曾婕  郑荣琴  任杰  许尔蛟 《器官移植》2010,1(4):204-20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移植肝内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67例肝移植术后确诊有移植肝内局灶性病变的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不同病变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3个时相的造影剂灌注模式。以延迟期仍保持高增强或等增强或造影中始终无增强判定为良性病变,以延迟期消退为低增强或无增强判定为恶性病变,计算超声造影诊断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与假阴性率。结果与良性病变比较,在动脉期表现为高增强或等增强的病灶中,恶性病变在门静脉期或延迟期有显著的增强消退倾向(P0.01)。超声造影诊断良性病变的敏感度为90%(19/21),假阴性率为10%(2/21),2例假阴性均为肝脓肿;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100%(46/46)。结论超声造影对移植肝内局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有助于区别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3.
超声造影新技术对胆囊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胆囊疾病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技术检查80例常规超声疑为胆囊占位的病例,包括胆囊癌33例和良性病变47例.分析胆囊病变的增强时间、增强模式以及病变部位胆囊壁层次结构的完整性,评估超声造影鉴别胆囊病变良恶性的诊断性能.结果 在CEUS增强早期呈高增强或等增强并在造影剂注射后35 s内变低增强者在胆囊癌中占96.8%(30/31)、良性病变中占19.5%(8/41)(P<0.001).CEUS增强早期病变呈高增强或等增强变为低增强平均时间胆囊癌为(29.5±9.8)s、良性病变为(58.8±13.9)s(P<0.001).病变表现为不均匀增强者在胆囊癌中占78.8%(26/33),良性病变中占27.6%(13/47)(P<0.001).病变处胆囊壁完整性破坏者在胆囊癌中占84.8%(28/33),良性病变中占0.0%(0/47)(P<0.001).常规超声检查胆囊疾病诊断正确率为72.5%(58/80),超声造影检查胆囊病变诊断正确率为93.8%(75/80)(P<0.001).结论 超声造影较普通超声能显著改善对胆囊疾病良恶性鉴别诊断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造影(CEUS)检查对肝脏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肝脏占位病变患者共10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EUS以及增强CT检查,且均行穿刺活检或病理检查,对肝脏病灶良恶性进行最终确诊。分析增强CT以及CEUS的肝脏病灶的影像特点,比较两种影像检查方法对肝脏良恶性病灶的诊断率、敏感度及特异性,同时分析研究超声造影下肝脏良恶性病灶的相关参数指标情况。结果 100例病患者中,共有115个病灶,其中恶性病灶71个,良性病灶44个。CEUS对对肝脏良恶性病灶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率均明显高于增强CT检查(P0.05);CEUS检查肝脏恶性病灶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及减退时间均明显小于良性病灶,但峰值强度大于良性病灶(P0.05)。结论 CEUS对肝脏肿瘤病变良恶性的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度,适合临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直肠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和能量多普勒超声(PDUS)及血流分析软件,记录52例患者共67个前列腺结节的峰值血流指数(PVI),比较不同超声条件下前列腺良恶性结节组问PVI的差异.经直肠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结节及其周围腺体组织造影增强模式,并对外腺低回声病灶行穿刺病理检查. 结果52例患者超声检出前列腺恶性结节32个,良性结节35个,恶性结节PVI为0.38±0.16、良性结节0.24±0.10(P=0.0023);PDUS检测PVI分别为0.55±0.18、0.32±0.21(P<0.01),ROC曲线下面积0.817,95%,可信区间0.704~0.901.超声造影检查30个良性结节表现为与周围实质同步灌注,增强强度低于或接近周围实质;32个恶性结节表现为灌注早于周围实质,增强强度高于周围内外腺实质.结论 PDUS检测定量参数PVI是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结节的有效指标,经直肠超声造影检查有助于前列腺外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探讨超声造影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价值。2017年1月—2018年12月,8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116个结节)超声造影,分析良恶性结节特点。结果显示,甲状腺结节116个,良性结节64个,恶性结节52个,良性结节长径3.9~42.9 mm,平均(21.4±13.5)mm,恶性结节长径4.0~40.2 mm,平均(13.1±6.7)mm,结节大小在良恶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k内部中,良性高于恶性;TP外缘中,恶性低于良性;Sharpness外缘中,良性高于恶性(P<0.05)。恶性结节在增强均匀性、环形增强、结节大小、内部回声与良性结节均存在差异(P<0.05)。结果表明,超声造影可用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经直肠超声造影鉴别老年前列腺良恶性结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应用经直肠超声造影及穿刺活检病理分析,探讨前列腺良恶性结节的超声造影特点。方法使用SonoVue对135例经直肠超声检出的前列腺异常结节患者进行造影检查,观察良恶性结节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利用Q-Lab软件对良恶性结节的组织造影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检出异常结节174个,恶性结节77个,良性结节97个;55个恶性结节位于外腺区,69个良性结节位于内腺区。71.43%(55/77)的恶性结节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快出"的高增强。88.66%(86/97)内外腺良性结节表现为与周围前列腺组织同步灌注的均匀增强。结论经直肠超声造影在鉴别前列腺结节良恶性及判定病变部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超声造影对肝脏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分析较小肝脏占位性病变(直径≤3cm)超声造影表现,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患者156个直径≤3cm的肝脏占位性病变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其中恶性病灶74个,良性病灶82个。利用TIC软件分析除外术后瘢痕、坏死结节及性质待定的病灶外的142个病灶造影剂灌注模式,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74个恶性病灶及除坏死结节、术后瘢痕外的72个良性病灶不同程度增强。动脉相原发性肝细胞癌(HCC)100%(49/49)增强,其中71.43%(35/49)呈整体增强;实质相85.71%(42/49)呈典型的"黑洞"征。转移性肝癌动脉相特征性地表现为厚环状增强者占52.00%(13/25);实质相88.00%(22/25)呈"黑洞"征。良性病变中动脉相后期呈整体增强、斑片状增强及环状增强者分别为48.61%(35/72)、18.06%(13/72)、33.33%(24/72);实质相呈"黑洞"征、强度低于、近似于周围肝组织者分别为1.39%、30.56%、68.06%。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炎性假瘤造影呈快进快退,类似于恶性肿瘤。TIC分析良性病灶始增时间、增强时间及达峰时间均晚于恶性病灶,差异具有显著性,峰值强度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HCC和转移性HCC上述参数无差异。血管平滑肌脂肪和炎性假瘤TIC上述各参数低于良性组其余病变。结论超声造影对提高肝脏小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率有重要的价值,部分良性病变造影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仍须结合其他影像学方法或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肝脏占位病变在超声造影中的增强特征。方法对45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实时观察病灶内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结果肝细胞肝癌表现为动脉相快速增强,并在门脉相快速消退:肝血管瘤呈现自周围向心性缓慢充填式增强或周边增强,持续较长时间;肝局灶结节性增生(FNH)表现为快速增强,在实质相开始消退;肝转移癌表现为动脉相周边增强;肝炎性假瘤(IPL)和肝硬化增生结节大多在动脉相、门脉相及实质相均未见异常增强和廓清区。结论不同性质的肝脏占位病变在超声造影中有不同的增强方式,可为肝脏占位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超声造影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腹膜后占位性病变30例(良性10例,恶性20例)常规超声检查后进行超声造影,描述病灶内造影剂灌注情况、造影剂进入方式(分为周边型和中央型两型)、血管形态级别(分为0级、1级、2级及3级4个级别),比较这些指标在腹膜后良、恶性占位性病变中有无差异,并比较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恶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结果.结果 腹膜后良、恶性占位性病变造影剂灌注情况,1/5例良性实质性病变造影剂灌注缺损,而恶性实质性病变11/20例病灶内可见造影剂灌注缺损.造影剂进入方式分析,恶性病变中中央型14/20例,良性病变中周边型9/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2).血管形态级别分析,血管形态级别良性病变中0级7/10例, 1级2/10例,3级1/10例; 恶性病变中0级1/20例,1级3/20例,2级8/20例,3级8/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5).常规超声诊断恶性病变的漏诊率为40.00%,准确度为66.67%; 超声造影将造影剂进入方式和血管形态级别并联,恶性肿瘤的漏诊率为10.00%,准确度为86.67%.结论 超声造影对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对肾脏非典型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44例肾脏非典型占位性病变患者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资料。男26例,女18例。年龄(55.9±13.7)岁。44例共47个占位,均行常规超声检查观察肿物的位置、大小、回声、边界、彩色血流情况,做出常规超声诊断。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肿物增强时相、增强水平、增强模式、是否有环状增强,做出超声造影诊断。将超声检查诊断与最终病理或临床诊断进行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对肾脏非典型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研究47个病灶中,诊断为恶性15个,良性32个。19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诊断,分别为肾细胞癌13个、肾淋巴瘤2个、肾囊肿3个、炎性肉芽肿1个;28个经增强CT或MRI检查诊断为良性肿瘤或假性肿瘤,且定期随访≥1年无变化,分别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个、囊肿15个、肾连接部皮质缺损3个、肾柱肥大2个、未萎缩肾实质1个、驼峰肾1个、瘢痕1个。常规超声检查病灶最大径(2.5±1.3)cm。肾细胞癌常规超声检查以低回声多见(8/13);超声造影检查以快进快出为主(9/13),多为不均匀低增强(6/13),9个发现假包膜,6个发现坏死。2个肾淋巴瘤常规超声检查均为低回声;超声造影检查均为快进快出,等增强1个,低增强1个。5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常规超声检查为高回声;超声造影检查以慢进慢出为主(4/5),低增强2个,高增强2个,等增强1个。肾囊肿常规超声检查以无回声多见(16/18);超声造影检查,单纯性肾囊肿无增强,复杂性肾囊肿囊壁或分隔薄且均匀强化,呈慢进慢出、等增强或低增强。炎性肉芽肿常规超声检查呈囊实性;超声造影检查实性部分与肾实质同步强化,呈低增强。肾柱肥大、驼峰肾和局限性未萎缩肾实质常规超声检查为低回声;超声造影检查为与肾实质同进同出的均匀等增强,无明显包块轮廓出现。肾连接部皮质缺损和瘢痕常规超声检查为高回声,超声造影检查自始至终无增强。常规超声检查将1个炎性肉芽肿、1个未萎缩肾实质、2个复杂肾囊肿误诊为恶性,2个高回声肾细胞癌误诊为良性;超声造影检查仅将1个炎性肉芽肿误诊为恶性。常规超声检查对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87.2%,ROC曲线下面积0.871。超声造影检查对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96.9%,准确性97.9%,ROC曲线下面积为0.984。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对肾脏非典型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优于常规超声检查,对于常规超声检查诊断困难的肾肿瘤,以及酷似肾占位病变的良性病变和解剖异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对非肝细胞癌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53例行CEUS的非肝细胞癌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超声造影进行回顾分析,将超声造影结果与诊断金标准对比,评价CEUS对非肝细胞癌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及病灶类型区分的诊断价值。结果〓1753病例中,良性病灶1318个、CEUS正确诊断92.94%(1225/1318);恶性病灶435个,CEUS正确诊断88.74%(386/435);CEUS对非肝细胞癌肝脏局灶性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为88.74%(386/435),特异度为92.94%(1225/1318),准确率为91.90%(1611/1753),阳性预测值为80.58.7%(386/479),阴性预测值为96.15%(1225/1274)。CEUS对不同病灶病理类型诊断的准确率:血管瘤97.41%(640/657)、局灶性脂肪变96.43%(216/224)、MLC 84.81%(268/316)、FNH 85.55%(225/263)、炎性病变(包括肝脓肿)58.82%(40/68)、RN 57.14%(28/49)、DN 12.50%(2/16)。结论〓CEUS对非肝细胞癌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但对病种类型的定性诊断准确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EUS鉴别诊断脂肪肝背景下低回声小病灶(直径≤3 c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脂肪肝患者共54个低回声小病灶的常规超声及CEUS表现。结果 54个低回声小病灶中,病理诊断恶性病灶15个,包括肝细胞癌5个,胆管细胞癌2个,转移癌8个,均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增强;病理和综合诊断良性病灶39个,13个表现为快进慢出型,3个慢进慢出型,17个同步强化型,5个为无强化型,仅1个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实性良、恶性病灶的峰值时间及始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始增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CEUS诊断脂肪肝背景下低回声小病灶的符合率为92.59%(50/54),而常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62.96%(3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能为鉴别脂肪肝背景下良、恶性低回声小病灶提供重要诊断依据,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鉴别膀胱良恶性占位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因膀胱占位行超声造影检查的15例患者共17个病灶进行分析,观察病变位置、大小、数目,肿块内是否有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是否有增强及造影剂到达时间,增强模式。 结果17个病灶中恶性病灶13个(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癌12个、膀胱肉瘤样癌1个),良性病灶4个(腺性膀胱炎1个,膀胱沉积物或凝血块3个),病灶大小(2.8±1.5)cm。超声造影诊断恶性病灶准确率高于常规超声(χ2=0.215,P=0.046)。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癌超声造影到达时间为(20.7±6.0)秒,增强模式为均匀高增强、缓慢慢退;膀胱肉瘤样癌超声造影到达时间为13秒,增强模式为均匀高增强、快速消退;腺性膀胱炎超声造影到达时间为24秒;3个膀胱凝血块表现为无增强。 结论超声造影能明显提高常规超声对膀胱占位的检出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声像特征及其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对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103例142个病灶进行团注法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超声造影声像特征.结果 本组病灶按始增方式分为5型,峰值声像分为4型,造影剂灌注方式分为7型.不同病灶的超声造影时相特征不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3.0%,显著高于常规超声和增强CT(x2=47.430,P<0.05).结论 病灶特征性的始增和造影剂灌注方式在鉴别诊断方面有很大帮助,峰值声像意义则不大.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增强CT相比可显著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在肾脏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经常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肾肿瘤或可疑肾肿瘤的患者进行实时超声造影。观察造影剂在病灶内时相变化的规律及造影剂在肿瘤内分布的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65例病灶中41例为恶性病灶,24例患者为良性病灶,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80.0%(52/65),敏感性87.8%(36/41),特异性66.7%(16/24);使用超声造影检查后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提高,分别为93.8%(61/65)、97.6%(40/41)、87.5%(21/24)。肾脏恶性肿瘤的造影模式主要为快进快退不均匀高增强,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表现为慢进慢退低或等增强。结论超声造影技术为肾脏肿瘤的检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对肾脏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肾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常规超声诊断为肾脏占位或可疑肾脏占位的患者应用超声造影、螺旋CT检查,并将结果与术后病理对比。结果:超声造影鉴别肾脏良、恶性肿瘤的准确率为96.7%(29/30)。螺旋CT准确率是90%(27/30)。结论:超声造影能明确显示肾脏肿瘤的存在,对鉴别肾脏良、恶性肿瘤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肿瘤超声造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OTFG)肿瘤的CEUS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OTFG患者(OTFG组)和同期手术的15例附件区恶性实性肿瘤患者(恶性组)CEUS资料。结果 OTFG组中,卵泡膜细胞瘤6例、卵泡膜细胞纤维瘤2例、纤维瘤3例,肿瘤最大径(4.12±1.32)cm,术前CEUS诊断准确率为63.64%(7/11)。CEUS表现:OTFG组肿瘤多呈规则(10/11,90.91%)、有包膜(10/11,90.91%)、内部有造影剂灌注(10/11,90.91%)的实性肿块,OTFG组造影剂开始灌注时间及达峰时间均晚于恶性组[(3.55±0.93)s vs(1.31±1.55)s、(13.91±1.97)s vs(9.31±1.97)s,P均0.05]。OTFG组造影剂灌注强度以稀疏、弱灌注为主(9/11,81.82%),多呈周边向中央灌注(10/11,90.91%),而恶性组造影剂灌注增强快而强(13/15,86.67%),多呈中央向周边灌注(13/15,86.6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维能量多普勒CEUS血管分型显示,OTFG组与恶性组比较肿瘤内部血管分支少、走形较平直(P0.05)。结论 OTFG肿瘤CEUS具有一定特征,符合良性肿瘤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