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有效措施,但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的血小板反应多样性对抗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产生了影响。多项研究证实血小板高反应性是PCI后发生血栓事件的预测因子,且相关指南推荐在部分高危患者中行血小板功能检测以指导个体化抗栓治疗。但血小板功能检测与出血事件的相关性研究相对缺乏,且不同研究结果不一致。本文将对血小板功能检测与PCI后出血事件相关性的最新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及个体化抗栓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疗程的利伐沙班联合双抗血小板药物的三联抗栓治疗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心房颤动(AF)的老年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按照纳入及排除原则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于漯河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ACS合并AF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联抗栓6个月组(观察组)和三联抗栓1个月组(对照组)各120例,每组在结束三联抗栓疗程后立即过渡为利伐沙班联合单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连续随访12个月。记录随访期间出血事件、死亡、缺血性卒中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和发生日期。结果两组患者总出血事件及根据ISTH分级原则进行分级,各种程度出血事件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总MACE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PCI后再发心肌梗死与再次血运重建方面,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PCI后ACS合并AF的老年患者,延长基于利伐沙班的三联抗栓下的双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时间是安全的,但缩短双抗血小板疗法(DAPT)时间可能增加老年ACS患者PCI后冠状动脉疾病再度恶化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观察心房颤动(AF)合并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三联抗栓治疗与双联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180例AF合并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根据服用的抗栓药物分成两组:三联抗栓组[60例,服用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和华法林],双联抗栓组[120例,服用阿司匹林(100mg/d)和氯吡格雷(75mg/d)],两组其他冠心病二级预防措施相同。对随访期间发生的出血事件、血栓栓塞事件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168例(93.3%)完成了至少一年期随访。随访期间,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未达显著差异(18.3%比11.7%,P〉0.05),三联抗栓组较双联抗栓组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增加3倍(3.3%比0.8%),但无显著差异(P〉0.05)。Cox回归分析表明,年龄(HR 0.59,95%CI 0.40~0.83,P=0.025)和使用华法林(HR 1.33,95%CI 0.88~2.54,P=0.016)是随访1年期间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房颤合并冠心病并PCI术后的患者,三联与二联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虽无显著差异,但三联抗栓治疗严重出血有增加的倾向,而且华法林是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对于此类患者还是使用二联抗栓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4.
抗栓治疗对于成功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术后减少血栓并发症至关重要,目前主要的抗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及联合抗凝治疗,本文就血栓的发生机制、相关因素、药物抗栓的临床相关问题及指南等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大约有10%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该类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很高,需要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临床上NVAF患者PCI术后通常采用口服抗凝药(OAC)+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治疗(TAT)。TAT虽然能有效预防栓塞事件发生,但存在高出血风险。研究显示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栓治疗(DAT)抗栓疗效不劣于TAT,且出血风险明显降低。尽管如此,目前指南对于NVAF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仍存在部分争议。本文就NVAF患者PCI术后DAT与TA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上该类患者合理选择抗栓策略。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呈逐年增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故预防AF、脑卒中等栓塞并发症的抗凝治疗尤为重要。冠心病(CH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冠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CHD常规的治疗手段之一,为预防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常规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AF合并CHD患者PCI术后针对不同抗栓机制的联合治疗是合理的,但目前很难把握好有效抗栓及出血风险的平衡点。因此,在术前严格评估患者术后的栓塞及出血风险,预见性地选择术后的抗栓方案。  相似文献   

7.
抗栓治疗在预防和治疗缺血事件发生的同时,又增加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术期脑出血的风险。脑出血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虽然发生率低,但致残率、致死率高。急性期是否需要停用抗栓药物,停用后是否需要恢复以及何时恢复抗栓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意见。现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和相关指南,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术期脑出血急性期及恢复期抗栓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国内外指南或共识均已达成共识,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需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等栓塞事件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尤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患者需行抗血小板治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AF合并ACS患者的抗栓治疗难点在于这两类药物不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应用双联与三联抗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将研究对象分为双联抗栓治疗(DAT组)与三联抗栓治疗(TAT组),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MI),支架血栓(ST),卒中等有效性及主要出血事件等安全性指标。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包括17 203例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术后患者,其中DAT组8981例,TAT组8222例。Meta分析表明,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术后患者应用DAT与TAT相比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降低(RR=0.73,95%CI:0.62~0.87,P=0.0003),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I、卒中等事件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但ST发生率较高(RR=1.44,95%CI:1.02~2.04,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术后患者应用DAT相比于TAT安全性较好,但在PCI早期,应谨慎选择DAT方案,尤其是在缺血事件复发及支架血栓高危的AF患者。  相似文献   

10.
血栓形成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血栓事件是冠心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致残率及死亡率非常高,抗栓治疗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基石。抗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但冠心病的临床特征多变,抗栓的策略也不相同,目前还没有针对所有人群的统一抗栓治疗方案。本研究将对特殊人群冠心病的抗栓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脑出血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最为严重而罕见的出血类型,主要与高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卒中病史、收缩压较高及大量使用抗栓药物等有关。PCI后脑出血的治疗存在一定矛盾,因此目前停用及恢复抗栓药物治疗时机、药物的选择等尚无定论。本文报道了3例PCI后脑出血患者并总结了其救治经验、教训,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PCI后脑出血的认识,并根据患者临床情况灵活决策,以更好地进行个体化诊疗。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存在临床并不少见。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而血栓栓塞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则需口服抗凝药物以减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但会增加出血风险。针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发布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合并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专家共识并及时更新,而我国尚缺乏相应的抗栓治疗指南或共识。该共识依据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以及专家建议等,着眼于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对指导我国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抗栓治疗对心房颤动(AF)共病冠心病支架术后病人疗效及安全性的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行冠状动脉支架术的心房颤动共病冠心病病人210例,均在术后6h~12h内行抗栓治疗。术后根据病人抗栓治疗方案分为三联抗栓组100例和双联抗栓组110例。三联抗栓组采用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 mg/d)+华法林治疗,双联抗栓组采用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治疗,其余治疗措施相同,随访并统计分析两组病人采用不同抗栓治疗后的出血事件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随访期间,三联抗栓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7.0%,双联抗栓治疗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HR=0.56,95%CI(0.40,0.83),P0.05]和使用华法林[HR=1.45,95%CI(0.81,1.9),P0.05]是随访1年期间发生出血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病人,三联抗栓治疗会使总出血事件发生率增加,年龄和华法林是导致出血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慎用三联抗栓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华法林联合替格瑞洛在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7例符合特定条件的PCI术后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103)为华法林+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三联抗栓6个月,之后改为华法林+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 mg/d)抗栓至12个月,试验组(n=104)为华法林+替格瑞洛(90 mg/d,2次/d)双联抗栓6个月,之后改为华法林+替格瑞洛(60 mg,2次/d)抗栓至12个月,两组均给予其他规范药物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12个月内出现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MACE事件、出血事件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于PCI术后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12个月华法林联合替格瑞落和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抗栓效果相似,且出血风险未增加,提示本研究中华法林联合替格瑞洛双联抗栓策略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在冠心病PCI合并心房颤动高出血风险患者抗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选择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合并心房颤动高出血风险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达比加群酯组和对照组。两组PCI开始至术后4周,均给予三联抗血栓药物治疗,术后4周~12月给予双联抗血栓药物治疗。其中达比加群酯组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PCI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同时观察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事件。结果两组血小板计数、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肝功能、肾功能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达比加群酯组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升高;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且维持在达标水平(2.0~3.0)(P0.05)。与对照组比较,达比加群酯组患者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PCI合并心房颤动高出血风险患者抗栓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与华法林比较,能更有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同时显著降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获得心肌血运重建的策略。PCI术后的抗栓治疗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基石,能有效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和缺血事件的发生。然而与抗栓治疗相关的各种出血并发症也成为关注的热点。目前已有多个出血评分系统可用于预测患者在不同时期的出血风险,指导临床医生更全面地评估PCI术后出血风险,改善患者预后。现将出血风险评估模型结合其临床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抗栓治疗进展及早期介入治疗策略的应用,已经显著减少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缺血事件的复发和死亡.随着ACS抗栓力度增强,缺血事件减少,出血及大出血患者明显增加,而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患者的临床预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因此,在提高抗栓治疗效果的同时,如何面对出血风险,增加患者临床净获益变得十分重要[1].ACS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的出血问题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既往有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作史的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史且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216例,其中80例PCI后应用三联抗血小扳治疗(三联组),136例PCI后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两联组)。观察两组PCI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亚急性血栓和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临床基线特征及PCI即刻结果无差异,术中均无死亡;三联组患者30天病死率、脑卒中发生率、MACCE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两联组(P值分别<0.05,<0.05,<0.01)。两组亚急性血栓、30天主要出血事件、脑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史患者PCI后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后,可显著降低近期死亡、脑卒中及MACCE发生率,且不增加脑出血等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心脏支架置入术后要求使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而脑出血后使用抗血小板治疗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评估有高血压脑出血病史者,对使用双重抗血小板(双抗)治疗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临床研究,纳入有高血压脑出血病史的PCI患者128例作为观察组,有高血压但无脑出血病史的PCI患者153例作为对照者。所有患者在PCI术后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和氯吡格雷75mg治疗,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疗效结局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病事件,安全性结局为再发脑出血和主要出血。结果:共随访到228例患者,其中观察组102例,对照组126例。既往脑出血病史(HR:1.998,95%CI:1.164~3.415,P=0.012)和冠心病病史(HR:2.664,95%CI:1.388~5.111,P=0.003)是导致高血压的PCI患者,双抗治疗下主要不良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危险因素。既往脑出血病史并未增加高血压的PCI患者,双抗治疗下再发脑出...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和慢性肾脏病均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且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抗血小板和抗栓药物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的基石,但这些药物会增加肾脏病患者的出血风险;因此,评估此类患者出血与缺血风险十分重要。现从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治疗困境、抗栓药物治疗等进行阐述,旨在进一步实现患者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