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结中医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以中医证素为切入点,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两方面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本病病位证素主要为肺、脾、心、肾、大肠等,病性证素主要为热、毒、湿、虚(气虚、阴虚、阳虚)、瘀、寒、脱、闭等。新型冠状病毒的中医证素研究对新冠肺炎证候的规范化研究,以及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证素分布、组合规律及疾病分期的证素演变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公开发表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论文等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次频率、关联规则方法分析证素分布、证素组合规律,通过贝叶斯网络分析不同分期证素分布的条件概率。结果 共纳入相关文献42篇,212条记录。提取证候要素25个,其中病位证素12个,以肺、心神(脑)、脾为主;病性证素13个,以湿、热(火)、毒、气虚为主。证素组合分布以单一病性证素 + 病位证素、两病性证素 + 病位证素的组合形式为主;共得出寒、湿、肺,热(火)、气脱、心神(脑),气虚、肺、脾3组强关联组合。疾病初期病性证素以湿、寒、热(火)为主,病位主要在肺、卫分;进展期(中期)病性证素以毒、热(火)、湿、痰为主,病位主要在肺;危重期病性证素以毒、热(火)、气脱为主,病位主要在肺、心神(脑);恢复期病性证素以气虚、阴虚为主,病位证素主要在肺、脾。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以湿邪为主;病位在肺,可累及脾,重症可及心神(脑),湿毒壅肺为主要病机,以“湿、毒、热、闭、虚”为主要证素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挖掘重庆市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新冠肺炎的诊疗规律。方法:收集重庆市682人次的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病案,借助中医传承工作站和ROST CM挖掘系统从症、病、证、方、药,以及症——证、病——证、证——方等多层次分析新冠肺炎的中医诊疗规律。结果:频率前五位分别如下:恶寒、干咳、白痰、小便黄、纳差等症状,疫病、咳嗽、发热、寒湿疫、冬温等疾病,肺脾气虚、寒疫闭肺、疫毒闭肺、湿邪中阻、邪热雍肺等证型,麻杏石甘汤、藿朴透邪汤、香砂六君子汤、麻杏苡甘汤、一加减正气散等方剂,甘草、茯苓、陈皮、白术、半夏等中药。症——证分析发现肺系症状与寒疫、疫毒闭肺,邪热壅肺等相关,病——证分析提示疫病与寒疫闭肺、疫毒闭肺、湿邪中阻等相关,证-方分析发现邪热壅肺、燥疫伤肺与麻杏石甘汤等相关。结论:重庆新冠肺炎符合寒湿疫特点,患者多肺脾气虚,戾气从鼻而入,寒湿郁肺,郁而化热,致邪热壅肺或疫毒闭肺,以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为主治疗;从口而入,寒湿伤脾,湿邪中阻,以藿朴透邪汤、一加减正气散为主治疗;正虚邪退以香砂六君子汤论治。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病因属性为"湿毒之邪",基本病机是湿毒闭肺,升降失司,甚则内闭外脱。据此研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机核心是"湿毒";以"湿、热、毒、虚"为特点;病位在肺脾;治当"宣肺、解毒、化湿、清热"为原则。围绕"紧扣病因病机,以国家方案为基础,但不拘泥于方案"的思路,提出"辨证施治与经验用药相结合"的治疗理念。在临证的基础上将新冠肺炎分为医学观察期、临床治疗期(寒湿郁肺型)、临床治疗期(疫毒闭肺型)、临床治疗期(内闭外脱型)、临床治疗恢复期(脾肺气虚型),在各个时期针对证型辨证论治,并且在临床治疗的同时还应增加精神、心理调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入院中医证素特点,探讨本病的中医证候规律及病机本质。方法:选取29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进行分析,提取入院时和出院时的中医证素,研究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入院患者中医证素中病位证素以肺(190例,65.1%)、表(101例,34.6%)为主,病性证素以毒(164例,56.2%)、痰(116例,39.7%)和湿(84例,28.8%)为主。出院患者中医证素中病位证素以肺(27例,67.5%)为主,病性证素以虚(27例,67.5%)、痰(18例,45.0%)和(湿11例,27.5%)为主。4例死亡患者证素包括肺、心神、心、肾、毒、痰、饮、脱、闭、气虚、阳虚、血虚,且各证素存在不同等级的病变。对比出入院患者中医证素发现,肺、表、毒、寒、热、湿、痰等证素减少,且病变程度减轻;虚、脱等证素增加,以轻、中度病变为主。经相关性分析发现,肺的证素等级与病位数、痰的证素等级呈正相关,痰的证素等级与病性数呈正相关,心的证素等级与阳虚的证素等级呈正相关。结论: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是湿毒疫气,病位主要是肺和表,可波及脾胃,病机特点包括毒、痰、湿、热、寒等多个方面,疾病后期多见虚证,危重者可出现脱、闭。痰、湿病机在本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提示临床治疗时应当重视,这与临床观察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收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中医证候临床调查研究文献,整理患者证素资料,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证素分布、组合特点,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辨证及其客观化、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电子文献数据库,筛选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证候临床调查研究的文献,收集文献的调查单位、调查区域、病例数量、临床症状、辨证分型等内容,采用加权阈值法抽取四诊信息的中医证素。运用SPSS statistics 23.0、SPSS modeler 18.0、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中文文献31篇,纳入病例2 831例,提取中医证素23个。其中病位要素前4位的是:肺(56.19%)脾(20.43%)肾(6.23%)心(6.05%);病性要素前4位的是:热(21.70%)阴虚(14.94%)湿(12.51%)外风(8.61%)。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45%,置信度≥0.6,得到17个高频证素组合条目,以及肺、热、湿、气虚、阴虚5个核心证素。通过聚类分析将证素重新组合,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4个新的证候类型:湿热蕴肺证(1 835例)肠燥津伤,气阴两虚证(653例)风痰闭阻心脉证(196例)肾阴阳两虚证(147例),其中又以湿热郁肺证为主要证候。结论:通过证素调查可以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机特点以湿、热为主,病位在肺,与脾肾相关,可为指导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文献探究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证素的分布及组合规律。方法:收集近10年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文献并整理,运用频率描述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234篇,共计2009条记录。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空间性病位证素以肺、脾为主,其次为肝、心、胃、肾、大肠、胆;层次性(时间性)病位证素有血分、营分、厥阴、表、气分。而病性证素则以火(热)、痰、气闭、风、气虚、阴虚、瘀、湿、寒、燥、毒、气郁、气滞、阳虚、浊、饮;其组合形式以三证素组合最多见,其次为四证素组合,二证素组合最少;基础证主要有痰热闭肺证、风热闭肺证、肺脾气虚、阴虚肺热、风寒犯肺,毒热闭肺、湿热闭肺及燥邪犯肺。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证素分布及组合存在一定的规律,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简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的中医认识及辨证与治疗要点。笔者认为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存在病情复杂、病程迁延等特点,邪气未尽而正气未复为其总体病机特点。本文参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结合目前湖北省中医院新冠肺炎康复门诊、病房的恢复期患者收治情况,探讨新冠肺炎恢复期的主要证型为余毒未清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和痰瘀阻络证,并拟定恢复期通治方和以功能恢复为主的中成药推荐方,为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系统药理学的"症状网络映射"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各证候的临床症状进行映射分析,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机,为该病的中医防治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提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各证候的最小单位症状,在Sym Map数据库中检索对应的中药,构建"证候-症状-中药"数据库;对数据库中的高频中药进行分析,统计药物的性味归经,用Cytoscape3.7.2构建"证候-症状-中药-性味归经"网络图。结果寒湿郁肺证对应138味中药,以性温,味苦、辛,归肺、脾、胃经为主;湿热蕴肺证对应85味中药,以性温,味苦、甘,归肺、脾、胃经为主;湿毒郁肺证对应135味中药,以性温、寒,味苦、甘、辛,归肺、脾、胃经为主;寒湿阻肺证对应57味中药,以性温,味苦、甘、辛,归肺、脾、胃经为主;疫毒闭肺证对应155味中药,以性温、寒,味苦、甘、辛,归肺、脾、胃、心经为主;气营两燔证对应112味中药,以性寒,味苦、甘,归肺、胃、心、肝经为主;内闭外脱证对应25味中药,以性温、凉,味苦、甘,归肺、脾、心、肾、肝经为主;肺脾气虚证对应48味中药,以性温,味甘,归肺、脾经为主;气阴两虚证对应55味中药,以性温、平,味甘,归肺、脾、心、肾经为主。结论新型冠状病毒各证候的临床症状映射药物以性温,味辛、甘、苦,归肺、脾经为主,提示主要病位在肺、脾,湿邪阻滞病机存在于各阶段,其中轻型、普通型表现为湿兼寒,重型、危重型、恢复期表现为湿兼热。气虚病机见于疾病各阶段,治疗中应注意顾护正气,并根据邪实与正虚的对比情况立法用药。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都属中医温病学的范畴,都有“疫毒”的致病因素,但SARS“毒”的性质更明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则更突出“湿”的特点。在中医证型上,两者大致可分为四期,SARS在初期和中期主要有邪袭肺卫,疫毒壅肺等证型,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则有寒湿郁肺、湿毒闭肺等分型,极期和恢复期则都以内闭外脱、气阴两虚等证型为主。在遣方用药时,两者初期和中期都涉及了透邪、解毒、清热药,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则更多地运用祛湿之品;在极期和恢复期,两者都可应用开窍固脱、益气养阴类中药。因此,在应用中医药诊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可借鉴SARS的成功经验,但不可生搬硬套,而应做到三因制宜、辨证施治,才能更好的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相似文献   

11.
针对患者的病情对既定处方化裁使用,以实现因人施治,提高疗效,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特色。化湿败毒方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重型疫毒闭肺证的重点推荐方剂,结合经典方剂对该方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其适用证在病因上可涉及湿、热、毒,及继发的饮、痰、燥结等;病位上涉及肺、脾、胃、膜原、大肠;病机上湿热毒稽留,气机痹阻为主,或兼气虚等。厘清该方多"靶点"治疗作用,有助于一线医生结合新冠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中药味及剂量灵活化裁应用。  相似文献   

12.
罗虎  赵志敏  辛奕君 《河南中医》2020,40(6):831-83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核心病机为"湿、毒、瘀、闭",病位在肺、脾,具有传染性强、传染无差别性、症状相似性的特点。目前,大多医家认为,新冠肺炎的病机与湿邪密切相关,湿毒是其病理核心。笔者认为,其湿邪分为内外夹湿,外湿来源于气候和地理,内湿来源于饮食和机体。新冠肺炎的病机虽与湿、毒、瘀相关,但有寒热之分。因此,对于新冠肺炎的穴位贴敷治疗,临床应根据证型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穴位与中药。湿热型常用穴位:肺俞、定喘、曲池、合谷、外关、天突、丰隆穴,常用药物:黄柏、黄芩、干鱼腥草、白芥子,以上药物用蜂蜜调成膏状。寒湿型常用穴位:肺俞、定喘、足三里、膈俞、脾俞、大椎,常用药物:白芥子、细辛、甘遂、吴茱萸,以上药物用生姜汁调和。  相似文献   

13.
中医中药对抗传染病有数千年的历史,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以来,中医中药在疫情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2020年2月19日公布的第六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对中医药诊疗部分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在中医诊断方面,将第五版中的初期、中期、重症期、恢复期改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复期。在中医证候表现方面,修改了寒湿郁肺证与疫毒闭肺证的一些中医证候表现。在中医药治疗方面,除内闭外脱证推荐药物无改动外,其余证型所推荐药物均有改动,且新增了清肺排毒汤的使用。此外,第六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还补充了重型和危重型中药注射剂推荐用法。本研究对第六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医诊断、中医证候表现、中医药治疗等方面的改动部分进行了探讨,以期待有助于临床医师对第六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的分析,研究方证规律,为临床辨证用药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信息。通过收集国家和各省市卫生主管部门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对该病的分期、证型、处方用药等信息进行汇总,采用频数统计和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中医药辨证和处方用药规律,并进一步探讨该病病机及演变规律。通过检索共获得26个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1个国家方案,25个地方方案),其中16个包括预防和治疗2个方面,7个仅为治疗方案,3个为预防方案。病程可分为初期、中期、重症期、恢复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致病因素为湿毒,核心病机为湿毒壅肺、阻遏气机,病理特点可概括为"湿、毒、闭、虚"。该病病位在肺,多涉及脾、胃,重症波及心、肾。各期的核心治法依次为芳化湿浊、宣肺透邪(初期),清热解毒、宣泄肺热(中期),开闭固脱、回阳救逆(重症期),清解余热、益气养阴(恢复期)。全国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较多,不同地域的诊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个性,但总体上遵循国家方案,在病程分期、证候分型、治则治法和处方用药方面具有共性特征,均围绕湿毒致病的核心病机及传变规律进行防治。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化,相关诊疗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标准化,希望重视重症期和恢复期的化瘀通络治法。  相似文献   

15.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尚无特效药物。本文基于温病学说,结合四川省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临床实践,系统论述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传变特点和证治思路。认为新冠肺炎的病因是湿浊疫毒,基本病机为湿浊化疫、蕴毒传变、气机痹阻,临床可分为湿浊郁表、肺失清肃,湿浊中阻、痰热内蕴,疫毒闭肺、毒损肺络,湿毒蒙心、伤阴耗血,余邪滞留、气阴两伤五个阶段,并论述了相关治疗策略,这将有助于COVID-19的中医药防治。  相似文献   

16.
从湿、热、毒、虚四个阶段,结合国家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认为其可分为轻型的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普通型的湿毒郁肺证、寒湿阻肺证,重型的疫毒闭肺证、气营两燔证,危重型的内闭外脱证,以及恢复期的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同时,探讨各个阶段的诊疗施策及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危重病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对138例危重病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型分布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患者病性证素分布呈气虚血虚痰饮热盛阳虚阴虚血瘀气滞的趋势;病位证素分布呈脾胃心神肾肺肝的趋势;病性分布呈虚证虚实夹杂证实证的趋势;证型分布虚证呈脾胃气血两虚证心脾两虚证心阳暴脱证的趋势,虚实夹杂证呈脾虚痰阻证热盛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的趋势,实证呈痰热扰神证肺热壅盛证肝脾不调湿热蕴结证的趋势。结论危重病胃肠功能障碍的基本中医病性证素是气虚、血虚、痰饮、热盛、阳虚、阴虚、血瘀、气滞;病位证素是脾、胃、心神、肾、肺、肝;证型分布为脾胃气血两虚证、心脾两虚证、心阳暴脱证、脾肾阳虚证、脾虚痰阻证等。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结合根据山东地域特点制定的《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对新冠肺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预防等进行探讨。湿邪贯穿于本病发生、发展的始终,病位在肺,始于肺卫,进而波及脾胃、大肠。病机以湿、毒、热、瘀、虚为主,湿毒并感,始以湿证为主,继则毒盛于肺、湿蕴化热或致瘀。病变过程中需重视阴伤之病机。治则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祛邪采取宣肺泻浊、醒脾化湿、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法,扶正重视益气、养阴、健脾护胃。重视初、中期治疗是减少重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的证素及证型分布。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心力衰竭患者200例,统计病性证素、病位证素出现的频数、频率,将病性与病位相结合,统计分析常见证型。结果:心力衰竭的病位证素在心,可涉及脾、肺、肾;常见病性证素依次为血瘀、痰浊、气虚、阴虚、阳虚;证型主要为:痰瘀互阻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肺气虚证、痰饮阻肺证、脾肾阳虚证。结论:当前心力衰竭的临床分型缺乏统一标准,证素辨证能够规范临床证型,以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医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特征,为相关证候标准规范及临床诊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筛选符合标准的COPD文献并提取证候类型,将复合证型分解成基本的证候要素,统计各证候分布比例及证素出现频次、频率。结果:COPD病例数分布较高的中医证候为痰热壅肺、肺气虚、痰浊阻肺、肺肾气虚、肺脾两虚,稳定期证候出现频率较高的为肺肾两虚、肺气虚、肺肾气虚、肺脾气虚、肺脾两虚、肺脾肾虚,急性期证候出现频率较高的为痰热壅肺、痰瘀阻肺、痰热瘀肺、痰浊阻肺、肺脾肾虚。本病病位类证素为肺、肾、脾、心、肝,病性类证素按频次由多至少依次为气虚、痰、阳虚等。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候以本虚标实为主要特征,肺脾肾虚贯穿于疾病始终,肺肾气虚可能成为COPD的基础证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