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叶产钳在新式剖宫产术中助娩胎头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017年在我院行新式剖宫产术的40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徒手助娩胎头,观察组采用单叶产钳助娩胎头,比较两组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产伤发生率、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及产妇康复情况一系列指标。结果观察组胎儿娩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17.50%(P0.05);观察组新生儿产伤总发生率为3.00%,明显低于对照组12.00%(P0.05);观察组产妇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31.50%(P0.05);观察组产妇术中出血量及恶露干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式剖宫产术中采用单叶产钳助娩胎头有助于缩短胎儿娩出时间,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改善母婴结局,有助于产妇术后康复,在临床上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叶小产钳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分娩并符合剖宫产指征的908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使用单叶小产钳助娩458例为观察组,手娩胎头45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的时间间隔(U-DI)缩短,子宫切口撕裂、新生儿产伤、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应用单叶小产钳,可安全快速地娩出胎头.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产钳助产和剖宫产在第二产程异常时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在本院分娩的第二产程异常的1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剖宫产干预,观察组则实施产钳助产干预。分析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量、分娩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16.00%)低于对照组(44.00%)(P 0.05);观察组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概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14.00%)(P 0.05);观察组Apgar评分≥8分的概率(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Apgar(46.00%)(P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以及产后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分娩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第二产程异常产妇接受产钳助产干预,可更好地保证其母婴安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分娩末期持续性枕横位行单叶产钳回转胎头术的方法及适应症,以及此方法与常规产钳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实验组(n=15)为持续性枕横位单叶产钳回转胎头术行产钳分娩,对照组(n=16)常规产钳分娩,对两组的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产钳成功率、产后出血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比对照组造成母婴的损伤明显减少.[结论]分娩末期持续性枕横位并不是完全不适合产钳助产,只要单叶产钳能够正确回转胎头呈枕直位,它同样与常规产钳助产一样,对快速结束分娩起到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5.
选取我院行剖宫产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术中使用单叶产钳,对照组术中手取胎儿,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及产妇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损伤发生率及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剖宫产术中应用单叶产钳是一种易于掌握、无副损伤的有效方法,能明显减少新生儿的窒息率和损伤率,减低产妇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预警性干预配合全程助产护理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4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助产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警性干预配合全程助产护理。比较两组产妇自然分娩率、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产程时间、产后疼痛及焦虑状况、出血量、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实施预警性干预配合全程助产护理,可显著提高阴道分娩率,有效缩短产程时间,提高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李娟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3):3010-3011
探究分析对剖宫产术时出头困难采取牵足内倒转法进行处理的临床效果。选取收治的67例剖宫产术时出头困难产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35例)和B组(32)例,B组产妇采用阴道上推胎头法,A组产妇采用牵足内倒转法。两组产妇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产妇的术后病率、胎儿娩出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对剖宫产术时出头困难采用牵足内倒转法,能够有效降低术后病率,缩短胎儿娩出时间,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臀牵引术和产钳术在头位剖宫产取头困难时应用效果,探讨剖宫产取头困难的最佳办法。方法:61例头位剖宫产(其中胎头高浮31例,胎头入盆过深30例),分别采用产钳术21例,臀位牵引术30例。结果:臀牵引术能减少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窒息及产伤、子宫切口撕裂、出血量,优于产钳术。结论:对头位剖宫产娩头困难,采用臀牵引,不仅可缩短胎儿娩出时间,还可降低因胎头娩出困难选择产钳助产引起的一系列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低位产钳术和胎头吸引术在持续性枕横位分娩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蹦种助产技术在持续性枕横位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持续性枕横位150例,其中行低位产钳术肯85例,行胎头吸引术者65例,分别统计其助产成功率、助产时间、产后出血量、严重软产道裂伤、新生儿体重、围产儿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结果:与胎吸组相比,产钳组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新生儿5min阿氏评分高,差异有显著性(分别P〈0.05、P〈0.05、P〈0.01);产后出血量、严重软产道裂伤及围产儿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位产钳术棚对于胎吸术助产时间短,成功率高,是一种在持续性枕横位分娩中能迅速娩出胎儿的安令助产方式。  相似文献   

10.
剖宫产术中应用产钳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取头困难时应用产钳的优势。方法:选择手娩胎头失败改用产钳助产291例为观察1组,因胎儿窘迫情况紧急、胎头高浮和深嵌直接使用产钳助产159例为观察2组,徒手取胎头1565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术中情况。结果:观察组应用产钳均1次助娩成功,娩头时间缩短,无一例发生产伤或因取头时间过长导致新生儿窒息。结论:剖宫产术中应用产钳,可安全地娩出胎头,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OOK球囊加力助产术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86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拟行阴道分娩产妇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助产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COOK球囊加力助产术,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产妇子宫过度刺激、顺产转剖宫产发生率、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COOK球囊加力助产术能够促进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产妇宫颈成熟度,避免宫颈过度刺激,降低顺产转剖宫产风险,缩短产程时间,减少产后出血量,减少新生儿窒息,可行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左侧卧位在巨大胎产妇剖宫产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36例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巨大胎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17例)和对照组(19例).麻醉后,对照组产妇采取仰卧位并将手术床向左倾斜15-30°,实验组产妇采取左侧卧位.比较两组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体重和1 min Apgar评分及产妇低血压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体重及1min Apgar评分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实验组产妇低血压发生率11.8%(2/17)低于对照组63.2%(12/19),两组比较,X2=9.972,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巨大胎产妇在硬膜外麻醉后采取左侧卧位,对于预防产妇低血压发生和保证胎儿的安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剖宫产疤痕子宫再次分娩方式对母婴结局的影响,为临床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至我院妇产科进行分娩的剖宫产再次分娩孕妇120例,经阴道试产成功为观察组共74例,阴道试产失败后行剖宫产术为对照组,共46例。对比两组患者分娩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新生儿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新生儿感染、窒息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产妇住院时间及分娩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体重分布无显著差别(P>0.05);观察组1min、5min新生儿Apgar评分<7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0min两组生儿Apgar评分<7比例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新生儿颅内出血、肺炎以及窒息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剖宫产疤痕子宫患者应给予阴道试产机会,能够减少产妇住院时间以及分娩中出血量,改善新生儿Apgar评分,减少新生儿并发症,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产妇术后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18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产妇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行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观察组行改良周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新生儿结局。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保留导尿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新生儿死亡,新生儿Apgar评分小于7分和7~10分的比例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周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是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一种安全有效术式,优于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头位难产助产护理中对产妇应用徒手旋转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产科收治的84例头位难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常规助产护理)与观察组(42例,徒手旋转助产护理)。评价两组的助产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以及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徒手旋转的助产护理方式可缩短头位难产产妇的产程时间,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确保分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李忠秀 《临床医学》2013,33(5):73-74
目的探讨再次剖宫产中有利于胎头娩出的方法。方法选择再次剖宫产产妇1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92例)与对照组(88例),治疗组全部用压肠板协助胎头娩出,对照组用手助方法娩出胎儿,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胎儿均顺利娩出,自切皮至胎儿娩出的平均时间6.26 min[(6.0±0.5)min],术中平均出血180.68 ml[(125.5±12.50)ml],无新生儿窒息及子宫切口延长和撕裂。对照组自切皮至胎儿娩出的平均时间8.68 min[(8.4±0.6)min],术中平均出血224.46 ml[(220.50±10.50)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新生儿窒息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2例,子宫切口撕裂和倒"T"切口各4例,产钳协助胎头娩出4例。结论再次剖宫产子宫腹部粘连,术野相对较小,胎头高浮,麻醉效果的好坏均可影响胎头娩出,利用压肠板协助胎头娩出效果良好,能有效缩短胎头娩出时间,减少并发症,且使用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时并发症情况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5年该院收治104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并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初次剖宫产产妇10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新生儿出生后第1、5min的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和感染情况及产妇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盆腔粘连、胎盘植入及手术损伤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后切口甲级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出生后1min和5min的Apgar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盆腔粘连、胎盘植入及手术损伤等相关并发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时并发症较多,风险较大,对母婴影响也较大。临床上应当严格把握剖宫产手术指征,以减少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产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产科收治的100例产妇,按照助产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50例。对照组实施胎头吸引助产,观察组给予低位产钳助产,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软产道损伤、会阴撕裂等不良情况发生率为16.00%,新生儿头颅血肿、颅内出血、窒息并发症发生率为22.00%,与对照组18.00%、24.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效果相当,各有优势,应根据产妇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助产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改良腹式横切口与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我院行剖腹产的产妇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观察组采用改良腹式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比较两组各项手术指标、新生儿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取胎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体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切口感染、切口疼痛、切口延裂、盆腔粘连、术中血尿、胎儿窒息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腹式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效果更佳,能有效缩短胎儿娩出时间,加快产妇术后康复,提高新生儿分娩质量,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VBAC)成功的影响因素,探讨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90例行阴道试产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其中210例孕妇成功阴道分娩,选取180例作为观察组,80例试产失败行剖宫产术孕妇作为对照组,分析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成功的影响因素,比较2组母婴结局。结果经单因素分析,2组胎头方位、胎儿腹围、胎儿双顶径、宫高、胎膜早破、Bishop评分、产时硬膜外麻醉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ishop评分、胎儿腹围、胎头方位、产时硬膜外麻醉为VBAC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2组产妇子宫破裂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住院率、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2、24 h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影响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成功的因素较多,产前应科学评估,若未出现剖宫产术指征,应在密切监护下指导产妇进行阴道分娩,改善母婴结局,提升母婴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