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43例,分为脾虚、肝郁、湿热三型辨证论治,脾虚型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肝郁型采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湿郁型采用三仁汤加减治疗。结果 18例脾虚型腹泻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8.9%,14例肝郁泄泻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5.7%,11例湿热泄泻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5.7%。结论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可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总体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李连会  李洪翠  杨韶华 《光明中医》2023,(12):2429-2432
胆囊切除术后腹泻(Post-cholecystectomy diarrhea, PCD)是胆囊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西医治疗此病一般为对症治疗,效果较单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此病,疗效显著。此文通过查阅近5年文献,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固定方加减、中成药、中医外治法5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对临床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irri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常见多发疾病之一,其西医治疗较局限,中医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徐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heapredominant irriable bowel syndrome,IBS-D)颇有心得,他认为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疾病的认识需动态辨别,提出腹泻性肠易激综合征的湿热-脾虚-肝郁时间轴,疾病前驱期及早期以湿热为主,脾虚为辅,中期以脾虚为甚,兼见湿热及肝郁,疾病发展后期,病机复杂,肝郁与脾虚并见,夹杂湿热、血瘀、阴虚、阳虚等,因此,徐师提出分期论治。  相似文献   

4.
展文国 《光明中医》2013,28(7):1318-1320
裴正学教授认为胆囊术后综合征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气血瘀滞。他提出病症结合,突出脏腑辨证,重视调理脾胃,培土荣木,健脾不忘化瘀,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治疗思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当中总结出"胆胰合症方"是治疗此病的有效方剂,并对2例验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腹泻均属中医学"泄泻"范畴,但泄泻在临床上有必要细分成不同的亚型进行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泄泻中"气泻"相对应,其关键病机为肝郁脾虚,治疗上以疏肝补脾为主;功能性腹泻则属于"濡泄"范畴,脾虚湿盛是其基本病机,以脾虚为本,湿盛为标,治疗初期以燥湿、利小便为主,病程较长者应酌以升提脾气、温肾固肠等法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PCD)的疗效。方法 将84例PCD(脾胃虚弱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2组均给予盐酸洛哌丁胺胶囊、蒙托石散口服,观察组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治疗3周后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3周后,观察组周自主排便次数、大便性状评分、临床症状评分、5-羟色胺水平和胆囊收缩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血管活性肠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调节PCD脾胃虚弱证患者胃肠激素水平,改善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7.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中医病机虽然有肝脾失调、肝旺脾虚、肝郁脾虚之别,但总与肝、脾两脏相关,且以肝郁脾虚最为常见。从病因病机、临床研究、作用机制研究三个方面综述肝郁脾虚型IBS-D的中医研究进展。以痛泻要方为代表,具有调肝理脾功效的中药方剂能很好地改善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腹痛、腹泻症状及心理、行为状态,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作用机制方面,中医药可能是通过调节脑-肠轴、内脏高敏感及相关离子转运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病机是以脾胃虚弱和肝失疏泄,而肝郁脾虚肝郁脾虚是导致IBS发生的重要病机,脾肾阳虚、虚实夹杂是导致疾病迁延难愈的关键因素,治疗主要以抑肝扶脾、疏肝理脾为主。安肠汤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化湿的功效,在临床上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明确,结合临床经验、实验研究及文献资料,探讨安肠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特征,为更好地应用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蔡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以肝郁脾虚为基本病机,肝郁脾虚、脾气亏虚、脾肾阳虚、脾虚湿热阻滞为其主要证型。临床擅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本病,强调治疗本病宜谨守病机,方简药精,同时应配合调理脾胃,安神定志,注意合理的精神、心理疏导和饮食起居调护。  相似文献   

10.
肝郁脾虚证是多种疾病的关键证候;虚气留滞是多种病证的动态化规律;分析肝郁脾虚证中肝郁与脾虚的虚气留滞病机演变对于“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肝郁是引起疾病的始动因素,脾虚是病情加重的关键环节,二者相互影响形成虚气留滞动态变化。肝郁脾虚证进一步发展演变,则伤及元气,形成元气亏虚,气血阴阳受损;虚则加重留滞,形成痰湿、瘀血、火热和浊毒等壅聚,虚滞裹挟,疾病缠绵难愈。对肝郁脾虚证的治疗,疏肝尤应重视补脾;针对虚气留滞,特别应先培补元气。因此,充分理解肝郁脾虚证的虚气留滞病机演变是防治多种慢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症的慢性难治性炎症性肠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诊断水平的提高,UC的发病率及患病率不断升高。UC的发病机制与肠黏膜免疫功能异常、肠道菌群紊乱、胆汁酸分泌异常等密切相关。UC患者存在胆汁酸分泌异常及肠道菌群失调。查阅大量文献发现胆汁酸分泌异常抑制免疫功能、影响信号转导、破坏肠黏膜屏障;肠道菌群紊乱,在炎症的发生发展、免疫稳态及应激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胆汁酸间接或直接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功能,同时在肠道菌群的修饰下又可产生次级胆汁酸,并经过肠肝循环进入肝脏,故胆汁酸-肠道菌群轴之间复杂的对话机制与U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研究,发现情志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因素,脾胃虚弱为致病之本,肝郁脾虚是UC的关键病机。结合现代医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胆汁酸异常分泌是中医肝郁的微观体现,肠道菌群紊乱为脾虚的生物学基础,并且在UC发病过程中,胆汁酸-肠道菌群轴失衡与中医的肝郁脾病机相契合。从胆汁酸-肠道菌群轴角度探讨UC肝郁脾虚病机的生物学内涵,更好地阐释UC肝郁脾虚发病机制的科学性,对于研究UC肝郁脾虚的病机实质及代表组方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李发枝教授治疗肝郁脾虚型艾滋病腹泻腹痛的有效性,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用药参考.方法:2008年6月-2013年7月,选择肝郁脾虚型艾滋病腹痛腹泻患者72例,运用加味当归芍药散随证加减治疗.结果:本组72例患者中,临床治愈68例,显效4例,无效0例.两周内治愈44例,三周内治愈28例.结论: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艾滋病肝郁脾虚型腹泻腹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李惠东教授治疗肝郁脾虚证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59例患者105份电子病历及处方,采取药味频数、频率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用药规律。结果:柴胡、灸甘草、茯苓、白术、熟党参、陈皮、法半夏、王指毛桃、当归使用频率超过50.0%,枳壳、醋延胡索、麦芽、丹参、白芍、砂仁使用频率介于20.0%~50.0%,姜厚朴、鸡内金、布渣叶、广金钱草、木香使用频率低于20.0%。20味药共分为4大类。结论:李惠东教授治疗肝郁脾虚证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用药规律主要从肝经论治,兼顾脾胃,重视药物性味归经,临证用药"知常达变",因人因地制宜,具有岭南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柴胡疏肝散穴位定向透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的疗效。方法 将90例PCS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2组均给予匹维溴胺片、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加用柴胡疏肝散穴位定向透药治疗,2组均治疗3周后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3周后,观察组腹痛程度评分、临床症状评分和血清胃动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生理、心理领域生活质量评分和血清胆囊收缩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柴胡疏肝散穴位定向透药治疗可调节PCS肝郁脾虚证患者胃肠激素水平,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方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疗效。方法将112例胆囊切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患有腹泻为31例,对照组为28例,治疗组予健脾益气方治疗,服用2周,对照组不加以治疗。在术后第4周观察疗效,并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值。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腹泻好转率(87.1%)明显高于对照组(10.7%)(P〈0.01);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数值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为脾虚之证,健脾益气方治疗后疗效较好,并能提升腹泻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值。  相似文献   

16.
许芳  李侠 《江苏中医药》2014,46(10):7-9
产后抑郁是产褥期常见精神障碍,发病以"产后多虚多瘀"为基础,思虑伤脾、肝失疏泄,脾虚、肝郁相互影响,致肝郁脾虚,共同作用发为产后情绪低落,精神抑郁。治疗上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以疏肝健脾、调畅情志为主,注意顾护气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药肠舒颗粒联合认知-行为疗法(CBT)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肠舒颗粒联合CBT治疗,对照组采用匹维溴铵片口服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对照组为76.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组在焦虑不安、健康忧虑、挑食、社会功能及人际关系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舒颗粒联合CBT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在降低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匹维溴铵片治疗,且不良反应轻,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辛香通络法是叶天士基于《内经》《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总结提出的,在肠道病证中应用广泛.结肠炎癌转化是炎症性肠病长期持续演进为癌症的过程,中医以其独特视角,将结肠"炎症-不典型增生-癌症"与"脾虚-肝郁-络阻"相契合,认为香可扶正以缓脾虚,辛开肝郁以行气血,辛窜散结以通络阻的辛香通络法在延缓或阻断结肠炎癌进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仍缺乏对IBS-D系列症状均有效的药物,中医辨证个体化治疗体现了一定的优势。唐旭东教授认为,IBS-D以脾虚为病机根本,肝郁脾虚为病机关键,脾肾阳虚为病机演变,临床上唐教授根据"痛""泻"等症状特点,明确病机演变规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辨证应用肠安Ⅰ号方加减治疗IBS-D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痛泻理中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给予痛泻理中汤治疗,2周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临床治愈率69.6%,总有效率94.6%。结论:痛泻理中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