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池馨源  杜雨芃  林燕 《光明中医》2022,(12):2119-2121
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高,病情隐匿,现代医学疗效欠佳。曹式丽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遣方常少佐砂仁,能温脾阳、润肾燥、畅肾络,性芳香可辟浊解毒,又擅开泄下降、纳气归元,于诸法之中皆能行佐使之效。曹式丽教授在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药防治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疗效肯定,文章总结曹式丽教授应用砂仁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证思路和用药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IgA肾病作为肾脏病领域难点问题,中医药个体化防治有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曹式丽教授对IgA肾病的中医药防治颇有心得。通过撷选曹式丽教授中医治疗IgA肾病典型医案,直观阐释其重视标实毒损、正虚络瘀,强调祛邪调补并重,关注中医宏观辨证与病理形态观察的整合等学术特点,并对其广义毒损的界定、肾络瘀滞的成因与特征予以分析,初步总结其IgA肾病临床用药特点,为IgA肾病综合防治方案优化与中医肾病学术体系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7,(7):1375-1376
IgA肾病(IgAN)作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肾脏疾病,目前约占我国肾小球疾病发病的20%~30%,罹患人群往往在发病10~20年间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阶段,对于该病的诊疗长期作为肾脏病领域临床与科研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天津市名中医曹式丽教授,长期致力于以IgA肾病为代表的慢性肾脏病的中医临床证候特征、病机演变规律与优势辨治方案的筛选工作,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特色中医学术思想,"从风论治"IgA肾病便是曹式丽教授中医药特色辨治思维与用药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曹式丽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系统开展的曹式丽教授中医肾病学术经验整理与挖掘研究成果,对曹式丽教授从风论治IgA肾病的学术经验予以初步阐释。  相似文献   

4.
消化系统症状作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重要表现,发病率高,临床治疗复杂。寻找有效防治方案已成为当前中医肾病学领域的现实问题。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曹式丽教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消化系统症状的中医药防治具有丰富经验,疗效确切。文章就相关特色学术观点予以初步总结,为曹式丽教授中医肾病学术思想的完整阐释提供前期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7,(7):1373-1375
特发性膜性肾病作为当前肾脏病学临床热点,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寻找有效治疗方案已成为当前相关领域亟待解决的临床现实问题。中医药防治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科学研究价值。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曹式丽教授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治疗领域形成特色学术观点。文章就该特色学术观点,予以初步总结与阐释,为序贯开展的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前期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进行性进展引起肾单位和肾功能不可逆地丧失,导致以代谢产物和毒物潴留、水电解质进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分泌失调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称为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1]。据其临床表现,从中医角度可属于"水肿"、"癃闭"、"关格"等范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曹式丽教授从事中医肾病学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  相似文献   

7.
张燕  曹式丽 《光明中医》2013,28(2):360-360
曹式丽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药监局新药审评专家,天津市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被授予"天津市名中医"称号。导师从医数十载,以肾脏疾病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635-1636
慢性肾脏病是各种肾脏病于急性阶段未经控制后的共同转归,它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目前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病机研究虽已不断深入,但只能暂时缓解病情,不良反应明显,且易复发。中医药对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具有优势及疗效,导师何永生教授在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注重脾肾两脏的关系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取得一定的疗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赵振昌教授治疗慢性肾病经验丰富,在治疗慢性肾病中,针对北方患者多为湿热内蕴的病因病机,密切注意清热利湿、补益脾肾,疗效卓著。本文着重从治法、方药并通过临床病例佐证以扼要阐述,为慢性肾脏病的临床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脏病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久病劳倦、七情内伤等,外因多为外感六淫邪气,邪实伤肾。其病位主要在于肾,又可累及肺、脾等脏腑。其病机特点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虚损为主,标邪以湿热、瘀血、浊毒为主。除此之外,曹式丽教授特别强调,肾络瘀阻为慢性肾脏病的共有病机,风邪入络为诱发或加重慢性肾脏病的重要因素。曹式丽教授善从络论治慢性肾脏病,认为慢性肾脏病的共同病机为肾络瘀阻,主张"络以通为用",治疗的目的在于保持络脉的通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就诊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46例,排除其他中医证型,主要研究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耳鸣的临床特征,变化规律及耳鸣产生的影响等.[方法]选择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电测听及耳鸣匹配、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等方法检查,并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其次为61~70岁.耳鸣响度的自我评分与响度匹配值之间无关联.大多数病例的耳鸣病程在一年之内.大部分患者受耳鸣困扰的程度在中度以下.ABR测试结果听力正常者占25%,右侧和左侧听神经传导至脑干功能障碍患者分别占13%和19%,双侧听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占16%.[结论]临床耳鸣患者多数为肾精亏损型,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男女比例相当,大部分患者听神经传导障碍和脑干功能障碍,高音调耳鸣患者居多.  相似文献   

13.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石斛药材的演变。结果:196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石斛来源为兰科石斛属Dendrobium植物的新鲜或干燥茎;1977—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石斛来源为金钗石斛、环草石斛、马鞭石斛、黄草石斛或铁皮石斛;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石斛来源为金钗石斛、铁皮石斛或马鞭石斛;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石斛的来源为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或流苏石斛,铁皮石斛也从石斛项下都单列出来。讨论:石斛药材基源的变化、铁皮石斛的单列体现出石斛用药的科学性。但铁皮石斛与石斛的性味、功效一致,值得商榷;DNA条形码、分子标记技术等新方法可以应用到石斛药材的鉴别中。  相似文献   

15.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姜黄根茎不同部位外在物理性状和内在化学成分的差异,为姜黄药材的等级划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在姜黄道地产区收集样品,每份样品按母姜、子姜一级、子姜二级进行分类,分别测定根茎的长度、宽度、厚度、质量、颜色值[明亮度(L*)、红绿度(a*)和黄蓝度(b*)]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挥发油含量。结果:不同部位姜黄根茎的长度、宽度、厚度、质量、折干率差异较大,其中宽度、厚度、质量在鲜品和干品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子姜二级的折干率显著低于母姜与子姜一级。姜黄不同部位颜色值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姜黄鲜品断面颜色值a*的变异系数最大,颜色值b*次之,颜色值L*最小,姜黄干品粉末颜色值b*的变异系数最大,颜色值L*、a*变异系数较小。姜黄不同部位的姜黄素类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子姜一级的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含量均高于母姜和子姜二级。结论:综合以上指标,姜黄子姜一级的理化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7.
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泌免疫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对乳腺增生病的红外光扫描诊断、病理分类、内分以期能够使微观医学与宏观辨证相结合,以开拓中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陈斌  苗林 《西部中医药》2005,18(7):17-19
收集我院门诊自2000年10月至2003年9月接诊的往来寒热证患者58例,实验室检查排除疟疾(血涂片均未找见疟原虫),分别从少阳辨证论治33例,从膜原辨证论治2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