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脾的联系、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aemia,AA)与肠道微生物相关性及AA从脾论治的源流及治法治则3方面入手综述基于肠道微生态从脾论治AA的研究进展,指出AA属慢性疾病中的虚劳性疾病,核心病因病机为脾肾亏虚,治疗以健脾补肾法贯穿始终;而"脾"具有的运化抗邪功能与肠道菌群对机体的代谢和免...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由骨代谢障碍所致慢性全身性骨病。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内最为复杂且非常重要的微生态系统。现代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系统可有效地调控骨代谢。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故而人体骨的疾病发生与中医“肾脏”功能的正常与否密切相关。在本文中,结合分子生物学的相关成果“肠道微生态”,论述中医肾经肠道微生态系统调节骨代谢,防治骨质疏松症,最终论述中医学从“肾”论治骨质疏松症的科学性,以期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3.
脾主运化,包涵小肠泌别清浊及大肠传导功能,维持肠道微生物稳态;脾为精微运化之枢纽,血脂亦由脾运化水谷而生成,并依赖脾的转输功能布散周身。因此,在"脾主运化"理论的指导下,探讨肠道微生物稳态与膏脂转输的关系,将有助于从肠道微生态角度为中医学"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丰富"脾主运化"理论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稳态在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免疫以及拮抗病原微生物定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肠道菌群与中医理论中"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和中医脾失健运互为因果。本文从脾虚证与肠道菌群失调的联系、中医健脾方剂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2个方面进行综述,阐明从脾论治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稳态,以期为进一步从微生态学角度研究中医健脾方剂作用机制提供借鉴。关于中药方剂对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应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充分体现疾病或是证候的临床特点,在建立成熟的证候模型或病证结合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等微生态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中药制剂对肠道微生态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明确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某一疾病优势肠道细菌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阐明中药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有效物质基础、揭示其作用本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肥胖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是遗传、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涉及促进能量吸收、激活炎症反应、调节肠道通透性等多个方面,因此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有效改善肥胖。中医认为肥胖的根本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临床从脾论治行之有效。脾主运化水谷,肠道菌群影响消化吸收,二者生理功能相似,肠道菌群的研究为中医从脾论治肥胖提供了新思路,故从肠道菌群入手阐述中医从脾论治肥胖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四川中医》2021,39(2):26-28
腻苔是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病理性舌苔,是反映脾胃病的重要特征之一。众所周知,慢性复杂性功能性胃肠病与脾胃关系密切,表现为多维度、多层次的慢性肠道损伤。根据现代医学、分子生物学肠道微生态系统与慢性胃肠疾病关系密切,本文围绕"肠道微生物—肠道损伤—腻苔"这一微观与宏观链条探讨腻苔与肠道损伤的关系,为中医辨治慢性肠道损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人体微生态是现代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一个新窗口,其中阴道菌群和肠道菌群是妇科学中最重要的两个微生态系统,而脾肾相关理论是中医整体观的重要部分之一,此两者关系密切。运用脾肾相关理论阐述肠道菌群与阴道菌群的平衡关系,提高中医理论在现代临床的应用,可以从整体上去把握疾病的变化发展,为妇科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多种微生物群体组成的生态系统,各微生物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该系统的动态平衡。分析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与失调情况,综述肠道微生态与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肾阳虚证、胃肠积热证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证候研究方向应包括开展肝脾相关证候与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的研究、"以方测证"探究中药复方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作用、建立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证候的动态联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陈紫薇  陈明 《陕西中医》2020,(11):1627-1631
脾为后天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以后天滋先天,使从脾论治成为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的经典方法。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内最庞大的"器官"——肠道菌群与"脾"的功能非常密切。目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是加速CKD进展的重要环节,基于脾肾互根互用的中医原理,收集、整理肠道菌群与CKD代谢功能、免疫应答及肾脏损伤关联的文献,从肠道菌群与机体功能代谢和内环境稳态的角度进行探讨,认识到运用中医药可通过干预肠道菌群的丰度、结构和代谢功能,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从而达到调节肾脏代谢和免疫应答的作用,提出肠道菌群是从脾论治慢性肾脏病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补开塞”理论是中医反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适用于因虚而致闭塞不通的真虚假实证。从中医角度讲脾虚膏脂转输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核心病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环境改变与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在内的多种血脂异常性疾病发生密切相关,故中医药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艾灸具有温阳补虚、调理脾胃等作用,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已经在诸多方面得到肯定,但对其作用机制的阐述仍不够详尽。在“以补开塞”理论指导下,试将艾灸、脾虚膏脂转输障碍性血脂异常相关疾病以及肠道微生物稳态三者加以联系,找到三者之间潜在的关联性,探讨艾灸疗法治疗脾虚膏脂转输障碍的原理,并对此法在血脂异常性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进行阐释,进一步丰富从脾论治血脂异常性疾病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药防治其相关性疾病寻找新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人体肠道存在庞大的微生态系统,参与营养代谢、废物排出、生物拮抗、机体免疫及内环境平衡等生命活动。本文从中医学脾主运化理论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健脾中药对肠道菌群作用机制方面对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认为从脾论治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稳态,为从微生态学角度研究健脾中药作用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健"脾"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治法之一;肠道微生态是近年来现代科学研究的热点,其所具有的营养、免疫等功能与中医"脾"的部分功能相对应。在理念上,中医健"脾"与肠道微生态平衡均讲究扶正祛邪、未病先防、治病求本、三因制宜;在临床上,中医健脾治疗肥胖、便秘、腹泻等疾病及针灸、捏脊、健脾复方的治疗机制均和微生态有关。本文结合中医"脾"及健"脾"的相关文献,探析中医健"脾"的治疗理念、临床应用,及其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并结合最新文献进行了阐述,旨在和同行交流,促进中医"脾"的微生态方向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尿液和胃肠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由肠道菌群和其寄居的环境组成,具有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吸收、黏膜屏障、免疫调节等作用,与机体生理及病理活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人体微生物群落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等组成,他们之间建立了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肠道微生物生物量占人体微生物总生物量的78%,约有400~500种肠道细菌。正常肠道菌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具有稳定性,菌群按一定比例组合,各种细菌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生态平衡。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肠道菌群数量及结构,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杆菌受到抑制,会发生各种肠道疾病和肠外疾病。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人类抵抗肠道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等关系密切。关于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也成为打开肠道微生态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着手,系统论述了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血脂异常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使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明显增加,同时亦增加肿瘤的患病风险,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对血脂异常近年来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药治法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作一概述。"血浊"作为血脂异常的中医学病名为大多数中医学家所接受,其主要病机为脏腑气化失司,气血津液失常,聚湿成浊,形成血浊。治疗多从脏腑功能和气血津液输化失常论治,具体治法则有化痰活血法、健脾化浊法、行气活血法、温补脾肾法和滋补肝肾法等。  相似文献   

15.
何金涛  于红红  俞琦  韩慧子 《世界中医药》2022,(22):3258-3262+3269
血脂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相关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且血脂异常与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密切相关。中医药通过调控肠道微生态平衡能够有效恢复脂质代谢,改善血脂水平,这有助于防治血脂异常相关疾病的发展。现就国内外有关文献展开综述,为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相关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微生态学是近年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研究显示肠道微生态与功能性便秘关系密切。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功能性便秘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其机制可能与黏蛋白分泌异常、肠道动力紊乱等相关。本文基于肠道微生态,从脾、肺、肝对"清浊相干"理论在功能性便秘防治中的理论内涵进行探讨,认为肠道微生态是阐释中医防治功能性便秘机理的重要途径,"调理脾肺肝,升清降浊毒"应是中医防治功能性便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黎豫川  张远哲  罗熙林  赵博 《光明中医》2022,(16):2904-2906
中医学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腹痛”“泄泻”范畴,目前研究认为此病主要病机为肝郁脾虚,治法以疏肝为本。但此研究认为此病与脾密切相关,过思伤脾导致脾功能失调是此病发病的关键,对其论治应着重恢复脾功能,以益气健脾、行气化湿为主。同时现代研究认为肠道菌群是中医脾主运化的生物学物质基础,而此病发病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故通过恢复脾功能,调节肠道菌群稳态而干预此疾病,是从脾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科学理论依据。应对其进行相应试验研究,进一步揭示脾主运化功能的现代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反应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其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医脾胃和肠道菌群不仅有着理论的相似点,从脾论治能调整肠道菌群,修复肠道屏障,恢复正常的免疫应答,由此可见二者在功能上的相通之处。本文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探讨中医从脾论治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以脾论治内清外柔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与方法,从中医角度对脾在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的始动作用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以脾论治,内清外柔”治疗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病的学术观点,为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另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代谢障碍性疾病,中医学对此病多从肾、脾、肝三脏论治,但现代研究从肝、脾、肾三脏论治痛风的研究较少,缺乏现代科学依据进行解释。随着国内外的探索,肠道菌群与痛风的关联早已成为研究热门。故而本文基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中医“脾”在痛风的作用,为痛风的论治提供分子生物学的靶向依据,拓宽临床诊治痛风的思路,以期为中医学从“脾”论治痛风提供现代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