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与反流类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特点.方法:对14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行胃镜检查、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分析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情况.结果:(1)140例胃食管反流病中肝胃郁热型占68.57%,胆热犯胃型占11.43%.痰气郁阻型占10.00%,中虚气逆型占10.00%.(2)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肝胃郁热型较胆热犯胃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酸反流;胆热犯胃型较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混合反流;中虚气逆型较肝胃郁热型和胆热犯胃型出现更多的生理性反流.结论:GERD中医证型以肝胃郁热型最为常见,肝胃郁热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酸反流和混合反流为主:胆热犯胃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混合反流为主;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多见生理性反流.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可作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反流阳性非糜烂性反流病中医证型与酸反流及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127例反流阳性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行24h食管pH值监测和胃镜检查,并分析中医证型与酸反流和神经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 主要证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痰气郁阻5型.总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痰气郁阻型.总反流次数在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肝胃不和、中虚气逆、痰气郁阻型.神经症评分在肝胃郁热、肝胃不和、痰气郁阻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结论 非糜烂性反流病中医证型与某些酸反流指标之间存在明显关系;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非糜烂性反流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运用多元分析法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3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胃食管反流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胆(肝)热犯胃、气郁痰阻及脾胃气虚等5大证候群。本病以实证居多,以气滞、郁热、湿热、痰阻出现频率高;虚证以气虚为主,或郁热伤阴。结论本病病机为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调,胃失和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常见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消化性溃疡相关文献资料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对证型、证素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常见的证型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瘀阻胃络、肝胃郁热等,常见的病位证素为胃、脾、肝、胃络,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气滞、热、阳虚、血瘀、气虚、阴虚、气郁、湿。结论: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临床分布类型较多,证素辨证对临床辨证的覆盖率较好,能够更好地规范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文献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提取证候要素,总结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BM、CNKI、万方、VIP数据库(截止至2011年9月),收集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文献,进行证候要素分析、提取。结果:纳入文献37篇,报告病例3 078例,报道证候类型26种,以肝胃郁热和肝胃不和为主;证候要素16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肝、脾,病性证素中实证证素以热、气滞、湿为主,虚证证素以阳虚、阴虚多见。结论:反流性食管炎证候类型以肝胃郁热和肝胃不和为主,主要病位在胃、肝、脾,病性以实证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对23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6例胃食管反流病中主要证型有肝胃郁热120例(50.85%),肝胃不和55例(23.31%),胃热气逆36例(15.25%)中虚气逆16例(6.78%),痰气郁阻9例(3.81%)等5型。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病位主要在胃,与肝关系最为密切,病性以实证、热证为主,病机主要为胃失和降、浊气上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辨证分型与酸反流各项指标及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09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选用24 h食管pH值监测的多项酸反流指标,运用多种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各主要证型与食管酸反流多项指标的差异,并分析中医证型与神经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筛选出的主要证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痰气郁阻5型。总pH<4的时间百分率、总反流次数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痰气郁阻型。DeMeester积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立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卧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神经症评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胃热气逆型。结论RE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某些酸暴露参数之间存在明显关系;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医证型与背俞穴阳性反应之间的相关性,为GERD的临床诊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以30例健康患者为对照,纳入180例GERD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根据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从上而下按压背俞穴,寻找阳性反应点,分析GERD的中医证型与背俞穴阳性反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GERD证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脾虚湿热证及瘀血阻络证,其背俞穴阳性率最高的分别为胃俞、肺俞、肝俞、胆俞、脾俞、膈俞;除瘀血阻络证组外,各组阳性率最高的背俞穴与同组其余背俞穴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背俞穴阳性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胆热犯胃证组、瘀血阻络证组及气郁痰阻证组中阳性率最高的背俞穴与其余各组的同名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中虚气逆证组胃俞与其余各组(除肝胃郁热证组外)的胃俞相比,肝胃郁热证组肝俞与其余各组(除气郁痰阻证组外)的肝俞相比;脾虚湿热证组脾俞与其余各组(除中虚气逆证组外)的脾俞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GERD中医证型与背俞穴阳性反应有较高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辨证分型的辅助方法,可为本病的治疗提供选穴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方法:设计"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要素提取表",采集80例RGERD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四诊信息,采用EXCEL进行频数分析及SPSS17.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归类总结RGERD的中医证型。结果:80例RGERD患者中医症状分析发现临床症状以反酸、嗳气反流、烧心为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RGERD分为胃虚气逆证、肝胃郁热证、气郁痰阻证及瘀血阻络证。结论:采用聚类分析法将RGERD分为胃虚气逆证、肝胃郁热证、气郁痰阻证及瘀血阻络证4个证型,与临床研究结果一致,可以有效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消化病中的构成比,揭示胃食管反流病的证候特点,从流行病学角度证实并阐明其中医病因病机,以更好地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本研究随机抽取1 000例就诊于北京中医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的病人,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其一般资料、相关症状以及舌苔脉象资料.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亲自询问填写问卷,并分别根据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作出GERD诊断并辨证分型.由SPSS统计软件处理,对两所医院消化科病人中的GERD患病构成比及其中医辨证分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 000例消化病人中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94人,GERD患病构成比为29.4%.GERD患者中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虚气滞证多于脾虚胃热、气虚血瘀证,但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虚气滞证之间没有显著差别.结论 本研究表明,GERD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29.4%,应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虚气滞证患者明显多于其他证型的患者,表明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以脾胃虚弱、肝气郁滞为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消化病中的构成比,揭示胃食管反流病的证候特点,从流行病学角度证实并阐明其中医病因病机.以更好地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本研究随机抽取1000例就诊于北京中医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的病人,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其一般资料、相关症状以及舌苔脉象资料。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亲自询问填写问卷,并分别根据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作出GERD诊断并辨证分型。由SPSS统计软件处理,对两所医院消化科病人中的GERD患病构成比及其中医辨证分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000例消化病人中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94人,GERD患病构成比为29.4%。GERD患者中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虚气滞证多于脾虚胃热、气虚血瘀证,但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虚气滞证之间没有显著差别。结论本研究表明,GERD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29.4%,应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虚气滞证患者明显多于其他证型的患者,表明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以脾胃虚弱、肝气郁滞为关键。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证型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为研究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型标准。对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主症,次症以及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分析。结果:各主要证型为胆热犯胃型9.17%,肝胃郁热刑51.67%,中虚气逆型25.83%,气郁痰阻型3.33%,提示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型以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胆热犯胃,气郁痰阻四型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NKI、VIP数据库,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文献,进行中医证候、证素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5篇,报告病例16358例,报道中医证候46种,常见的证候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郁脾虚等;证素15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热、湿、阴虚等。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以肝胃不和和脾胃虚弱最多见,主要病位在胃、脾、肝。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反流性食管炎(RE)及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各证型神经症状评分的差异,探讨精神心理因素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对23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与神经症状评分,分析中医证型与神经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肝胃郁热、肝胃不和与痰气郁阻证的神经症状评分显著高于其他各型。结论:精神心理因素与GERD密切相关,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胃食管反流痛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为更好地认识其病因病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收集北京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门诊13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填写中医证候调查表,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总结本病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探讨其病因病机。结果年龄、肥胖、饮食偏好与本病发病相关;因子分析得出12个公因子,病性要素以火(热)、气虚、气机失调为主;归纳出肝胃郁热证、中虚气逆证、胆热犯胃证及气郁痰阻证为主要中医证候。结论中年人、肥胖、偏好肥甘可能是本病发病相关因素。本病病性多为实证及虚实夹杂证,基本病机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气上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噎膈病位与病性证素特点,总结噎膈证候特点。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检索对象,提取证素;运用频次、系统聚类分析研究证素分布规律。结果:形成(1)上焦、咽喉、气滞、痰、血瘀;(2)肾、阴虚、血虚、津液亏、燥;(3)肝、火热、食积、怒、忧;(4)脾、胃、气虚、阳虚、气逆四类证素组合。结论:(1)揭示气滞、血瘀和痰结密切关系;(2)挖掘出噎膈新证候特点—郁热食积实证;(3)揭示了两大虚实夹杂证,即(脾胃)阳虚气逆、(肾)阴津亏燥。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GERD)迄今尚无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和较为统一、规范、公认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本文汇总了近15年关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分类的相关文献,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研究现状做一概述。结果提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以脾虚、气郁、痰湿、郁热为主,中医辨证分型以分五型之内为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与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的食管动力特点。方法选取具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554例,中医辨证分为4型,每个中医证型分为NERD和RE 2组。采用高分辨率胃肠动力测压系统,对不同中医证型的NERD和RE患者进行食管动力学检测。结果肝胃不和证RE组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低于NERD组;肝胃郁热证RE组食管运动波幅平均值低于NERD组,同步收缩百分比、快速收缩百分比均高于NERD组;气郁痰阻证RE组大型蠕动中断百分比高于NERD组;中虚气逆证RE组无效吞咽百分比、同步收缩百分比均高于NERD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NERD相比,RE患者肝胃不和证食管括约肌功能下降更明显,肝胃郁热证、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食管体部廓清能力下降更明显。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和西医亚型的发病机制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疏肝和胃方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下分级,分析两者的关系。以中药疏肝和胃方随证加减治疗8周后,观察胸痛症状积分与其他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结果:①属肝胃郁热证39例(67.24%),胆热犯胃证4例(6.90%),气郁痰阻证9例(15.52%),中虚气逆证6例(10.34%)。胃镜下分级在中医证型分布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前后胸痛症状积分及其他临床症状积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胸痛症状改善显效率是96.55%,临床症状改善显效率是87.93%。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以肝胃郁热证多见,其次为气郁痰阻证;其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镜下分级无明显关系;疏肝和胃方能有效改善本病的胸痛症状及其他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性。方法:(1)通过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收集84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四诊资料及相关临床资料;(2)研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结果:肝胃郁热证及气郁痰阻证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P<0.05,P<0.05),中虚气逆证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P<0.05);各中医证型的病程、体重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P>0.05);反流性食管炎内镜下分级在中医证型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萎缩性胃炎在中医证型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Hp感染在中虚气逆证中的比例低于其他各型(P<0.05);肝胃郁热证中曾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的比例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性别、Hp感染、非甾体消炎药的使用可影响本病中医证型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