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云  巢蓓  郑国军  周萃星  薛冬  陆皓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0):1390-1392,1397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IgG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常规及肾功能参数特点,鉴别诊断SARS-CoV-2感染患者及抗体阳性患者的血液指标,为早期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3月19-31日门诊检测SARS-CoV-2 IgG和IgM抗体阳性患者,体检中心健康成年人及传染病院核酸阳性确诊的SARS-CoV-2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检测血常规、肾功能,以及影像学CT平扫胸部检查,选择有鉴别意义的标志物.结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健康成年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参数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肌酐明显高于健康成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RS-CoV-2 IgM和IgG抗体阳性患者与健康成年人比较,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健康成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参数中,两组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学意义(P>0.05).结论 SARS-CoV-2 IgM和Ig G抗体阳性提示为感染中后期或既往感染,抗体阳性核酸检测阴性是否为假阳性或无症状感染者自愈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研究.血常规及肾功能参数在鉴别诊断中存在一定意义,可为核酸及CT诊断提供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对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30例疑似COVID-19患者,根据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病毒血清学抗体和血培养检...  相似文献   

3.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其病原体是一种先前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肺炎"。它的临床典型症状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2月21日渭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部分预后和转归。结果 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男女比例相同,年龄14~68岁,中位年龄41岁。可推算潜伏期者7例,为7~18 d,有3组家族聚集性发病,共10人。发病至确诊时间最长11 d,最短1 d。临床表现以发热、咽部不适、干咳为主要症状,仅1例患者有明显消化道症状。轻型4例,普通型7例,重型3例,无危重型病例。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多数正常,病程中观察到4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呈逐渐下降趋势,伴随持续发热或肺部影像学进展。6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包括3例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4例患者降钙素原检查均未见升高。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1例为第2次检测阳性、2例为第3次检测阳性。4例轻型患者胸部CT无明显改变,10例患者肺部存在多发病灶,均有磨玻璃影,病灶为单侧1例、双侧9例,均位于胸膜下或肺外带,合并有实变4例、结节影1例,无坏死灶出现,未见胸腔积液。目前14例患者中6例连续2次鼻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病程6~27 d,中位时间22.5 d。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均不具有特异性,确诊需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但部分患者需多次检测才能得到阳性结果,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仍需全面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辅助检测及病情进展等方面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IgM 和IgG 抗体在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20 年1~2 月在隔离病区收治观察的28 例留观患者作为观察组,均是首次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咽 拭子核酸检测阳性而第二次以后连续两次核酸检测为阴性的患者,将同期发热门诊排除COVID-19 的30 例发热患者作 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2019-nCoV 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水平, 采用秩和检验对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2019-nCoV IgM 和IgG 的阳性检出率;计算荧光免疫层析法 检测2019-nCoV IgM 和IgG 水平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观察组2019-nCoV IgM 和IgG 水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Z=-6.412,P<0.05);观察组2019-nCoV IgM 和IgG 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1.4% 和75.0%,联 合检测阳性检出率为96.4%。结论 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IgM 和IgG 抗体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 度和特异度,可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有效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诊治情况。结果 2例患者有明确流行病学病史,2例有头痛、发热症状,其中1例合并精神行为异常,另1例表现为意识障碍;3例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均升高,外周血和脑脊液管圆线虫抗体均为阳性;1例颅脑增强MRI可见病灶;3例经药物治疗均痊愈。结论食源性感染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的重要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除典型发热、头痛外,也可有非典型表现;外周血和脑脊液中多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免疫学检查IgM阳性有重要诊断意义,早期无明显影像学改变,药物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确诊后不同时间段(第4、7、15、30、45天)血液和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抗体(IgM和IgG)。结果 26例确诊患者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时间为(16.3±11.6)d,转阴当日IgM和IgG检出率分别65.38%和53.85%,IgM抗体在确诊后15 d检出率达到65.38%,而IgG抗体为46.15%,IgM抗体最早可在确诊4 d内检出,并在15 d左右达到峰值,而IgG抗体需7 d左右才可检出,并随着时间延长检出率持续上升。确诊患者经过治疗,病毒ORF1ab基因和N基因表达量在一周内出现明显下降,至观察截止时间点(45 d)仍有1例ORF1ab基因阳性和5例N基因阳性。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早期,核酸检测或联合IgM抗体检测检出率高,感染中后期IgM和IgG抗体检测联合核酸检测可区别既往感染和无症状感染者。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经成为人类疾病史上的第六次大流行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在原有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需要核酸检测或测序基础上增加了血清学检测作为依据,即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阳性,或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也可确诊,并一直沿用。血清学检测由于检测条件容易实现、速度快、可以大量检测、患者接受度高等优点,与核酸检测联合成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的一种重要方法,多篇文献也肯定了血清学抗体检测在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方面的价值[1-2],但临床应用中血清学抗体检测假阳性造成对诊断干扰的案例鲜有报道。本例患者入院时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不能及时检测情况下先行血清抗体检测,可以及时获知病毒感染情况,以免造成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嗜酸性粒细胞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诊断、预后判定等方面的意义.方法采用CELL-DYN3700全自动五分类血球分析仪对200例SARS患者及200例其他发热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进行检测并对100例SARS患者(包括11例死亡病例)进行连续观察.结果 89.5% SARS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下降明显(P<0.001),且随着病情的好转嗜酸性粒细胞逐渐恢复正常,病情无好转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持续降低.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对SARS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原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2019年底开始在国内流行的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卫生公共事件~([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原体是一种人类从前没有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2]),患者CT影像学检查结果表现出病毒性肺炎特征,患者咽拭子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25例境外输入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并对其胸部CT检查结果、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特异性IgM和IgG抗体、血常规、炎症指标进行分析。结果25例无症状感染者从入院至出院胸部CT均未见肺部有磨玻璃影等病毒感染表现。10例无症状感染者仅在第1次SARS-CoV-2核酸检测时呈阳性,2~3 d后迅速转阴;6例无症状感染者SARS-CoV-2核酸持续阳性时间超过8 d;其余9例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在7 d内转阴。在监测的15 d内,8例(32%)无症状感染者IgG抗体阳性,13例(52%)无症状感染者IgM抗体阳性。首次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后7 d内与>7 d时无症状感染者的IgM与IgG抗体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无症状感染者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于3.5×109/L的有2例,淋巴细胞计数低于1.1×109/L的有3例,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清淀粉样蛋白A、血清铁蛋白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境外输入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胸部CT常无病毒性肺炎表现,炎症指标及血常规多在正常范围内;抗体检测在无症状感染者的筛查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席卷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早期患者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胸部影像学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1]。本院是岳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定点救治医院。2020年2月13日,本院对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患者进行了腹腔镜探查穿孔修补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嗜酸性粒细胞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诊断、预后判定等方面的意义。方法 采用CELL DYN370 0全自动五分类血球分析仪对 2 0 0例SARS患者及 2 0 0例其他发热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进行检测并对 10 0例SARS患者 (包括 11例死亡病例 )进行连续观察。结果  89.5 %SARS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下降明显 (P <0 .0 0 1) ,且随着病情的好转嗜酸性粒细胞逐渐恢复正常 ,病情无好转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持续降低。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对SARS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及DR的影像学表现、演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其中治愈出院42例、死亡3例、重症7例、治愈10日后再度检出核酸阳性1例,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分期演变及临床价值。结果 CT早期呈现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影伴增粗的血管影,其余肺组织可以完全正常;进展期双肺出现纤维化灶、模糊的实变影,少数可见胸腔积液、含气囊腔;吸收期磨玻璃影逐渐消散,实变影边缘清楚,纤维性病灶增多;符合出院标准的病例肺内仍存在少许磨玻璃影、实变影。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像学表现符合病毒性肺炎征象并具有一定特征性,熟悉病变的分期演变对于临床治疗与出院的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早期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2月住院且入院后经核酸检测明确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入院当天行流行病学资料采集及血常规、肝肾功能、胸部CT、血气分析、呼吸道病毒抗原、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凝血功能、降钙素原等检测;并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进行分析。结果大足地区共确诊14例患者,平均年龄(53.5±12.9)岁,男性9例,女性5例;1例患者有武汉居住史,12例为密切接触感染者中有10例家庭聚集性病例,1例患者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或周围发热、咳嗽患者接触史;平均潜伏期(7.0±4.0)d,最短2 d,最长14 d;患者多表现为干咳(10例)、乏力(6例)、发热(4例),胸闷、恶心、心慌、咽痒、畏寒等症状在不同患者中有所表现,1例患者以腹泻就诊;胸部CT多表现双肺多发磨玻璃影(12例),2例患者胸部CT正常;9例普通型病例,2例轻型病例,2例重型病例,1例危重型病例。结论大足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家庭聚集性病例为主;患者以干咳、乏力、发热为主要表现;胸部CT多表现为双肺多发磨玻璃样影;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多数为普通病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3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儿童31例的临床资料。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转阴为治疗有效,统计治疗有效率。结果31例患儿治疗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转阴,治疗有效率为100.00%(31/31),无患儿死亡,均治愈出院。患儿治疗后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治疗前5例患儿出现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治疗后2例患儿出现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其中男15例,女16例,均有明确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密切接触史,其中有发热症状6例,有呼吸道症状10例,有消化道症状2例,18例患儿无明显症状。患儿入院和复查血气分析以及凝血功能均正常,入院心肝肾功能异常2例,复查心肝肾功能异常3例,23例患儿入院胸部CT检查显示无肺部影像学改变,其余8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肺部影像学改变。结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明确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无症状感染患者比例较高,可存在心肝肾功能异常、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以及肺部影像学改变,治疗效果和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患儿,男,3岁10月,因“间歇发热2周伴咳嗽、气促”,诊断为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新型冠状病毒定点医院亲子病区住院治疗。通过规范诊疗、气道管理、症状护理、病情预警性观察、家庭式参与护理等方式,患儿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临床症状、体征、胸部影像学明显好转后出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总结老年人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30例老年人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转归。结果发热、胸痛、肺实变、气促、乏力、纳差、意识障碍、呼吸衰竭和肺部湿性啰音为常见症状。结论老年人肺炎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当出现原因不明的气促、乏力、纳差、意识障碍及咳嗽时,应警惕肺炎的可能,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9.
29例肺弥漫性病变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弥漫性病变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对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对29例以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为主要表现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x线胸片和高分辨率CT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等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中,男女比例为1:1.9.分别确诊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9例(31%),特发性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9例(31%)及特发性脱屑性间质性肺炎1例;结缔组织病肺部表现4例(14%);过敏性肺泡炎2例(7%);细支气管肺泡癌、转移性肺腺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性肺炎、非霍奇金淋巴瘤肺间质病变各1例(共占14%),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组的病程长于特发性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组[3~25(中位数14)个月比1~5(中位数2)个月,P=0.036],前者更易出现呼吸困难、紫绀、杵状指;X线及高分辨率CT检查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主要为网格状和蜂窝状表现,特发性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则以片状磨砂玻璃样影为主;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组ESR明显增快,且有明显肺通气和弥散功能障碍。结论:弥漫性肺疾病的诊断是一综合过程,除了与结缔组织疾病及肿瘤鉴别外,区分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与特发性间质肺炎,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12月,湖北武汉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区甚至全球多个国家[1]。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传染源是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的方式传播,且该病毒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伴有鼻塞、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型、危重型患者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