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小血管病患者1011例,对其中年龄45岁30例(青年组)和年龄85岁25例(老年组),共55例新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2组入院时病史、化验结果、影像学特征及预后。结果老年组TG、尿素、肌酐、脑白质疏松程度(总体,脑室旁,深部)、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和生活能力改善比例明显高于青年组;老年组吸烟、同型半胱氨酸、舒张压、入院时Barthel指数明显低于青年组[36.0%vs 80.0%,P=0.000;(20.00±2.83)mmol/L vs(30.60±1.83)mmol/L,P=0.001;(84.42±4.24)mm Hg vs(93.47±5.15)mm Hg,P=0.001,1mm Hg=0.133kPa;(50.79±10.88)分vs(82.67±10.69)分,P=0.006]。结论新发皮质下小梗死青年与老年患者的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及预后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单发皮质下小梗死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160例,均不伴大脑中动脉狭窄。根据梗死灶是否累及基底节最底层面,分为近端梗死组98例和远端梗死组62例。记录患者人口统计学、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入院第1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结果近端梗死组冠心病(21.4%vs 3.2%,P=0.001)、NIHSS评分[3(2,5)分vs2(1,4)分,P=0.030]、伴发对侧颅内动脉狭窄(19.4%vs 1.6%,P=0.002)和皮质小梗死(20.4%vs 6.5%,P=0.022)比例较远端梗死组明显增高,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10.2%vs 29.0%,P=0.002)、脑白质疏松脑室周围型(16.3%vs 33.9%,P=0.010)比例较远端梗死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近端梗死与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OR=0.270,95%CI:0.100~0.726,P=0.009)、对侧颅内动脉狭窄(OR=4.500,95%CI:1.541~15.012,P=0.018)以及脑白质疏松脑室周围型(OR=0.325,95%CI:0.127~0.834,P=0.019)独立相关。结论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单发皮质下远端小梗死小血管病发病机制可能性较大;而近端小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老年及中青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1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103例,中青年组128例。对2组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年龄、心房颤动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P0.01)。老年组多发部位梗死病灶和弥散加权成像阴性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基底节区梗死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P0.01)。TOAST病因分型中,老年组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中青年组以小动脉闭塞型为主。老年组不明原因型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5.8%vs 16.4%,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43.7%vs 21.9%,P0.01)。老年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预后不良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32.0%vs 20.3%,28.2%vs 16.4%,P0.05)。结论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所占比例大,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比例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老年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TCD筛查、并经其他影像检查确诊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299例,分为老年组(≥60岁)200例和非老年组(40~59岁)99例,记录血管疾病相关病史,分析各危险因素的影响特点。结果老年组前循环狭窄发生率低于非老年组(66.5%vs82.8%,P=0.002),前后循环狭窄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14.0%vs 4.0%,P=0.005),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9.0%vs 3.0%,P=0.043)。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74.0%vs72.7%,P=0.459)。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家族史是老年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结论老年颅内外动脉和前后循环狭窄发生率明显增高,存在长期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家族史等患者应常规进行TCD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存在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5例,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33~59岁,51例)和老年组(年龄≥60岁,104例)。通过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55例患者中共有狭窄或闭塞472处,颅内外病变分别以大脑中动脉狭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最易发生。单发脑动脉病变80例(51.6%),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病变44例(55.0%),单纯颅外动脉病变36例(45.0%);颅内外动脉并存病变75例(48.4%),其中颅内外动脉串联病变27例(36.0%)。单纯前循环狭窄58例(37.4%),单纯后循环狭窄19例(12.3%),前后循环并存狭窄78例(50.3%)。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前循环狭窄明显降低(22.1%vs 41.2%,31.7%vs 49.0%,P<0.05)。部分患者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与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模式存在相关性。结论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以颅内外动脉及前后循环并存狭窄为主。高血压和高脂血症与颅内外动脉并存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部位和年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存在脑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4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8~44岁,12例)、中年组(45~59岁,45例)和老年组(≥60岁,87例)。通过CT血管造影检查,对脑动脉不同狭窄部位及年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44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中,共检测到病变血管414支,单支性血管狭窄24例(16.7%),多发性狭窄120例(83.3%,P<0.01)。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外动脉(60.4%vs 31.3%vs8.3%,P<0.01)。颅内、外动脉病变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单纯前循环狭窄和前后循环均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后循环狭窄(35.4%vs 41.7%vs 22.9%,P<0.05,P<0.01)。青年组和中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83.3%vs 75.6%vs 49.4%,P<0.05)。老年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12.6%vs 2.2%,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以多发性为主;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脑动脉狭窄分布有随年龄变化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外动脉狭窄与侧脑室旁白质发生脑白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8例,根据侧脑室旁脑白质是否发生脑白质疏松,分为无脑白质疏松组(56例)和脑白质疏松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颅外动脉狭窄情况、梗死灶的大小以及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与颅外大血管狭窄的相关性。结果脑白质疏松组脑梗死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和心脏病发生率和颈动脉斑块大小均高于无脑白质疏松组(P0.05);脑白质疏松组脑梗死患者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31.9%)明显高于无脑白质疏松组脑梗死患者(14.3%)(P0.05);非参数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脑梗死患者的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与颅外大动脉狭窄的程度呈正相关;脑白质疏松组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灶直径明显大于无脑白质疏松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发生颅外动脉狭窄与侧脑室旁发生脑白质疏松相关,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特点.方法 对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20例颅内外脑供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病例的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年组(6~44岁,48例)、中年组(45~59岁,41例)和老年组(≥60岁,31例).结果 全组病例共有狭窄或闭塞324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占47%,显著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占35%和颅内外狭窄并存占18%.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为79%,显著高于中年组(29%,P<0.01)和老年组(19%,P<0.01);青年组单纯颅外血管狭窄比例为10%,显著低于中年组(46%,P<0.01)和老年组(58%,P<0.01);青年组前循环狭窄比例为97%,显著高于中年组(75%,P<0.01)和老年组(56%,P<0.01).脑梗死患者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占3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占42%,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占2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占44%,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占39%,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占17%.82%的脑(室)出血发生于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共107例患者存在梗死灶,其中99例梗死灶与动脉狭窄部位存在相关性.部分患者存在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高龄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与狭窄分布模式有一定关系.结论 脑供血动脉狭窄的最多发部位是颈内动脉.单纯颅内动脉狭窄以青年人多见,随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狭窄比例逐渐增高,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情况逐渐增多,前循环狭窄比例逐渐降低,而后循环狭窄比例逐渐升高.脑梗死、TIA和脑(室)出血患者动脉狭窄好发部位各不相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梗死灶与动脉狭窄部位密切相关.高血压对患者形成颅内外动脉狭窄影响最大,高龄和糖尿病对颅外动脉狭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孤立脑桥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脑桥梗死患者102例,根据基底动脉是否存在狭窄分为载体动脉狭窄组16例和载体动脉正常组86例,载体动脉正常组又根据头颅MRI分为小血管病组29例及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组57例。比较不同分组之间临床与影像的不同。结果与载体动脉正常组比较,载体动脉狭窄组近端病变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比例明显增高(93.8%vs 66.3%,100.0%vs 77.6%,P0.05)。与小血管病组比较,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组糖尿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升高,吸烟比例明显降低(P0.05,P0.01)。载体动脉狭窄组、小血管病组和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组吸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孤立脑桥梗死存在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对于穿支动脉疾病患者要积极寻找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病变血管分布及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间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住院的TIA患者102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53例;年龄20~81岁,平均年龄(59.7±6.3)岁。依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8~45岁,26例)和中年组(46~60岁,25例)、老年组(60岁,51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析患者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及分布特征。结果本研究102例TIA患者中,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阳性90例,占总人数的88.2%(90/102)。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146处,其中颅内动脉血管狭窄82处,占56.2%(82/146),包括轻度狭窄14处,中度狭窄22处,重度狭窄29处,闭塞17处;颅外动脉血管狭窄64处,占43.8%(64/146),包括轻度狭窄18处,中度狭窄11处,重度狭窄25处,闭塞10处。颅内动脉血管狭窄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颅外动脉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常见。动脉血管狭窄患者90例,其中颅内动脉血管狭窄41例,占总人数的40.2%;颅外动脉血管狭窄9例,占8.8%;颅内外均有狭窄40例,占39.2%。青年组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率明显高于老年组(65.4%vs.25.5%),颅外动脉血管狭窄率明显低于老年组(3.8%vs.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和老年组颅内外动脉均狭窄的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TIA患者年龄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712,P0.05),与颅外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647,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多数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比例较颅外高,且狭窄程度与年龄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动脉狭窄分布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经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是否存在脑动脉狭窄分为狭窄组与非狭窄组;狭窄组患者再根据狭窄部位分为单纯颅内狭窄组、单纯颅外狭窄组和颅内合并颅外狭窄组,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 60岁)和老年组(≥60岁),根据血管狭窄数量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3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114例(62.0%),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30例(16.3%),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者40例(21.7%).前循环狭窄(76.6%)比后循环狭窄(33.7%)更多见,分别主要见于大脑中动脉(64.4%)和大脑后动脉(53.8%).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1.04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1.015 ~1.084;P=0.005]、高血压(OR 10.063,95% CI4.402 ~23.004;P<0.001)、糖尿病(OR 3.873,95% CI1.141~13.147;P=0.030)、吸烟(OR 3.311,95% CI 1.112 ~9.855;P=0.031)和纤维蛋白原(OR 6.085,95% CI1.396 ~26.533;P=0.016)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OR10.779,95%CI4.468 ~ 26.007;P<0.001)、糖尿病(OR3.593,95% CI1.018 ~ 12.685;P =0.047)、吸烟(OR 4.408,95% CI 1.403~ 13.826;P=0.011)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OR6.143,95% CI1.838 ~ 20.537;P=0.003)、糖尿病(OR 8.179,95% CI1.844~ 36.287; P=0.006)、纤维蛋白原(OR 2.410,95% CI1.046~5.551;P=0.039)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显著性高于单纯颅外狭窄组(P =0.001)和单纯颅内狭窄组(P=0.018),单纯颅外动脉狭窄与单纯颅内狭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3组平均水平均高于正常值.中青年组以单纯颅内、单纯颅外狭窄多见,老年组中以单纯颅内狭窄及合并颅内外狭窄较为常见.多支血管狭窄组年龄(P =0.036)和尿酸水平(P =0.006)显著性高于单支病变组,但仅年龄(OR 1.030,95% CI 1.003 ~ 1.057;P=0.028)与多支脑动脉狭窄显著独立相关.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动脉狭窄以颅内动脉狭窄多见,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比例随年龄增长有所升高.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纤维蛋白原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和糖尿病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单纯颅内、颅外动脉狭窄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CRP和尿酸可能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与脑动脉狭窄有关的炎性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梗死模式与病因特点。方法选择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5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98例和中年组(年龄65岁)77例。观察脑梗死模式与病因分型情况,脑梗死模式分为穿支动脉梗死、皮质动脉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和分水岭梗死,病因分型参照TOAST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心源性栓塞型、其他明确原因型和不明原因型。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病因分型及脑梗死模式差异。结果老年组年龄、心房颤动比例高于中年组;男性、吸烟比例低于中年组(P0.05,P0.01)。病因分型中,老年组和中年组均以小动脉闭塞型多见(44.90%和55.84%);2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原因型和不明原因型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心源性栓塞型比例高于中年组(8.16%vs 0,P=0.010)。脑梗死模式中,老年组和中年组均以穿支动脉梗死多见(41.84%和49.35%);2组穿支动脉梗死、分水岭梗死和大面积脑梗死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皮质动脉梗死比例高于中年组(32.65%vs 18.18%,P=0.031)。结论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以小动脉闭塞型、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多见;心源性栓塞型和皮质动脉供血区梗死模式较中年患者比例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小脑深部小梗死患者临床及影像特点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小脑小梗死患者95例,根据梗死部位分为深部梗死组20例及皮质梗死组75例,比较2组临床及影像特点。结果深部梗死组腔隙性脑梗死评分、脑白质疏松评分及脑微出血发生率较皮质梗死组明显升高[2(1,2)分vs 1(0,1)分,P=0.001;3(2,4)分vs 1(1,2)分,P=0.000;30.0%vs6.7%,P=0.041],心房颤动、颈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粥样硬化发生率较皮质梗死组明显降低(5.0%vs 30.7%,P=0.040;15.0%vs 40.0%,P=0.037;20.0%vs 60.0%,P=0.001)。深部梗死组小动脉病变型发生率明显高于皮质梗死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型、心源性栓塞型发生率明显低于皮质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腔隙性脑梗死评分和脑微出血是深部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33,95%CI:1.538~6.795,P=0.002;OR=8.123,95%CI:2.182~5.301,P=0.009),且深部梗死与小动脉病变型呈正相关(OR=5.481,95%CI:1.811~19.815,P=0.006)。结论小脑深部小梗死可能由脑小血管病变引起。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征   总被引:102,自引:4,他引:102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择连续行主动脉弓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成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196例 ,将其中 171例存在脑动脉狭窄的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 (18~4 4岁 )、中年组 (45~ 5 9岁 )及老年组 (≥ 6 0岁 ) ,分析脑动脉狭窄随年龄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  171例脑动脉狭窄的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 (80 .7% )明显高于颅外动脉 (5 6 .1% )。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较高 ,主要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中年组及老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颅外动脉病变数目随年龄不断增加(P <0 .0 0 1)。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早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头颅MRI确诊的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146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变情况分为进展组30例和非进展组116例,分析2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在就诊时间、脑梗死灶大小、脑梗死灶累及层面≥2个比例(76.6%vs 37.9%)、基底动脉狭窄发生率(30.0%vs 7.7%)、基底动脉轻度狭窄(46.6%vs 6.0%)及合并颅内其他血管中重度狭窄比例(50.0%vs21.5%)、出院NIHSS评分、出院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比例(80.0%vs 1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进展与脑梗死灶较大、累及多个层面、合并基底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其他血管中重度狭窄相关,早期评估脑血管对于判断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年龄与颈动脉管腔狭窄及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165例,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100例和非脑卒中组65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其次,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59岁)36例,老年组(60~79岁)98例,高龄组(年龄≥80岁)31例,对3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年龄、高血压、易损斑块及管腔重度狭窄比例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70.6±11.2)岁vs(65.1±12.8)岁,P=0.004;79.0%vs 60.0%,P=0.008;40.0%vs 24.6%,P=0.041;20.0%vs 6.2%,P=0.014]。高龄组管腔重度狭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及老年组(54.8%vs 2.8%和6.1%,P0.01)。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和高龄组稳定斑块及易损斑块检出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1.039,95%CI:1.011~1.068,P=0.005)。年龄是颈动脉重度狭窄及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OR=1.225,95%CI:1.125~1.335,P=0.000;OR=1.035,95%CI:1.005~1.065,P=0.023)。结论年龄增长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非脑卒中患者易损斑块多且管腔重度狭窄比例大。年龄≥60岁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多于年龄≤59岁患者,年龄≥80岁患者管腔重度狭窄比例最高,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性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系统回顾性分析225 例不同年龄(分为青年组、壮年组、老年组)AMI 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 青年组AMI 危险因素以吸烟(与壮年组及老年组比较P<0.05)及血脂异常为主;壮年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高血压危险;老年组糖尿病是重要的危险因素.老年女性糖尿病发病率(35.1%)明显上升;梗死相关动脉狭窄程度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界病变(50%~75%狭窄)壮年组最多;重度狭窄(76%~95%狭窄)的概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分别为18.8%、38.4%和43.4%;成角和钙化病变老年组概率升高,与壮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在不同年龄组男性和女性AMI 患者所占比重不同.随年龄增高,冠状动脉多支、复杂病变多见,不同年龄段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3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筛选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存在脑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6例,根据年龄分为青、中、老年组,对其颅内外动脉的狭窄程度、分布特征及特点等进行比较。结果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28例、单纯颅外动脉狭窄78例,单纯前循环动脉狭窄142例、单纯后循环狭窄63例,单支性血管狭窄者96例、多发性狭窄者210例;老年组单发性血管狭窄占23.28%,明显低于中年组(17.87%)和青年组(7.36%),P〈0.01;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占83.62%,明显高于中年组(44.79%)和老年组(28.30%),P〈0.01;老年组前循环狭窄占31.45%,明显低于青年组(74.51%)和中年组(56.25%),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具有年龄差异,早期对相关因素进行干预有利于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老年组(149例)。结果脑梗死组吸烟、饮酒明显高于TIA组(P<0.05);老年组颈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高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狭窄,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狭窄(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脑梗死患者前循环动脉狭窄高于后循环(P<0.01);老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P<0.01);中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高于青年组(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疾病和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冠心病患者代谢性危险因素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例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34~65岁,124例)和老年组(年龄≥65岁,75例),又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多支病变亚组(病变支数≥3支)和非多支病变亚组(病变支数<3支),比较两组及亚组的代谢性危险因素特征。结果(1)中青年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老年组,体质指数(BMI)、舒张压(DBP)高于老年组(均为P<0.05);老年组血肌酐(Cr)水平、高血压患病比例高于中青年组(均为P<0.05)。(2)中青年多支病变亚组空腹血糖(FPG)(7.21±3.44)mmol/L、DBP(79±10)mm Hg高于老年多支病变亚组(6.26±1.41)mmol/L、(75±11)mm Hg(P=0.034、0.03);HDL-C(1.07±0.26)mmol/L低于老年多支病变亚组(1.19±0.26)mmol/L(P=0.011)。(3)中青年非多支病变亚组的BMI、DBP高于老年组(均为P<0.05)。结论与老年组相比,低HDL-C、高BMI、高DBP是中青年冠心病CABG患者的代谢特征;高FPG是中青年冠心病多支病变CABG患者的代谢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