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小血管病患者1011例,对其中年龄45岁30例(青年组)和年龄85岁25例(老年组),共55例新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2组入院时病史、化验结果、影像学特征及预后。结果老年组TG、尿素、肌酐、脑白质疏松程度(总体,脑室旁,深部)、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和生活能力改善比例明显高于青年组;老年组吸烟、同型半胱氨酸、舒张压、入院时Barthel指数明显低于青年组[36.0%vs 80.0%,P=0.000;(20.00±2.83)mmol/L vs(30.60±1.83)mmol/L,P=0.001;(84.42±4.24)mm Hg vs(93.47±5.15)mm Hg,P=0.001,1mm Hg=0.133kPa;(50.79±10.88)分vs(82.67±10.69)分,P=0.006]。结论新发皮质下小梗死青年与老年患者的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及预后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冠心病患者代谢性危险因素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例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34~65岁,124例)和老年组(年龄≥65岁,75例),又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多支病变亚组(病变支数≥3支)和非多支病变亚组(病变支数<3支),比较两组及亚组的代谢性危险因素特征。结果(1)中青年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老年组,体质指数(BMI)、舒张压(DBP)高于老年组(均为P<0.05);老年组血肌酐(Cr)水平、高血压患病比例高于中青年组(均为P<0.05)。(2)中青年多支病变亚组空腹血糖(FPG)(7.21±3.44)mmol/L、DBP(79±10)mm Hg高于老年多支病变亚组(6.26±1.41)mmol/L、(75±11)mm Hg(P=0.034、0.03);HDL-C(1.07±0.26)mmol/L低于老年多支病变亚组(1.19±0.26)mmol/L(P=0.011)。(3)中青年非多支病变亚组的BMI、DBP高于老年组(均为P<0.05)。结论与老年组相比,低HDL-C、高BMI、高DBP是中青年冠心病CABG患者的代谢特征;高FPG是中青年冠心病多支病变CABG患者的代谢特征。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和性别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选取经临床确诊的505例脑卒中患者,其中男309例、女196例,依年龄分为中青年组(<50岁)、中老年组(50~80岁)和高龄组(>80岁).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冠心病、心房纤颤、高血压、糖尿病史等)、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单发皮质下小梗死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160例,均不伴大脑中动脉狭窄。根据梗死灶是否累及基底节最底层面,分为近端梗死组98例和远端梗死组62例。记录患者人口统计学、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入院第1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结果近端梗死组冠心病(21.4%vs 3.2%,P=0.001)、NIHSS评分[3(2,5)分vs2(1,4)分,P=0.030]、伴发对侧颅内动脉狭窄(19.4%vs 1.6%,P=0.002)和皮质小梗死(20.4%vs 6.5%,P=0.022)比例较远端梗死组明显增高,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10.2%vs 29.0%,P=0.002)、脑白质疏松脑室周围型(16.3%vs 33.9%,P=0.010)比例较远端梗死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近端梗死与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OR=0.270,95%CI:0.100~0.726,P=0.009)、对侧颅内动脉狭窄(OR=4.500,95%CI:1.541~15.012,P=0.018)以及脑白质疏松脑室周围型(OR=0.325,95%CI:0.127~0.834,P=0.019)独立相关。结论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单发皮质下远端小梗死小血管病发病机制可能性较大;而近端小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年龄相关性脑白质改变(age-related white matter changes,ARWMC)被认为是小动脉硬化性小血管病的表现,与高龄和血管危险因素有关.脑白质改变(white matter changes,WMC)已被公认为脑小血管病的表现之一,是老年人认知损害和功能丧失的病理学基础.研究表明,但WMC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许多临床症状,包括认知损害、痴呆、抑郁、步态障碍、尿失禁,并与卒中和死亡风险增高相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分析新发孤立性桥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丽水市中医院收治的新发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81例,其中脑桥旁正中梗死(PPI组)28例,脑桥腔隙性梗死(LPI组)53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分为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组(n=27)和非进展组(n=54)。比较各组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PI发病及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PPI组高脂血症、偏瘫、基底动脉狭窄比例、梗死直径及入院和出院时NIHSS评分均高于LP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展组舒张压、PPI比例、梗死直径、基底动脉狭窄比例及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比例及入院及出院时NIHSS评分高于非进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脂血症和基底动脉狭窄是PP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梗死直径和入院时NIHSS评分是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出现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高血脂症和基底动脉病变是孤立性P...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3例延髓梗死(MI)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徐州市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3例M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同时7例患者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5例患者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1例患者行MRA及CTA检查。结果13例MI患者中4例为延髓内侧梗死(MMI),9例为延髓外侧梗死(LMI)。9例LMI患者中6例表现为Wallenberg综合征,2例表现为Avellis综合征,1例表现为Babinski-Nageotte综合征。4例MMI患者中,1例表现为经典Dejerine综合征,1例表现为Jackson综合征,1例表现为单纯轻偏瘫,1例表现为双侧MMI综合征。LMI、MMI患者中由椎动脉和/或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者分别占7/9、3/4。13例患者中2例因呼吸循环衰竭而自动出院,其余11例经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但均遗留不同程度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结论 MI可分为MMI和LMI,其临床表现与梗死部位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MI的主要原因;MRI对MI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角度,分析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脑梗死的影像学模式特点,探讨其相应的梗死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存在ICA、MCA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梗死患者,将其分为ICA病变组和MCA病变组.根据DWI将梗死模式分为单发和多发,前者再分为穿支动脉梗死(perforating artery infarct,PAI)、皮质支梗死(pial infarct,PI)、分水岭梗死和大面积梗死.结果 MCA供血区梗死模式可分为11种.DWI多发梗死模式占所有患者的62.5%(55/88).ICA病变组更多出现PI伴发分水岭梗死(11/45,P=0.040),而MCA病变组更多出现PI伴发PAI(10/43,P=0.037).结论 在伴有ICA或M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中,大多数表现为多发梗死模式,提示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能力下降以及局部穿支闭塞等机制是其发生梗死的主要机制.ICA病变组梗死的主要机制为栓塞合并低灌注/栓子清除能力下降,而MCA病变组则为栓塞合并局部穿支闭塞.  相似文献   

11.
不同年龄男性高尿酸血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阶段男性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200例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和286例尿酸正常的男性对照按年龄分组,调查饮食和疾病史,检测生化指标,测量一般身体指标。结果49岁以下人群中,病例组肥胖、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空腹血糖异常升高率、吸烟量、白酒、啤酒量和嘌呤食物摄入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49岁及以上人群中,病例组高血压发生率、空腹血糖、肌酐、尿素氮异常升高率和啤酒摄入量较对照组升高(P<0.05)。Logis-tic回归显示,49岁以下男性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为体重指数、甘油三酯、胆固醇、啤酒和嘌呤食物的摄入;49岁及以上男性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为啤酒、血肌酐和血糖。结论49岁以下男性血尿酸升高的危险因素主要为不良的饮食结构和多种代谢紊乱,而49岁以上男性尿酸水平受到不良饮食结构的影响较少(啤酒除外),血糖、尿素氮、血肌酐异常升高与尿酸升高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早期运动功能缺损进展的预测因素.方法 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老年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95例,根据病情是否进展将患者分为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PMD)组31例(32.6%)和未进展组64例.PMD为发病1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组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加强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在安贞医院心脏内科接受PCI治疗的1428例冠心病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对不同年龄组血压、血脂、血糖及吸烟等传统危险因素的合并及控制情况进行比较,并对住院期间的药物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1.60岁以下的青、中年患者占47.7%;在接受PCI治疗的患者中女性在青、中年年龄组中的比例显著低于老年前期及老年组。2.各年龄组患者入院时有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的比例均较低,而合并高血压的比例较高。3.青年(45岁以下)、中年(45~59岁)、老年前期(60~74岁)和老年(75~89岁)各年龄组患者入院时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患者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4.各年龄组患者入院时血压、血糖及血清胆固醇的控制状况均较差。结论:目前住院接受PCI治疗的患者中,青、中年患者占了近50%,并且大部分患者血压、血糖和血清胆固醇均在正常范围,因此,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除了控制传统的危险因素外,还应研究和预防其它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发病并入住太原市3所三甲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卒中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当前吸烟和酒精摄入在内的可干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2 924例患者,年龄19 ~ 94岁,男性2 024例(69.2%).在所有可干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的构成比最高(71.3%).女性高血压(78.0%对68.4%;P<0.001)、高脂血症(48.8%对39.5%;P<0.001)和心房颤动(11.3%对4.6%;P <0.001)的构成比显著高于男性;男性当前吸烟(37.3%对4.2%;P<0.001)和酒精摄入(26.1%对0.7%;P<0.001)的构成比显著高于女性,而且平均危险因素暴露数量(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显著更多[2(2 ~3)对2(1~3);P<0.001].高脂血症构成比随年龄增长而降低,60岁以上年龄段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5);心房颤动构成比在5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岁以上年龄段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5).当前吸烟和酒精摄入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男性在各年龄段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结论 男性危险因素多于女性,高脂血症和心房颤动的构成比在老年女性中显著高于男性,而当前吸烟和酒精摄入则以中青年男性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方法分析37例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诊治经过及预后。结果37例肺栓塞中,手术科室发生15例(40.5%),非手术科室发生22例(59.5%)。13.5%患者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三联征,13.5%心电图有SⅠQⅢTⅢ表现,21.6%有肺动脉高压,8.1%肺栓塞患者最终死亡。手术科室肺栓塞患者Kaprini评分和SⅠQⅢTⅢ比例显著高于非手术科室,但两组在临床症状、体征和预后上无统计学差异。住院期间病死率为8.1%,1年内病死率13.5%。结论住院患者是肺栓塞的高危人群,病死率高。恰当的风险评分、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可能是减少其病死率和致死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SSI)患者的磁敏感血管征(SVS)与脑小血管病(CSVD)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7年5月~2021年5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RSSI患者148例,根据是否存在SVS分为SVS组31例及无SVS组117例.回顾性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CSVD影像学标志物(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小动脉病变所致皮质下小梗死(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ion,SSI)的影像学差异。方法连续住院的急性SSI患者根据循证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SSS- TOAST)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和小动脉闭塞性卒中组,比较其影像学特征。结果共 纳入118例急性SSI...  相似文献   

19.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收集住院确诊的BD病人100例为BD组,另设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病人100例为对照组,进行成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16个因素与BD的发病有关(P〈0.05),其中高密度脂蛋白为保护因素。其余为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中风病史、高血压病史、肥胖(BMI≥26kg/m^2)、饮酒史、高龄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多因素分析模型中中风病程、高血压病程厦饮酒年限进行分级研究,其OR值和OR的95%CI分别为21.25(4.50~100.28)、10.59(1.29~86.27)、3.02(0.86~10.61)。交互作用分析:年龄与中风病程、年龄与高血压病程的OR值和OR的95%CI分别为6.36(3.0~13.50)、2.21(1.84-4.12),年龄与饮酒年限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高血压病痛史、中风病史、肥胖、饮酒史、高龄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食管裂孔疝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对其常见误诊疾病进行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6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食管裂孔疝患者168例,其中92例<60岁(中青年组),76例≥60岁(老年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不同年龄段食管裂孔疝相关危险因素。同时采用χ2检验比较中青年组与老年组食管裂孔疝患者常见误诊疾病比例差异。 结果体重指数、进食过饱、睡前进食是中青年食管裂孔疝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0.030、0.015);睡前进食、习惯性便秘、慢性咳嗽是老年食管裂孔疝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4、0.018、0.039)。中青年组和老年组食管裂孔疝患者误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比例最高[21.7% (20/92)、28.9 (22/76)],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食管裂孔疝患者误诊为咽喉炎、支气管哮喘的比例高于老年组患者[19.6% (18/92)vs 9.2% (7/76)、13.0% (12/92)vs 6.6% (5/76)],老年组食管裂孔疝患者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的比例高于中青年组患者[10.9% (10/92)vs 21.1% (17/76)],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332,P=0.001;χ2=7.911,P=0.005;χ2=9.614,P= 0.002)。 结论不同年龄食管裂孔疝的危险因素不同,常见误诊疾病也有差异,要根据年龄进行针对性防治,同时减少食管裂孔疝的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