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病人骨代谢标志物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病人,根据病人有无心脑血管疾病分为心脑血管疾病组(40例)和无心脑血管疾病组(50例)。检测并比较2组病人的颈动脉内膜厚度、HbA1c、TG、TC、LDL-C、HDL-C、骨密度、骨钙素(osteocalcin,OC)、血清1型原胶原N-端前肽(serum type1 procollagen N-terminal peptide,P1NP)、血清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ollagen cross-linking C-terminal peptide,CTX)、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in,PTH)、25羟维生素D (25-OH-D)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病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脑血管疾病组的骨密度T值、P1NP、OC、HDL-C水平明显低于无心脑血管疾病组,CTX、HbA1c、颈动脉内膜厚度、TG、TC、LDL-C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脑血管疾病组(P 0. 05);2组病人的PTH、25-OH-D、血钙、血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因素包括P1NP、CTX、OC、骨密度、HbA1c、TG、TC、LDL-C、HDL-C。结论老年男性心脑血管疾病与骨代谢标志物P1NP、CTX、OC具有相关性;老年骨质疏松病人行早期干预、早期预防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及细胞因子变化及意义。方法对280例老年男性体检者进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量,检测血清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1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β-CTX)、骨钙素(osteocalcin,OC)和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男性OP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OP组血清P1NP、β-CTX、IL-6、TNF-α及IGF-1水平均明显高于骨量减少组和正常组(P0. 05),血清OC水平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和正常组(P0. 05)。相关分析显示,OP组BMD与OC呈正相关(r=0. 370,P0. 05),与P1NP、β-CTX、IGF-1、、IL-6、TNF-α呈负相关(r=-0. 475、-0. 420、-0. 386、-0. 414、-0. 281,P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 702)、P1NP (OR=2. 437)、β-CTX (OR=1. 853)、IGF-1 (OR=2. 106)、IL-6 (OR=1. 614)及TNF-α(OR=1. 428)是老年男性OP的危险因素,OC是老年男性OP的保护因素(OR=0. 815)。结论骨代谢指标及细胞因子水平与老年男性OP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脆性压缩性骨折以及非骨质疏松患者椎体暴力作用下爆裂性骨折、暴力作用下含椎体骨折的多发性骨折之间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早期的变化规律及异同。方法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住院的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暴力作用下非骨质疏松的椎体爆裂性骨折以及暴力作用下含有椎体骨折的多发性骨折患者,明确骨折日期,检测血清1型前胶原氰基末端前肽(P1NP)、1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以及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检查。结果单纯椎体骨折后,P1NP在第2周即达到高峰,升高幅度为基线值1.5倍,之后基本维持在该水平,直至5 w仍未下降;CTX在椎体压缩性骨折后第2周、在椎体爆裂性骨折第3周达到高峰,升高幅度为基线值1.5倍左右,之后并未下降;多发性骨折组则似有持续的上升,在5 w内仍未观察到峰值。C反应蛋白(CRP)在各种骨折后1 w内迅速升高,压缩组和爆裂组升高幅度至基线值1~2倍左右,多发性骨折组有近10倍左右升高;但基本在第2周可降至正常范围。椎体压缩性骨折组和椎体爆裂性骨折组在P1NP、CTX、CRP的变化上并未见有明显差别。结论椎体骨折后骨代谢标记物的变化有一定规律,该指标对评估椎体骨愈合的进程、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风险,干预骨愈合的措施方面的作用均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术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规律,并比较骨代谢标志物在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异同。方法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病房住院的髋部骨折患者138例,其中女性106例,男性3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8例,股骨颈骨折70例;明确骨折日期、手术日期,检测术前、术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alkaline phosphatase,ALP)、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pr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P1NP)、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s of type 1 collagen,CTX)、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e D,25OHD)水平以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 (1)髋部骨折以女性居多;(2)骨折后1周内术前男性、女性之间,以及两种髋部骨折之间的骨代谢标志物均未见明显差异,骨折术后40~50 d骨代谢标志物均有明显上升;(3)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组,术后40~50 d女性患者的P1NP上升约3倍,男性患者P1NP上升达到4倍左右;CTX及ALP上升幅度均在1.5倍左右;(4)在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组,P1NP上升约1.5倍,CTX变化不明显;(5)女性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中部分患者术后CTX呈下降趋势,与基线血磷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后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有一定规律,骨折类型不同会影响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总体变化趋势,研究标志物变化规律有助于评估骨折术后骨愈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术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规律,并比较骨代谢标志物在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异同。方法 收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病房住院的髋部骨折患者138例,其中女性106例,男性3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8例,股骨颈骨折70例;明确骨折日期、手术日期,检测术前、术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alkaline phosphatase,ALP)、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pr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P1NP)、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s of type 1 collagen,CTX)、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e D,25OHD)水平以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 (1)髋部骨折以女性居多;(2)骨折后1周内术前男性、女性之间,以及两种髋部骨折之间的骨代谢标志物均未见明显差异,骨折术后40~50 d骨代谢标志物均有明显上升;(3)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组,术后40~50 d女性患者的P1NP上升约3倍,男性患者P1NP上升达到4倍左右;CTX及ALP上升幅度均在1.5倍左右;(4)在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组,P1NP上升约1.5倍,CTX变化不明显;(5)女性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中部分患者术后CTX呈下降趋势,与基线血磷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后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有一定规律,骨折类型不同会影响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总体变化趋势,研究标志物变化规律有助于评估骨折术后骨愈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OP)患者血清骨形成与骨吸收生化指标随年龄变化及与OP的关系。方法根据是否合并OP,将185例老年男性T2DM患者分为OP组103例,非OP组82例。采用双能X线法检测骨密度,分别检测2组血清骨形成生化指标包括骨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OC)、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血清骨吸收生化指标Ⅰ型胶原C端肽(CTX)、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清白蛋白(GA)的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OP组的BMI及FINS、骨形成指标(BAP、OC、PINP)浓度低于非OP组,FPG、HbA1c、GA浓度及病程高于非OP组(P〈0.05),骨吸收指标(CTX)浓度高于非OP组(P〉0.05)。OP组骨形成生化指标浓度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骨吸收指标浓度高于骨量减少组(P〉0.05)。OP组骨形成生化指标浓度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男性T2DM合并OP的发生与骨形成能力不足有关,在治疗T2DM的同时,应重视早期预防和治疗OP。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病人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4例T2DM病人,根据骨密度测定结果分为T2DM合并骨质疏松组和T2DM合并骨量减少组和T2DM组,收集所有病人基础资料,比较Cys-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ⅠNP)、Ⅰ型胶原C端末端肽(β-CTX)、25-羟基维生素D[25-(OH)VD]、甲状旁腺素(PTH)、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n端分子(N-MID),尿微量白蛋白/肌酐(mAlb/CRE)等。变量间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多重线性逐元回归方法分析各指标对骨密度的影响。结果 T2DM组年龄低于T2DM合并骨质疏松组和T2DM合并骨量减低组(P0.05)。T2DM合并骨质疏松组病程较T2DM组和T2DM合并骨量减低组延长(P0.05)。T2DM组体质指数(BMI)、FPG均高于T2DM合并骨质疏松组和T2DM合并骨量减低组(P0.05)。T2DM合并骨质疏松组Cys-C含量、β-CTX、N-MID水平高于T2DM组和T2DM合并骨量减低组(P0.05),PⅠNP、25-(OH)VD浓度低于T2DM组和T2DM合并骨量减低组(P0.05),且T2DM组和T2DM合并骨量减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合并骨质疏松组TC、LDL-C、HDL-C水平高于DM组和T2DM合并骨量减低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2DM病人Cys-C水平与β-CTX呈正相关,与骨密度、25-(OH)VD与PⅠNP呈负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5-(OH)VD、BMI和性别为腰椎骨密度的危险影响因素。结论 T2DM合并骨质疏松病人血清Cys-C水平较高, Cys-C可能参与骨骼稳态调整,影响骨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骨密度(BMD)、骨代谢及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46例T2DM患者,根据BMD进行分组,其中骨质疏松组72例,骨量减少组84例,骨量正常组90例。检测各组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Hb、NLR与骨代谢及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结果 与骨量正常组比较,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女性绝经年限更长,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NLR水平更高,25羟基维生素D[25(OH)D]、股骨颈BMD、腰椎BMD、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Hb水平更低(均P<0.05)。与骨量减少组比较,骨质疏松组女性绝经年限更长,FPG及HbA1c值更高,25(OH)D、股骨颈BMD、腰椎BMD、Hb、CTX及P1NP水平更低(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b与股骨颈BMD、腰椎BMD呈正相关(P<0.001),NLR与股骨颈BMD、腰椎BMD呈负相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 2型糖尿病 (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患病率。 方法 将老年T2DM患者 338例分为 6 0~ 6 9岁和 70~ 79岁组 ,应用DPX L骨密度仪测定患者腰椎、左侧股骨Ward’区骨密度 ,并与非老年 (5 0~ 5 9岁 )T2DM患者 199例及本地区健康老年人 (老年对照组 ) 5 31例进行骨密度及骨质疏松患病率的比较。 结果  (1)女性老年T2DM组腰椎、Ward’s区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均高于非老年T2DM组 ,但低于老年对照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0 0 0 1,70~ 79岁组腰椎除外 ) ;(2 )男性老年T2DM组腰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与非老年T2DM组和老年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6 0~ 6 9岁组Ward’s区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高于非老年T2DM组和同龄对照组 ,但 70~ 79岁组低于同龄对照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0 0 0 1) ;(3)老年T2DM组患病前的体质指数 (BMI)高于老年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0 0 0 1)。 结论 老年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因年龄、性别和部位的不同而表现为高于或等于非老年T2DM患者 ,低于或等于健康老年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变化。方法老年糖尿病患者171例,根据是否合并骨质疏松性骨折分为糖尿病骨质疏松性骨折组(观察组)97例和糖尿病未合并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对照组)74例。研究对象均于入院第2天清晨抽取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盒测定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LP)和Ⅰ型原骨胶原蛋白N-端肽(sCTX)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脂联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含量。采用免疫化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结果观察组血清BG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ALP和sCTX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TNF-α、CRP和MC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GF-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血清骨代谢、炎症因子、脂联素和IGF-1存在异常变化,可作为诊断和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参考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血清脂联素(APN)与骨密度(BMD)及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134例为观察组,老年骨质疏松无骨折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APN、BMD和Ⅰ型胶原β降解产物(β-CTX)、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ⅠNP)、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BAP...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血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规律,并比较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血骨转换标志物的异同。方法纳入髋部骨折患者50例,其中女性37例,男性1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21例,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29例;明确骨折日期、手术日期,检测术前、术后血清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pr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P1NP)、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s of type 1 collagen,CTX)、骨钙素(osteocalcin,OC)、25羟维生素D (25 hydroxy vitamin D,25OHD)的水平以及骨密度。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两种髋部骨折的骨转换标志物均未见明显差异,骨折术后30~60 d时骨转换标记物均有明显上升,P1NP、CTX及OC分别由术前的41.9 (29.6,44.9)μg/L、0.57 (0.38,0.67)μg/L和13.9 (10.5,14.3)μg/L上升至134.0 (110.7,57.0)μg/L、0.84 (0.69,1.00)μg/L和21.6 (16.8,28.6)μg/L; 80~120 d时P1NP和CTX已经下降,分别下降至102.0 (72.3,126.8)μg/L和0.69 (0.55,0.82)μg/L; OC在80~120 d时仍为上升趋势,为24.3 (18.6,26.5)μg/L。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P1NP变化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1),术后30~60 d P1NP比基线升高3~4倍,80~120 d时比基线升高2~3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P1NP/CTX比值的变化骨折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8),两种典型骨折术后30~60 d时P1NP/CTX比基线升高2.5倍,80~120 d比基线升高2倍。结论老年髋部骨折的骨转换标志物变化不同并受许多因素影响,但观察P1NP不必考虑性别不同,观察P1NP/CTX比值可不必顾虑骨折类型术式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IGF-1等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瘦素(LEP)与细胞因子及骨密度的变化及其关联。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生化速率法检测65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LE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细胞介索2(IL-2)、雌二醇(E2)、睾酮(T)和血脂水平,同时行骨密度检测。结果老年女性和男性骨质疏松组LEP水平均较青中年对照组和骨量减少组不同程度增高(P〈0.01,P〈0.05),两组患者IGF-1和IL-2水平均明显低:F青中年对照组(P〈0.05,P〈0.01);骨密度值亦明显低于青中年对照组(P〈0.01,P〈0.05)。相关实验显示,LEP与E2、T、骨密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IGF-1与E2、T、骨密度则呈正相关。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LEP与细胞因子的代谢紊乱是造成骨量减少和骨形成障碍的重要因素,LEP、IGF-1、IL-2与其他与骨代谢有关指标对辅助诊断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病人肌少症(sarcopenia)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80例老年T2DM病人(T2DM组)及258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测定2组血生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 D]水平以及步速、握力、身体成分及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ASMI)。将老年T2DM病人分为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比较2组25(OH) D水平;根据25(OH) D水平将老年T2DM病人与对照组分为维生素D充足组、维生素D不足组、维生素D缺乏组、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分别比较不同维生素D水平下T2DM组与对照组ASMI水平差异。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探讨老年T2DM病人ASMI与年龄、病程、HbA1c、血清25(OH) D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1)老年T2DM病人肌少症的发生率为30. 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 9%(χ~2=30. 786,P0. 001)。(2)老年T2DM合并肌少症病人血清25(OH) D水平较非肌少症组显著下降(t=-2. 945,P=0. 013)。(3)维生素D充足组中,老年T2DM病人与对照组相比,AS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维生素D不足组、缺乏组、严重缺乏组中,老年T2DM病人与对照组相比,ASMI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4)相关分析发现,老年T2DM病人ASMI与年龄(r=-0. 404,P=0. 008)、HbA1c(r=-0. 382,P=0. 013)、病程(r=-0. 418,P=0. 006)呈负相关,与血清25(OH) D水平(r=0. 366,P=0. 017)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 208,P=0. 006)、HbA1c水平(OR=1. 851,P=0. 015)、病程(OR=1. 482,P0. 001)、血清25(OH)D缺乏(OR=2. 853,P0. 001)是肌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T2DM病人常合并肌少症,年龄增加、糖尿病病程长、糖尿病控制差、维生素D缺乏是肌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骨密度情况及骨折早期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特点及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病房住院的1161例患者临床资料、骨密度检查结果以及血清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1NP)、25羟基维生素D3[25-(OH)VD3]、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血清骨钙素(OC)、甲状旁腺激素(PTH)等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共纳入女831例,男330例,其中(1)腰椎及髋部总体骨密度显示:T≥-1.0 SD分别为30.4%(353/1161)、6.8%(79/1161);-2.5 SD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代谢标志物骨钙素(OC)水平与老年T2DM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161例老年T2DM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CAS)73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CIMT增厚)52例及颈动脉内-中膜正常组(CIMT正常)34例。比较各组OC等水平。结果 CAS组OC水平低于CIMT增厚组及CIMT正常组(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OC与HbA1c及高血压水平呈负相关(r=-0.454、-0.067,P=0.006、0.036)。结论OS水平降低可能是老年T2DM患者CAS程度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UA)、白细胞计数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老年女性T2DM患者及正常对照组患者腰椎及左股骨颈的BMD,检测其空腹及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尿酸(UA)、血清钙(ALP)、血清磷、血清总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结果 (1)老年女性T2DM患者腰椎、左股骨颈BMD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U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老年女性T2DM患者高UA组L1~L3 BMD值显著低于正常UA组(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T2DM和血UA是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或骨含量降低的危险因素,而外周白细胞计数则为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1.108、5.911、1.005、0.689,P<0.05)。结论老年女性T2DM患者BMD降低,定期检测血UA水平和外周白细胞计数,可预测老年女性T2DM患者的BMD。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16~2017年140例患者,比较发生骨质疏松者与未发生骨质疏松者的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结果T_2DM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P 0. 05)。合并骨质疏松组的尿CTX明显高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P 0. 05);合并骨质疏松组的血PTH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P 0. 05)。与非糖尿病人群比较,糖尿病患者的尿CTX明显升高,骨钙素明显降低(P 0. 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中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高,特征为:骨吸收增加、骨形成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病人骨转换标志物水平的早期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35例老年OVCF病人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35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以及双能X线骨密度,并比较研究组不同性别、年龄、椎体骨折数量病人骨折后第1、2、3、6、8、12周血清PINP、CTX、25(OH)D水平,骨折后第1、12周骨密度的差异,分析骨折后第1周各指标与病人性别、年龄、椎体骨折数量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入院时血清PINP、CTX、25(OH)D水平及骨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不同性别病人第2、3、6、8、12周血清PINP、CTX、25(OH)D水平均较骨折后第1周明显升高(P<0.05);女性病人骨折后第1周血清PINP、CTX、25(OH)D水平及骨密度,骨折后第12周骨密度均低于男性(P<0.05)。>80岁、70~80岁病人第2、3、6、8、12周血清PINP、CTX、25(OH)D水平均较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预测住院低骨量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方法采用随机选择175例住院T2DM患者作为T2DM组,同期门诊非T2DM患者108例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XA)检测腰椎(L1-4)及左侧股骨(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的骨密度(BMD),记录每例患者日常生活中可能影响骨代谢的危险因素,根据体重指数(BMI)和股骨颈BMD,用FRAX计算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临床性脊椎、髋骨、前臂和肱骨骨折)和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结果 T2DM组BMD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下降(P0.05),但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却明显增高(P0.05);根据BMI计算10年全部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BBMO)发生概率和10年髋部骨折(BBHF)发生概率、根据股骨颈骨密度计算10年全部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BMO)发生概率和10年髋部骨折(BHF)发生概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01);年龄、绝经年限、BMI、吸烟、补充钙与维生素D、以往骨折史、骨质疏松病史、父母髋部骨折史、糖尿病病史等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 T2DM患者较对照组更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并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常规补充适量钙剂和维生素D、进行体育运动、控制血糖等可预防和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