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老年及中青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1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103例,中青年组128例。对2组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年龄、心房颤动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P0.01)。老年组多发部位梗死病灶和弥散加权成像阴性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基底节区梗死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P0.01)。TOAST病因分型中,老年组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中青年组以小动脉闭塞型为主。老年组不明原因型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5.8%vs 16.4%,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43.7%vs 21.9%,P0.01)。老年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预后不良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32.0%vs 20.3%,28.2%vs 16.4%,P0.05)。结论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所占比例大,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比例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调脂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我科2011年11月~2014年12月入院的冠心病患者病历资料2252例,根据年龄分为≥75岁组243例,60~74岁组2009例,比较2组入院前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剔除不能提供所使用他汀类药物种类或剂量的病例,≥75岁组剩余95例,60~74岁组剩余811例,统计不同种类他汀类药物及剂量在2组患者中的应用比例。结果≥75岁组高血压、2型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60~74岁组(75.3%vs 66.7%、39.9%vs 28.3%,P0.01)。≥75岁组氟伐他汀和普伐他汀使用比例显著高于60~74岁组(6.3%vs 1.7%、8.4%vs 3.1%,P0.05),阿托伐他汀使用比例显著低于60~74岁组(42.1%vs53.3%,P0.05)。≥75岁组与60~74岁组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及匹伐他汀使用比例无明显差异(15.8%vs 14.4%、24.2%vs 26.2%、1.1%vs 0.6%、2.1%vs 0.7%,P0.05)。结论临床医师在为老年患者制定调脂药物治疗方案时,应兼顾疗效与药物不良反应,为老年患者带来最大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与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类型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就诊的老年女性AMI患者400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229例,高龄组171例。又根据诊断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198例,非STEMI组202例,STEMI患者根据梗死部位分为单纯下壁心肌梗死83例,前壁心肌梗死66例,其他部位49例不分析。比较各组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指标。分析血清胆红素与老年女性AMI患者的相关性。结果高龄组心力衰竭、脑血管病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33.9%vs 17.0%,P=0.000;23.4%vs 14.0%,P=0.015),LVEF、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老年组[(49.90±11.11)%vs(52.45±10.17)%,P=0.019;(7.44±3.14)μmol/L vs(8.40±3.77)μmol/L,P=0.007]。STEMI组间接胆红素、HDL-C水平明显高于非STEMI组,心力衰竭比例明显低于非STEMI组(P0.05)。下壁心肌梗死患者LVEF明显高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糖尿病及空腹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0.05,P0.01)。结论入院时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与老年AMI患者年龄、心肌梗死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人院外心搏骤停(OHCA)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影响老年人OHCA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参照Utstein模式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0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科、绍兴市急救中心和宁波市急救中心接诊的625例OHCA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326例和中青年组29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比较2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差异,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患者发作地点在家里比例更高(79.1%vs47.5%),初始心律表现为不可电击心律(89.9%vs 84.6%)和发病原因为心源性(52.5%vs 44.5%)及被目击比例(77.6%vs 70.6%)更高(P0.05,P0.01)。老年组在现场/途中自主循环恢复(ROSC)、急诊室ROSC、存活住院及存活出院比例均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P0.01)。初始心律为可电击心律、急救反应时间10min、旁观者心肺复苏及院外除颤是老年OHCA患者出现ROSC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老年OHCA在发作地点、初始心律、病因及被目击等上有特点;预后较中青年OHCA差;完善相关急救措施可能增加ROSC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14例AMI患者分为中青年组(60例)和老年组(54例)。结果中青年组、老年组男性患者都明显多于女性(P0.05)。中青年组吸烟者明显高于老年组,但糖尿病症状却相反(P0.01)。与中青年组相比,老年组典型的胸痛症状没有明显区别,但出现肺部啰音(61.1%)、呼吸困难(51.9%)和休克(33.3%)等症状。高原地区所有AMI患者出院死亡率为21.9%,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分别为16.7%和35.2%,并且老年组和中青年组静脉溶栓治疗明显改善远期预后(P0.01)。影响因素包括糖尿病、贫血、休克、呼吸困难、心律失常、血清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e GFR)、血清清蛋白、血红蛋白、药物保守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等12个指标,其中糖尿病、贫血、休克、呼吸困难、心律失常、药物保守治疗和e GFR为影响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静脉溶栓治疗是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老年AMI患者临床表不典型,往往存在其他不典型并发症,但静脉溶栓治疗仍可以有效改善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脂异常情况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将临床确诊AMI的135例患者分为中青年组(年龄35~59岁,59例)、老年组(年龄60~ 74岁,29例)和高龄老年组(年龄75 ~ 87岁,47例);分析各组患者冠心病(CHD)危险因素、血脂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 冠心病危险因素中,中青年组吸烟史和CHD阳性家族史比例明显高于高龄老年组,而高龄老年组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血脂谱分析显示中青年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载脂蛋白B(Apo B)均显著高于高龄老年组患者(P<0.05).3组AMI患者检出率最高的血脂异常为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中青年组单支病变(23.7%)显著多于高龄老年组(4.2%).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用Gensini积分比较,高龄老年组显著高于中青年组和老年组.结论 高脂血症是各年龄组AMI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特别是HDL-C降低.应重视冠心病患者,特别是中青年患者血脂检测和调脂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药物组和手术组,比较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住院相关检查结果、治疗及随访结果等情况。结果:共纳入116例AMI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其中药物组56例(48.3%),手术组60例(51.7%)。与手术组患者相比,药物组患者年龄大、高血压比例高(69.6%vs. 50.0%,P=0.038)、BMI高[(25.8±3.7)vs.(24.0±2.8)kg/m~2,P=0.032]、穿孔时间短[11.0(2.3,24.8)vs. 45.0(26.5,69.5) d,P=0.001]、休克状态比例高(57.1%vs. 11.7%,P=0.001)、急性左心力衰竭比例高(75.0%vs. 31.7%,P=0.001)、呼吸机支持比例高(23.2%vs.3.3%P=0.002)、药物使用率高[血管活性药物(73.2%vs. 31.7%,P=0.001)、心律失常药物(28.6%vs. 3.3%,P=0.001)]、利尿药物(98.2%vs. 76.7%,P=0.001)、硝酸酯类(92.9%vs.68.3%,,P=0.001)。药物组和手术组在院死亡率分别为85.7%和13.3%。随访结果显示,药物组MACCEs(50.0%vs. 19.2%)、死亡事件(25.0%vs. 5.8%)高于手术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的心力衰竭事件(13.5%vs.零)和心肌梗死事件(3.8%)发生率高于药物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是AMI合并室间隔穿孔的患者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与药物治疗相比,手术治疗可明显降低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患者预后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国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现状。方法: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34家协作医院,从2012年4月15日起,各协作医院连续入选符合标准的住院ACS病例≥90例,共收集病例3 391例。患者出院后分别在3个月、6个月时对其进行随访,调查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使用及预后情况。结果:(1)女性ACS患者平均年龄较男性大(66.0岁vs.60.4岁,P0.01);女性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分别为76.0%vs.65.3%,43.8%vs.35.8%,38.1%vs.32.7%,P值均0.01),女性吸烟率低于男性(5.2%vs.42.7%,P0.01)。(2)女性患者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比例低于男性(15.6%vs.29.5%,P0.01);女性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比例低于男性(42.1%vs.56.6%,P0.01)。(3)女性患者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率低于男性,其中氯吡格雷和ACEI/ARB的使用率分别低13.0%和10.2%;二级预防药物联合使用率较男性低17.9%。(4)除阿司匹林外,女性患者二级预防药物未使用原因主要是医生未处方(未处方率49.6%~80.4%);阿司匹林自行停药的比例占1/3。(5)与男性患者比较,女性患者出院6个月时LDLC和血压控制达标率低、再住院率和病死率高,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结论:与男性ACS患者比较,女性ACS患者年龄大,合并的危险因素多;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率较男性低;我国住院女性ACS患者指南推荐药物的应用尚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生存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AMI患者2667例,其中男性2042例(男性组),女性625例(女性组)。女性组按院内生存情况又分为生存组565例,死亡组60例。分析女性组与男性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临床检查、并发症、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女性组院内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组(9.6%vs 5.3%,P<0.01),其中接受PCI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未行PCI患者(5.1%vs 25.7%,P<0.01),急诊PCI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择期PCI患者(10.1%vs 2.5%,P<0.01)。女性AMI患者院内预后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红细胞比容、治疗方法、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呈正相关,与年龄、重度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肌钙蛋白T峰值、术后肌酐呈负相关(P<0.05,P<0.01)。女性A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尿素、肌钙蛋白T峰值、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他汀类药物(P<0.05,P<0.01)。结论临床需更加关注女性发病情况,重视尿素、肌钙蛋白水平及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最优化药物治疗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不同年龄腹膜透析(PD)患者进行透析前评估和预后分析,以期延长PD患者生存率。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科2006年~2007年开始接受PD治疗的患者181例[老年组(≥65岁)96例,中青年组(18~64岁)85例]。记录基线各项临床指标,定期随访(每2~4周)、评估透析充分性(包括水分、溶质清除情况,营养评估,心血管评估等),及时记录各项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状况、透析充分性、腹膜炎发生率、生存率等,分析各项临床指标对预后影响,寻找潜在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组高血压(88.54%vs68.24%,P0.01),心脑血管疾病(69.79%vs30.59%,P0.01)及外周血管疾病(38.54%vs18.82%,P0.01)发生率较中青年组高。在透析充分性、腹膜炎发生率亦无差异的情况下(P0.05),截止2009年5月,老年组死亡51例,中青年组仅17例。老年组近、远期生存率均显著低于中青年组(12个月:66.69%vs82.31%、36个月:39.37%vs75.90%,P0.01)。COX回归提示透前合并心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R=4.076,95%CI:1.111~14.950,P0.05)。结论:老年PD患者生存率低于中青年患者,可能与透析前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DILI患者528例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60岁,=132)和非老年组(≤60岁,n=396)。比较两组患者间的临床特征、生化学指标和治疗效果。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老年组中女性患者比例显著低于非老年组(58.3%vs 73.4%,P0.05)。导致DILI的药物中,中草药(含中成药)占首位,化学药物以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和降压药多见。老年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总蛋白[(62.8±7.6)vs(64.6±8.5)g/L]和白蛋白水平[(35.9±4.6)vs(38.0±5.2)g/L]显著低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非老年组(91.70%vs 97.0%,P0.05)。结论中草药(含中成药)是致老年患者DILI的主要药物,老年与中青年DILI患者的临床表现类似。中青年DILI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MI合并MODS患者383例,分为急诊PCI组(n=181)和药物治疗组(n=202)。比较两组的基本临床资料、不同器官发生功能不全的比率、发生MODS器官的数目及病死率。结果 PCI组ST段抬高性AMI患者的比例高于药物治疗组(90.6%vs83.2%;P=0.03),其余临床资料两组相似。血管再通率PCI组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98.3%vs52.5%;P0.01)。在心脏、肺、肾脏和胃肠发生功能不全的比率两组相似,而在肝脏、脑及血液系统发生功能不全的比率PCI组低于药物治疗组(16.6%vs27.2%,10.5%vs18.8%,2.2%vs7.4%;P0.05)。2个器官功能不全发生率PCI组高于药物治疗组(65.2%vs54.5%;P=0.04);3个器官功能不全,两组发生率相似;而出现4个或5个器官功能不全时,PCI组的发生率低于药物治疗组(9.4%vs17.3%,2.2%vs7.9%;P0.05)。PCI组总病死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9.9%vs36.1%;P0.01)。结论尽管AMI合并MODS患者风险大,病死率高,但积极有效地行PCI治疗,仍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孤立皮质下小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7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孤立皮质下小梗死患者138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79例,中青年组(65岁)59例。记录2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及预后。结果老年组年龄、冠心病、TC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男性、吸烟、饮酒、舒张压及舒张压≥100 mm Hg(1 mm Hg=0.133 kPa)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40.5%vs 74.6%,30.4%vs 57.6%,5.1%vs 20.3%,(87.56±12.75)mm Hg vs(93.00±15.10)mm Hg,15.2%vs 32.2%,P0.05,P0.01]。老年组大脑中动脉狭窄、同侧颅内动脉狭窄、对侧颅内动脉狭窄、脑白质疏松、Fazekas评分、中重度脑白质疏松和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脑梗死面积明显低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脑中动脉狭窄是老年单发皮质下小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89,95%CI:3.675~118.722,P=0.001)。结论孤立皮质下小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的危险因素,不同年龄发病机制各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临床特点,为青年AMI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期间我院AMI患者资料,分为青年组(≤40岁)和老年组(≥60岁),其中青年组107例,老年组163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冠脉造影资料和术后早期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青年组患者男性、大量吸烟、冠心病家族史、肥胖、酗酒和典型心绞痛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患者(P0.05),而两组患者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的比例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组和老年组患者主要犯罪血管都是前降支(62.6%vs 51.5%,P0.05),青年组患者单支血管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患者(72.9%vs 15.3%,P0.001),而老年组患者三支血管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患者(49.7%vs 9.3%,P0.001),两组患者住院期间MACCE事件的发生率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青年AMI患者中以男性居多,危险因素主要以大量吸烟、冠心病家族史、酗酒和肥胖为主,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以单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老年和中青年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导致肝损伤药物的种类、主要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血清ALT、AST、ALP、GGT、Alb、TBil、DBil)、临床分型、治疗及转归等。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Kolmogorov-Smirnov Z检验。结果 350例DILI患者中老年患者98例。老年组患者基础疾病前三位分别为心脑血管疾病(31.6%)、骨关节病(26.5%)、恶性肿瘤(18.4%),其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5.6%、6.3%、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825、27.214、16.667,P值均0.001),老年组患者感染性疾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5.1%vs 29.4%,χ~2=23.768,P0.001);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中,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应用最多的均为中药(53.1%、44.4%),老年组心血管系统用药及抗肿瘤药物所占比例(26.5%、9.2%)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4.0%、3.2%)(χ~2值分别38.925、5.513,P值分别为0.001、0.026);老年组黄疸(53.1%)及皮肤瘙痒者(22.4%)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40.5%、7.1%)(χ~2值分别4.536、16.331,P值分别为0.041、0.001);2组临床分型均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老年组肝细胞损伤型所占比例(60.2%)明显低于中青年组(81.7%),胆汁淤积型所占比例(28.6%)明显高于中青年组(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17.807、25.389,P值均0.001)。老年组患者ALT、ALP显著低于中青年组,而GGT、TBil、DBil明显高于中青年组(Z值分别为-3.141、-2.599、-7.449、-10.277、-9.278,P值均0.01)。老年组患者住院过程中死亡3例,中青年组死亡1例。结论老年DILI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与中青年有所不同,胆汁淤积型所占的比例高于中青年,需要重视老年DILI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缺血性脑卒中登记患者正规降压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调脂治疗对其短期与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5月在卒中单元病房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79例,男1638例,女841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1784例,分为联合降压组361例和联合降压调脂组1423例;不合并高血压695例,分为单纯抗血小板组85例和联合调脂组610例,各组分别予抗血小板和(或)调脂和(或)降压药物治疗,均随访3年。比较3个月、1年和3年后,不同治疗方案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复发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随访1年时,联合降压调脂组患者病死率和预后不良率均低于联合降压组(11.95%vs 24.93%,45.89%vs58.17%,P0.01);随访1年和3年时,复发率亦低于联合降压组(12.23%vs 27.98%,14.97%vs 27.15%,P0.01)。随访3个月时,联合调脂组患者病死率低于单纯抗血小板组(7.87%vs 15.29%,P0.05);随访1年和3年时,联合调脂组患者病死率、复发率和预后不良率均低于单纯抗血小板组(P0.05,P0.01)结论联合强化调脂,长期平稳有效降压和坚持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病死率和预后不良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青年(年龄≤44岁) 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男性组(87例),女性组(33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情况、治疗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出院1年内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男性患者构成比明显高于女性(72. 5%vs 27. 5%,P 0. 05);男性组有吸烟史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组(74. 71%vs 15. 15%,P 0. 05);男性组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情况较女性组严重,女性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累及率明显低于男性组(6. 06%vs 21. 84%,P 0. 05);男性组患者采用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比例均高于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住院期间女性组患者的非致死性AMI及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男性(P 0. 05);出院1年内,男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女性组(3. 45%vs 15. 15%,P 0. 05)。结论:青年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比例远超女性,男性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情况较女性严重,男性患者预后较女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肾功能不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方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1年6月~2012年5月因AMI住院治疗患者523例,根据改良的MDRD方程计算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根据eGFR水平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及轻度肾功能不全组(A组,eGFR≥60ml/min.1.73m2),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组(B组,eGFR60ml/min.1.73m2)。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和预后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占71.7%(375/523),B组患者占28.3%(148/523)。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年龄偏大、女性较多(P0.01),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及贫血比例较高(P0.05)。B组患者接受抗凝、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ACEI/ARB类药物以及PCI治疗的比例显著低于A组患者(P0.01)。B组患者院内死亡率显著高于A组(P0.01)。影响院内死亡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除年龄、女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PCI治疗外,eGFR下降与院内死亡率增加独立相关(OR=6.362,95%CI:2.154~16.892,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住院期间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指南推荐治疗的比例低于肾功能正常及轻度异常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院内死亡率增高;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0—2013年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AMI患者407例,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91例(60岁)和老年组316例(≥60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心电图表现、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心功能Killip分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糖尿病、高血压发生率及有起病诱因者所占比例高于中青年组,首发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肩背部疼痛、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及其他症状者所占比例高于中青年组,首发表现为胸痛、胸闷者所占比例低于中青年组,上消化道出血、休克、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低于中青年组(P0.05)。两组患者心房梗死、后壁梗死及前间壁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高侧壁梗死、下壁梗死及≥2个部位梗死、非ST段抬高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右心室梗死、广泛前壁梗死发生率低于中青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左主干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前降支病变、回旋支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及≥2支病变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血管正常率低于中青年组(P0.05)。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径及室间隔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左房室瓣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值)低于中青年组,左房室瓣口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值)高于中青年组,心功能Killip分级差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中青年AMI患者多存在起病诱因、首发表现较典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较轻、心功能较好,应积极予以治疗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新疆地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住院患者的常见病因、合并症特点及药物治疗情况,为新疆地区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规范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10月新疆地区13家医院共1 493例慢性心衰住院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患者年龄,分为普通老年组、老老年组,比较两组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因、非心血管系统合并症和改善心衰预后的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普通老年组和老老年组性别、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老老年组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比例高于普通老年组,射血分数降低性心衰比例低于普通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高血压、冠心病是两组最常见的心衰病因,老老年组平均病因数量、非心血管系统合并症数量均高于普通老年组[(1.95±0.71) vs(1.70±0.58)、(1.89±0.89) vs(1.55±0.71),P均<0. 05]。老老年组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病、肾功能不全和慢性贫血比例高于普通老年组,而冠心病、糖尿病比例低于普通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老老年组出院带药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使用率均低于普通老年组(65.9%vs 76.7%、51.0%vs 70. 8%、62.7%vs 69.4%,P均<0. 05)。结论新疆地区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存在多心血管病因、合并多种疾病的特点,老老年患者合并症更多、抗心衰药物应用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