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郁脾虚型大鼠海马及杏仁核中BDNF 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以及GluR1/2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肝郁脾虚型大鼠模型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和逍遥散组,每组15只,采用夹尾激怒+饮食失节法建立肝郁脾虚型大鼠模型,免疫组化S-P法和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及杏仁核中BDNF基因和蛋白表达,并采用ELISA法检测GluR1/2水平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及杏仁核中BDNF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均降低,经过逍遥散治疗后的BDNF表达量则有所升高(P<0.01,P<0.05);模型组GluR1升高GluR2降低,治疗后GluR1降低GluR2升高(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肝郁脾虚证的发生与BDNF的表达受抑密切相关,上调BDNF的表达有望成为肝郁脾虚证的治疗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舒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小肠推进功能及C-钠尿肽(CNP)/环磷酸鸟苷(cGMP)信号通路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80只Wistar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舒胃汤组(30.68 g·kg~(-1))、莫沙必利组(1.37 mg·kg~(-1))。采用改良复合病因方法(慢性束缚应激+过度疲劳+饮食失节+夹尾激怒)复制FD模型,造模结束后,连续灌胃给药14 d。采用碳末法检测小肠推进率;多道生理记录系统检测CNP(1×10-8mol·L-1)对大鼠离体胃窦肌条的收缩抑制率;ELISA法检测胃窦组织中cGMP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窦组织B型钠尿肽受体(NPR-B)蛋白含量;RT-PCR法检测胃窦平滑肌NPR-B 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小肠推进率明显降低(P 0.01),离体胃窦肌条的收缩抑制率明显升高(P 0.01),cGMP蛋白含量、NPR-B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 0.01)。与模型组比较,舒胃汤组的小肠推进率明显升高(P 0.05),离体胃窦肌条的收缩抑制率明显降低(P 0.01),cGMP蛋白含量、NPR-B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 0.05)。结论舒胃汤可有效改善FD模型大鼠胃肠功能低下状态,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NP/cGMP信号通路中CNP受体蛋白NPR-B表达及关键蛋白cGMP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逍遥散对脂多糖(LPS)所致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机制。方法: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阿米替林组(10 mg·kg-1),氟西汀组(10 mg·kg-1),逍遥散高、低剂量组(30,15 g·kg-1),采用侧脑室注射LPS诱导建立神经损伤大鼠模型,连续预防灌胃给药14 d,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大鼠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β-神经生长因子(β-NGF)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与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和皮层部位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B(Trk B),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A(Trk A),c 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突触小泡蛋白(SYP) mRNA或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BDNF,β-NGF含量显著下降(P 0. 01),皮层、海马BDNF,NGF,Trk B,Trk A,CREB mRNA明显下调(P 0. 05,P 0. 01),BDNF,Trk B,CREB,磷酸化c 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PSD95,SY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 05,P 0. 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高、低剂量组大鼠血清BDNF,β-NGF含量明显升高(P 0. 05,P 0. 01),皮层、海马BDNF,NGF,Trk B,Trk A,CREB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 0. 05,P 0. 01),BDNF,Trk B,CREB,p-CREB,PSD95,SY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 0. 05,P 0. 01)。结论:逍遥散对侧脑室注射LPS诱导的大鼠神经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作用发挥与活化BDNF/NGF-TrkB/Trk A-CREB通路及上调突触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特征,常伴有抑郁和焦虑等精神症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肠轴功能失调引起的脑肠肽水平的紊乱导致FD的发生日益被研究者所重视。FD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其中医分型以肝郁脾虚证最常见。C-型钠尿肽和神经递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胃肠运动密切相关,本文结合现代中西医学对FD的认识,阐述CNP与BDNF在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揭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海马色氨酸羟化酶2(TPH2)与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表达的变化并探讨逍遥散的调节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是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组、氟西汀组,每组6只。采用慢性束缚应激的方法制备大鼠肝郁脾虚证模型,造模持续21 d。通过荧光定量PCR与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TPH2与IDO1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TPH2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其余3组大鼠(P0.05),逍遥散与氟西汀对TPH2 mRNA的表达有一定的上调作用;模型组大鼠海马IDO1 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逍遥散与氟西汀对IDO1 mRNA表达的下调作用明显(P0.01),且逍遥散对IDO1 mRNA的下调作用更明显。模型组、逍遥散组、氟西汀组大鼠海马TPH2的蛋白的表达低于正常组(P0.01),逍遥散组TPH2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IDO1的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1)。结论: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海马TPH2的表达减少,IDO1的表达增多,逍遥散可能通过调节海马TPH2与IDO1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5-HT的含量,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束缚应激肝郁脾虚证大鼠5-羟色胺(5-HT)与其受体亚型的表达变化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7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7 d模型组(7 M)、7 d逍遥散组(7 XYS)、14 d模型组(14 M)、14 d逍遥散组(14 XYS)、21 d模型组(21 M)、21 d逍遥散组(21 XYS),以慢性束缚应激结合孤养方法制作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并用逍遥散进行干预。造模7 d、14 d、21 d结束后,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下丘脑、结肠组织5-HT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下丘脑、结肠组织5-HTR1AmRNA表达,基因芯片检测下丘脑、胃和结肠组织5-HT受体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其中结肠组织基因芯片检测7 d和21 d大鼠),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验证5-HT受体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结果的可靠性。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21 d模型组大鼠下丘脑5-HT含量、5-HTR1AmRNA表达降低(P0.01),21 d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5-HT含量升高(P0.01),7 d、14 d、21 d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5-HTR1A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逍遥散对下丘脑、结肠组织5-HT和5-HTR1AmRNA的异常表达均有改善作用(P0.01或P0.05)。②基因芯片结果显示,5-HTR1A、5-HTR2A、5-HTR2C、5-HTR3A、5-HTR4、5-HTR5A、5-HTR5B等基因在模型组大鼠下丘脑或胃或结肠组织出现了显著上调或下调表达,逍遥散能逆转这些基因的异常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这些差异基因的表达结果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证实了基因芯片数据结果的可靠性。结论:5-HT及其受体5-HTR1A、5-HTR2A、5-HTR2C、5-HTR3A、5-HTR4、5-HTR5A、5-HTR5B是肝郁脾虚证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参与了肝郁脾虚证的脑肠轴调控;逍遥散通过脑肠轴途径调节5-HT及其受体的表达可能是其防治肝郁脾虚证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胃组织GRP78/BiP蛋白表达及脾虚1号方的干预作用。方法 70只10日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FD模型组(10只)、脾虚型FD模型组(50只)。正常组给予2%蔗糖溶液灌胃,0.2 mL/d,连续6天;FD模型组、脾虚型FD模型组给予0.1%蔗糖碘乙酰胺溶液灌胃,0.2 mL/d,连续6天。脾虚型FD模型组正常饲料喂养至6周龄后叠加改良小平台法,连续14天。造模结束后随机分为脾虚型FD模型组,西药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连同正常组、FD模型组,每天分别给予蒸馏水1 mL/100 g、多潘立酮0.3125 mg/100 g、脾虚1号方0.1275、0.255、0.51 g/100g,灌胃14天。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窦组织GRP78/BiP蛋白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脾虚型FD模型组大鼠胃窦黏膜GRP78/BiP蛋白光密度值和蛋白灰度值均升高(P0.05,P0.01);与脾虚型FD模型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大鼠胃窦黏膜GRP78/BiP蛋白表达量降低,而中药中剂量组大鼠胃窦组织GRP78/BiP蛋白灰度值降低(P0.05,P0.01)。结论脾虚型FD大鼠胃窦GRP78/BiP蛋白表达升高,存在内质网应激现象,脾虚1号方能够减少GRP78/BiP蛋白的表达,减轻内质网应激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证的基因调节机制。方法:25只SD雄性大鼠随机等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AMPA)组和逍遥散组。以21d慢性束缚应激方法造肝郁脾虚证模型组。假手术组、AMPA组和逍遥散组均采用21d慢性束缚联合脑部埋管微量注射方法造模,AMPA组在双侧海马CA1区埋管微量注射AMPA,逍遥散组灌服逍遥散溶液。运用RT-PCR一步法检测海马CA1区和杏仁核区AMPA受体的重要亚基GluR1 mRNA和GluR2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在杏仁核区,与AMPA组比较,逍遥散组GluR1mRNA和GluR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海马CA1区,与正常组比较,AMPA组GluR1 mRNA和GluR2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AMPA组比较,逍遥散组GluR1 mRNA和GluR2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结合前期实验,从基因表达角度,进一步推断逍遥散通过纠正杏仁核和海马AMPA受体的"兴奋-抑制"失衡,重建稳态,来治疗肝郁脾虚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肝郁脾虚型模型大鼠下丘脑组织中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的影响,探讨隔药饼灸治疗FD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隔药饼灸组、艾炷灸组、逍遥散组和多潘立酮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采用复合病因造模法(慢性束缚应激+过度疲劳+饮食失节+夹尾+摇晃)造模,连续21d。隔药饼灸组、艾炷灸组施灸穴位均分为Ⅰ组("肝俞""脾俞""胃俞")和Ⅱ组("章门""期门""中脘"),两组穴位隔日交替,每穴连续灸4~5壮(约30min);逍遥散组及多潘立酮组按1mL/100g分别灌服逍遥散水煎剂和多潘立酮水溶剂。分组治疗14d后,通过观察大鼠胃肠对营养性半固体糊的排空情况检测胃排空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大鼠下丘脑组织中5-HT、DA、NE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大鼠胃排空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结束后,各治疗组大鼠胃排空率较模型组上升(P0.01),但各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的5-HT、DA、NE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5-HT、DA、NE含量显著上升(P0.01)。结论:隔药饼灸、逍遥散均能显著增加FD肝郁脾虚模型大鼠下丘脑组织中的5-HT、DA、NE含量,从而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提高大鼠胃排空率,达到改善胃肠动力的作用;艾炷灸、多潘立酮对FD肝郁脾虚模型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运脾颗粒对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大鼠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FD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运脾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及多潘立酮组,每组10只,用适度夹尾刺激为主的复合因素复制肝郁脾虚型FD大鼠模型。记录实验过程中各组大鼠的宏观表征,测定各组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胃肠组织中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肠组织SP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胃窦组织VIP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运脾颗粒各剂量组及多潘立酮组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显著升高,结肠组织SP mRNA表达水平上调,胃窦组织VIP mRNA表达水平下调;运脾颗粒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窦组织SP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结肠组织VIP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多潘立酮组比较,运脾颗粒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窦及结肠组织SP mRNA表达水平上调,VIP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脾颗粒通过对FD大鼠胃肠激素SP、VIP mRNA水平的多靶点双向调控,促进FD大鼠胃排空及肠推进功能,进一步改善FD大鼠的胃肠运动及感觉异常,是运脾颗粒防治FD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1.
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BDNF/CREB信号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BDNF/CREB信号机制。方法:采用小鼠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结合孤养抑郁模型,逍遥散水煎液30g/kg灌胃给药4周,测定小鼠体重、自主活动及糖水消耗量的变化以评价药物的抗抑郁效应。ELISA法测定血清BDNF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测定小鼠海马及皮质部位CREB、BDNF mRNA表达,Western-blot方法测定小鼠脑内ERK1/2及磷酸化ERK1/2(pERK1/2)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30g/kg能提高模型小鼠体重、自主活动及糖水消耗量,并有提高模型动物血清BDNF含量的趋势;逍遥散30g/kg显著增加模型小鼠海马BDNF、CREB mR-NA及皮质BDNF mRNA的表达量,对模型动物海马部位pERK1/2的表达量有提高趋势。结论:逍遥散对CUMS结合孤养的小鼠抑郁模型具有抗抑郁效应,作用机制与干预BDNF/CREB信号途径的关键分子的表达与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无创评估三甲逍遥散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6月—2019年9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60例肝郁脾虚型的肝纤维化患者。根据自愿原则将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单用鳖甲煎丸治疗;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三甲逍遥丸散加减治疗,疗程为3个月,应用腹部超声及SWE对两组患者肝脏的内径、脾脏厚度及弹性模量值进行测量。并且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肝脏的内径、脾脏厚度SWE检查的数据对比。结果:依据两组在治疗前后的对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6.7%(26/3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3.3%(19/30),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甲逍遥散在治疗肝纤维化(肝郁脾虚型)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立论于肝脾同治研究逍遥散对老年性痴呆模型鼠行为学及神经可塑性生长相关蛋白(GAP-43)和突触素(SYN)的影响。方法:72只健康SPF级雄性大鼠,根据随机数子表法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痴呆组和逍遥散组,每组各24只。痴呆组和逍遥散组进行老年痴呆AD大鼠的模型制备,假手术组:常规饲料饮水SPF级饲养;痴呆组:在空白组的基础上,给予等量0.2 m L/10 g无菌生理盐水灌胃;逍遥散组:在空白组的基础上,逍遥散水煎液,给予0.2 m L/10 g的逍遥散水煎液灌胃。1次/d,疗程6周。采用Y型迷宫进行大鼠的学习记忆行为检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海马CA1区突触结构,免疫组化检测海马CA1区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突触素(SYN)的表达情况。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痴呆组和逍遥散组中EN均增加(P0.05),CN均减少(P0.05);其中逍遥散组EN低于痴呆组(P0.05),CN则高于痴呆组(P0.05)。2)TEM下观察假手术组突触结构和形态正常,逍遥散组大鼠海马CA1区突触结构和形态均较痴呆组规则(P0.05)。3)与假手术比较,痴呆组和逍遥散组GAP-43和SYN表达均下调(P0.05),而逍遥散组中GAP-43和SYN的表达则高于痴呆组(P0.05)。结论:逍遥散(肝脾同治)有效改善老年性痴呆模型鼠的学习记忆行为学和突触结构形态,其机制可能与上调了生长相关蛋白(GAP-43)免疫组化8和突触素(SYN)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肝郁脾虚型抑郁症使用逍遥散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2(FGF-22)、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患者94例,随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使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逍遥散,均实施为期8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统计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BDNF、FGF-22水平,对比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负性认知加工偏向问卷(NCPB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有效率为85.11%,高于对照组65.96%(P<0.05); 观察组治疗后IL-4、IL-6、TNF-α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BDNF、FGF-2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后HAMD量表、NCPBQ问卷、PSQI问卷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逍遥散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有效改善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通过调节患者血清中炎症指标、FGF-22、BDNF水平,不仅能改善患者精神状态,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其负性认知。  相似文献   

15.
于琦  金光亮 《天津中医药》2007,24(6):509-511
[目的]探讨慢性应激大鼠模型的中医证候性质。[方法]SD雄性大鼠40只,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四逆散组、逍遥散组和四君子汤组,观察大鼠体质量、血清皮质酮含量、1%蔗糖水摄取率和强迫游泳中不动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皮质酮含量升高(P<0.01),1%蔗糖水摄取率降低(P<0.05),强迫游泳中不动时间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逆散组、逍遥散组的血清皮质酮含量降低(P<0.05),1%蔗糖水摄取率升高(P<0.01),强迫游泳中不动时间缩短(P<0.05);各组大鼠体质量增加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应激大鼠模型属肝郁证与脾虚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开胃理脾口服液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49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4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服用开胃理脾口服液,对照组服用开胃理脾丸。观察胃排空功能、中医证候疗效。[结果]开胃理脾口服液对改善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排空功能具有较好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改善临床症状特别是胃脘或脘腹胀满、胃脘疼痛、食欲不振、餐后早饱症状均有明显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开胃理脾丸临床疗效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二者无差别,两组临床研究过程中均无不良反映发生。[结论]开胃理脾口服液对改善FD患者胃排空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作为FD脾虚气滞型患者的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舒郁散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和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百忧解组、舒郁散小剂量组、舒郁散大剂量组;对大鼠进行21 d的应激刺激建立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观察各组糖水摄入量及强迫游泳测试等行为学指标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BDNF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大鼠糖水消耗明显下降;大剂量舒郁散能明显增加慢性应激抑郁大鼠的糖水消耗量,能明显缩短抑郁大鼠游泳不动时间,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模型组大鼠海马BDNF蛋白表达减少,大剂量舒郁散给药后海马BDNF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明显增加,且较模型组明显。结论舒郁散可改善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具有抗抑郁的作用,其抗抑郁作用可能与增加海马BDNF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文献的学习,归纳总结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常用方剂及高频使用药对。方法:检索1995—2015年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文献共4 055篇,经总结文献中涉及辨证分型的共593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见的8种证候类型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脾虚气滞证、寒热错杂证、饮食积滞证及脾胃虚寒证,并提取其辨证使用的方剂及常用药对等信息,建立Microsoft Excel 2003数据库,录入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采用Crosstabs方法进行频数分析,对文献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治疗以柴胡疏肝散为主;脾胃虚弱证中香砂六君子汤居多;肝郁脾虚证常见逍遥散;肝郁气滞证治疗以柴胡疏肝散为主;脾虚气滞证以香砂六君子汤见长;寒热错杂证中半夏泻心汤居多;饮食积滞证中保和丸为主;脾胃虚寒证附子理中汤多见。文献中高频使用的药对组合是茯苓-白术,柴胡-白芍,党参-茯苓,茯苓-枳壳等17对。结论: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有其独特的优势,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其基本特点,故多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在证型基础上选择主方主药并进行配伍,从而扩大治疗范围,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还可防止主药太过,佐治其潜在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生脉饮合丹栀逍遥散治疗糖尿病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辨证为气阴两虚、肝郁气滞的糖尿病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4例采用生脉饮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百忧解(盐酸氟西汀)治疗,疗程1个月。结果:治疗组44例中临床控制14例,显效17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6%;对照组42例中临床控制9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8.6%。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SDS评分、HAMD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生脉饮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糖尿病后抑郁症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赵丹萍  张建军  王莎  侯燕  王玉杰  赵艺萌  王林元 《中草药》2017,48(16):3384-3389
目的研究含白芍中成药逍遥丸对血虚肝郁证大鼠外周血象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方法以辐照结合慢性束缚应激的方法制备大鼠血虚肝郁模型。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白芍组、逍遥丸组,对照组常规饲养,其余各组单笼饲养。造模第1天开始ig给药,共给药21 d。检测大鼠体质量、外周血象、糖水消耗量,并于给药结束后测定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的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外周血象白细胞(WBC)量明显降低(P0.001),ACTH、CORT、CRH量均明显升高(P0.01、0.001),糖水消耗实验表明模型组大鼠快感缺失(P0.001),逍遥丸对上述各项指标具有相应的调节作用(P0.01、0.001)。结论逍遥丸对外周血象及HPA轴的调整作用可能是其发挥疏肝解郁、养血健脾功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