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建秋教授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为素体肺脾肾三脏虚损,遇外感之邪犯表,外邪郁而入里致阴虚血瘀。分为风邪犯肺型,阴虚血瘀型。治则上应注重治病求本,表里同治,未发应“先安未受邪之地”,解表同时应注意顾护正气,防止病邪进一步传变。以病因病机三脏俱虚为切入点,应用三足鼎立之角药,提出经验三法针对不同证候采用不同配伍施治,且患者多素体本虚,提倡“肺鼻同治”“津血同治”“肺脾肾同治”的理念,在治疗本病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刘建秋教授认为,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的病理因素无外乎"风""痰""虚"三个方面,治疗上应注重内外兼顾,标本兼施,扶正祛邪。发当攻其邪,以疏风解痉、温肺化痰、止咳平喘为主;未发则扶其正,以补肺御风、健脾化湿、益肾温阳为要。以期达到疏风固肺、培土生金、补肾纳气的目的。"肺开窍于鼻",肺病及鼻,鼻病犯肺,应遵循"肺鼻同治"的理念。且本病患者多禀赋素虚,故祛风通窍、利咽止咳、顾护脾胃药物的运用应贯穿治疗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刘建秋教授认为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总属邪实与本虚,发作期常为实证表现,多由痰浊触动所致,因外邪、情志、体质等因素不同,可分为寒痰型、热痰型、郁痰型、燥痰型、瘀痰型。缓解期常为虚证表现,主要源于肺、脾、肾,且病变脏腑相互影响,以肺脾气虚型和肺肾两虚型较为多见。刘建秋教授以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为切入点,针对不同的中医证候采用不同药对施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过敏性鼻炎与哮喘密切相关,两者相兼为患,2004年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提出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这一新病名,刘建秋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以肺脾肾虚为本,痰饮为标,风邪侵袭往往是诱发因素。根据病因病机及病情发展的特点,提出本病应在辨病分期的基础上结合辨证分型共同论治。内治法以疏风散邪,"肺鼻同治"理论贯穿始终,临症以散寒通窍,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益气固表,升阳益肾为法;外治法以穴位贴敷为主联合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5,(8):1399-1400
目的:总结刘建秋教授治疗哮喘经验。方法:通过观察刘建秋教授诊疗患者,查阅资料,结合典型病案分析刘建秋教授治疗哮喘的临证思路。结果:刘建秋教授认为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宿痰伏肺,遇邪诱发是哮喘的基本病机,治疗应根据患者体质的基础上辨证论治。结论:刘建秋教授采用治疗哮喘的临床思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属中医"哮病"范畴,其病情复杂,病程较长。吴明霞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肺,其发生发展与脾肾关系密切,临床应注重辨病之标本缓急。对于有表证者,施以解表之法,而本病多虚多寒,故施以补虚散寒之法,疗效方可稳固。治疗上可用隔姜灸解表散寒,以穴位埋线补虚固本,二者有机结合,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疗效满意。本文介绍一则吴明霞教授运用隔姜灸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资料,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药治疗呼吸道变应性炎症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呼吸道变应性炎症,约13%~38%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伴有哮喘,至少有28%~50%的哮喘患者伴有变应性鼻炎[1].中医学认为,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分属于"鼻鼽"和"哮证"范畴.中药治疗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缓解期扶正为主,补肺脾肾虚;发作期攻邪为主,祛外感寒热之邪,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梅伟英 《河南中医》2020,40(5):725-728
申春悌教授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属"风咳"范畴,邪内伏于肺、正气亏耗是风咳缠绵难愈和反复发作的核心病机,瘀、虚为内邪,为风咳证之本,风为外邪,为风咳证之标,多因外邪引动伏邪而发病。其病位在咽喉、气管、肺络。祛风化瘀,降气止咳为该病治疗大法,申教授创立抗敏镇咳方,主张用药轻平,若属发作期则重视治标,以疏风肃肺,抗敏镇咳;若属缓解期则兼顾治本,以祛风活血,扶正固本。  相似文献   

9.
晁恩祥教授擅长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注重抓主症,抓共性,抓主要病机,注重疾病演变规律,注重"风邪"在肺系疾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肺间质纤维化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思路。对支气管哮喘采用"疏风解痉法",讲究"疏风宣肺,解痉平喘";从风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提出了"疏风宣肺、缓急解痉、利咽止咳"为主的治法,并设立专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则根究标本缓急,调整应用疏风宣肺及调补肺肾等法;提出肺纤维化按中医肺痿论治的观点,治疗采用养阴益气、调补肺肾、纳气平喘,间以疏风宣肺、止咳化痰、祛瘀通络。  相似文献   

10.
中医"肺鼻同治"理论与现代医学中关于肺、鼻相关疾病属于"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的理论不谋而合。过敏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是发生在同一气道不同部位的过敏性炎症疾病,分别属于中医"鼻鼽"和"哮病"的范畴。现代学者多将二者视为同一种疾病研究,是立足"肺鼻同治"理论的重要体现,对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就"肺鼻同治"理论在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本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1.
王东 《光明中医》2010,25(2):191-192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哮病"范畴,主要是由于痰伏于肺所致,发病主要与外邪侵袭以及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李慧教授强调临证时需分清标本缓急,辨明邪正虚实之主次、脏腑气血阴阳之虚实,用药配伍得当,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2.
李萌  李敏  郑军 《北京中医药》2024,(2):194-196
风药之性与小儿脏气清灵之体同气相应,针对小儿肺系疾病不同病种发病特点,巧妙运用风药以疏风解表宣肺、消风涤痰宣窍、益气固表祛风,在感冒、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变应性鼻炎、哮喘等小儿常见肺系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吴文先  魏秀红  李芳  郭嘉成 《新中医》2021,53(24):36-38
儿童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病机关键在于“本虚”与“感邪”。本虚是内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感邪主要是感受风寒之邪,是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发病的外在条件。小续命汤具有益肺健脾、温阳化饮、解表散寒的功效,其组方与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本虚、感邪之病机完全吻合。临床上应用小续命汤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房兴宇  刘建秋  李竹英 《新中医》2014,46(12):17-18
介绍刘建秋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经验。刘教授认为,哮喘为内因外因相应而发,以"痰、虚"为主要病理因素,病位在肺,与五脏皆有关。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及中药穴位贴敷为特色,并提出温阳益气、化痰平喘法治疗慢性持续期阳虚型哮喘。  相似文献   

15.
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是反复发作的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发病时存在过敏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两种症状,是同一种疾病在呼吸道的两种不同表现。导师陈宪海教授分析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ombined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 Syndrome,CARAS)的核心病机属本虚感邪、痰浊内蕴,针对核心病机,确立通窍定喘、祛风疏表,健脾化痰的肺鼻同治治疗思路,组成通窍定喘汤,加减运用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张重华教授认为,变应性鼻炎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肾阳不足为疾病之本,肺气虚寒为疾病之标,脾气虚弱为关键枢机.张教授治疗变应性鼻炎,强调病证结合,中西互参,标本同治,自拟验方扶正止鼽汤,以温肾健脾、益气固表、疏风宣肺、收敛固涩,临证加减,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17.
鞠丽  孙轶秋 《新中医》2013,45(12):12-13
儿童支气管哮喘主因素是感受风邪,哮喘缓解期预防发作是治疗关键及目标,哮喘缓解期的治疗重视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去其生痰之因。并将此期治疗概括为“祛风脱敏,固本防哮”,祛风脱敏截其源,祛风解痉攻其实,固本防哮御其变,疏风避风断其路。  相似文献   

18.
王雪慧  刘航  金岩 《天津中医药》2021,38(3):313-316
刘建秋教授认为中医辨证咳嗽变异性哮喘本质与哮病相同,仍是宿痰。但具体治疗应根据病机的不同分别在“风咳”“燥痰咳嗽”“久咳”中辨证。其中“燥痰久咳证”是临床难治证之一,因痰邪内热久郁变生燥痰,而肺肾之正气已伤,此时虚实夹杂病情复杂,不易治疗,刘建秋教授根据临证经验自拟扶正祛痰止咳汤治疗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19.
银翘散主治上焦温病初起但热而不恶寒之证,从卫气营血辨证的角度来讲,病在卫分,此时用银翘散疏风解表,使邪从上焦肺卫而出,防止温邪传变入里。通过对银翘散的加减方、变方的分析,若病邪已经入里,而表邪未解,一方面要辨明邪之所在,在气者清气,入血者清血,一方面以银翘散加减透表达邪。吴鞠通在应用银翘散时遵循了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指导思想,时时不忘给邪以出路,防止病邪深入传变,体现出了"治未病"中"既病防变"的治病思维;从三焦辨证来讲,对于人体的上焦而言,逐邪外出属于既病防变,对中焦而言,"先安未受邪之地"属于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20.
认为过敏性鼻炎其病在鼻而属肺,为哮喘发作的诱因,发病与肾气不足有关,痰为主要病理因素.治疗应肺、脾、肾三脏同治.指出过敏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虽为两种疾病,但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