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检查评价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脑白质区及脑灰质区血脑屏障(BBB)通透性改变.方法 连续纳入2016年3月~2018年3月老年T2DM患者20例为T2DM组,选择同期性别及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均行DCE-MRI检查,用Fazekas量表评价脑白质病变... 相似文献
2.
脑缺血再灌注后影响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是造成血管源性脑水肿和炎症反应等病理学变化的主要环节。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有多种介质参与了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和破坏。 相似文献
3.
发病 6h内的确诊和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起关键作用 ,但传统MRI对超早期脑梗死不能充分评价缺血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功能MR技术 ,弥散加权成像 (DWI)和血流灌注成像 (PWI)使超早期诊断脑梗死成为可能。结合DWI、PWI和MRA可以超早期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变部位、损害范围、机制 ,缺血区可逆及不可逆损害区 ,血流灌注情况等 ,为溶栓治疗提供直观的影像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4.
<正>神经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多种功能成像不仅能显示形态学变化,而且能提供脑血流、代谢等方面的信息,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1-2]。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是挽救缺血半暗带的有效手段,临床主要应用"缺血时间窗"作为溶栓治疗的选择标准,缺乏客观的影像学依据,具有严重局限性,因此利用影像学方法诊断急性期脑梗死,从而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评价预后,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传统MRI技术对急性期脑缺血的范围和严重程度的评价非常有限,而MRI新技术为急性脑梗死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DSA以NASCET法计算狭窄率,MRA分别以NASCET法和截面积法计算狭窄率.结果 以DSA诊断为金标准,32例128条颅外段颈动脉狭窄,MRA以NASCET法诊断的敏感性63%,特异性100%,准确性78.1%,Kappa=0.593;MRA截面积法诊断的敏感性63%,特异性100%,准确性79.7%,Kappa=0.622.结论 MR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可用于筛选可疑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使大部分患者免除DSA检查,但MRA尚不能代替DSA.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评价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imaging ,DW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 (MagneticReso nanceAngiography ,MRA)在脑梗死早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 3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DWI和MRA检查 ,并与CT、常规MRI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在超早期及早期急性脑梗死中DWI可显示CT及T2 WI不能显示的病灶 ,对于T2 WI能显示的病灶DWI能更清楚、更全面的显示该病灶 ,MRA能快速发现血管病变的部位和程度。结论 DWI与MRA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十分敏感 ,联合检查可同时显示脑实质和脑血管情况 ,为早期溶栓治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8.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自由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花青素(procyanidin,PC)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自由基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PC低剂量治疗组和PC高剂量治疗组,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90 min再灌注24 h大鼠脑含水量和伊文斯蓝(EB)含量变化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并进行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脑含水量和EB含量明显升高;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PC高、低剂量治疗组脑含水量和EB含量明显降低(P<0.05),高、低剂量组之间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PC治疗组显著降低MDA含量,增加SOD活性,高、低剂量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PC高、低剂量治疗组脑梗死体积较缺血再灌注组减小,高、低剂量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减轻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和氧化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11.
Hyungkyu Huh Eun-Hee Lee Sung Suk Oh Jong-Hoon Kim Young Beom Seo Yoo Jin Choo Juyoung Park Min Cheol Chang 《Medicine》2021,100(50)
Rationale:Using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 we demonstrated blood-brain barrier (BBB) disruption following syncope.Patient concerns:A 45-year-old man experienced syncope with a chief complaint of syncope (duration: 1 minutes), 1 day before visiting a university hospital for examination. He had no history of medical problems and was not taking any medications. This episode was the first in his lifetime.Diagnoses:After syncope, the patient did not have any illnesses or symptoms, such as headache, cognitive deficits, or somnolence.Interventions:Cardiac evaluation did not reveal any abnormal findings. In addition, in conventional brain and chest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brain MRI, no abnormal lesions were observed.Outcomes:DCE-MRI of the patient showed bright blue colored lines within the sulci throughout the cerebral cortex. The regions of interest, including bright blue colored line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Ktrans values (6.86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in healthy control participants. These findings are indicative of BBB disruption of the vessels in the sulci.Lessons:Using DCE-MRI, we demonstrated BBB disruption following syncope. DCE-MRI is a useful tool for the detection of BBB disruption following syncop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6月~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7例,按照CISS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78例,心源性脑卒中16例,穿支动脉疾病63例。根据END定义分为END组86例,非END组71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指标。所有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END定义为入院后72h内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END组比较,END组入院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END组[(4.7±2.9)分vs (3.0±2.2)分,P=0.000]。2组CISS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0.729,95%CI:0.621~0.857,P=0.000)、穿支动脉疾病(OR=3.399,95%CI:1.603~7.208,P=0.001)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NIHSS评分、穿支动脉疾病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磁共振成像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北京市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显示的亚型分布情况,使北京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得到更加准确的病因学和个体化治疗。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市东城、西城、朝阳、海淀等4个区6家医院2004年接诊的64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情况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北京市五家医院急性脑梗死的亚型构成为:腔隙性脑梗死46.5%,小梗死38.1%,中梗死9.4%,大梗死6.0%。结论北京市急性脑梗死的分布以腔隙性脑梗死为多发,提示小动脉病变是北京市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主要病理改变。根据影像学的分型法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分型、指导治疗、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4.
皮质下脑梗死患者初级运动皮质结构损伤和运动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结构损伤和功能代偿脑区的相关性,为阐述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运动功能恢复较好的慢性期单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28例(脑梗死组),健康体检者25例(对照组),功能MRI采用组块设计,进行患手虚握运动以及高分辨率结构像采集,采用统计参数图比较2组脑灰质体积和执行运动任务时脑激活的不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侧半球M1区(感兴趣区1)及丘脑灰质体积减少。患手运动时,脑梗死组患侧半球M1区(感兴趣区2)及颞上回激活增强。感兴趣区1和感兴趣区2重叠,重叠区占灰质体积减少脑区(感兴趣区1)的21.9%。结论 M1结构损伤区及其周围正常脑区均参与运动功能的恢复,而与感觉功能有密切关系的M1区背侧的持续性激活增强可能对运动功能的恢复起更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高血压病患者脑磁共振成像 (MRI)异常的现患率 ,以及血压水平与脑MRI异常的关系。方法 对95例高血压病患者及与其在年龄、性别等方面 1 1匹配的正常人 ,进行脑MRI及血压、血脂、颈动脉B超等危险因素的检查。结果 高血压病组的脑白质疏松 (LA)现患率为 4 3.2 % (4 1 95 ) ,明显高于对照组 2 5 .8% (2 4 93) ;高血压病组腔隙性脑梗死 (LI)现患率为 13.7% (13 95 ) ,对照组未发现。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舒张压是LA发生的预测因子 ,收缩压和舒张压是LI发生的预测因子。结论 高血压是LA和LI的独立危险因素 ,血压水平与脑MRI异常的发生之间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12h内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8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马来酸桂哌齐特)和对照组(46例.常规治疗)。主要终点指标为脑梗死后90天时改良Rankin评分(rnRS)、Barthel指数(BI)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的总体临床良好结局。结果在脑梗死发病90天时,治疗组总体临床良好结局较对照组增多21%(55.8%vs34.8%,(OR=2.37,95%CI:1.01~5.57,P=0.047)。在单独使用mRS、BI或NIHSS等指标进行分析时,治疗组获得临床良好结局的比例均较对照组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息者在用药后均未见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发病12 h内的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有一定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对急性脑梗死溶栓后血管再通和梗死灶变化的评价。方法32例大脑前循环阻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20例行动脉内溶栓治疗(溶栓组),12例保守治疗(保守组)。治疗前后行MR常规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检查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以及治疗前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检查。比较治疗前后MRA显示的血管再通和梗死灶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MRA显示78%(25/32)血管阻塞。治疗后,溶栓组MRA显示72%(13/18)血管早期再通,而保守组中29%血管再通;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279)。血管再通的病灶增加较小,与血管未通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RI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治疗后血管早期再通的显示及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CBMs)的分布特点及其与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改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7例,分析其MRI表现。根据有无CMBs将患者分为CMBs组(72例)和无CMBs组(175例)。记录CMBs的位置和个数、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个数和脑白质改变的严重程度。结果与无CMBs组患者比较,CMBs组患者年龄大、高血压、脑梗死病史、脑白质改变比例均高。CMBs组患者CMBs常见的部位依次为:基底节、皮质及皮质下区、丘脑、脑干及小脑。CMBs的分级与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改变的严重程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CMBs与脑微血管病变之间有密切关系,其可能是晚期脑微血管病变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的改变以及丁基苯酞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对缺血性脑损伤的防护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4只、脑缺血组24只、丁基苯酞组72只。采用四血管结扎的全脑缺血模型,制模成功后丁基苯酞组大鼠按腹腔注射剂量又分为丁基苯酞0.3 mg/kg组24只、丁基苯酞1.0mg/kg组24只、丁基苯酞3.0 mg/kg组24只;检测脑组织依文思蓝(EB)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心脏取血计数循环内皮细胞数。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缺血组大鼠脑组织EB含量、VEGF表达、循环内皮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P<0.01);与脑缺血组比较,丁基苯酞各剂量组大鼠脑组织EB含量、VEGF表达、循环内皮细胞数明显降低,以丁基苯酞3.0 mg/kg组最明显(P<0.05,P<0.01)。结论丁基苯酞通过降低大鼠全脑缺血后脑组织VEGF表达、降低循环内皮细胞数,从而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Toll受体4(toll receptor-4,TLR-4)在急性胰腺炎(AP)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64只SD大鼠分为8组:对照组;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2、6 h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2、6、12、24、48 h组,每组8只.测定血-脑脊液屏障(BBB)通透性、胰腺病理损伤程度、组织TLR-4的表达,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 对照组,AEP2、6 h组,ANP 2、6、12、24、48 h组的BBB通透性分别为1.55±0.29、1.64±0.17、1.69±0.24、1.89±0.12、2.66±0.32、2.91.4±0.29、2.89±0.69和1.84±0.07;胰腺病理分值分别为0、2.38±0.92、3.13±0.64、8.50±1.07、9.75±0.71、10.25±1.28、1 1.13±1.25和10.13±1.13.AEP组与对照组无显著筹异,ANP各组较AEP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BBB通透性与胰腺损伤呈正相关(r=0.626,P<0.01).对照组和AEP组无TLR-4mRNA和蛋白表达,而ANP各组明显表达,其表达水平与BBB通透性水平呈正相关(r=0.208,P=0.027).结论 ANP时存在BBB通透性的升高,CNS内TLR-4信号途径的激活可能参与了ANP所引起的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的升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