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温州市区院外心搏骤停(OHCA)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探讨院外急救如何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 从温州市区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温州市急救中心出警抢救的心搏骤停并行心肺复苏(CPR)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复苏效果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组和无效组,比较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地点、有无目击者、旁观者CPR、初始心律、应急反应时间、病因、院前高级生命支持情况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c回归分析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结果 收集OHCA 408例,其中男295例,女113例,年龄(61.26±19.78)岁,发生地多为家庭住宅,病因以心源性为主,分为ROSC组和无效组。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目击者,有旁观者CPR,应急反应时间≤10 min,院前成功建立气管插管,院前成功建立静脉通路用药存统计学差异(P<0.05),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目击者,有旁观者CPR,应急反应时间≤10 min是心肺复苏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普及公众急救意识和技能,加快目击者启动EMSS速度,提高旁观者CPR率,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22年杭州院前创伤性心脏骤停(TCA)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采集2022年度杭州地区院外心脏骤停(OHCA)事件2 737例,从中筛选TCA事件共298例,收集298例TCA患者年龄、性别、发生地、受伤类型、被目击情况、目击者施救、初始心律、院外除颤、院外气管插管、院外使用肾上腺素、急救反应时间等数据,并分析其对TCA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298例TCA患者中位数年龄为49(31,61)岁,性别以男性为主,占66.78%;TCA事件多发生在公共场所,坠落伤多见,占56.04%;TCA事件多发生在5∶00~19∶59,尤其以5∶00~9∶59最多;TCA事件在四个季度均有发生,第二、三季度发病率相对较高,合计占比56.38%。298例TCA患者有复苏指征的共计145例(48.65%),仅7例(4.83%)患者院前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目击者施救、钝性伤、患者初始心律为可除颤心律、院外除颤、院外气管插管、院外使用肾上腺素治疗、急救反应时间≤10 min对TCA患者ROSC成功有积极影响(χ2分别=6.34、4.62、18....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秦皇岛地区院前心搏骤停患者(CA)心肺复苏"生存链"实施现状,探索我国实际情况下如何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基于Utstein模式,收集2015-02-2017-09期间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急诊科、秦皇岛市海港医院急诊科、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北戴河医院急诊科接诊的187例院前CA患者,分为复苏有效组和复苏无效组。比较两组患者院前心肺复苏(CPR)生存链的实施情况,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7例CA患者,男131例(70%),女56例(30%);平均年龄(63.30±16.12)岁,复苏成功率为32.08%。院前CA发生在住所(54.5%)、公共场所(26.7%)。院前CA原因主要为心源性疾病(40.6%),其次为创伤(24.1%)。78.6%的CA有目击者,但只有12.8%由目击者进行了现场CPR。14.4%的CA给予院前除颤,而院前气管插管率仅为11.2%。与复苏无效组比较,复苏有效组在目击者CPR(χ~2=23.270,P=0.000)、CA至专业CPR5min(χ~2=27.770,P=0.000)、院前除颤(χ~2=4.459,P=0.035)、院前气管插管(χ~2=5.807,P=0.016)、院前肾上腺素使用(χ~2=7.039,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秦皇岛地区院前CA的复苏成功率不高,院前"生存链"中很多因素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乌斯坦因模式(Utstein Style)评估和分析深圳市3年院外心脏骤停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其发生地点特征,为AED的布放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和整理深圳市急救中心2015-2017年救护车调度记录及院前病历,运用乌斯坦因2015模版进行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数据汇报。通过对比院外复苏成功或失败的病例,卡方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探究OHCA患者分布的地点特征。结果:筛选出共计8191例院外心脏骤停病例,深圳市总体发病率为22.94/100,000人/年。其中2339例为女性(29.29%),5792例为男性(70.71%),年龄中位数为60岁(IQR45-78岁)。心脏骤停最常发生在家中(72.36%),最多的病例发生于宝安区(22.59%)。其中共有426例(5.20%)接受了旁观者心肺复苏,共计83例(2.58%)院外恢复自主循环(ROSC),225例(7.00%)为可除颤心律。结论:深圳市总体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不高,发病地点主要以住宅为主,其次为公共场所/街道以及工作场所,应该重点在上述区域实施AED布放数量和密度。  相似文献   

5.
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患者的生存率与第一目击者立即心肺复苏(cardiac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快速除颤、院前急救系统的响应时间与高级生命支持的质量、院内救治效率等密切相关[1,2,3,4]。本文报道由120调度员指导第一目击者对1例OHCA患者CPR及AED除颤、救护车急救人员现场恢复患者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 院内多学科合作, 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in-artery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VA-ECMO)与机械通气的支持下, 植入支架1枚, 患者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6.
院外心脏骤停(OHCA)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安全问题,是世界上很多地区的第一位死亡原因。院外目击的心脏骤停为常见的初始心律是心室颤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OHCA报告体系,因此院外心肺骤停的发生率和复苏率尚未明确,某种程度来说,改进心脏骤停措施的潜在有效性也无法确定。室颤是OHCA主要的心电类型,有效地完成生存链的各环节可以使复苏的成功率达到50%。本文目的是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可回顾的国内外OHCA发生率和复苏率以及其中室颤等可除颤心电类型的发生率和复苏率,为我国提高复苏成功率提供基础资料,为构建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科研平台,科学统筹配置急救设备,形成完善急救体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佛冈县院外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2-1014年佛冈县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相关的因素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心肺复苏效果分为以下3类:自主循环未恢复(非ROSC)、自主循环恢复(ROSC)、存活出院。结果:佛冈县2012年1月-2014年12月共有642例院外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院外心脏性猝死发病率为66.9/10万人口/年,心肺复苏后ROSC率为8.7%,存活出院率为1.1%。性别、发病地点及是否有目击者对预后没有影响。年龄小于60岁、目击者CPR、初始心律为室颤、初次用药时间与反应时间小于30分钟组,其ROSC与存活出院率均分别高于对照组。气管插管组ROSC率高于非气管插管组,且有统计学意义,然而两组出院存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佛冈县院外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较低,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浦东新区近6年院外心肺复苏成功案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提高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1年7月至2017年7月浦东新区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的全部心搏骤停病例,采用Utstein模式对病例资料进行记录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实施旁观者CPR、首次监测心律是否是可除颤心律以及肾上腺素用量≤5mg是24h存活和成活出院的可能影响因素(P0.05),男性以及心源性因素可能是影响成活出院率的有利因素(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的OHCA患者预后不容乐观,须改善旁观者参与院前急救的现状,急救人员须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实现更为早期的CPR和除颤,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吴婷婷  汤雁晓  成晓蓉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0):803-806,810
目的:以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为病例对象,观察影响其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1—2018-12期间行院前CPR的105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患者的病情特点,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所选105例心搏骤停行CPR患者中,最终死亡78例(74.29%);自主循环恢复出院组与死亡组在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脏停博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出现较大差异,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发现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搏骤停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是影响心搏骤停患者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否的相关因素。结论:影响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因素很多,其中复苏前心律,尤其是室颤/室速、急救反应时间和复苏时间长短是影响患者存活的重要因素,而群众CPR与低剂量肾上腺素可能会提高院前CPR出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王惠馨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7):134-135
目的:探讨对第一目击者进行强化心肺复苏术(CPR)培训对心脏骤停(CA)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采取前瞻性分组对照方法,将院前CA患者118例按是否接受第一目击者CPR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第一目击者未能及时实施CPR,等待专业医生到场后进行CPR;观察组第一目击者及时实施了CPR。结果:对照组现场复苏成功14例、成功率25.0%,观察组现场复苏成功26例、成功率4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潜在第一目击者进行CPR的技能培训,有效提高CA患者的复苏成功率,说明以社区健康教育为平台开展CPR培训,是有效提高CA患者复苏成功率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并探讨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实现心肺脑复苏(cardiac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患者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无锡市急救中心直属分站2016年12月26日7:45至2022年8月26日7:45出诊OHCA患者的首份心电图、临床特点、院前急救措施及院内回访情况等资料。根据患者出院时的格拉斯哥匹斯堡脑功能分级, 分为CPCR组(1~2级)和非CPCR组(3~5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基本情况、复苏时间及复苏后生命体征的差异, 探讨实现CPCR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出诊抢救OHCA 6 040例, 实施院前抢救3 002例, 第一时间心电图为可除颤心律185例, 可除颤心律率为6.16%。院前存活293例, 院前存活率为9.76%;存活出院170例, 存活出院率为5.66%;最终实现CPCR 44例, 占存活出院患者的25.88%。CPCR组和非CPCR组在有无第一目击者救治、可除颤心律占比、是否除颤、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  相似文献   

12.
255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丽  郑华 《中国急救医学》2007,27(9):793-795
目的了解6年来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如何提高CPR水平。方法对本院2001-01~2007-01院前发生的255例心搏骤停(cardiacarrest,CA)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组和失败组的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等。结果全部病例ROSC成功率为38.03%,脑复苏成功率仅为2.74%。两组CPR开始时间(从心脏停搏至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是否安装临时起搏器、肾上腺素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R成功率与CPR开始时间和急救水平高低有密切关系。结论CA患者CPR成功率较低,与"生命链"未彻底落实及急救水平低有关。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发生在院前急救中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的程序,以便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 选择2005-01~2010-12期间我中心院前急救中以CAB(以维持循环为主的复苏程序)救治的心脏骤停者60例、以 D或DC(以早期电除颤为主的复苏程序)救治的心脏骤停者60例、以ABC(传统CPR)救治的心脏骤停者60例,比较复苏成功率.结果 院前急救反应时间CAB组较其他组短,复苏成功率CAB组8.3%,ABC组5%,D或DC组1.7%,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CPR与院内不同,受到客观多重因素的影响,在现场进行CPR时可根据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发病时间、目击者施救与否、临床表现及原发病等,抓住主要矛盾,科学、灵活地选择CAB复苏程序,但鉴于影响复苏成功率原因复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视频指导在现场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中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120"接警、且需立刻实施心肺复苏(CPR)急救的病人,运用掷硬币法分为观察组59例,对照组53例。观察组以腾讯微信为平台进行视频推送指导现场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对照组采用电话指导现场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比较两组目击者心肺复苏实施率、病人心肺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率、复苏成功病人1年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结果]观察组在院前心肺复苏实施率、心肺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率、复苏成功1年后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腾讯微信为平台的远程视频能够有效指导现场目击者更快速掌握CPR要领,实施更为准确有效的CPR,能够提高复苏成功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旁观者目击与心肺复苏(CPR)对成人院外心脏骤停(OHCA)预后的真实影响。方法:以北美复苏终点联盟纳入PRIMED研究的成年心源性OHCA共11875例为研究对象,运用Logistic回归评价旁观者目击和旁观者CPR对成年心源性OHCA预后的影响。结果:旁观者目击较无旁观者目击OHCA在院前自主循环恢复、存活出院、出院时良好神经功能恢复等预后指标上明显改善;旁观者CPR可明显改善旁观者目击OHCA院前自主循环恢复、存活出院和出院时良好神经功能恢复;但对未被目击OHCA,旁观者CPR对存活出院和良好神经功能恢复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旁观者目击和CPR显著改善OHCA预后,但对无旁观者目击OHCA实施CPR对预后无显著改善效应。  相似文献   

16.
874例院外猝死临床分析与急救干预   总被引:54,自引:4,他引:50  
目的 分析探讨院外猝死及现场复苏成败的原因,以进一步提高现场复苏成功率,强化院外猝死的急救干预。方法 收集1999年1~12月经本中心院外急救的874例猝死病历,参照Utstein模式进行资料报告方法统计,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猝死前有心血管病史者占70.44%;猝死高发年龄为60~84岁,占64.48%,且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地点以家庭为主,占93.8%;先由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CPR)的24例中16例复苏有效,有效率66.67%,而后再由医生进行CPR的815例中43例复苏有效,有效率仅为5.28%,二者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呼叫~到达现场平均间期在复苏有效组与无效组中分别为8.16分钟和9.90分钟;经除颤、气管插管后复苏有效率分别为12.59%和28.22%,面未用除颤、气管插管的有效率仅为5.89%和1.92%,二者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现场复苏有效58例(6.91%),复苏成功1例(0.12%)。院外猝死率在12个月中的高峰期为冬季。在平均一昼夜中的高峰点为早晨7点。结论 降低院外猝死发生率的急救干预①要识别、防治猝死的高危因素;②在人群中普及以CPR为主的初级救护知识;③努力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即呼叫~到达现场间期;④要针对不同季节和时间,及时调整急救力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院前心肺复苏(CPR)的结果,探讨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途径。方法:对我院1998年至2002年救治的115例院前心搏骤停者,用Utstein模式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经复苏的104例心搏骤停者中,自主循环恢复(ROSC)有8例,复苏率为7.69%,其中2例存活至出院;对比呼救-到达现场间期(CRI)>6min和<6 min两组的复苏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比目击者是医务工作者和非医务工作者两组的复苏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缩短CRI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途径;公民中普及CPR;提高医院急救技术和改善急救设备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1 院前生存链自从 1 992年的《心肺复苏指南》提出了“生存链”的基本概念 ,这一急救方法在复苏和心血管急救中得到了成功的证实。如评价院内心脏猝死预后的Utstein指南就都根据“生存链”的概念得到了发展。各个社区应该为院外危重患者提供不断完善及优化其救治的系统。生存链是降低与急性心脏病有关的死亡率的一系列行动中重要的环节 ,这与国际复苏协会 1 997年所推荐的方法相一致。“生存链”这一名词描述了包括 4个相互依赖的环节 :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心肺复苏 ( CPR)、早期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生存链”的概念包含了几个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院前心肺复苏(CPR)病例的抢救经过,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提高院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途径。方法:回顾分析188例院前CPR病列的复苏开始时间,临床急救措施,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等方面的资料。结果:188例患者中,31例心肺复苏成功,4例心肺脑复苏成功,心肺复苏成功率16.49%,心肺脑复苏成功率2.13%。CPR开始时间越早,除颤时间越早,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越高。结论:良好齐全的急救设备,专业的院前急救水平,普及急救知识,加快CPR及除颤开始时间,及时给予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是提高院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出诊医师参与电话指导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出诊医生参与电话指导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CPR)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探讨电话指导的方法及影响电话指导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8-01~2009-04 32例院前心脏骤停(CA)患者的救治方法,没有电话指导或指导不成功18例,目击者未实施CPR;出诊医生采用预先制定的电话指导方案成功给予了电话指导14例,目击者实施了CPR.比较两组的复苏结果,并计算通过电话指导方案正确识别CA的比率,目击者对出诊医师电话指导CPR的接受率及CPR正确率等.结果 电话指导目击者25例,接受指导19例(19/25,76%),不接受6例.经指导成功完成CPR 14例(14/19,73.7%),未完成5例.指导人员采用电话指导方案正确识别CA 17例(17/19,89.5%),目击者正确实施CPR 5例(5/14,35.7%).目击者行CPR 14例中院前成活5例(35.7%),目击者未行CPR 18例中院前成活1例(5.6%).院前成活率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出诊医生依据简化的电话指导CPR方案参与电话指导目击者实施CPR能提高CA院前复苏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电话指导受诸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