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1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移植中心完成的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体肝移植的76例供体和78例受体的临床资料。观察肝移植受体早期移植物功能恢复情况并分析引起早期移植物功能障碍(EAD)的危险因素,观察远期的移植物生存及受体生存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8例受体术后EAD的发生率为36%(28/78),其中供体总胆红素(TB)高和冷缺血时间长是EAD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者围手术期存活率为92%(72/78),死亡6例,分别死于原发性移植物失功4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5例,胆道狭窄3例,血管血栓形成2例,除1例死亡外,其余经相应治疗后好转。受体术后1年的存活率为84.2%,2年存活率为80.0%。结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是较好的供肝来源,其近远期效果良好。控制术前供肝质量,缩短冷缺血时间等均是提高临床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early allograft dysfunction,EAD)的发生情况,探讨早期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我院65例行肝移植供、受体资料。根据术后情况将患者分为EAD组(n=29)及非EAD组(n=35)。对相关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65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有29例,发生率为44.6%。单因素分析显示EAD组与非EAD组供体血清钠[(157.53±21.71)mmol/L vs(146.06±15.24)mmol/L,P=0.019]、热缺血时间[(21.6±6.5)min vs(10.6±4.3)min,P=0.016]、冷缺血时间[(8.3±1.2)h vs(5.4±1.2)h,P=0.012]、ICU住院时间[(78.1±19.5)h vs(49.7±17.6)h,P=0.007]及受体的无肝期时间[(98.3±16.3)h vs(66.0±17.6)h,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供体血清钠水平(OR 18.372,95%CI 1.846~24.173,P=0.019)及热缺血时间(OR 8.105,95%CI 1.513~37.205,P=0.013)。结论 供体血清钠水平及热缺血时间是公民逝世后器官原位肝移植术后EA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原位肝移植后初期肝功能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后导致初期肝功能不良(IPGF)发生的危险因素.资料与方法分析36次原位肝移植.肝移植术后72 h内ALT和(或)AST>1500 IU/L作为IPGF组,<1500 IU/L作为非IPGF组.受体肝移植前分析指标为年龄、原发疾病、Child分级;供肝分析指标为热缺血时间、冷保存时间、冷保存末期肝活检;手术分析指标为受体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结果供肝热缺血时间IPGF组显著高于非IPGF组(P=0.04),IPGF组受体肝功能Child C者、供肝冷保存时间均高于非IPGF组,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其余因素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供肝热缺血时间是引起IPGF的危险因素,肝移植前肝功能Child C级、供肝冷保存时间可能是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early allograft dysfunction,EAD)的发生情况,并探讨EA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实施的74例原位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术后EAD的围手术期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74例肝移植病人术后EAD的发生率为36.5%(27/7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者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术中失血量、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18分及术后出现胆道及血管并发症是EAD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移植术后EAD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MELD评分≥18分[OR=0.045,95%CI(0.003,0.605),P=0.045];移植术后出现胆道及血管并发症[OR=0.061,95%CI(0.009.0.419),P=0.004]。结论术前MELD评分≥18分及术后出现胆道及血管并发症是影响肝移植术后EAD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该通过改善受者术前较差的肝功能和提高临床医师手术技巧来降低EA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49例公民器官捐献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EAD)的发生情况,探讨EAD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3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施的49例肝移植供、受体资料。在43个供体相关变量、6个手术相关变量及9个受体相关变量中筛选分析,寻找影响EAD的危险因素。结果移植术后EAD的发生率为40.8%,其中单纯由于术后7 d内谷草转氨酶(AST)或谷丙转氨酶(ALT)>2 000 U/L而获得诊断的受体比例为70.0%。EAD组和非EAD组术后1、6、12个月的受体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0.0%、75.0%、75.0%和93.1%、93.1%、78.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9)。多因素分析显示供体血ALT>200 U/L及血氯>115 mmol/L是EA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供体血ALT>200 U/L及血氯>115 mmol/L是独立影响术后EAD发生的危险因素。积极的供体维护、仔细的供体选择或可改善公民器官捐献肝脏移植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中国Ⅲ类和Ⅰ类心脏死亡供体在肝移植应用中的近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4年6月在广东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的中国Ⅰ类心脏死亡捐献供体(DBD组)和Ⅲ类心脏死亡捐献供体(DBCD组)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 DBD组和DBCD组分别有12例和21例受体,两组术前供、受体年龄、原发病、肝功能指标ALT、TBIL、ALB、供肝冷缺血时间、受体MELD评分无明显差异,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无肝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BD组和DBCD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8.8个月和20个月,两组肝移植受体和移植物累积生存率均为100%,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早期并发症、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国Ⅲ类心脏死亡供体(DBCD)肝移植能取得与中国Ⅰ类心脏死亡供体(DBD)肝移植一样的近期效果,详细的供体评估、规范的供体器官获取流程、缩短冷供肝缺血时间、保护供肝胆管周围微血管网、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和长期随访是提高中国Ⅲ类心脏死亡供体肝移植受体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体质量对肝移植术后受体生存率的影响,分析肝移植术后患者感染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2月至2017年12月接受DCD肝脏移植手术患者102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分析DCD供体质量对肝移植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统计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情况,分析影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死亡30例,死亡率29. 41%,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移植术后死亡与DCD供体白蛋白、总胆红素、冷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供体脂肪肝、肝细胞水肿有关(P 0. 05),多因素分析显示:冷缺血时间≥840 min(OR=3. 621,95%CI=0. 264~5. 619)、肝细胞脂肪变性(OR=2. 862,95%CI=0. 136~0. 769)是DCD肝移植术后响受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本组肝移植术后感染38例,感染率37. 25%,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移植术后感染与受体术前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Child-Pugh分级、术中红细胞输注量、ICU停留时间有关(P 0. 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受体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20 g/L(OR=2. 310,95%CI=0. 681~1. 264)、术中红细胞输注量 5U(OR=2. 862,95%CI=0. 136~0. 769)、ICU停留时间 96 h(OR=3. 267,95%CI=0. 264~0. 961)是DCD肝移植术后受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 DCD冷缺血时间、肝细胞脂肪变性对肝移植术后受体生存有明显影响,受体术前贫血、术中失血程度、ICU停留时间均可影响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活体肝移植受体发生早期移植物功能不良(IPGF)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活体肝移植病例资料。备选危险因素:(1)供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2)受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BMI,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术前肾功能不全、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低钠血症、低钾血症;(3)移植物因素,包括移植物冷缺血时间、移植物与受体体质量比(GRWR);(4)受体手术因素:总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输血小板和无肝期≥100 min。对以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找出IPGF的潜在危险因素,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找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受体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C级、MELD评分≥20分、血清总胆红素升高(68.4μmol/L)、低钠血症(135 mmol/L)、低钾血症(3.5 mmol/L)和无肝期≥100 min是IPGF的潜在危因素(均为P0.05),其中受体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C级为活体肝移植发生IPG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9)。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无心跳供肝发生严重胆道缺血性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北京朝阳医院2002年7月至2006年6月实施的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病例中排除肝肾联合移植、二次肝移植、供受体ABO血型不符病例,统计人选病例131例,术后随访时间均>180 d.排除混杂因素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再灌注相关性严重胆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无心跳供肝胆道二次热缺血时间>60 min是术后严重缺血性胆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热缺血与冷保存协同作用于供肝,单独或同时延长热缺血、冷保存时间,术后严重缺血性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增高.结论 无心跳供肝热缺血或冷保存时间延长的协同作用以及胆道二次热缺血时间>60 min是肝移植术后严重缺血性胆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将热缺血时间带入拟合直线回归方程可预知冷保存时间的相对"安全"时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改良的大鼠双供体肝移植模型。方法在经典供体Y型双髂静脉再通双侧肝移植物和受体门静脉和胆管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大鼠体质量、右侧移植物增加右下叶、适度的胆管长度、修剪Y型血管、"三角形法"吻合的方法,改进大鼠双供体肝移植模型。记录双供体肝移植手术时间、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及无肝期;观察受体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受体术后7、30 d的存活情况。结果大鼠双供体肝移植的手术时间为(114±7)min,冷缺血时间为(36±3)min,热缺血时间为(9.7±1.6)min,无肝期为(19.9±2.2)min。受体大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5/16),包括2例腹腔积液、1例出血、1例胆漏、1例呼吸梗阻。受体大鼠术后7、30 d生存率分别为81%(13/16)、56%(9/16)。结论改良后的大鼠双供体肝移植技术,可以建立稳定的大鼠双供体肝移植模型,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受体术后感染特点及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68例受体的临床资料。根据受体术后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33例)和非感染组(35例)。总结68例肝移植受体术后感染的主要特点;对受体发生肝移植术后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进行多因素分析,找出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预测肝移植术后感染的准确度。结果肝移植术后33例受体发生感染,占总数的49%,以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为主,感染部位主要有肺部感染和腹腔感染。单因素分析发现,供体存在开放性损伤,受体术前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术中红细胞输注量,术后第1日γ-谷氨酰转肽酶(GGT)、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共8个因素是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20 g/L和术后ICU停留时间96 h为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14 g/L和术后ICU停留时间102 h对预测术后感染准确度较高。结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以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为主,感染部位主要在肺部和腹腔。受体肝移植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低及术后ICU停留时间长,会增加肝移植术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供肝快速切取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研究其稳定性及成功率。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 0 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取供肝快速切取法原位肝移植,对照组采用传统肝移植方法。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供肝冷、热缺血时间,术后受体肝功能变化及手术成功率。结果对照组供体手术时间(3 3.8±4.2)m in,供肝热缺血时间(3.5±1.2)m in,冷缺血时间(6 2.0±4.2)m in,手术成功率8 0%。实验组供肝切取时间为(1 3.1±2.2)m in,供肝热缺血时间0m in,冷缺血时间(3 8.0±3.1)m in,术后肝功能恢复快,手术成功率9 4%(P<0.0 5)。结论新的建模方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改善供肝质量,提高手术成功率。该法为肝移植研究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构建成熟稳定小型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方法。方法选用体重一致的广西巴马小型猪20只,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各10只。在获取供肝的过程中即进行减体积操作,切除左半肝并保留肝中静脉主干。受体采用经典原位非静脉-静脉转流法行小体积肝移植。记录受体肝移植的手术时间,供肝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受体无肝期时间。观察移植术后2周存活情况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5~7h,平均6h;供肝热缺血时间2~3min;冷缺血时间(116±16)min;无肝期时间(35±4)min。术中小型猪均无死亡。10只受体猪中,2只死于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1只于术后10h死于肝断面出血,另1只于术后2d死于切口疝。其余8只受体猪皆存活超过2周,2周存活率达80%,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在供体手术中切除左半肝并保留肝中静脉主干,受体采用经典原位非静脉-静脉转流法行小型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构建是可行且稳定的。  相似文献   

14.
原位肝移植早期肝功能不良危险因素8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后导致移植肝初期肝功能不良(initial poor graft function,IPGF)的各种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2年6月至2004年12月80例原位肝移植的病例资料。肝移植术后72h内血清谷氨酸转氨酶(ALT)和(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500IU/L作为IPGF组,<1500IU/L作为非IPGF组。受体术前分析指标为:年龄、性别、原发疾病、Child-Pugh分级。围手术期分析指标为:心脏停搏时间(NHBT)、冷缺血时间(CIT)、供肝复温缺血时间(RWIT)、冷保存末期肝活检和术后72h内ALT和AST值。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有可能引发IPGF的危险因素。结果NHBT、CIT、RWITIPGF组显著高于非IPGF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NHBT是引发IPGF的危险因素(P<0·05),CIT、RWIT是可能的潜在危险因素。IPGF组中1例中度大泡脂肪变性供肝移植后出现PGNF。结论NHBT延长是引起IPGF的主要危险因素,供肝脂肪变性、CIT、RWIT延长可能是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改良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探讨较优的手术方式.方法选取体质量相近的昆明小鼠作为供、受体,在两袖套法的基础上,将小鼠肝移植术划分为:供体准备手术、受体准备手术、取肝和整肝及供肝植入手术;提高肝上下腔静脉吻合质量;改进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胆总管重建方法;缩短供肝冷缺血时间.检测受体小鼠术后14 d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并与正常小鼠比较.术后14 d切取移植物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供肝冷缺血时间<45 min,手术成功率达85%,术后小鼠远期存活率近78.5%.术后14 d受体小鼠血清中ALT含量为(35.7±5.8)U/L,AST含量为(110.3±13.9)U/L;与正常小鼠血清中ALT[(31.3±9.5)U/L]及AST[(113.3±15.0)U/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检查示未见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结论 改良的模型制作手术成功率高,供肝冷缺血时间短,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小鼠肝移植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单中心分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5年2月至2020年1月完成的70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 70例供体中符合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分类标准中国一类(C-Ⅰ)7例、中国二类(C-Ⅱ)3例、中国三类(C-Ⅲ)60例;70例肝移植均为同一手术组完成,供肝热缺血时间(21.4±4.4)min,冷缺血时间(365.6±121.9) min,手术时间(474.3±116.6) min,无肝期(61±12.5) min,术中出血量(1124±606.1) ml,术中输红细胞(7.33±5.67) Unit,术后ClavienⅢ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38.6%(27/70),随访期间死亡12例,术后早期(3月)死亡7例: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1例;术后晚期(≥3月)死亡5例:消化道大出血1例、移植肝新发肿瘤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导致心肺衰竭1例、胆道并发症2例。受体术后1、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5%、78.4%。结论术后严重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体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受体胆道并发症和合并症恶化是术后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后脓毒症可能与边缘供体,供受体源性感染,术前受体MELD评分≥25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胆道闭锁患儿活体肝移植术中再灌注综合征(PR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中心行活体肝移植术的胆道闭锁患儿病历资料:(1)患儿一般情况: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2)术前资料:左心室射血分数、儿童终末期肝病评分、血清ALT、AST、TBIL、INR、Cr浓度和全血Hb浓度;(3)术中资料:再灌注前即刻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指标、无肝期时间、供肝冷缺血时间、移植肝质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尿量、出血量、输血量及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根据术中是否发生PRS将患儿分为PRS组和非PRS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患儿304例, PRS组132例, 非PRS组172例。PRS发生率为43.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移植肝冷缺血时间延长(OR=1.031, 95%CI 1.021~1.041,P<0.001)和再灌注前即刻体温<36 ℃(OR=3.095, 95%CI 1.656~5.785,P<0.001)是发生PRS的危险因素。结论再灌注前即刻体温<36.0 ℃和移植肝冷缺血时间延长是胆...  相似文献   

18.
边缘性供肝对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影响肝移植术后肝功能的供体因素包括:供体年龄,缺血时间,脂肪变性,病毒性肝炎等。笔者对肝移植中边缘性供肝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DCD)供体质量对肝移植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128例DCD肝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统计肝移植术受者住院期间感染发生率,根据有无术后感染将受者分组。对所有受者进行为期1年随访,比较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术后1年生存情况。收集DCD供体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有无脂肪肝、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血钠、血钾、白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结果 128例肝移植受者在住院期间,共63例发生术后感染,感染率为49. 2%。共分离151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65株,占43. 0%;革兰阴性菌71株,占47. 0%;真菌15株,占9. 9%。术后1年随访中,感染组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未感染组(P 0. 05)。感染组体重指数≥24kg/m~2、中或重度脂肪肝供体比例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 0. 05),白蛋白显著低于未感染组(P 0. 05),冷缺血时间、总胆红素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 0. 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供体脂肪肝、冷缺血时间、总胆红素是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是其独立保护因素。结论供体体重指数、脂肪肝、冷缺血时间、白蛋白、总胆红素等DCD供体质量因素对肝移植术后感染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临床双肝移植后移植物萎缩的现象。 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18只,8~10周龄,体质量230~250 g,术前禁食12 h。12只SD大鼠作为供体,6只作为受体。建立大鼠双肝移植模型,通过磁共振检查观测受体大鼠术后移植物体积变化。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受体大鼠左、右侧移植物体积和重量。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移植肝叶均为双右上叶。供肝重量和受体大鼠肝重量分别为(4.30±0.06)和(9.4±0.2)g,移植物与受体大鼠体质量、肝重量比分别为1.79%~1.88%、45.7%~46.8%。手术时间(70±4)min,冷缺血时间(30.0±1.5)min,热缺血时间(12.0±1.5)min,无肝期(20.0±2.5)min。6只受体大鼠双肝移植后1 d行磁共振检查,两侧移植物体积相同;术后15 d行磁共振检查,有3只发生单侧移植物萎缩。 结论大鼠双肝移植后部分受体一侧移植物会发生萎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