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团体人际心理治疗改善抑郁状态的效果。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6例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应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为测量工具,调查患者在透析治疗过程中加入团体人际心理治疗对抑郁状态的改善情况。结果 加入团体人际心理治疗的透析患者SDS标准分治疗后较治疗前,以及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均<0.01)。结论 IPT-G治疗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2.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通过重复地进行血液透析(HD)以维持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命,使之尽可能健康生活的最主要治疗手段。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为防止因心理问题而造成HD失败,我们对MHD患者采用良好心理护理程序,有针对地解决每个病人的心理问题,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我科1994年8月~1996年9月期间对20例MHD患者采用心理护理程序。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7~82岁。均诊断为尿  相似文献   

3.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也是一种长期而单调的治疗方式,透析期间患者由于疾病的折磨,再加上经济压力等生理上、心理上及社会上的压力,而处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中,从而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影响了生活质量.为此,我们对55例在我院血透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针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也是一种长期而单调的治疗方式,透析期间患者由于疾病的折磨,再加上经济压力等生理上、心理上及社会上的压力,而处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中,从而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影响了生活质量。为此,我们对55例在我院血透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针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龄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心理及饮食护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罗鸣 《西南军医》2005,7(1):75-76
通过对28例高龄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不同程度的异常心理特点分析,总结对高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在对预防血液透析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起到作用。因此,周到细致的观察护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李慧  胡蓉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11):1376-1378
尿毒症是各种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血液透析是治疗尿毒症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注重血液透析室的规范管理,在病人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对血透通路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处理并发症,关注病人的心理支持,提供合理的饮食指导,可提高患者对透析治疗的依从性,提高血液透析的效果,从而延长患者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连续性与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肾衰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2月收治的62例肾衰竭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给予对照组间歇性血液透析,给予观察组连续性血液透析,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肾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低血压和心律失常次数、APACHEⅡ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心理状态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连续性血液透析方式对肾衰竭患者治疗,能更好地保留患者的肾功能、尽量避免出现并发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对不同症状心肌梗死病人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并探讨如何实施心理护理。方法:以22008-03~2010-12本科收治的40例患者为对象,采用自设问卷对不同症状的心肌梗死病人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定,进行心理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与护理前后出现恐惧、焦虑、忧愁、享乐等心理。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人员应根据其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行为,进行心理分析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才有利于患者的心理调适和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急性和慢性肾衰患者,在被告知须行血液透析治疗后,在首次透析前,存在大量的心理问题。通过运用护理程序认真进行护理诊断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心理问题包括了焦虑、愤怒、绝望、恐惧、否认、抗治、怀疑等。通常的做法是由责任护士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了血液透析知识和相关肾脏病知识、饮食疗法等。在心理护理方面则主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层次和个性特征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表达情感,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争取亲人及社会的支持等。通过上述的努力工作后,我们发现随着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否认、抗治、怀疑等心理反应有显著下降,但焦虑、愤  相似文献   

10.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健康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液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患者,以抑郁、焦虑最常见。由于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和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越来越多。老年人因其生理、心理的变化以及对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下降,同时面临退休、丧偶和慢性病的折磨,容易使得其心理状况发生复杂变化。  相似文献   

11.
透析患者心理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德  高峰  王宝仁 《武警医学》2008,19(2):171-172
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在临床已广泛开展,透析患者的心理状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通过分析92例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患者的个性特征、症状自评情况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为透析患者情感反应和情绪障碍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语言艺术在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方面将显示出极其重要的作用。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曾经说过:“护理工作的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头,而是有热血和生命的心身。”护士与患者交往的媒介是语言。语言是实施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交流能使患者消除各种不利于治疗的心理因素。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解除患者对治疗产生的恐惧心理和焦虑情绪。医学心理学认为,同一事件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向患者表达,可引起患者不同的心理表现和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支持性心理护理对终末期肾病血液净化患者心理状态、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自2014年3月至2018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的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47例,主要为常规性护理,观察组47例进行支持性心理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式下患者心理状况和治疗效果。结果:护理前患者心理状况并无较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心理状况抑郁、焦虑等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年、2年之后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终末期肾病血液净化患者实施支持性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其不良心理状况,提升治疗效果,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总结大面积烧伤患者在救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状态,探讨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方法:在2006年~2008年收治的大面积烧伤患者中,随机抽取78例,针对不同时期、不同个体、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实施心理干预.结果: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使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生活勇气,感受到生存的价值.结论:及时有效地心理干预可解决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我科对62例冠心病患者除躯体治疗外,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消除思想顾虑,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病情,早日康复。有效56例,无效6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头孢他啶致尿毒症患者药物性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对门诊及住院的10例尿毒症并发抗生素脑病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10例患者经及时停药和及时充分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后症状好转后均未复发。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针对不同个体不同减量方法使用抗生素、及时停药和及时充分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和分析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血磷的清除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为尿毒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研究以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93例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血液净化方式的不同,分为血液透析( HD )组、血液透析滤过(HDF)组以及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组,每组31例。通过静脉采血并分离血清,分别检测三组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血磷水平。结果三组患者在接受研究治疗前静脉血中血磷水平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6个月治疗后, HDF组和HFHD组患者静脉血中血磷水平均发生显著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HD组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中血磷水平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 P>0.05)。 HDF组和HFHD组与HD组比较,患者静脉血中血磷水平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HFHD组与HDF组比较,患者静脉血中血磷水平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血液透析滤过和高通量血液透析两种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均可以有效改善尿毒症患者体内高血磷症状,降低血磷水平,且高通量血液透析对血磷的的清除作用明显优于血液透析滤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成人头面部烧伤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分别在成人烧伤后的第1、7、14、2l天评估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患者经心理护理后的焦虑与抑郁状态.结果:经两周有效的心理护理后,各年龄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均与常模标准分无差异.结论:不同年龄的头面部烧伤患者伤后的心理状态不同,患者伤后的焦虑与抑郁状态和烧伤深度有关,病情越重,焦虑与抑郁症状越重.采用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治疗后,出院时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状态均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结核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相应治疗,以观察其疗效。方法采用医院焦虑抑郁情绪调查表,对2004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130名结核病患者进行心理测评,对心理治疗前后患者心态的变化进行u检验。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23份,调查发现心理状态变异者占90.2%(111/123),其中焦虑型患者占56.1%(69/123),抑郁型患者占21.1%(26/123),无所用心型患者占13.0%(16/123),心理状态稳定者仅占9.8%(12/123)。给予相应心理治疗后患者心态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心理状态变异者由治疗前的90.2%减少为治疗后的11.4%(14/123),心理状态稳定者由治疗前的9.8%提高到治疗后的88.6%(109/123)。结论结核病患者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在治疗过程中开展心理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王国娟  冯晶  申彬  白峰 《西南军医》2013,(4):372-374
目的了解并分析非创伤性高位截肢患者的心理特征,探讨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方法对18例非创伤性高位截肢患者心理干预前后发放Zung焦虑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心理评估,同时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比较心理护理前后心理评估情况。结果 18例非创伤性高位截肢患者入院初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同时,患者因年龄、文化程度、民族、经济条件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也呈现不同的心理状态。通过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后,大部分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结论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护理有助消除各种消极因索,树立信心和勇气,保持最佳身心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