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01年Siccard和Cathdlin首先报道硬膜外麻醉技术,此后这项技术在外科领域广泛应用,不断发展和完善。1942年北美人将这项技术用于术后镇痛收到良好效果。随着硬膜外麻醉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仍有23%的病人镇痛不全,影响因素包括解剖、年龄、置管不当等。近年来有作者就血流动力学变化对硬膜外镇痛时效的影响引起重视,并做出了实验和临床研究,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57例7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进行无创性检测,并与45例相同年龄的健康老人对比。发现老年高血压组收缩压(SP)、舒张压(DP)、每搏搏出量(SV),心脏指数(CI)、左室有效泵力指数(VPEI)、及左室能量利用率(VEUR)比老年健康组明显增高(P<0.001)。而总周阻力(TPR)、血液粘度(h)则无改变(P>0.05)。此外,还发现老年高血压无论收缩压或舒张压均与心输出量(SV)密切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0.911和0.4554。  相似文献   

3.
生物反馈对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复合参数生物反馈仪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Zpp和HR两个参数的生物反馈训练。在31人次训练结果中,△Zpp上升占74%,平均上升8.9%;HR下降占65%,平均下降4.7%。每次训练前后血压平均下降1.9±1.1/0.8±0.9KPa。△Zpp、HR的变化与血压变化明显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反馈可以调节高血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并有明确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脂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②方法 检测 4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厄贝沙坦 75~ 1 50mg/d治疗 8周前后血压、血脂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③结果 经厄贝沙坦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在血压下降的同时 ,其血脂及血流动力学参数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P <0 .0 5或P <0 .0 1 )。④结论 厄贝沙坦可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并改善其血脂及血流动力学状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院对冠心病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行术后镇痛,取得满意效果,本文观察此法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江华勇  周其富  陈忠华 《浙江医学》2016,38(11):846-848,85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硫酸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I~III级老年高血压患者行择期腹部手术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1组(复合硫酸镁10mg/kg)、M2组(复合硫酸镁20mg/kg)和D组(对照组),每组20例。常规麻醉诱导后,M1组和M2组患者在插管前2min分别静脉推注硫酸镁10mg/kg和20mg/kg。记录麻醉诱导前(基础值)、插管前、插管后1、3、5min时点的心率(HR)和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以及心血管不良反应时间和需要药物干预情况。结果3组患者SBP、DBP、HR不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D组插管后HR增快大于M1、M2组相同时点(P<0.05);插管前低血压及药物干预M2组多于M1和D组(P<0.05或0.01),插管后的高血压及药物干预D组多于M1和M2组(P<0.05或P<0.01)。结论麻醉诱导期复合应用硫酸镁(10mg/kg),不增加气管插管前低血压的发生,同时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超声方法研究高血压患者的颈总动脉(Communis Carotis Artery,CCA)和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s Artery,IC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脉压(PP),左室重量指数(LVMI),血管的阻力指数(RI),切率(SR)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高血压患者68例,CDFI检查每例双侧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内径(D),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收缩期血流最大峰值流速(PSV)及RI,测算血管的SR和斑块指数,用自身PP,LVMI与RI,SR作相关线性分析,并与28例同期对照组比较。结果:高血压患者的LVMI增大,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径增宽,IMT增厚,斑块的发生率,斑块指数,RI增高,SR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其中PP,LVMI,RI,SR呈线性相关。结论:劲动脉作为观察高血压对心血管系统损伤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8.
观察33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一次性口服尼卡地平对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显示尼卡地平有降血压、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血管状态的作用,是极有前途的抗高血压新药。  相似文献   

9.
12例经腹主动脉——肾动脉造影及腹主动脉测压诊断的肾血管性高血压,用Swan-Ganz导管测定肺毛细血管压、右房压及肺动脉主干压力均在正常范围。热稀释法测定的心输出量降低,计算的外周总阻力增高。  相似文献   

10.
12例经腹主动脉-肾动脉造影及腹主动脉测压诊断的肾血管性高血压,用Swan-Ganz导管测定肺志细血管压、右房压及肺动脉主干压力均在正常范围,热稀释法测定的心输出量降低,计算的外周总阻力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及术后镇痛对妇科手术患者C反应蛋白及补体变化的影响,以期找到更适合妇科手术的麻醉方法,减少术后并发症,以便缩短手术患者住院时间。方法 60例择期行妇科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均分为单纯硬膜外麻醉组(Ⅰ组,n=20)、静脉复合麻醉组(Ⅱ组,n=20)及静脉复合麻醉+硬膜外麻醉组(Ⅲ组,n=20),分别在麻醉前(T1)、术毕(T2)、术后24 h(T3)及术后72 h(T4)分别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C反应蛋白(CRP)及补体C3、C4水平。结果与同组内T1时段比较,三组患者CRP在T3、T4均有不同程度增高(P〈0.05),但Ⅱ、Ⅲ组增高浓度在正常范围之内;与同时段组间比较,Ⅰ组CRP在T3、T4较Ⅱ、Ⅲ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内T1时段比较,三组C3在T2时段有所降低(P〈0.05),但在T3时段均能升至麻醉前水平;与其他两组比较,Ⅲ组C3在T3、T4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同组内T1或者与组间各时段相比较,三组C4在各时段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静脉麻醉保留了单纯硬膜外麻醉和单纯静脉麻醉的优点,可明显减轻术中及术后应激反应,有利于补体系统的稳定,不失为妇科患者手术较为安全的麻醉方法。同时良好的术后镇痛能减轻妇科手术疼痛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注射液对鼻内镜术术后的镇痛效果及超前镇痛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鼻内镜手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术前给药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各40名。Ⅰ组于术前15 min缓慢静脉注射布托啡诺1mg,Ⅱ组不给药,分别观察术后2、4、8、12 h和24 h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Ⅰ组术后2、4、8、12 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Ⅱ组(P<0.05),但术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托啡诺注射液术前给药可有效缓解鼻内镜术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列腺手术患者电切除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择期行前列腺电切除患者5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A组)和观察组(B组),每组25例。术前查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聚集率(PAgt)和红细胞压积(HCT)。结果:两组APTT术后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但B组APTT在术后T3(术后1 d)、T4(术后3 d)时间点较A组延长(P<0.05)。A组的PAgt在术后逐渐升高,而B组术后逐渐降低,术后各时间点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HCT在T3时间点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手术患者术后采用0.125%布比卡因和0.000 2%芬太尼液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能有效减轻机体应激反应,防止术后血凝功能亢进和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的止痛效果。方法:选取40例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DEX组(D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术后6 h在视觉模拟量表(VAS)上的平均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疼痛控制满意度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结果:术后6 h,两组患者平均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PONV发生率低于F组(P<0.05);两组间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较高,且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所用时间较F组少(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行单药右美托咪定静脉给药的镇痛方法有效,且该镇痛方法可提高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缩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骶管超前镇痛对开胸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男性开胸手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20):全麻复合骶管超前镇痛组(A组)和单纯全麻组(B组)。A组于全麻诱导前骶管注射0.125%低浓度罗哌卡因和小剂量吗啡2mg混合液20mL。B组单纯实施全麻。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对A、B两组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疼痛程度作出评分。结果A组全麻苏醒期躁动和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和小剂量吗啡骶管超前镇痛可有效预防或减少开胸手术患者EA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的超前镇痛效果.方法 56例全麻下行鼻内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8例.比较各组麻醉药用量,测术后24 h内VAS和BCS,观察拔管前10 min(T1)、拔管时(T2)、拔管后10 min(T3)3个时点的RS和RSS评分,观察阿片类药物使用后患者不良反应.结果 术前使用帕瑞昔布钠并未减少术中麻醉药用量;实验组术后2 h、6 h、12 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同时术后2 h、6 h、12h的B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苏醒期T1、T2、T3三个时点的RS低于对照组(P < 0.05),且T2、T3两个时点的RSS高于对照组(P < 0.05);帕瑞昔布钠能有效降低术后患者早期发热.结论 帕瑞昔布钠作为超前镇痛用于全麻下鼻内镜手术,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以及氟比洛芬酯复合地佐辛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人工髋置换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FS组)、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DS组)以及氟比洛芬酯复合地佐辛(FD组)3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腰硬膜联合麻醉,术后采用PCIA。FS组镇痛首剂给予氟比洛芬酯50 mg+托烷司琼2 mg,镇痛泵配方为氟比洛芬酯200 mg+舒芬太尼2μg/kg+托烷司琼4 mg;DS组镇痛首剂给予地佐辛5 mg+托烷司琼2 mg,镇痛泵配方为地佐辛20 mg+舒芬太尼2μg/kg+托烷司琼4 mg;FD组镇痛首剂给予氟比洛芬酯50 mg+托烷司琼2 mg,镇痛泵配方为氟比洛芬酯200 mg+地佐辛20 mg+托烷司琼4 mg。术毕前30 min给予镇痛首剂和托烷司琼2 mg,接静脉镇痛泵。观察患者术后12、24、48 h被动活动时和静息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静息时:术后12、24 h VAS疼痛评分DS组明显高于FS组和FD组(P<0.05),FD组与F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被动活动时:术后12、24 h VAS疼痛评分在DS组、FD组、FS组依次降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msay镇静评分:术后12、24 h DS组较FS 组明显降低(P<0.05);泵按压次数:术后12、24 h DS组较FS组、FD组明显增多(P<0.05);头晕的发生率FS组较DS组、FD组显著降低。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或地佐辛均可有效地缓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静息痛,但对运动痛的制止效果前者更佳,且不良反应较少。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的协同镇痛效果不如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或地佐辛,且头晕发生率偏高。  相似文献   

18.
徐斌  乔宁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1,31(6):457-458,461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在不同年龄骨科下肢手术患者中的镇痛效果及使用总量。方法:选择1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无心肌缺血史、择期行骨科下肢手术的患者,采用双盲、随机的方法,按年龄分为A组(18~65岁)、B组(〉65岁),按帕瑞昔布钠使用时间进一步随机分为A1、A2、A3、B1、B2、B3组。A1、B1组:手术开始前30 min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静脉推注;A2、B2组:手术结束时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静脉推注;A3、B3:组在上述两时间段均未使用帕瑞昔布钠。观察各组术后2、4、12、24、48 h的疼痛程度(VAS评分)、镇静深度(RSS评分),记录各组帕瑞昔布钠的使用总量,VAS评分〉4分时予帕瑞昔布钠40 mg静脉推注。结果:观察各术后时间点在A和B各分组术前及术中使用帕瑞昔布钠均较未使用帕瑞昔布钠术后VAS评分低,且术前使用帕瑞昔布钠均较术毕使用帕瑞昔布钠的VAS评分更低(P〈0.05);而帕瑞昔布钠使用的总量上比较A3组〉A2组〉A1组(P〈0.05),B3组〉B2组〉B1组(P〈0.05);各术后时间点RSS评分A1、A2、A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B2、B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用于骨科下肢手术时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对于成年和老年患者,超前使用帕瑞昔布钠的镇痛效果更佳,帕瑞昔布钠的使用总量少。  相似文献   

19.
刘庆  杨宇 《西部医学》2010,22(10):1846-1848
目的比较常用的两种自控镇痛方式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镇痛效果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在全麻下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病人80例,ASAⅠ~Ⅱ级,年龄18~45岁,体重于标准体重±10%范围内,分为4组,每组20例。Ⅰ组为术后病人静脉自控镇痛(PCⅠA),分两亚组即:Ⅰ1组(盐酸曲马多+枸橼酸芬太尼),Ⅰ2组(盐酸曲马多+枸橼酸芬太尼+盐酸格拉司琼)。E组为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C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按需肌注盐酸哌替啶1 mg/kg。术后镇痛期间观察记录患者一般情况,镇痛效果和睡眠质量等项目。结果术后第一、二天,各镇痛组的VAS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组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Ⅰ1、Ⅰ2,VAS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而Ⅰ1、Ⅰ2组间VAS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三天,Ⅰ1、Ⅰ2组VAS值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E组与对照组及Ⅰ1、Ⅰ2组VAS值有显著性差异,镇痛效果明显优于这三组。而Ⅰ1、Ⅰ2组间VAS无显著性差异。睡眠质量:用X2分割法对四组患者夜间睡眠状态进行比较,C组术后第1天的夜间睡眠状态显著差于其他三组(第1天χ2=15.69,P〈0.01)。其余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2天,第3天各组的夜间睡眠状况均较好,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下肢骨科手术后患者,硬膜外镇痛效果优于静脉镇痛,患者自控镇痛有利于术后睡眠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艾瑞昔布超前镇痛用于脊柱手术对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10例脊柱手术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术前30 min口服100 mg的艾瑞昔布,对照组口服相同剂量的安慰剂。术毕予负荷剂量的芬太尼0.001 mg/kg。比较两组术后6 h与12 h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镇静效果(采用Ramesay评分法评估)、芬太尼消耗量、自控按压总次数、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6 h与术后12 h的术后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80±0.82)分与(1.85±0.45)分,低于对照组的(3.15±0.91)分与(2.32±0.64)分;观察组的镇静Ramesay评分分别为(2.28±0.59)分与(2.06±0.58)分,低于对照组的(2.63±0.71)分与(2.33±0.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0~6 h、6~12 h、12~24 h的芬太尼消耗量及自控按压总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27%,低于对照组的21.82%(P0.05)。结论脊柱手术患者采用艾瑞昔布进行超前镇痛可获得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与镇静效果,芬太尼用量与不良反应均明显减少,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