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旨在总结无显著器质性心脏病的室颤(VF)幸存者,安置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的预后, 对象 28例安置ICD者的入选条件是:(1)心脏骤停(CA)后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状态正常;(2)无酗酒或滥用药物史;(3)C-A前未用抗心律失常药;(4)LVEF≥50%;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再负荷胺碘酮治疗复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12例初次负荷量胺碘酮治疗后正在口服维持量或停药不超过3个月的复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患者,男11例,女1例,平均60.75±4.58岁。分别给予静脉并口服胺碘酮(10例),单用口服胺碘酮800mg/d(2例)再负荷治疗。 结果12例复发性持续性VT和(或)VF均得到有效控制,未见明显副作用。再负荷胺碘酮治疗获满意疗效所需剂量约为初次负荷剂量的60%。 结论再负荷胺碘酮治疗复发性、持续性VT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 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植入术及临床随访情况。方法  5例因反复发作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VT/ VF)均顺利植入 ICD(其中双腔 ICD2例 ) ,随访 6~ 2 4个月 ,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 ICD工作情况。结果  5例患者无 1例死亡。随访期间共出现 VT/ VF事件 30 4次 ,ICD识别并治疗的 VT/ VF事件 71次 ,VT 6 5次 ,占 91.5 % ,VF 6次 ,占 8.5 % ,抗心动过速起搏 (ATP)终止 5 5次 ,占77.5 % ,心律转复 (CV)终止 16次 ,占 2 2 .5 % ,VF经除颤 (DF)全部一次成功。结论  ICD的治疗效果肯定 ,需加强随访 ,及时修改参数 ,同时应加强药物的辅助治疗 ,如 β-受体阻断剂 ,胺碘酮等 ,积极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与传统抗心律失常药(AAD)在提高冠心病高危患者生存率方面,何者更为优越,尚无定论。为此,ICD多中心研究(MADIT)首次作了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MADIT自1990年12月开始,至1996年3月结束,共有32个医疗中心参加。患者入选条件是:有Q波心肌梗死史,有非持续性室速(NSVT)发作,EF<35%,电生理检查静注普鲁卡因酰胺不能抑制诱发NSVT。共入选冠心病高危患者196例,平均年龄67岁。平均EF26%,平均随访27个月。研究终点为总死亡率,至试验结束共死亡54例。试验随机分为ICD和AAD两组。AAD组用药均系经FDA批准者,由参加的心脏病专家自行选择,胺碘酮占74%,少数为LA类药物,未用IC类药物。采用Kap/an—Meier累计生存率曲线图对两组作了比较,并将两组总死亡率输入COX软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胺碘酮应用于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抛硬币法分成对照组和胺碘酮组,各64例,对照组予普罗帕酮治疗,胺碘酮组予胺碘酮治疗,治疗5周后将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胺碘酮组治疗总有效率92.19%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8%,与对照组的6.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胺碘酮或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都是安全有效的,但胺碘酮比普罗帕酮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有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浅析在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疾病的治疗中采用胺碘酮的可行性。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纳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110例入组。取其中55例作常规组,予以常规治疗干预;另55例作胺碘酮组,基于上述常规组治疗基础,联合注射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最终疗效差异。结果胺碘酮组治疗后疗效收益、心率(HR)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之常规组呈优势表达,均P0.05;两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对比,P0.05。结论推荐在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对症治疗中采用胺碘酮联合常规治疗,可获进一步疗效收益。  相似文献   

7.
9例11次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风暴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总结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电风暴治疗的体会。方法与结果9例置入ICD后发生电风暴11次。均去除诱因,心电监测下静脉推注美托洛尔和/或胺碘酮,其中,2例加行室性心动过速(VT)射频消融,另1例加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1次ICD电风暴均全部纠治。结论静脉推注美托洛尔和/或胺碘酮、适时VT射频消融和/或急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等综合治疗能有效终止ICD电风暴。  相似文献   

8.
该文是美国NIH心肺血液研究所主持的AVID(Antiarrhythmics Versus Implantable Defibrillators)研究结果的一部分。曾患室颤(VF)或有症状室速(VT)的病人分为两个大组。第一组包括随机分为用乙胺碘呋酮治疗的484例(其中77例加服β阻滞剂)和植入除颤器(ICD)的486例(其中203例加服β阻滞剂)。另一组是非随机分组,包括658例用乙胺碘呋酮治疗,其中110例加服β阻滞剂,占16%;861例用ICD,其中225例加服β阻滞剂,占26.2%;412例未用上述两法治疗,其中152例加用β阻滞剂,占37%。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治疗冠心病(CHD)快速型心律失常中使用胺碘酮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12年5月~2014年12月治疗的CHD并发快速型心率失常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奎尼丁组与胺碘酮组,分别给予两种药物。结果奎尼丁组中有效48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76.19%;胺碘酮组中有效57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90.48%,胺碘酮组的有效率高于奎尼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CHD并发心律失常时应用胺碘酮可改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取常规治疗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21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109例和对照组10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治疗基础上联合胺碘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8.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选择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113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胺碘酮治疗组(n=62)和非胺碘酮治疗组(n=51),胺碘酮治疗组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后以600μg/min持续静脉泵入,同时开始给予口服胺碘酮0.23次/日,7天后改为0.22次/日,7天后改为0.21次/日维持。非胺碘酮治疗组则给予洋地黄类或短效β受体阻滞剂治疗。胺碘酮治疗组对术后房颤的转复和窦性心律维持率均高于非胺碘酮治疗组(P<0.001)。结论:静脉及口服胺碘酮重叠应用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房颤可提高房颤的转复率,减少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患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危险性分级,对高危者给予胺碘酮预防,观察效果。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CABG病人,符合研究条件的病例根据危险因素分组,有既往AF者,或有年龄65岁、左房内径45mm、射血分数0.5、术后低氧血症中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者为高危组,有除既往AF史以外的其余4个危险因素中1个及无危险因素的病人为低危组。高危组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常规组。除胺碘酮组在术后给予静脉口服序贯胺碘酮预防AF外,常规治疗三组均相同。比较三组的AF发生率,AF时心率,AF持续时间,AF负荷等指标。结果符合条件共161例。低危组96例,AF发生率28.1%;高危组65例,常规组33例,AF90.9%,死亡1例,2例出院时仍为持续AF;胺碘酮组32例,AF43.8%,全部复律。胺碘酮组AF发生率较常规组显著降低(P0.01),AF心室率低于另两组(P0.01)。低危组AF总持续时间和术后7天AF负荷显著小于另两组(P0.05)。结论筛选CABG术后病人AF高危者,用胺碘酮预防可使AF发生率减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西洋参总皂苷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西洋参组与胺碘酮组,各53例,胺碘酮组采用胺碘酮治疗,西洋参组采用西洋参总皂苷联合胺碘酮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LVEF、F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通过对比发现,西洋参组患者的LVEF、FS高于胺碘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胺碘酮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洋参总皂苷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37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随访结果。方法对置入ICD的37例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7例患者共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917次(VT745次,VF172次),其中911次(99.3%)治疗成功,6次(0.7%)失败。非持续性VT122次(16.4%),发作均自行停止。623次持续性VT(83.6%)中,537次(86.2%)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82次(13.2%)经低能量复律(CV)终止,3次(0.4%)在ATP治疗过程中加速为VF,由高能量除颤(DF)终止。172次VF中,167次(97.1%)经DF终止,1例无效放电5次(2.9%)系因电池提前耗竭而更换了ICD脉冲发生器,2例共8次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超过设置的VT频率ICD发生误识别,给予ATP治疗。5例术后1~6个月出现心律失常“电风暴”。5例对电击恐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经教导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后症状得以缓解。共有19例术后因VT发作频繁而服用胺碘酮/美托洛尔,并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结论ICD置入后应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同时辅助药物、改善心功能和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5.
充血性心力衰竭并有室性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的经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并有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腆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6例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NYHA)Ⅱ~Ⅲ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24±0.07,伴有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的患者.应用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3~5 mg/kg,稀释后10分内注入,继以0.75~1.00rmg/min维持注射,必要时可每隔30分追加胺碘酮75~150 mg,同时口服胺碘酮每日600~800mg.并逐步减至每日200mg维持.出院后随诊观察.结果第1个24小时,18/26例心律失常获控制占69%,静脉注射胺碘酮1248.0±135.4mg(1156~2184mg),56小时心律失常全部被控制,血液动力学稳定.患者心功能改善至LVEF 0.33±0.09.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CHF伴VT和(或)VF安全有效,用药强调个体化,预防心律失常发作需长期口服胺碘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冠心病慢性心衰伴发心律失常患者行以胺碘酮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14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行以基础治疗,应用胺碘酮组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实施胺碘酮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结果应用胺碘酮组的总体有效率72例(97.30%)显著高于对照组60例(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胺碘酮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5.41%)显著低于对照组16例(2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慢性心衰伴发心律失常患者行以胺碘酮治疗,对于改善心律失常、心衰症状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实施阿替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心内科60例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间)用计算机对入院编号随机抽样分组,分为:常规组(n=30,胺碘酮)、联合组(n=30,阿替洛尔联合胺碘酮),分析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与常规组组间对比更高,联合组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与常规组组间对比更低,联合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与常规组组间对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常规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实施阿替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效果良好,可改善心功能,且用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厄贝沙坦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或联合小剂量胺碘酮在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中的疗效。方法阵发性、症状性房颤患者88例,随机分为厄贝沙坦 胺碘酮、胺碘酮、厄贝沙坦和空白对照组,分别给予厄贝沙坦150mg/d 胺碘酮0.2mg/d、胺碘酮0.2mg/d、厄贝沙坦150mg/d,随访1年。观察房颤复发率、第一次复发间隔、发作频率、房颤持续时间等。结果①房颤复发率:厄贝沙坦 胺碘酮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52.2%,85.0%,p<0.01);②第一次复发间隔:厄贝沙坦 胺碘酮组显著高于厄贝沙坦和对照组(p<0.01;p<0.01),与胺碘酮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胺碘酮组又高于对照组(p<0.05),厄贝沙坦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发作频率:厄贝沙坦 胺碘酮组显著低于厄贝沙坦组(p<0.01)、对照组(p<0.01)以及胺碘酮组(p<0.05),胺碘酮组也显著低于厄贝沙坦组(p<0.05)、对照组(p<0.05);厄贝沙坦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房颤持续时间:厄贝沙坦 胺碘酮组低于对照组(p<0.01)、厄贝沙坦组(p<0.01)和胺碘酮组(p<0.05),胺碘酮组也低于对照组(p<0.05)。厄贝沙坦组与对照组、胺碘酮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0.05)。结论单用厄贝沙坦与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应用,预防房颤复发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13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临床应用与随访结果。方法对置入10例单腔ICD及3例双腔ICD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共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entricular tachycardia/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T/VF)38次(持续性VT 36次,VF 2次),其中37次治疗成功,1次失败。非持续性VT 121次,发作均自行停止。36次持续性VT中33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终止,2次经低能量复律(CV)终止,1次VT治疗过程中加速为VF,由高能量除颤(DF)终止。1例共2次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超过设置的VT频率,ICD发生误识别,给予ATP治疗。1例术后3个月出现心律失常"电风暴"。共有3例术后因VT发作频繁而服用胺碘酮和(或)美托洛尔,并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结论 ICD植入后应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治疗、对提高ICD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舒适护理对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护理分为对照组52例,观察组55例,患者均进行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舒适护理,观察比较两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结果两组焦虑评量表(SAS)、抑郁评量表(SDS)评分较护理前均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舒适护理对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患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